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報業·齊魯壹點出品
■新聞熱線☎:0538-6982110 ■編輯:薛薛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薛瑞 徐智慧
走進位於泰安老街的泰山皮影
見到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泰山皮影傳承人範正安先生
「腳上踩著錘,手來拿著人,嘴裡唱著詞,這叫十不閒。」泰山皮影歷史悠久,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範正安老師是泰山皮影第六代傳承人,也是中國皮影藝術的集大成者,完全繼承了其皮影獨門絕技「十不閒」——即一人演出一臺皮影戲,讓人嘖嘖稱奇。
隨著劇場燈光逐漸暗下,一個個泰山皮影人物映上帷幕。「泰山上有石敢當,為民除害他上山崗……」皮影戲藝術家範正安老先生用嫻熟的技巧和精湛的表演將皮影呈現得活靈活現。只見他左腳敲鼓,右腳打鑼,雙手操縱皮影不停揮動,白色帷幕上幾個影人靈活地舞刀弄槍、翻跟頭,配上山東大鼓風味的念唱,一個人就將一出熱鬧的石敢當經典劇目展現在舞臺上。奇妙的影人和緊湊的劇情,讓觀眾們看得目不轉睛;逗趣的唱詞和火熱的打戲帶動了所有人的情緒,陣陣叫好和鼓掌聲此起彼伏,現場氣氛格外火熱。
泰山皮影這一獨門絕技,範正安先生能夠完整的傳承下來,傾注了他畢生的精力和心血。據了解,泰山皮影首先從皮影製作工藝入手,製作工藝嚴格遵循傳統古法,分為10大步驟,21道工序。每個皮影角色都要經過3000餘刀法和十幾道著色、連接工藝。在皮影製作上,選材優質驢皮,刀法簡練明快,著色對比明顯,一刀一划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要求。為了刻好一個皮影角色,往往要在硬紙板上練習十幾遍,才能用驢皮刻皮影。因為一場皮影戲的成敗,刻好皮影至關重要。因為泰山皮影在表演時戲中影人的打鬥場面頻繁,所以影人製作務求結實耐用,而且用色對比強烈,多用紅、綠、黃,紫等民間傳統顏色。目前,傳承下來的皮影以及幾十年來親手刻制的上百套皮影,都是寶貴的藝術珍品。
泰山皮影不僅在劇目方面推陳出新,而且在表演形式上充分與觀眾互動。在觀看完精彩的泰山皮影后,還可以進入後臺,親身感受泰山皮影如何進行表演操作、學習製作皮影的方法。而且泰山皮影還與研學遊進行深度融合,讓孩子們通過對皮影的設計、製作和表演,進行全方位體驗,不僅讓可以孩子們接受非遺文化的薰陶,也提升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只有讓皮影與時俱進,才能擁有多邊發展的可能性。隨著國家對文旅產業的逐年重視,泰山皮影駛入了發展的快車道。2017年,泰山皮影戲館在北京前門大街掛牌營業,同時還成為國內唯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匯報工作的重點民營非遺項目。從文化產業、非遺生產性保護兩個方面入手,成立下屬五個子公司,搭建「非遺生態系統」。在泰山皮影傳承史上,驢、牛、羊宰殺後,動物外皮用做影人、布景製作,動物肉髒通過大廚的烹飪成為獨具一格的「泰山皮影宴」。並以皮影傳習館為核心,外延配套皮影宴餐館、皮影主題酒店甚至皮影主題銀行,為遊客提供沉浸式旅遊體驗,多維度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在有著六百年傳承歷史的泰山皮影這棵參天大樹上尋求「增量」,通過重塑內部結構提效增質,實現「老樹發新芽」,讓泰山皮影這一古老的傳統技藝煥發生機。
範正安說:「作為非遺傳承人要具有文化自信,多與年輕人交流。再早以前藝人為了混口飯吃,皮影戲的幕後都是不對外開放的,現在的皮影戲劇院幕後可以隨時參觀,目的是通過了解皮影戲,可以讓年輕人和愛好者們從心裡喜歡傳統文化。」泰山皮影通過多種方式,走進普通人的生活,讓人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樂趣,還有文化的傳承。在泰山皮影劇院裡,隨處可見泰山皮影戲的網絡推廣圖片。現如今,泰山皮影戲緊跟時代發展潮流,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新媒體傳播形式,來把新穎生動的非遺文化呈現給更多的觀眾們,全國各地的觀眾都可以用「行動裝置」來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泰山皮影戲的魅力。
一塊普通的白布就是舞臺,尺餘長的皮影就是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燈光起、鑼鼓響,在傳承人的手中展現世間百態。如今,通過泰山皮影傳承人的不斷創新和發展,把泰山皮影的一個個精彩皮影故事、片段傳遍千家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