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優質產品數量不足,同時電影人才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中。在運行的過程中存在諸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以及急功近利和行業規範的亟待建立,也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中國電影市場將成為世界第一大電影市場,然而在市場量級不斷擴大的同時,如何邁向真正的電影強國?持續地產出高品質的、具有中國氣象的電影作品?這是如今中國電影行業面臨的棘手課題。在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時期裡,中國電影產業也急需一場持續深刻的發力和變革,對於當前階段所存在的行業問題,行業專家和業界的參與者們都在試圖探討出切實路徑以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
今日(4月21日),「走進新時代——中國電影發展北京論壇」在清華大學舉辦,此次論壇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首都影視發展智庫、清華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共同主辦。來自學界、業界的頂級專家共聚於此共同探討中國電影的發展現狀和趨勢,思考中國電影未來的文化走向。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胡鈺、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北京市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楊爍出席會議並致辭。同時在活動現場,楊爍局長也向首都影視發展智庫特聘專家頒發了證書,首都影視發展智庫由北京市廣電局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聯手打造,已於3月26日正式揭牌,此次被授予特聘專家證書的專家包括了侯光明、胡智鋒、陸紹陽、宋歌、孫向輝、張宏、程武等。
首都影視發展智庫向特聘專家頒發證書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國家電影智庫主任侯光明以「走進新時代,構建中國電影學派」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對打造中國電影學派的背景、目標與發展構想等進行了探討;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則著重討論了「泛娛樂背景下的影視產業」,對影視在泛娛樂是時代裡的重要作用和打造路徑進行了闡述;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則探討了「中國電影如何做大做強」的重要命題,認為技術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驅動力;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尹鴻則以「走進新時代的中國電影」為題探討了中國電影的四大優勢和五大問題,並給出了生產、創作更多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優質電影的方法路徑。
同時,來自行業一線的從業者與專家學者們,包括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俞劍紅、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崔保國,以及著名導演李芳芳、編劇束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紀錄片製片人雷建軍,一起在論壇對話中探討了「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走向」以及「中國電影和中國故事」的議題,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指出路徑。
新時代中國電影需要解決五大問題
中國電影做大做強離不開技術支撐
中國電影產業近年來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態勢,很快將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清華大學尹鴻教授在主旨演講中,首先對中國電影目前所具備的優勢進行了梳理,中國已經具備了全球坐一望二的電影票房規模和全球增長潛力最大的電影市場,同時,中國也擁有著全球最大的特色國家特有的電影需求,而中國也孕育著全球最富有創新活力的電影產業。根據尹鴻教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電影票房達到400億美金,其中,中國的電影票房接近80億美金,佔據全球電影票房的25%,而中國電影對本土電影的消費和需求也要高於很多國家,同時中國擁有全球最多3D和數字銀幕,在諸多技術方面時具有領先優勢。
清華大學教授 尹鴻
然而在優勢背後,尹鴻教授也指出了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存在的五大問題:首先是優質產品數量不足,同時電影人才也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中。在運行的過程中存在諸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以及急功近利和行業規範的亟待建立,也是中國電影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真正優質的新主流電影鳳毛菱角,充斥著大量的惡性競爭和不正當競爭,生產要素稀缺、供求關係失衡,難以形成穩定的電影工業體系和流程。這些都是中國電影在新時代裡發展所面臨的客觀現實問題。
而尹鴻教授也在演講中給出了新主流電影打造的藥方。首先需要推動整合,形成從生產到宣發、播映、版權、教育培訓、投融資產業鏈完善的領導型企業;其次,設置權威的、專業的電影投融資平臺和完片體系;同時細化「電影促進法」,從法規上保護公平競爭、禁止不正當競爭和市場壟斷行為;通過激勵機制、評獎機制、藝術評論、社會輿論構建求同存異的電影價值體系;達到生產規律與創作規律、產品思維與作品思維之間的平衡;而建立新主流電影主導下的分齡、分區、分層、分需的多元電影體系,也是新主流電影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通路。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則從技術角度切入對中國電影做大做強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和分析,他將電影技術對電影創作和電影產業的重要性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但是目前從觀眾到投資方卻普遍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同時透露,中影股份投資了很多電影技術,而回報率要比很多成片都要高,他呼籲投資者在關註明星、流量和電影院等領域之外,也應該對電影技術多加關注和投資。
構建中國電影學派是亟待突破的問題
影視是泛娛樂生態不可或缺的一環
電影事業和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從研究、創作再到產業上各個環節的共同推動,來自學術界和業界參與者的思考和觀察對新時代電影產業的發展非常重要。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國家電影智庫主任侯光明
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國家電影智庫主任侯光明對構建新時代中國電影學派的路徑和方法進行了思考和闡釋,在他看來,構建中國電影自己的理論體系是,形成中國電影自己的理論話語體系是中國電影亟待突破的問題。由此形成能指導中國電影長遠發展、解決中國電影發展實際問題的、獨立的中國電影理論體系。構建「中國電影學派」符合電影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進一步形成與中國電影業可持續發展相匹配的中國電影教育格局的重要理論依據。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
「影視不再是孤立產業,我們需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它在整個泛娛樂生態當中的角色和價值」,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執行長程武基於自身的實踐經驗,認為影視是泛娛樂生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在他看來,在泛娛樂生態裡,立足網際網路平臺的網絡文學和動漫,一般會被視為最為活躍的IP源頭,但是這些往往集中在網文主體和二次元文化當中,還沒有成為主流為社會認識和接受, 所以這些具有潛力的作品,需要實現IP快速放大影響力的過程,這樣的過程目前來看最有效的是影視環節。
「每個時代都有主流的文化載體,我們在可見的周期內,有著生動體驗的影視內容,依然是最主要的文化載體之一。」程武判斷,影視不僅是一個產業,更是一種超越商業的文化視野,只有真正實現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有效循環,影視產業才能實現由大到強的轉變。
抓住年輕人是中國電影未來的關鍵,中國故事和中國文化是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的核心
未來中國電影將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走向?論壇上,來自業界和學界的翹楚通過對電影產業的現狀和問題的把脈,對中國電影的未來進行了展望。
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俞劍紅指出,雖然中國可能會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但在核心競爭力方面,中國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在他看來,有中國故事、中國精神、中國文化、中國審美、中國情懷、中國力量的電影,將會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才能實現中國電影真正的走出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崔保國對此十分認同,他也表示,當掌握了一切技術和能力之後,能夠用電影方法表達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時候,那才是中國電影真正爆發和走向世界的時候。
作為中國電影票房冠軍《戰狼2》出品方的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則闡釋了電影的投資之道,他對中國電影的未來充滿希望,在他的期待中,未來的中國電影是表達中國文化內容、充滿正能量且讓人積極向上的。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著重強調了中國電影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抓住年輕人。「把年輕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勾住、表達出來,透徹地闡釋,就會擁有自己的未來,抓不住年輕人的心,就很難有未來。」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則著重對藝術電影的未來表示期待,在她看來,藝術電影是具有很強的實驗性和引領性的,對於整個中國電影創作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意義。
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電影成功走出去的關鍵。李芳芳、束煥等創作者從自身創作經驗出發,具體闡述了中國故事的創作理念和路徑,導演李芳芳對創作者提出建議,應該明確電影的主題和立意、表達方式,並甘於為夢想下苦功「有再很好的想法,都要花工夫,花時間,把每天都真正過好,把自己當做一個藝術家。」
編劇束煥指出,其實中國故事本身就有很強的普適性,愛、死、復仇、未完成願望的魔咒,這四方面都是中國故事中最普適性的主題,「不是說我們只能用好萊塢的辦法來講中國故事,不是亦步亦趨學好萊塢。」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我在故宮修文物》《喜馬拉雅天梯》製片人雷建軍,也從紀錄片製片人的角度表達了如何用影像呈現出中國普通人的故事,他認為,「需要用當代的、最先進的工業體系講好中國的故事,更重要的是中國普通人的故事。」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則引用了畫家吳冠中的一句話,「藝術的路只有兩條,小路娛人娛己,大路震撼人心。如果有更多清華的人拍電影的話,可能會拍出更多有震撼力的作品。」
三聲原創內容 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