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一些朋友感嘆道:現在的孩子沒有感恩之心,只關注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的感受,家長真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他。
目前社會上流行的眾多教育方法中,多數都是為社會中的流行價值觀服務的(流行價值觀:在一定時期內社會上流行的物質、文化、精神和身份的認同。詳情可參閱筆者的《是誰解構了我們的心靈》)。由於每個家庭環境和孩子的特質不同,在這些服務於流行價值觀的教育「鞭策」下,會使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取捨,很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造成父母教育的壓力、困惑和困難。在如此背景下,父母的優良行為和態度,所構成的生活故事,將是影響孩子品行和推動孩子健康成長的一股力量。
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也是一名心理危機援助師。平時都是我傾聽來訪者訴說他們的故事,今天我想與各位分享一下我母親的故事。
我的母親生於一九三四年,如果至今還健在的話,應該有八十六歲了。我的母親沒有讀過書,就連自己姓名都不認得,一生以農活為生,她從來沒給我講過大道理。但在與母親生活的點滴中,有五件事影響我最深,成為推動我成長的力量。
第一件事:小時候生活很貧困,糧食緊缺。勤勞的母親時常到山上採摘一些野菜,回家後再加上一些麵粉混在一起烹煮,就是我們一家幾口人的食糧了。即便如此,母親也常常把她辛苦找到的野菜分一部分給有困難的鄰居。
第二件事:在我十幾歲時,母親突然患了重病(腦溢血),在醫院已經昏迷了一天一夜了,但當她醒來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醫生!我不能死,我最小的孩子還沒長大,任務還沒完成呢!」
第三件事:母親患上心臟病和腦溢血後走路已經非常困難了,但當聽到外婆去世的消息時,她仍然堅持一定要去看外婆。作為兒女我們都擔心她的身體,勸她不要去,母親堅定地告訴我們,哪怕她爬也要爬去,看外婆最後一眼。
第四件事:為了生活,十九歲的我跑到雲南和貴州做點小買賣。那時沒有電話可以聯繫家裡,加上我沒有固定的工作地方,在外面漂泊整整一年後才回家。記得那天我沒有告之家裡要回家,但黃昏時分,當我快到村口時,看見慈愛的母親就站在村口,似乎提前知道我要回家一樣。後來我聽鄰居說,那段時間無論下雨颳風,母親每天黃昏時分都會在村口站一會兒,盼我回家。
第五件事:二零一零年,七十六歲的母親走完了她生命的所有路程。記得那天,母親躺在床上用微弱的聲音,讓我把她抱起來,她快不行了。當母親躺在我懷裡時,她看了我一眼後,便閉上了她再也不能睜開的眼睛。
母親沒有上過學,當然也就沒有學過如今的什麼「親子關係」、「做一個滿分的母親」、「育兒教育」、「原生家庭」等理論。母親也從來沒給我們講述過聖賢大德,但母親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兄弟姊妹七人積極向上的健康成長。
在我母親的故事裡我感受到的是:善良、慈愛、勤勞、樸實、堅韌、正直的力量。也讓我懂得了面對生活的態度,無論生活多麼貧困,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為人處事;人活著,就要有擔當和責任;面對生命既要珍惜也要從容。
以上分享我母親的故事,是想啟發各位不要忽視自我故事中的力量,多去反省、覺察自我故事的亮點和陰暗。因為孩子除了受外界教育的影響外,也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感受著父母故事的力量而成長。作為父母,需要思考自身故事有沒有推動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呢?有沒有被不良的流行價值觀影響、迷惑、誤導自己的故事?這或許正需要每一位父母去探索,該如何書寫自身的故事?
作者曾紅兵高級心理諮詢師,健恩心靈空間發起人之一,珠海市抗疫心理危機幹預師。主要取向精神分析(含夢的解釋)+後現代心理療法。輔導方向:青少年叛逆、婚姻與家庭、及心理危機幹預等。
#親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