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父母的故事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

2020-12-23 健恩心靈

常常聽到一些朋友感嘆道:現在的孩子沒有感恩之心,只關注自己的利益,不顧別人的感受,家長真不知道該如何去教育他。

目前社會上流行的眾多教育方法中,多數都是為社會中的流行價值觀服務的(流行價值觀:在一定時期內社會上流行的物質、文化、精神和身份的認同。詳情可參閱筆者的《是誰解構了我們的心靈》)。由於每個家庭環境和孩子的特質不同,在這些服務於流行價值觀的教育「鞭策」下,會使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取捨,很可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造成父母教育的壓力、困惑和困難。在如此背景下,父母的優良行為和態度,所構成的生活故事,將是影響孩子品行和推動孩子健康成長的一股力量。

我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也是一名心理危機援助師。平時都是我傾聽來訪者訴說他們的故事,今天我想與各位分享一下我母親的故事。

我的母親生於一九三四年,如果至今還健在的話,應該有八十六歲了。我的母親沒有讀過書,就連自己姓名都不認得,一生以農活為生,她從來沒給我講過大道理。但在與母親生活的點滴中,有五件事影響我最深,成為推動我成長的力量。

第一件事:小時候生活很貧困,糧食緊缺。勤勞的母親時常到山上採摘一些野菜,回家後再加上一些麵粉混在一起烹煮,就是我們一家幾口人的食糧了。即便如此,母親也常常把她辛苦找到的野菜分一部分給有困難的鄰居。

第二件事:在我十幾歲時,母親突然患了重病(腦溢血),在醫院已經昏迷了一天一夜了,但當她醒來後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醫生!我不能死,我最小的孩子還沒長大,任務還沒完成呢!」

第三件事:母親患上心臟病和腦溢血後走路已經非常困難了,但當聽到外婆去世的消息時,她仍然堅持一定要去看外婆。作為兒女我們都擔心她的身體,勸她不要去,母親堅定地告訴我們,哪怕她爬也要爬去,看外婆最後一眼。

第四件事:為了生活,十九歲的我跑到雲南和貴州做點小買賣。那時沒有電話可以聯繫家裡,加上我沒有固定的工作地方,在外面漂泊整整一年後才回家。記得那天我沒有告之家裡要回家,但黃昏時分,當我快到村口時,看見慈愛的母親就站在村口,似乎提前知道我要回家一樣。後來我聽鄰居說,那段時間無論下雨颳風,母親每天黃昏時分都會在村口站一會兒,盼我回家。

第五件事:二零一零年,七十六歲的母親走完了她生命的所有路程。記得那天,母親躺在床上用微弱的聲音,讓我把她抱起來,她快不行了。當母親躺在我懷裡時,她看了我一眼後,便閉上了她再也不能睜開的眼睛。

母親沒有上過學,當然也就沒有學過如今的什麼「親子關係」、「做一個滿分的母親」、「育兒教育」、「原生家庭」等理論。母親也從來沒給我們講述過聖賢大德,但母親的故事激勵著我們兄弟姊妹七人積極向上的健康成長。

在我母親的故事裡我感受到的是:善良、慈愛、勤勞、樸實、堅韌、正直的力量。也讓我懂得了面對生活的態度,無論生活多麼貧困,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為人處事;人活著,就要有擔當和責任;面對生命既要珍惜也要從容。

以上分享我母親的故事,是想啟發各位不要忽視自我故事中的力量,多去反省、覺察自我故事的亮點和陰暗。因為孩子除了受外界教育的影響外,也在有意識和無意識地感受著父母故事的力量而成長。作為父母,需要思考自身故事有沒有推動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呢?有沒有被不良的流行價值觀影響、迷惑、誤導自己的故事?這或許正需要每一位父母去探索,該如何書寫自身的故事?

作者曾紅兵高級心理諮詢師,健恩心靈空間發起人之一,珠海市抗疫心理危機幹預師。主要取向精神分析(含夢的解釋)+後現代心理療法。輔導方向:青少年叛逆、婚姻與家庭、及心理危機幹預等。

#親子教育#

相關焦點

  • 父母養育孩子長大,孩子引領父母成長
    當了父母之後,許多人以為,把孩子養大成人,教育孩子懂事明禮,是我們的權利和責任。實際上,很多時候,父母在養育孩子的同時也被孩子帶動成長,孩子就象上天派來督促我們成長的最佳使者。人的成長,應該是一生的功課。並不是當了父母,就可以按下暫停鍵的。
  • 兒歌對孩子成長的非凡意義:父母選好兒歌,孩子聰明又健康
    尤其是在孩子嬰兒時期,兒歌幾乎就成為了孩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對孩子促進孩子的傾聽能力、語言說話、情感和智力開發都有著良好的作用。表姐的女兒菲菲今年4歲了,從小就喜歡兒歌,每次見到我時,都喜歡給我唱她新學習的兒歌。
  • 給父母的一封信——學生健康成長小妙招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也是家庭的希望,學生的健康是目前社會的頭等大事。相信每一位家長都知道均衡的飲食、充分鍛鍊和充足的休息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關鍵。在此,本文為廣大父母提供一些關於學生飲食方面的意見。1、營養多吃營養豐富的食物。科學表明,孩子的身體成長需要超過40種不同的營養物質來保持健康。
  • 孩子的健康成長,從私梵兒童椅「坐」起
    孩子的成長總是牽絆著父母的心,孩子的吃喝住行更是父母心的心頭大事,而一張優質的兒童座椅,不僅可以陪伴孩子健康成長,也解開了父母對孩子安全的擔憂。兒童座椅,不僅可以保證孩子不會從椅子上滑落或側翻,還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坐習慣,並且長期與父母平視,也可以促進親子感情交流。
  • 故事的力量丨愛,就是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媽媽遲到了》
    雖然孩子與母體的脫離從臍帶剪斷的一刻就開始了,但真正的分離要始於主體意識「我」的誕生。「我」與母體剝離,「我」從萬物中脫穎而出,「我」開始獨立地面對整個世界。就像種子用根須試探自己的力量,孩子也能夠不斷拓展自己生命的空間。這便是健康自然、值得我們信賴的生命的力量。 這是在黃昏裡學會獨自等待的佳奈,帶給我們的最深的感動。
  • 孩子演繹自己成長生活中的故事,《我的成長不煩惱》第一季殺青
    2020年金秋十月的最後一天,兒童系列電視劇《我的成長不煩惱》第一季最後三集《我不是學霸》、《閃亮的朋友》、《日記風波》殺青。製作團隊在十一月進行後期製作,爭取在年底前呈現給廣大觀眾。據悉,兒童系列劇《我的成長不煩惱》通過專業的視聽語言,以情景劇的表現手法,將現代兒童面臨的各種問題演繹成一個個生動活潑的故事。
  • 孩子成長的3個叛逆期,讓孩子把話說完,是父母最好的修養
    因為當我們陪伴孩子渡過這些叛逆期的時候,父母必須去學習,在這種激烈的成長期,父母跟著孩子成長的步子,變得成熟。若父母能夠讀懂孩子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學會尊重孩子,親子衝突就不再是必然的結果了。「叛逆期」是心理學家們的一個說法,代指這個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快速發展,對獨立、自主、自由有了迫切需求。
  • 謝娜懷二胎,雙胞胎姐姐健康成長,多子女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01健康成長的雙胞胎姐姐,會如何與二胎孩子相處說起來好像眼前的事情,那個在舞臺上嘻嘻哈哈的陽光主持人謝娜,如今馬上要成為二胎媽媽了,可能有了孩子心境會不一樣,她雖然性格和以前一樣,但明顯多了一下柔軟,還會在節目中以及微博中分享寶寶們的日常。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不論時代怎麼改變,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 當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刻,你便展開了一場學習愛的旅程。
  • 父母的眼淚,不應成為孩子心中成長的傷悲
    近日,由宋佳,喻恩泰,劉敏濤等人主演的電視劇《白色月光》正在熱播,這部劇以女性角色為主,講述了高級建築設計師張一經歷愛情、事業、家庭的挫折後,不斷反思成長的故事。 而劇中宋佳飾演的張一在發現丈夫有出軌跡象後崩潰大哭嚇到了孩子。
  • 解析《瑪莎與熊》:成為「滋養型」父母,才能養出快樂健康的孩子
    "滋養型父母"對孩子成長究竟有怎樣的意義?1、理解和包容帶給孩子快樂的童年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說明了個體的童年對一生成長的重要性。成為父母后我們的溫柔也被孩子慢慢消磨著,但我們要提醒自己的是:每一次自己的情緒崩盤,可能都會導致孩子對自身的質疑和安全感的丟失。3、用心陪伴孩子成長,親子關係更緊密大熊不管瑪莎的遊戲多幼稚,他都願意第一時間陪在瑪莎身邊,陪著她一起玩。
  • 成長型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福氣
    成為一個成長型父母,你到底差了哪一步? 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裡面有一句話: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父母。」 因此,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首先成為什麼樣的人。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不論時代怎麼改變,文章裡提到的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
  • 【把愛帶回家】教育公開課:保護孩子健康成長,父母有哪些法定職責
    今天這節公開課和法律有關,是由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張雪梅主講,她和廣大家長來聊聊在保護孩子健康成長方面,父母有哪些法定職責。 「有的父母說,養孩子是最簡單的事了,但是一遇到問題就不知所措。也有的家長認為,養孩子太難了,孩子太難管教了,在管教過程當中家長會經常犯錯。
  • 願天下父母都有資格成為父母,願天下孩子可以成為孩子.
    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壹早電影本文來自豆時光網 浣塵 用戶給《哭泣的藝術》的影評家庭可以是一個人內心力量的發源地
  • 繪本《美洲豹與我》,讓孩子收穫成長的力量
    希望我們不論遭遇怎樣的挫折都能心懷陽光,繪本《美洲豹與我》作者用親身經歷帶給孩子成長的力量,希望孩子勇敢面對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個小男孩,每當他開口說話時,嘴巴就像被凍住了一樣,是的,他口吃。老師也認為他是有缺陷的孩子,這讓他開始懷疑自己,他看了好多好多醫生,醫生告訴他,他可能永遠都會結巴。
  • 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個角色
    做父母是一輩子的學習,而當孩子長大了還願意千裡迢迢回來看你,想念你、愛你、尊敬你,那時你就會知道,身為父母的你已經獲得了最珍貴的回報,那就是子女永恆的愛。不論時代怎麼改變,文章裡提到的父母角色,以及孩子成長需要的養分,卻是不變的。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
  • 引領青少年健康成長(文明的力量)
    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堅定理想信念、鮮明價值取向、養成良好品德,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今年10月,北京市第五十中學學生張紹倫用手機寫下想說的話,點擊「提交」,成為「向國旗敬禮」網絡籤名活動的第108665位參與者。網絡籤名活動頁面的一條條留言,表達了廣大未成年人熱愛祖國的美好心聲。
  • 「力所能及」的任務是孩子獲得成長自信力量的源泉
    育鄰夢「力所能及」的任務是孩子獲得成長自信力量的源泉。成長目標太高,孩子達不到、完不成會產生消極自卑心理;學習成長目標太低,不具備挑戰性,孩子會感覺無趣。因此,教導孩子最好的學習成長方式就是他們需要「踮起腳尖」通過努力一點才能達成的目標。俗話說:「人活一輩子,凡事量力而行,別太逞強。」人們最喜歡摘什麼部位的果子?
  • 《帶著爸爸去留學》收官:孩子需要成長,父母也要「重生」
    傳媒內參導讀: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人到中年實現「重生」的過程,《帶著爸爸去留學》將目光同時落在父母和孩子兩個群體上,展現兩代人的共同成長。以往同題材影視劇更注重展示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只是輔助角色,《帶著爸爸去留學》卻分別從兩代人的角度,展示了孩子與父母的共同成長,劇中父母孩子都是主角。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也是父母人到中年實現「重生」的過程,本劇將目光同時落在父母和孩子兩個群體上,展現兩代人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