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中國電影:路在何方?

2021-01-07 三聲

「首先是優質產品數量不足,同時電影人才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中。在運行的過程中存在諸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以及急功近利和行業規範的亟待建立,也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中國電影市場將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然而在市場量級不斷擴大的同時,如何邁向真正的電影強國?持續地產出高品質的、具有中國氣象的電影作品?這是如今中國電影行業面臨的棘手課題。在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時期裡,中國電影產業也急需一場持續深刻的發力和變革,對於當前階段所存在的行業問題,行業專家和業界的參與者們都在試圖探討出切實路徑以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今日(4月21日),「走進新時代——中國電影發展北京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辦,此次論壇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首都影視發展智庫、清華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共同主辦。來自學界、業界的頂級專家共聚於此共同探討中國電影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思考中國電影未來的文化走向。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楊爍出席會議並致辭。同時在活動現場,楊爍局長也向首都影視發展智庫特聘專家頒發了證書,首都影視發展智庫由北京市廣電局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手打造,已於3月26日正式揭牌,此次被授予特聘專家證書的專家包括了侯光明、胡智鋒、陸紹陽、宋歌、孫向輝、張宏、程武等。

首都影視發展智庫向特聘專家頒發證書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國家電影智庫主任侯光明以「走進新時代,構建中國電影學派」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對打造中國電影學派的背景、目標與發展構想等進行了探討;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則著重討論了「泛娛樂背景下的影視產業」,對影視在泛娛樂是時代裡的重要作用和打造路徑進行了闡述;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則探討了「中國電影如何做大做強」的重要命題,認為技術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驅動力;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則以「走進新時代的中國電影」為題探討了中國電影的四大優勢和五大問題,並給出了生產、創作更多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優質電影的方法路徑。

同時,來自行業一線的從業者與專家學者們,包括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俞劍紅、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崔保國,以及著名導演李芳芳、編劇束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紀錄片製片人雷建軍,一起在論壇對話中探討了「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走向」以及「中國電影和中國故事」的議題,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指出路徑。

新時代中國電影需要解決五大問題

中國電影做大做強離不開技術支撐

中國電影產業近年來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很快將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清華大學尹鴻教授在主旨演講中,首先對中國電影目前所具備的優勢進行了梳理,中國已經具備了全球坐一望二的電影票房規模和全球增長潛力最大的電影市場,同時,中國也擁有著全球最大的特色國家特有的電影需求,而中國也孕育著全球最富有創新活力的電影產業。根據尹鴻教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電影票房達到400億美金,其中,中國的電影票房接近80億美金,佔據全球電影票房的25%,而中國電影對本土電影的消費和需求也要高於很多國家,同時中國擁有全球最多3D和數字銀幕,在諸多技術方面時具有領先優勢。

清華大學教授 尹鴻

然而在優勢背後,尹鴻教授也指出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存在的五大問題:首先是優質產品數量不足,同時電影人才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中。在運行的過程中存在諸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以及急功近利和行業規範的亟待建立,也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真正優質的新主流電影鳳毛菱角,充斥著大量的惡性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生產要素稀缺、供求關係失衡,難以形成穩定的電影工業體系和流程。這些都是中國電影在新時代裡發展所面臨的客觀現實問題。

而尹鴻教授也在演講中給出了新主流電影打造的藥方。首先需要推動整合,形成從生產到宣發、播映、版權、教育培訓、投融資產業鏈完善的領導型企業;其次,設置權威的、專業的電影投融資平臺和完片體系;同時細化「電影促進法」,從法規上保護公平競爭、禁止不正當競爭和市場壟斷行為;通過激勵機制、評獎機制、藝術評論、社會輿論構建求同存異的電影價值體系;達到生產規律與創作規律、產品思維與作品思維之間的平衡;而建立新主流電影主導下的分齡、分區、分層、分需的多元電影體系,也是新主流電影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通路。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則從技術角度切入對中國電影做大做強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他將電影技術對電影創作和電影產業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但是目前從觀眾到投資方卻普遍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同時透露,中影股份投資了很多電影技術,而回報率要比很多成片都要高,他呼籲投資者在關註明星、流量和電影院等領域之外,也應該對電影技術多加關注和投資。

構建中國電影學派是亟待突破的問題

影視是泛娛樂生態不可或缺的一環

電影事業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從研究、創作再到產業上各個環節的共同推動,來自學術界和業界參與者的思考和觀察對新時代電影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國家電影智庫主任侯光明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國家電影智庫主任侯光明對構建新時代中國電影學派的路徑和方法進行了思考和闡釋,在他看來,構建中國電影自己的理論體系是,形成中國電影自己的理論話語體系是中國電影亟待突破的問題。由此形成能指導中國電影長遠發展、解決中國電影發展實際問題的、獨立的中國電影理論體系。構建「中國電影學派」符合電影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進一步形成與中國電影業可持續發展相匹配的中國電影教育格局的重要理論依據。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

「影視不再是孤立產業,我們需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它在整個泛娛樂生態當中的角色和價值」,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基於自身的實踐經驗,認為影視是泛娛樂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在他看來,在泛娛樂生態裡,立足網際網路平臺的網絡文學和動漫,一般會被視為最為活躍的IP源頭,但是這些往往集中在網文主體和二次元文化當中,還沒有成為主流為社會認識和接受, 所以這些具有潛力的作品,需要實現IP快速放大影響力的過程,這樣的過程目前來看最有效的是影視環節。

「每個時代都有主流的文化載體,我們在可見的周期內,有著生動體驗的影視內容,依然是最主要的文化載體之一。」程武判斷,影視不僅是一個產業,更是一種超越商業的文化視野,只有真正實現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有效循環,影視產業才能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抓住年輕人是中國電影未來的關鍵,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是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核心

未來中國電影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走向?論壇上,來自業界和學界的翹楚通過對電影產業的現狀和問題的把脈,對中國電影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俞劍紅指出,雖然中國可能會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但在核心競爭力方面,中國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在他看來,有中國故事、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審美、中國情懷、中國力量的電影,將會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才能實現中國電影真正的走出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崔保國對此十分認同,他也表示,當掌握了一切技術和能力之後,能夠用電影方法表達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時候,那才是中國電影真正爆發和走向世界的時候。

作為中國電影票房冠軍《戰狼2》出品方的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則闡釋了電影的投資之道,他對中國電影的未來充滿希望,在他的期待中,未來的中國電影是表達中國文化內容、充滿正能量且讓人積極向上的。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著重強調了中國電影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抓住年輕人。「把年輕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勾住、表達出來,透徹地闡釋,就會擁有自己的未來,抓不住年輕人的心,就很難有未來。」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則著重對藝術電影的未來表示期待,在她看來,藝術電影是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和引領性的,對於整個中國電影創作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

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電影成功走出去的關鍵。李芳芳、束煥等創作者從自身創作經驗出發,具體闡述了中國故事的創作理念和路徑,導演李芳芳對創作者提出建議,應該明確電影的主題和立意、表達方式,並甘於為夢想下苦功「有再很好的想法,都要花工夫,花時間,把每天都真正過好,把自己當做一個藝術家。」

編劇束煥指出,其實中國故事本身就有很強的普適性,愛、死、復仇、未完成願望的魔咒,這四方面都是中國故事中最普適性的主題,「不是說我們只能用好萊塢的辦法來講中國故事,不是亦步亦趨學好萊塢。」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我在故宮修文物》《喜馬拉雅天梯》製片人雷建軍,也從紀錄片製片人的角度表達了如何用影像呈現出中國普通人的故事,他認為,「需要用當代的、最先進的工業體系講好中國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中國普通人的故事。」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則引用了畫家吳冠中的一句話,「藝術的路只有兩條,小路娛人娛己,大路震撼人心。如果有更多清華的人拍電影的話,可能會拍出更多有震撼力的作品。」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敢問路在何方》亮相 中美合拍電影版《西遊記》
    資料圖片   中外合拍電影早已不是新鮮事,近幾年合拍片數量更是大大擴容。15日,第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幕前一天,中韓合拍片《神秘家族》、中美合拍片《敢問路在何方》同在北京亮相。前者有創作過韓國超高票房的韓國團隊參與,後者故事根植於《西遊記》這一經典,均吸引了不少媒體前往採訪。
  • Apple Pay中國發展路在何方?
    Apple Pay在國內的發展路在何方?今天行動支付網來討論一下這些問題。Apple Pay的優點:順滑的使用感受2016年2月,在與中國銀聯以及商業銀行的合作下Apple Pay入華,Apple Pay的金融支付功能正式落地國內。
  • 「大聖」之後擺脫資金困局 國產動畫電影路在何方
    「大聖」之後擺脫資金困局 國產動畫電影路在何方 每日經濟新聞 2016-07-08 00:59:38
  • 《敢問路在何方》英文版,果然是一曲斷人腸啊
    2001年,美國紐約評選最受華人喜愛的歌曲,《敢問路在何方》名列榜首。並且,於1988年該曲榮獲首屆中國十佳影視金曲獎。然而,最近網絡熱傳一首英文版妖聲《敢問路在何方》,引無數網友圍觀折腰.一些電影中出現雖然是抒情歌曲、但也具有通俗音樂風格的插曲,成為了後來的中國電影、電視音樂創作效仿的格局和模式。
  • 《楊瀾訪談錄》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路在何方?
    如今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中國經濟面臨怎麼樣的挑戰?中小微企業如何繼續生存?中美會「脫鉤」嗎?逆全球化我們如何面對?《楊瀾訪談錄》重磅來襲!楊瀾作為節目領軍人繼續「記錄時代的精神印跡」。聚焦社會經濟熱點,曹德旺、李稻葵、黃奇帆、朱民、向松祚帶你一起發掘那些藏在民生背後的經濟話題,共同探索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路在何方?敬請關注~「後疫情時代的中國經濟」特別訪談系列!
  • 配唱《敢問路在何方》人選的折騰
    他說《敢問路在何方》是一首充滿男人氣質的歌曲,本該由男聲演唱。而且他是按照主題歌的想法來創作的。可是寫完了歌曲,劇組的音樂編輯告訴他,主題歌他們找了王立平寫,歌名叫《百曲千折顯精誠》,比較有氣勢,擔任配唱的是吳雁澤。片頭片尾的歌曲都讓男高音唱恐怕過於陽剛。
  • 中國動漫行業的未來,路在何方?
    中國動漫未來路在何方?不少人陷入迷茫,甚至離開了這個行業。12月20日,三文娛第四屆行業峰會就要在北京與大家相見,希望能給出一些參考答案。我們再次邀請了百餘位嘉賓,包括BAT等巨頭和諸多業內頭部公司的負責人。掃碼了解詳情與報名:好的產品加上良性變現,是企業和行業能走下去的根基。
  • 師夷長技,中國麵館路在何方?
    相比之下,中國麵館沒有大宗的廣告,更不要談什麼經典營銷了,而這只是差距的縮影,更致命的因素在於,中國麵館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品牌形象,更無法統一地廣而告之,以至於,只能留在「低端食物「的範疇,好像扶不起的阿鬥。
  • 《白雲之下》:套馬的漢子啊,路在何方?
    《白雲之下》:套馬的漢子啊,路在何方?陳枰編劇、王瑞導演的《白雲之下》,作為新冠疫情以來電影院復工的首批電影,片中故事與現實有著相當的精神同構。本片在2019年東京國際電影節上入圍主競賽單元,斬獲最佳藝術貢獻獎,電影提出的藝術問題,就是當代人(無論TA在哪裡)如何選擇人生路的根本問題。
  • 從張暴默到蔣大為,一首《敢問路在何方》,許鏡清看盡世間百態!
    《敢問路在何方》是1986年版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主題歌。由許鏡清作曲,閻肅作詞,張暴默首唱,第11集後改由蔣大為演唱。這首歌曲1986年秋季被列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文藝宣傳材料。1988年獲首屆中國十佳影視金曲獎。
  • 從小聽到大的《敢問路在何方》竟然用了電音?
    伴隨著《西遊記》片尾畫面中唐僧一行四人在取經路上艱難前行的身影,一首《敢問路在何方》也被大眾所熟知,從此廣為傳唱。《敢問路在何方》這首歌在兼具民族特徵的同時,還展現出通俗和新潮的風格。在編曲上,它是民族風格濃鬱的羽調式,但是在器樂上,卻使用了電聲音樂、民樂和管弦樂相協調配合的形式。
  • 【黨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健康教育】「渤海路在行動」
    【黨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健康教育】「渤海路在行動」 2020-12-21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絲路電影節「聚焦」青年導演:處女作之後路向何方
    中國青年導演黃驥表示。此間在西安舉行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吸引了來自116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餘部作品參加。在本屆電影節的大師班系列活動中,一批青年導演闡述了對電影的理解,並分享創作感悟。「我的這部片子是以西安的老城牆為背景,老城牆是我成長的生活環境,故鄉的這個夢是我藝術的起點,也是一個很紮實但很走心的根基。希望下一步作品自己更能隨心地創作。」
  • 「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主題論壇舉辦
    8月28日下午,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電影學術論壇「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辦。本次論壇由資深電影節目主持人瑤淼主持。「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論壇切實關注時代背景下青年影人的成長曆程、創作現狀與未來發展。
  • 「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主題論壇舉辦
    8月28日下午,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7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電影學術論壇「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論壇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本次論壇由資深電影節目主持人瑤淼主持。「堅守與開拓:新時代中國電影的新徵程」論壇切實關注時代背景下青年影人的成長曆程、創作現狀與未來發展。論壇邀請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青年電影創作者,圍繞「類型探索」與「藝術表達」兩大議題,分享青年影人的創作經驗、藝術特點與文化思考,在青春對談、思想碰撞中展望中國電影的新徵程。
  • 張紀中的《西遊記》「涼了」,刀郎演唱的《敢問路在何方》卻火了……
    不過,電視劇中由刀郎演唱的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卻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視頻:刀郎版《敢問路在何方》(新版「西遊記」MV)該作品不僅對原曲進行了較大的改編,刀郎的唱腔也與蔣大為的演唱有著明顯的不同。
  • 未經授權改編《敢問路在何方》 譚維維發文致歉
    今年的中秋晚會上,歌手譚維維演唱了西遊記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不過她演唱的是自己改編後的版本,不僅被網友吐槽難聽,而且這次改編也沒有獲得原作者許鏡清的授權,為此譚維維今天晚上發表道歉聲明。作為全國播放次數最高的電視劇,央視版的《西遊記》是很多80後、90後的美好回憶,劇中的主題曲、插曲也是耳熟能詳,其中片尾曲《敢問路在何方》也是經典之一了。
  • 地球流浪之後,中國科幻電影走向何方?
    中國電影人的創造力與想像力能有多遠?曾是一個令人窒息的話題。對娛樂至死的影視圈來說,自上世紀一部少林寺掀起武俠熱以來,近四十年時間裡,中國電影拍攝類型最多、最廣為人知的是表現身輕如燕、飛簷走壁,摘花點穴殺人於無形的武俠片。這種超脫地球引力、打鬥令人眼花繚亂的功夫,一時成為外國人認知中國的獨有符號。
  • 中國的傳記電影路在何方?_有數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國產傳記電影路漫漫:無法真實還原和講不出人物兩面性提起優秀的傳記電影,不少人都有各自的答案。其中更不乏上文列舉的那些經典之作,而對比歐美在傳記方面電影取得的成績,中國本土是否也有比較值得稱道的此類題材影片呢?這類題材的影片在中國電影市場表現又如何呢?
  • 譚維維侵權許鏡清,音樂傳承與創新,敢問路在何方?
    中秋節過後這幾天,熱度最高的應該數「敢問路在何方」這首歌的改編爭議吧,實力唱將譚維維也因此身處漩渦之中,不得不出來公開致歉。 「敢問路在何方 值到這一事件越鬧越大,特意搜出了譚維維唱「敢問路在何方許鏡清老師還說,如果沒有人生的坎坷,他斷然寫不出「敢問路在何方」這首歌。因此他第一時間站出來發出指責之聲,將矛頭直指演唱者譚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