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漲知識!古代人普通百姓都用碎銀,那知道古代錢怎麼算的嗎?

2021-02-12 域鑑

古裝劇中常有這樣的場景:江湖大俠在酒樓裡吃完飯後,隨意在桌上放一錠銀子就起身離去,小二在身後點頭哈腰、千恩萬謝。

這個場景在古代基本是不可能發生的,除非這些大俠一個個都身負巨款、無處可花。要知道在古代,白銀是貴重物,其購買力是十分巨大的。《紅樓夢》中賈寶玉一個月的零花錢才二兩銀子,這還是清代銀子貶值後的結果。而一戶普通人家一年花銷最多也就10兩左右,這種隨手就是一錠銀子的江湖俠士可真是太稀有了。

在古代,即使是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的朝代,百姓們也多數以銅錢作為貨幣。只有那些消費巨大的高檔場所才會常用銀子進行交易。

不過,銀錠的鑄造都是有規格的,官府或錢莊為了方便存儲、運輸,往往將銀子鑄造成為整塊的銀錠子,還會在上面銘刻鑄造時間、重量等。但顯然這大塊的銀錠子價值太高,並不適宜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購物交易,所以也就出現了碎銀子。

碎銀子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整錠銀子剪碎;另一種是在採銀礦的時候直接獲得的細碎銀塊,或者銀質器皿直接踩扁或摔碎當銀子用。

老道的商家憑經驗手感就能說出你的碎銀子是幾斤幾兩。分辨不出來也沒關係,有專門剪開銀子的的「夾剪」和稱量銀子的「戥子」。

戥子:學名戥秤,是一種宋代劉承矽發明的衡量輕重的器具。據說當時宋朝主管皇家貢品庫藏的官員劉承矽,鑑於當時一般的木桿秤計量精度只能精確到"錢",遠遠不能滿足貴重物品的稱量,於是經過潛心研製,首先創造發明了我國第一枚戥秤。

顧客需要購物的時候,拿出銀子,計算出需要的銀子,然後剪下一小塊,稱量其重量是否合適,進行交易。如果拿出的是整個銀錠子,這麼剪開就成了碎銀子。如果本來拿出的是比較大塊的碎銀子,這麼一剪自然更細碎了,還出現了更小的「銀角」。沒有剪刀也不要緊,銀子很軟的,甚至用牙齒也能咬下來。

寶玉道:「揀那大的給他一塊就是了。又不作買賣,算這些做什麼!」麝月聽了,便放下戥子,揀了一塊掂了一掂,笑道:「這一塊只怕是一兩了。寧可多些好,別少了,叫那窮小子笑話,不說咱們不識戥子,倒說咱們有心小器似的。」

那婆子站在外頭臺磯上,笑道:「那是五兩的錠子夾了半邊,這一塊至少還有二兩呢!這會子又沒夾剪,姑娘收了這塊,再揀一塊小些的罷。」

不過,古代的碎銀子也不是完全稱好重量就夠了的,銀子也有摻假的。有些人在製作銀子時會添加錫和鉛一類東西,導致銀子成色不足,所以商家收到銀子後不僅要稱重,還要換算成色以計算銀子的實際價格。

碎銀子一般積攢了一定數量之後會鑄為銀錠。銀匠在代人鑄銀成錠之後,收取加工費,稱之為「火錢」。在明清民間,也有專門兌換白銀的店鋪:傾銀鋪。把散碎的碎銀兌換成大型的銀錠,或者把大銀錠敲成散碎銀兩,這家店鋪都可以提供服務,然後收取一定的費用。這一類店鋪,在馮夢龍的《三言》小說裡出現多次,可見在明末的時候,就已經十分普及了。

自萬曆年間推行一條鞭法起,老百姓交稅主要是交白銀,但交上來的多是散碎的銀兩。官府要將稅銀上交入庫時,必須要將碎銀熔鑄成標準的官銀。從碎銀到官銀,這之間自然會發生損耗,這部分損耗稱為「火耗」。

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部分自然也由老百姓買單。不過,「火耗」究竟該收多少是沒有具體數的,時間一長就成為官吏斂財的手段,能多收就多收,多出來的火耗便被官吏據為己有了。明清年間老百姓負擔的「火耗」,有時能超過正稅的數倍。

碎銀流通起來確實不如銅錢方便。第一是因為沒有固定面值,所以使用的時候需要用專門的秤來稱重;第二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銀成色不一、有好有壞,所以在兌換的時候要根據成色逐一換算,如果信不過,還要找公估局進行鑑定。不過,碎銀在出遠門時和購買大量或者貴重物品時還是更有優勢的,畢竟不可能總是帶著大量的銅錢出門買個東西。

白銀正式成為中國主體貨幣是在明代萬曆九年改革一條鞭法後,這也開啟了白銀中國時代。白銀貨幣地位的確立,不是取代銅錢在基層社會和民間交易中的使用,而是將以銅錢為基準價值尺度轉化為以白銀為基準價值尺度,這也是經濟發展下的一次大膽改革。

相關焦點

  • 古代的一兩銀子,究竟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看完漲知識了
    在我們日常看的電視古裝劇中,古代的人們經常用銀子來作為貨幣交易,吃飯算帳也都是用銀子的。銀子在古代就是作為當時社會流通的一種貨幣,但是隨著中國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化,現如今的銀子已經不能稱之為貨幣了。隨之問題就來了,現在有很多人都會產生疑問,古代人用的一兩銀子到底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碎銀子有一個標準定價嗎?
    古代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碎銀子有一個標準定價嗎?在古代,黃金的數量稀少,由白銀充當起了硬通貨的角色。由朝廷統一鑄造的銀錠,五兩、五十兩甚至上百兩不等。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銀子,日常生活都是用銅板。就算富家子弟出門也不能帶著大銀錠,一來太沉,二來好多店家找不開。
  • 古代人的碎銀子,是怎麼來的?用手就能掂出重量?
    在一些影視作品當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古代人拿一些散碎銀子交易的場景。這讓我們不由得產生了好奇心,碎銀子本身真的能拿來作為一般等價物嗎?古代人使用的碎銀子,到底是怎麼確定重量的,用手能掂量出來嗎?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
  • 古代人吃完酒菜,留下一塊碎銀子就走,為什麼小二從來不數錢?
    雖然過程很簡單,但是讓人很好奇啊,這一塊碎銀子是多少,怎麼知道夠不夠飯菜錢呢? 其實,銀子在古代的價值是非常高的,一般人消費很少用到整塊的元寶。普通的吃飯、買東西都是用銅錢,而稍微多點的消費,才會用到碎銀子。
  • 為何古人吃飯放下一碎銀就走?店小二不清點也不攔住,還熱情送客
    店小二不清點也不攔住,還熱情送客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大家是不是常常看到一幕這樣的場景,客人在飯店酒館吃飽喝足了往桌子上丟了一點碎銀子跟店小二招呼一聲就走人了,而店小二連銀子都不清點就熱情的送客人出門,很多人會奇怪電視劇就這麼隨便嗎,難道不應該算算多少錢核對了再送客嗎?還是說碎銀子在古代真的有這麼值錢。
  • 古代人對女性的稱呼竟有60多種,各種稱呼褒貶不一,看完漲知識
    古代人怎麼稱呼女性?中國女性的地位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生變化,僅從古人對女性的稱呼上就可以看出來。那麼,古代人是怎麼稱呼女性的呢?古代人對女性的稱呼竟有60多種,各種稱呼褒貶不一。在古代,階層不一樣對於老婆的稱呼也不一樣。周朝之前,天子的老婆稱「妃」,周王以後老婆改稱為「王后」。天子的老婆除了被稱為「妃」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稱呼「梓童」。
  • 古代人吃完酒菜,放下一個碎銀子就走,為何店家從來不管夠不夠?
    想必看過古裝片的都知道,凡是拍攝俠客或者主角在酒樓吃完喝完,或者是買一些什麼東西,總是很瀟灑的扔下一塊碎銀子,轉身就走,那真是好不瀟灑。屬實是讓人狠狠的羨慕了一把,但是話說回來,一塊銀子的價值真的那麼大嗎?
  • 古代沒有電,古人夏天用的冰來自哪裡?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
    文/行走天涯古代沒有電,古人夏天用的冰來自哪裡?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智慧相比較西方的科技快速發展而言,我國的文明雖然歷經了5000年的時間,但是科技發展卻是頗為落後的。其實古人是非常機智聰慧的,只可惜,我國古代一直實行的都是君主制度,皇權是最至高無上的。這就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普通人的發展。畢竟我國古代就擁有了四大發明,像是火藥,造紙金屬以及指南針等等。雖說後現代比較落魄,但是古人也是相當會享受生活的,就比如每年夏天的時候,古人也會將冰塊磨成碎冰放入飲料中來解暑。
  • 古代人沒有口袋,東西裝進袖中卻掉不出來,有何貓膩存在?
    古代人衣服沒有口袋,那他們是怎麼裝東西的呢,從一些電視劇中可以看出,他們就是把東西往兩個袖子中一塞,那小編就奇怪了,東西難道不會掉出來嗎?不知道你有沒有和我一樣的疑問呢?首先先說一下往袖子裡面塞東西這種行為只有大戶人家或身份比較尊貴的人才能做,這種衣服一般都是直筒袖,你的袖子越寬大,證明你的衣服材質就越好,也就說明你的身份就越尊貴,當時就有兩袖清風這樣的成語。大家要知道古代那樣袖子很寬大的衣服都是不便宜的,普通百姓家裡只會穿一些棉麻製成的粗布衣服,飯都吃不上哪還有錢買衣服,那種袖子很大的衣服也不方便幹活。
  • 在古代有錢人都是用一錠銀子,為什麼老百姓用的都是碎銀子?
    飯館之中的夥計們也算是看過世面,見過有頭有臉的人物的,一元寶銀子會讓他如此巴結嗎?那是當然!像銀錠這樣的大銀,過去普通人家幾輩子都沒見過是正常的。這些銀錠子不在世面流通,屬於官銀,剛開始是由州道府從民間收集白銀,統一熔化澆築之後成為銀錠,然後打上官方的印鑑,由地方交由朝廷交稅、交付軍餉之類。
  • 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為何總能抓住犯人?你知道嗎?
    古代的法律是十分嚴格的,如果你觸犯了法律,很難能逃脫法網。平常了解歷史,除了能從相關書籍中獲知,影視作品也是可以體現的。喜歡看古裝戲的小夥伴可以經常看見,古代想要抓捕犯人,通常都是當地衙門派人手在大街上通過張貼罪犯"畫像"找人,這就是所謂的"通緝令"。
  • 古代人在國喪是多久,期間普通百姓應該注意什麼
    今天是4月4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也是舉國哀悼之日,紀念那些在這次疫情中犧牲的人和不幸去世的人,全國各地停止一切娛樂活動,為這些人默哀三分鐘,這其實這就是國喪,那麼,古代人在國喪是多久,期間普通百姓應該注意什麼呢?
  • 古代的一兩銀子是多少,相當於現在多少錢?看完明白怎麼計算了
    我們在看古裝影視作品的時候,總能看見電視電影裡拿銀子消費購買物品結算價格的場景。有時候買東西給幾十文的,有時候給一兩二兩的。那到底他們講的這些兩、文是什麼意思呢?他們那時候的一兩銀子的價值在現在能買到什麼東西呢?
  • 古代皇帝的龍袍為什麼從來不洗?穿起來有講究嗎?看完長知識了
    古代皇帝的龍袍為什麼從來不洗?穿起來有講究嗎?看完長知識了在中國古代凡是和皇家扯上關係的物件都屬於高質量高品質的奢侈品,放到今天的話都是個的國寶級別。我們知道,封建社會地位最高的人是皇帝,而皇帝的吃穿用度所使用的東西都是最為奢華的。
  • 古代用銀子作為交易貨幣,那碎銀子怎麼用,找零不會不方便嗎?
    有了手機,我們就不用帶很多現金出門了,可以直接用手機支付,甚至可以刷臉。不必擔心找零或找錯錢,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但是古人沒有我們那麼幸運。他們沒有這麼先進的技術支援。外出時通常帶著錢袋,錢袋裡有硬幣、銀條等。特別是銀片,銀片一般大小不同。上面沒有標明明確的金額。那人們是怎麼使用的呢,特別是找零的時候,你不覺得不方便嗎?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古代的銀幣雕塑。
  • 在古代,為何古人吃完飯放下銀子就走,小二卻從不清點也不攔呢?
    可謂是播的如火如荼,看得小編那叫一個過癮,當小編還沉浸在這一部劇中,沒有出來的時候,後面緊接著另一部劇又開始了,感覺自己都好像穿越了一樣,話說,這古裝劇看了之後,還真是能漲不少知識呢,對於小編這種歷史盲來說,也能從劇中了解到不少歷史文化。那不知道大家在看古裝劇的時候,除了劇情吸引人之外,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 古代的碎銀子怎麼來的,大小不一,價值一樣麼?
    那麼在古代要是某商鋪老闆,要是真的收到一錠銀子怎麼找零呢?找不開,就剪開咯。李然犀《清末天津「錢鬼子」揭秘》:欲知裡面是否有鉛或銅,勢必用剪銀子的大夾剪斷開,才能得明真象。當年各銀錢號都有這種東西,任憑一個五十兩的「整寶」銀錠,放在夾剪裡,用屁股一坐即能把元寶夾成兩半。
  • 很多人不知道,看完漲知識了
    很多人不知道,看完漲知識了說到培根,大多數人應該都不會陌生,因為我們在生活中是經常能夠吃到的。不管是在燒烤攤、麻辣燙、火鍋還是其他的一些小吃裡面,都能看到它的身影。長長的一片肉,看起來就讓人很有食慾。吃起來口感確實是不錯的,香嫩可口,而且這種肉裡面還有著一種煙燻的風味,一吃就會上癮,忍不住想多來幾片。
  • 古代的碎銀子是如何產生的?
    看古裝劇的時候感覺所有的大俠都是大佬在結帳的時候從袖子裡摸出銀子但事實上用鋼剪把銀子剪碎降低單塊銀子的重量便於和銅錢進行兌換比如您拿十兩的整銀錠去店裡買價值七兩銀子的東西一般正規的店家首先專門稱金銀的一種小秤
  • 去世的人穿壽衣有什麼注意的嗎?一步錯就犯大忌,看後漲知識了
    去世的人穿壽衣有什麼注意的嗎?一步錯就犯大忌,看後漲知識了古往今來,歷史上有許多傳統的風俗,可不單單三皇五帝配享有,一些老百姓依舊是風俗的引領以及繼承者,雖然歷經了幾千年,但是直到現在仍在沿用,不得不說,文化風俗也可以算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吧,大到規則的制定,小到物件的使用,都充分體現了古代人的聰明智慧,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下古代壽衣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