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我們的電影,配得上這個時代嗎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我們的電影,配得上這個時代嗎

不久前,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在「人文清華」講壇上發表了主題演講。

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節點上,尹鴻教授帶領觀眾回望40年來的經典電影,聚焦中國記憶,叩問中國電影所折射的時代精神,叩問中國離世界電影強國還有多遠。

時代無情,電影有情

今天的主題是有關電影與時代。

電影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從電影當中能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笑容、不同的社會形態。電影之所以引發我的強烈興趣,就在於從影片的一幅標語、一個道具、一層樓梯、一條街道甚至不同人臉上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時代。

如果說電影是時代的一面鏡子,那麼它不是一面普通的鏡子。因為時代無情,而電影是有情的,電影是用充滿情感的方式來描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不同的期望、不同的夢想。

能夠記載這些不同時代的電影作品,都堪稱時代經典。時代的經典作品很多,中外都有,它們不僅能夠反映社會的變遷,更重要的是從中能看到夢想,能看到期望,這也是電影100多年來不斷激勵人們,成為人們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的原因。

時代是無情的,但是電影是有情的。大家從電影裡不僅能看到偉人,也能看到像賈樟柯電影裡的小人物,能看到很多普通人的夢想和掙扎,當然也會帶上我們自己對這些人物的情感。所以說,電影是時代的一面有情的鏡子。

中國觀眾「太愛」電影了

今天,中國電影處在快速發展的時代,甚至從某種角度來說,中國電影創造了一個奇蹟。

2017年,美國的電影市場仍然位居世界第一,擁有110億美元的年度票房,而中國去年的票房超過了80億美元,接近600億元人民幣,遠遠超過排在後面的日本等國家。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創造了200億元人民幣的電影票房,這也是世界上在單一國家市場上季度票房的最高紀錄。在中國的春節,現在除了看春晚、吃餃子、打麻將之外,人們最常見的娛樂就是看電影,相信中國很快就能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影市場。

同時,中國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影市場。中國電影的年度票房在十幾年中,平均每年保持30%左右的增長速度,從不到10億元的年度票房發展到去年近600億元。中國市場目前在全球地位非常高,即便是美國電影在中國市場上創造的票房,也有可能比在美國還高。換言之,中國觀眾「太愛」電影,雖然有40多個頻道的電視可以看,但他們仍然對電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這是中國電影的希望。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觀眾仍然會對中國電影提出一些質疑,我歸納下來,也就是今天演講的標題——電影,配得上這個時代嗎?這個問題包括三個層面:一,中國電影能夠表現出我們這個時代的巨大變遷嗎?二,中國電影能夠表現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力量嗎?三,中國電影能夠表現出我們共同的情感共鳴嗎?

這些年高票房的中國電影很多,但是真正能夠打動人心、代表時代呼聲的電影還是非常稀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今天和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過去40年來中國電影和時代的關係。

「謝晉現象」前無古人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通過聚焦40年中國電影發生的變化,我們可以從中看到時代發生的劇烈變化。

1976年至1978年,這是新時期真正到來的時候。1976年,中國3位開國偉人相繼逝世,「四人幫」被打倒,「文化大革命」結束,中國進入了新時代。

那時,《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常發表各種評論和社論,最常用的標題就是《春天來了》,這意味著我們告別了一個冬天。那個年代大量的文藝作品包括電影都有著共同的主題——「告別過去、尋找光明」,這個時期既有所謂的傷痕文學、傷痕電影,也有反思文學、反思電影,湧現了很多經典作品。

著名導演謝晉當年有三部電影叫「反思三部曲」,包括《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今天即便是票房最高的影片,在觀眾規模上也完全不能與這三部電影相比。當時全中國幾乎人人都看過這些電影,而且很多人看過不止一遍,他們是在通過觀看電影告別那段不堪的歷史。所以,「謝晉現象」在中國電影史上前無古人,也很難後有來者。

《天雲山傳奇》講的是一個黨員在是非顛倒的時代被冤屈、被打倒,一位普通女性用人性的善良把他從公共政治空間拉回到現實的人性空間,給他以家的溫暖。實際上,這部電影表達的是歷史價值觀的變化。

為什麼這部電影會成為時代經典?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尊重事實。社會的進步一定是以尊重事實為前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當時產生那麼大的影響,就是明確了我們必須尊重事實。當我們回到事實而不是回到政治標籤時,我們才可以認識世界的真相,這也是這部電影成為時代經典的第一前提。

第二,人道主義。從《天雲山傳奇》中我們看到,無論一個人在政治上犯了怎樣的錯誤,他仍然應該得到尊重,人的權利應該得到保護,所以人道主義的光輝在這位女性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

正因為這兩個主題的表達,使它成為當時社會的共識,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同。

展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當我們尊重事實、告別過去以後,緊接著的一個主題,自然就是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對幸福生活的嚮往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嗎?但在當時,人們最基本的情感,比如對愛情的需求,是沒有辦法表達的。

當時的《大眾電影》雜誌發行量達到幾百萬冊,1979年,雜誌在第五期的封底刊登了《水晶鞋和玫瑰花》的接吻劇照,引起了巨大反響。有人給編輯部寫信質問道:「我們不禁要問你們在幹什麼???」當時很多人認為接吻照不能出現在報刊上。因為這張劇照,當時《大眾電影》雜誌收到了6000多封讀者來信,除了批評的聲音之外,也有人表示「我們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權利」。

所以這一時期的電影開始展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出現了許多經典電影,比如《廬山戀》、《紅衣少女》、《少林寺》、《山葉魚檔》等等。

1980年,《廬山戀》引起巨大轟動,原因有三個:第一,女主人公是國民黨的後代,從美國留學回到中國大陸。這樣背景的女性也可以追求美好的愛情,這在以前是無法想像的。第二,電影裡有了接吻的鏡頭。第三,女主人公在電影裡換了很多套服裝。在這部電影之前,中國人的服裝顏色主要有三種:軍裝綠、工人藍、文藝白,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的選擇非常有限,可是在這部電影中女主人公換了很多套連衣裙,風靡一時。這意味著,我們可以不再是千人一面,我們終於可以選擇屬於自己的美。

第四、第五代導演的黃金時代

接著出現了第四代導演的經典作品。

第四代導演通常是指在上世紀60年代接受教育,在70年代末開始從事電影創作的一代導演,他們拍攝的電影通常偏重現實主義。

其中有位很著名的導演叫吳天明,他有一部電影《百鳥朝鳳》,為當下的觀眾所熟悉。而他當年有幾部電影更是時代的經典之作,比如《人生》《老井》。《老井》表達的是第四代導演對中國社會變革的思考,中國的變化就像一口老井深不見底,要想看見那片藍天是非常艱難而掙扎的。這些電影的故事大部分都集中在農村,因為當時農村是改革的前沿,而且農村舊勢力對人的束縛很深。

1984年,第五代導演登上影壇,引起了廣泛關注,其標誌性作品是《一個和八個》,還有一部電影更是被稱為「第五代導演的宣言書」,那就是《黃土地》。

第五代導演不只關注當下的中國,他們更關注為什麼中國人會是這個樣子,因此他們把自己的電影叫作「尋根電影」,他們在尋找中國人的根。而這種尋根思潮與文學是緊密相關的,所以當時幾乎所有第五代導演的電影都改編自小說,如劉恆、劉震雲、蘇童、莫言的小說等。這些電影大部分都是回溯的,都是在講中國過去的事情,表現舊的體制和禮制、社會傳統、家庭因襲等對人的束縛和影響,因此這些電影大部分是悲劇性的,大部分人的反抗最終都很難突破傳統對人的束縛。但也正是這些電影,使我們重新思考自己的傳統,思考自己的歷史文化,究竟哪些文化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在未來促進發展,而哪些會成為我們向前行進的阻礙。

正是第五代導演讓全世界知道中國也有這麼優秀的電影。中國第一部在國際A類電影節上獲獎的電影是1988年張藝謀導演的《紅高粱》,可以說《紅高粱》掀起了世界電影的「中國風」。那段時期,中國電影幾乎囊括了世界各大電影節的大獎。因為這些電影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人性的掙扎與傳統之間的悲劇性衝突,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話題,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個國家的認可。

所以,這個時期的中國電影充滿了人文深度,這使得這些電影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同時也被其他國家的電影人所推崇。

世紀轉折的喧譁與騷動

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市場經濟大發展,很多人下海經商,社會的價值觀發生了巨大改變。一開始大家覺得萬元戶很牛,後來發現萬元戶不值一提,又出現了十萬元戶、百萬元戶,錢在人們的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當「一切向錢看」突然變成這個社會的通用價值標準時,電影也發生了改變。這個時期,有3個電影現象成為記錄這個時代的重要文本。

一個是根據王朔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包括《頑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等,王朔的作品大多以諷喻的方式來表現政治變革和經濟動蕩下社會結構的變遷、人際關係的變遷。像電影《頑主》中,過去被打倒的地主變身投資人回到內地,成為座上賓,而工人階級則紛紛下崗,很有諷喻的意味。

第二,導演黃建新的一系列電影。這一時期他有幾部都市電影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比如《站直了別趴下》、《背靠背 臉對臉》、《埋伏》等。在我推薦的10部個人最喜歡的中國電影中,就有《背靠背 臉對臉》,它非常典型地表現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生存環境,為了爭奪一個正科級崗位的大學畢業生,發生了非常戲劇性的錯綜複雜的故事,拍得細膩、真切,讓人感同身受。

第三,大家熟悉的導演馮小剛的電影。許多人認為他的賀歲片僅僅是為了票房,只是掙錢的娛樂電影,但是我一直不這麼認為。馮小剛拍的第一部賀歲片是1997年的《甲方乙方》,從那以後,幾乎每一部賀歲片裡的經典臺詞都成為當年社會上的流行語。

這些電影表現的主題包括價值觀的顛覆、位置的失衡以及情感危機,整個社會大的變遷和動蕩在這些電影中得到了充分呈現。

新主流電影的崛起和問題

緊接著是以《英雄》《泰囧》為代表的主流商業電影時期。這段時期電影走向了徹底的市場化,商業電影不斷刷新票房紀錄。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電影院看電影,同時對部分作品表現出不滿,因為這些電影看起來是現實題材,其實都是拳頭、枕頭加噱頭的商業大片,隔離了宏大的時代背景,精神上顯得非常貧乏。

近幾年,振奮人心的《戰狼2》、《紅海行動》等電影出現了。有人說它們是主旋律電影,而事實上這些電影不僅傳達了主流價值觀,而且還獲得了主流市場,因此我把這種主流價值和主流市場融合的電影叫新主流電影。

與過去的主旋律電影不同的是,它們都從個體出發,表現的都是個體英雄,同時這些英雄又是和強大的祖國聯繫在一起的。電影表現的主題也和過去有所不同,新主流電影表現的是,無論你遇到什麼樣的麻煩,國家都會盡力保護你。這樣的主流價值觀,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可以說這些電影是新時代經典的雛形,但是一切剛剛開始,它們在創作上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類型單一,這類電影大多是軍事動作類型片。還比如,視野相對狹窄。他們幾乎都在表現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但是中國人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面臨的困難、發展和變化,在作品中仍是缺席的。

更重要的是,這類影片缺乏共享價值的傳達,很難真正走向世界。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電影到目前為止還是內需性電影,在國際市場上幾乎沒有主流影響。所以說,中國電影離世界電影強國還有一定的距離。

中國電影離時代經典還有多遠

回顧40年走過的路,電影和時代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抓住了這個主要矛盾,才能反映這個時代。而這個美好生活,我想對於社會來講就是民主與法治,對個人而言就是自由和平等。這些重大主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已經得到了明確,所以電影能不能表現出這個時代的主題就成了電影人的新課題。

怎樣才能創作出能夠影響時代的電影作品?我有幾點建議。

首先,要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但我們不是在復興過去的歷史,因為傳統是沒有辦法復興的,過去的傳統就是當時的現在。傳統當中有許多精華,我們可以吸納它轉化它,成為今天新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這才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第二,表現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就要表現100多年來中國在落後挨打的情況下所表現出的知恥而後勇的革命精神。我們可以革自己的命,我們可以革幾千年傳統陋習的命,所以我們才能夠走到今天。

第三,改革開放40年證明了:一要求真務實,二要與人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發展這個總目標息息相關。如果能把這樣的精神通過電影傳達出來,就能成為時代的經典。

第四,如果我們只講中國故事、只說中國話語,可能是不夠的,中國文化應該融入世界,為世界提供人類面臨困境的解決方法。只有這樣,中國文化才能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組成部分。(整理 本報記者 徐蓓)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尹鴻教授評電影《八佰》: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
    這些人物形形色色,有槍林彈雨中的老滑頭,也有不知生死的娃娃兵;有冷血殺手,也有熱血青年……眾多人物都在刀刻斧鑿中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以至於他們的生死命運,會讓我們牽腸掛肚、悲喜交集。如果說,一開始我們還在人物的不斷出場、離場中試圖分辨出誰是故事的主角,到後來我們就完全進入了「八佰」群體之中,與他們一起在槍林彈雨中殊死決戰。
  • 尹鴻VS俞白眉:電影「賤」時代的娛樂尺度之爭
    對此,該片編劇、導演俞白眉表示有話要說,有「冤」要訴。於是便有了這次難得的批評者與創作者開誠布公地交換意見。交鋒的觀點,睿智的言語,兩位「大咖」人物雖然不能夠完全說服對方,但卻在這種有效交流中讓我們有機會去看到他們對電影、喜劇、娛樂、市場的不同理解。對談一方面為娛樂電影開拓了創作空間,另一方面也讓娛樂電影能夠更加健康發展。
  • 尹鴻:中國電影不平凡的2020,不平坦的2021
    新的一年,這些新現象中因特殊時期而帶來的短期變化或將消失,但一些新現象或將成為長期趨勢,繼續潛移默化影響中國電影的發展。 為復盤2020年中國電影大盤並展望2021年行業新發展,「廣電獨家」近日專訪了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
  • 北京電影學院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主題論壇盛大舉行
    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主題論壇盛大舉行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二級巡視員,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秘書長董明,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胡智鋒教授,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韓曉黎會長,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張偉所長,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電影節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尹鴻教授,愛奇藝創始人、CEO 龔宇博士,
  • 北京國際電影節舉行主題論壇 業界人士展望「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
    此次論壇聚合了國內頭部電影企業領軍人物、產業一線精英人才、電影工業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和頂尖學者,結合5G時代背景,從5G對電影發展的整體影響、5G帶給網際網路影視企業的機遇與挑戰等幾個層面,探討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之路。5G技術作為國家新基建的排頭兵,正在開啟萬物互聯的全新時代。
  • 我校承辦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主題論壇
    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主題論壇盛大舉行北京市廣播電視局二級巡視員,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副秘書長董明,北京電影學院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胡智鋒教授,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韓曉黎會長,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張偉所長,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中國電影節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尹鴻教授
  • 畢志飛怒斥徐崢後續,清華教授挺《囧媽》遭其針對:不懂電影藝術
    之後連續三天時間,畢志飛翻出不少舊料,質疑徐崢的能力及人品,不過徐崢卻一直沒有回應,畢志飛瞬間顯得有些尷尬,只好開始了全網「狙擊」,挖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1月27日關於《囧媽》免費上線的看法。尹鴻教授對於《囧媽》免費上線還是保持支持態度的,認為只是特例,不會成為常態,影院不必過度反應,認為未來還會有新的技術對影院產生衝擊,希望影院能藉此機會考慮行業未來發展。
  • 清華教授贊"八子"不亞於"血戰鋼鋸嶺"
    在看片會現場,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胡智鋒,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趙衛防等多位嘉賓亦同場觀影,並對影片給予了高度評價
  • 新時代的中國電影:路在何方?
    「中國電影如何做大做強」的重要命題,認為技術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驅動力;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則以「走進新時代的中國電影」為題探討了中國電影的四大優勢和五大問題,並給出了生產、創作更多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優質電影的方法路徑。
  • 尹鴻:中國的頭部電影在製作層面已與世界頂尖水平接軌
    流媒體被視作擴展電影生存時空的新渠道,「拼盤」創作也能成為宏大敘事的新優勢,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中國的頭部電影在製作層面已與世界頂尖水平接軌■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12月初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認為,中國電影產業有許多事悄然在變,但只要內容在,觀眾就在。環境劇變的2020年,中國電影有兩點格外值得珍視。
  •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評電影《八佰》: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
    我們都是蘇州河南岸的看客  ——電影《八佰》觀後   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它的主角叫「八佰這些人物形形色色,有槍林彈雨中的老滑頭,也有不知生死的娃娃兵;有冷血殺手,也有熱血青年……眾多人物都在刀刻斧鑿中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以至於他們的生死命運,會讓我們牽腸掛肚、悲喜交集。如果說,一開始我們還在人物的不斷出場、離場中試圖分辨出誰是故事的主角,到後來我們就完全進入了「八佰」群體之中,與他們一起在槍林彈雨中殊死決戰。
  • 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評電影《八佰》: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
    我們都是蘇州河南岸的看客——電影《八佰》觀後最像戰爭的戰爭電影,它的主角叫「這些人物形形色色,有槍林彈雨中的老滑頭,也有不知生死的娃娃兵;有冷血殺手,也有熱血青年……眾多人物都在刀刻斧鑿中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以至於他們的生死命運,會讓我們牽腸掛肚、悲喜交集。如果說,一開始我們還在人物的不斷出場、離場中試圖分辨出誰是故事的主角,到後來我們就完全進入了「八佰」群體之中,與他們一起在槍林彈雨中殊死決戰。
  • 尹鴻評《功夫宗師霍元甲》:網絡電影走向IP化、精品化、主流化
    文:尹鴻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隨著網絡視頻文化的發展,網絡視頻內容的產量越來越高;隨著觀看網絡視頻的受眾規模越來越大,人們對網絡視聽內容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簡單、粗暴、直接,甚至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地去爭取點擊、提高流量,已經不再是網絡視聽的主流。提高品質、創作精品,形成頭部內容,可以說是監管機構、視頻網站、創作機構和網絡用戶的共同願望。
  • 文藝百家|尹鴻:2021年,我們將更需要電影
    在新的一年,人類還沒有真正進入我們所期盼的所謂「後疫情時代」,其後續影響依然存在:一度支撐中國電影市場五分之二的好萊塢電影可能會缺席;頭部電影的生產數量和生產周期都達不到預期計劃;網際網路視聽內容以其相對的方便、廉價、敏捷、精確而轉移著觀眾的注意……這些可以說都是我們進入新的一年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不確定性」幾乎是我們唯一可以「確定」的未來,這其實已經成為遠遠超出電影領域的更加具有普遍性的擔憂。
  • 尹鴻眼中的《八佰》:我們都是蘇州河南岸的看客
    這些人物形形色色,有槍林彈雨中的老滑頭,也有不知生死的娃娃兵;有冷血殺手,也有熱血青年……眾多人物都在刀刻斧鑿中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以至於他們的生死命運,會讓我們牽腸掛肚、悲喜交集。如果說,一開始我們還在人物的不斷出場、離場中試圖分辨出誰是故事的主角,到後來我們就完全進入了「八佰」群體之中,與他們一起在槍林彈雨中殊死決戰。
  • 【大家·重磅】電影工業美學系列之十九 李立 彭靜宜:再歷史——對電影工業美學的知識考古及其理論反思
    [③]2018年5月13日晚,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在清華大學人文清華講壇,發表名為「電影,配得上這個時代嗎?」的主題演講。               中國電影理論必須增強對現實的回應能力,擔當起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中國夢的歷史使命。
  • 什麼樣的車,才配得上這個時代?
    什麼樣的車,才配得上這個時代? 這是一個科技突破的時代這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這是一個用大數據化繁為簡的時代那什麼樣的車才能配得上這個偉大的時代
  •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羅家德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導,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合聘教授。
  • 《封神三部曲》導演烏爾善:電影工業化意味著建立標準和流程
    牽扯到很多的藝術和技術結合的問題,就是在這個層面裡面技術最難、強度最大。」,中國的電影工業真的準備好了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據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介紹:「在美國因為好萊塢基本上是模塊性的,真正的工業化就是模塊化了,拿起來就可以用,這個模塊拿起來插進去就可以使,那是工業化。」
  • 清華大學教授景軍:新型傳染病預警的社會構成
    4月2日19點,「人文清華雲講壇」第三場開講,人類學家、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景軍講授「新型傳染病預警的社會構成」,指出傳染病多源預警系統有利於政府決策的準確性和及時性,並降低社會進入多事件危機的可能性。景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