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篇來自某機構學員寫的故事,說實話不符合藝考閱卷老師的標準,更談不上去參加校考,歸根結底,該名編導藝考生不懂藝考故事的本質以及敘事方法。
先給大家看例文:
八毛一碗
老楊賣的熱豆漿,八毛一碗,是信豐五中著名的「良心小吃」。一輛飽經滄桑的自行車,後座上拴一根粗粗的木棍,兩邊掛著兩個足有五十公升的大木桶,蓋著雪白的籠布,冒著熱氣,散發著豆汁的醇香。每到課間的時候,老楊的豆漿車就被學生們團團圍住。時間久了,老楊也能把學生認出個七七八八,在他眼裡,高一2班的學生是最精明的——她們會合夥買豆漿,而且四碗四碗地買,四八三塊二,兩毛錢就不收了,算三塊。一看到高一二班的學生,老楊就會心一笑:「又是四碗?」嘿嘿,這幫機靈鬼,數學肯定學得好!其實,高一二班的數學成績一點都不好。她們是藝考班,學費貴,家裡也都不寬裕,自然就學會了精打細算。最近,老楊突然不見了。大冷的天,喝不上老楊那熱乎乎的豆漿,學生們心裡空落落的。很快,老楊又出現了。這次,自行車不見了,老楊挑著擔子出現在校門口。原來,老楊的那輛老爺車徹底報廢了。老楊擔不動大木桶,這次,換了兩個小塑料桶,也就能盛個二三十碗豆漿「還是四碗?」老楊的微笑照常。學生們卻有點不好意思了。班長跟老楊打趣:「掙那麼多錢,還不換個新車?」老楊嘆口氣:「等年底看吧,能不能餘下錢。這小本生意……」這天的豆漿,喝起來沒有了往常的滋味。第二天,又到了課間時間,輪到學習委員去打豆漿,她卻徑直走上了講臺,從口袋裡掏出五塊錢,放在桌上。大家紛紛響應,掏出零花錢,不一會兒,居然就湊出一堆。配上同學們的贊助,老楊買了輛二手車,兩個大木桶又冒起了熱汽,飄出了清香。高一二班的學生來了。老楊會心一笑「好勒,豆漿四碗!」
空蟬藝考工作室故事老師點評:
1、好像不是一個故事,只是一個事件,雖然省統考考綱故事字數要求少,但是合理設置人物和情節,具有明顯的故事性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然後就是文字表達流暢,注重故事創作技法。所謂的故事創作技法實際上更偏重於懸念矛盾和衝突,也就是我們理解的真正意義上的戲劇性故事。
2、本文最大的問題在於呈現流水帳的寫法,矛盾衝突無,懸念、人物關係均無。文字表達力也是較弱的,什麼叫做「一輛飽經滄桑的自行車?」攝影師拍不出來,道具的師傅也沒有明確的文字指導。至少應該添加(1)自行車品牌(2)生鏽的狀態,哪裡生鏽(3)腳蹬子是什麼樣的(4)車鈴鐺是什麼樣的(5)如果是標準的商販的話,自行車上會不會有幫助叫賣的嶄新的喇叭與生鏽的自行車相對比?如果有對比,是為了表現什麼?
3、本文還有不合理的點在於,一輛自行車確實已經很便宜了,現在的人應該不至於買不起,這種不具時代感的故事是不合邏輯的,而且自行車戴著豆漿,咋停車啊?難道靠人扶著呀,我覺得至少寫明白是個三輪自行車吧,或者是那種改裝過的三輪車,上面可以帶棚子,用棉被包裹的豆漿桶。
4、本文還有重要的問題在於,矛盾衝突真的不行,如果只是自行車真的報廢了,這個點不足以讓觀眾想看下去,覺得爽。如果真的有矛盾和衝突,城管清理小商販都比這個要強。
本文還有不合理的存在於,能看得出來創作者想通過寫學生幫老楊買車,從一開始佔便宜到後來給買車的變化,但是呢,小學生故事都能寫的出來這樣的變化,所以沒有體現出高中生的優勢。
5、還有,如果在這裡上學生的學生有一個是老楊的兒子或者女兒呢?有了人物關係是不是就好看了,雖然也是俗了一些,但是至少不在單薄了。
最後真的學生湊了錢,幫老楊買了車,但是老楊真的會要嗎?如果老楊真的要了,這個人物是啥性格呢?
6、本文的對話太多,可以適當刪除一些,節奏較慢。
7故事框架實際上是要重新調整或者不用這個的。
除非簡單改一下:老楊賣豆漿,學校裡有自己的親人(主人公),是親生的也好,不是親生的也好,不喜歡父親賣豆漿,參加家長會,穿的破爛,身上豆漿味,還有豆腐腦等。但是同學喜歡喝,城市要建設文明新城,城管要取締小商販,學生去跟城管理論,但是不成功,攤位被收走,經過同學與主人公(老楊的兒子也好,女兒也好)的合力(解決困難的過程很重要!),幫助老楊爭取到一個市場攤位,可以光明正大的賣豆漿了,雖然同學們買不到豆漿,但是每天早上會有主人公親自帶來的豆漿和豆腐腦到教室…….
8、上圖紅圈裡意思大概懂是一種打趣,但是卻不能說數學學的好,而是老楊故意的不要兩毛錢,為什麼,可以讓學生合力去想,學生想不好可以老師一起想。
9、高一二班是個什麼班?如果按照戲劇性的邏輯改法,高一二班可以設定為非實驗班或者火箭班,而是藝術班。因為,他們的所作所為在老師眼裡有點離譜,在同學眼裡都會有一種偏見,覺得他們成績不好才去學藝術,但這個故事可以打臉啊!可以是藝術班,也可以是體育班,總之製造一個每日和豆漿的理由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