小編對經典電影進行查缺補漏。
無意中找到了一部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時長1小時40分鐘,幀幀都猶如油畫的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毫不誇張,這是一部非常非常非常養眼的電影,即使屠夫剁肉,傭人打掃,髒亂差的廚房環境...隨意截圖都極具藝術氣息。
電影改編自崔西·雪佛蘭的同名小說,借用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為背景,憑著對名畫的細緻觀察和豐富合理的想像,完全虛構了一部少女是女傭的故事。
影片可以這麼簡單描述:一位有已婚畫家與傭人模特之間相互欣賞,但又及時止損的故事。套路劇情,反倒為這件神壇之作增加了幾分煙火氣。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1665年 皇家莫瑞泰斯美術館
先來說說,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因為少女好看!!!
在影片中土豪買家對畫家老婆說了大致意思為:「你老公畫的都是漂亮MM...」的一句話。
可不是嗎,約翰內斯·維米爾1665年創作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除了技法,《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自身的神秘感也很吸引人研究。特別是對少女身份的猜測,有人說是維米爾長女瑪麗亞、友人的女兒瑪格達萊娜或者是維米爾幻想出來的理想對象。
但是為什麼只有《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能被稱之為「北方的蒙娜麗莎」,並且被後人傳世所知。只能用維米爾的另外一件少女作品來做比較,你品,你細品...
維米爾《年輕女子畫像》約1665-1667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得了,咱們今天就是想借這部電影,來講講《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創作過程裡的「煙火氣息」。
一開始,畫家之女葛麗葉因為家庭落魄只能去當傭人。離去之前,父親內心有愧,贈送了自己創作的瓷片畫。為了突出女主角遺傳了極高的藝術審美,連切洋蔥、白菜、擺盤都極為漂亮,對比下就知道:
葛麗葉做菜
其他傭人做菜
在僱主(17世紀荷蘭肖像畫家維米爾)家中,生活來源就是賣維米爾的畫作,因此畫室對於這個家庭來說是個神聖的地方,就算打掃也必須要所有東西原封不動。
維米爾老婆只敢站畫室門口
維米爾的老婆並不懂繪畫,只知道珠寶。有一年,沒有經濟來源而必須要賣珠寶為生,老婆知道後大發雷霆並砸了很多瓷器和作品,被維米爾警告永久禁止入內。為了突出女主角葛麗葉的女主角光環,劇情埋了個包袱:有一次打掃時,葛麗葉跑來問畫家老婆,玻璃要不要擦,如果擦了會不會影響創作時的光線,足以證明葛麗葉是懂得繪畫的。
而維米爾的丈母娘更實際,女婿作為搖錢樹,只要有作品,不影響賺錢,私底下如何操作都可以。
男女主角的相識就是從這個畫室開始。
被同意能擦窗戶的葛麗葉,恰好被維米爾看到。靈感乍現的維米爾,以她的動作為型開始創作,這件作品不管是為劇情感情還是藝術創作都打下了基礎。
維梅爾的作品讓葛麗葉流連迷失,而葛麗葉對畫作的欣賞也打動了維梅爾。後期葛麗葉越來越懂藝術,也離不開維米爾的指導。
維米爾放在畫室的一個暗箱,被葛麗葉看到。維米爾教葛麗葉認識光線,說光也可以組成一幅畫,潛臺詞:光不只是白色。而維米爾這個罕見暗箱技術來捕捉光影和色彩的技巧,可能是他從好友,精通顯微鏡和光學透視的當時荷蘭著名的科學家盧文霍克那裡學來的。
隨後維米爾又發掘到葛麗葉對顏料的鑑賞技能,並手把手教會其如何製作和調製,畫面中的色彩如何搭配。於是有了一段經典對話:
在不斷接觸中,維米爾感覺自己終於找到了心靈上的知己,並多方維護,甚至不惜揭露女兒是小偷,也要保全葛麗葉留在家中。
葛麗葉覺得畫面上的椅子將人物局限了,於是子作主張移開了凳子
看到畫作中沒有凳子後,很開心
另一方的葛麗葉雖然欣賞維米爾,但真正萌芽情愫的,是她覺得被維米爾認可。
葛麗葉覺得作品中的下方凳子影響了畫面布局,於是自作主張移開。正在創作這件作品的維米爾,還真的接受她的主張,將作品中去掉凳子,這讓葛麗葉非常開心。
這件作品還沒結束,丈母娘就想辦法尋找新的贊助商。為了生計,丈母娘又將主意打到了土豪買家身上,並邀請其再來家中做客。
而在餐席上,土豪買家打起了葛麗葉的主意。丈母娘說了句,「你已經是他囊中之物了,我們又何嘗不是。」
但維米爾並不希望知己被糟蹋,於是經過協商溝通確定,僅畫葛麗葉的肖像,並且一定是土豪買家希望看到的樣子。
這個「希望看到的樣子」,意味就比較多了。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1665年 皇家莫瑞泰斯美術館
我們看到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本就是一張小畫,它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肖像畫,而是一幅臉部特寫(Tronie)。乾淨的背景下,少女頭戴藍色頭巾,勞動者裝扮的服裝,精準的光點,少女微張的嘴唇,純淨而深邃的眼神顯得溼潤。
在影片中,維米爾起初開始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時,葛麗葉還帶著普通傭人頭套,長帽沿遮住了大部分臉部。維米爾建議她直接散發,被拒絕了。要知道,就算是維米爾的小男友在提出看她頭髮時,都被拒絕了。
維米爾只能讓她到儲藏室去換一個頭巾,才有了現在看到的造型。
另外,如何畫這微張的嘴唇。
維米爾讓葛麗葉抿唇數次,最終達到了最誘人效果。為了讓脖子吸引人注意,維米爾讓妻子試戴了珍珠耳環。妻子正因受到丈夫欣賞而開心時,維米爾反而對正在旁邊打掃的葛麗葉說了句:「葛麗葉,你看(有了珍珠耳環),頸部陰影中的光點照亮了眼睛」,而引起了妻子的極大不滿。
編劇的這一劇情推測是合理之中,原作中葛麗葉的勞動者裝扮服裝,說明其並不是能買得起畫作的人。所以可以推斷她所配戴的大尺寸珍珠耳環,很有可能並不是屬於她的。
葛麗葉其實不贊成戴珍珠耳環,除了不想被僱主夫人嫌棄,另一原因是自己沒有耳洞。但維米爾堅持,理由是「畫面構圖不平衡」,更因此而中斷創作。在說服過程中,他突然扯下作品上的布,露出的作品讓葛麗葉非常驚訝,不由說了句「都聽你的。」
丈母娘為了畫作能儘早完成,在女兒外出中,拿了珍珠耳環讓葛麗葉帶上,命令其配合完成作品,並警告不要告訴自己女兒。這件作品確實打動了葛麗葉,因此在丈母娘私下放水下,讓維米爾給自己扎耳洞,才完成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在影片最後,畫家的妻子知曉後大鬧了一場,絕望說了句「真是淫穢……為什麼不畫我」。而葛麗葉最終還是離開,因為她明白這間畫室只是她精神上的烏託邦。至於是否找到屠夫兒子結婚,影片中採用開放性結局。
但至少可以肯定,土豪買家對《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極為喜歡,可能是少女表情中的情感,又或許是求而不得的珍惜。
看完整個劇情,維米爾到底愛葛麗葉嗎?也許這並不算愛,而是一種欣賞、認可,剩下的只有雙方的眷念。而最美好的眷念都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這件畫作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