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教導香菱如何學詩:「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裡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後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裡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後再把陶淵明、應瑒、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
漢江臨泛
盛唐·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地處楚地關塞與湘水相連,漢江自古就是通往長江流域的水域要道
江水流向天地間的遠方,山色在有無之間模糊隱現
岸邊的城鎮好像漂浮在江水上,波濤向遠處的天空波動
現在正是襄陽的好天氣,我與喜歡喝酒的朋友一起大醉流連
【整體就是在襄陽這個地方,逢到一個好天氣,王維和朋友大江泛舟,在波濤的起伏中觀賞著若隱若現的山景,心境大好一起暢飲。】
漢江:有三個:1、湖北省荊門市漢江,2、湖北省襄陽市漢江,【唐·李白《金陵望漢江》漢江回萬裡,派作九龍盤……六帝淪亡後,三吳不足觀。什麼是「三吳」呢?晉指吳興﹑吳郡﹑會稽。唐指吳興﹑吳郡﹑丹陽。宋指蘇州﹑常州﹑湖州。這裡是唐朝,所以是指「吳興﹑吳郡﹑丹陽」一帶,這和「三湘」又沒關係,所以排除。】3、陝西省漢中市漢江,【既然說「三湘」了,那這個肯定不是。】
楚塞:荊州,《書·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爾雅·釋地》:「漢南曰荊州。」《周禮·職方》:「正南曰荊州。」「荊」指荊山(在今湖北西部);「衡」指衡山,《漢書·地理志》以為即今湖南衡山西的衡山。「漢」指漢水。在唐朝時期約有今湖北松滋至石首二市間的長江流域,北部兼有今荊門、當陽等市。荊州州境在三國時位於三國接壤地帶,兵爭甚烈;在東晉、南朝時是上遊的軍事重鎮,其重要性僅次於都城所在的揚州。荊州是楚地的要塞。
三湘: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區。湘水通過洞庭湖和長江相連,荊州緊鄰長江,間接就接連了三湘大地。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詩:「昔放三湘去,今還萬死餘。」沅湘 、 瀟湘 、 資湘 。晉·陶潛《贈長沙公族祖》詩:「遙遙三湘 ,滔滔九江。」 陶澍《集注》:「湘水發源會瀟水,謂之瀟湘;及至洞庭陵子口 ,會資江謂之資湘;又北與沅水會於湖中,謂之沅湘。」
荊門:荊州。唐·王維《寄荊州張丞相》詩:「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趙殿成箋註:「唐人多呼荊州為荊門。文人稱謂如此,不僅指荊門一山矣。」
九派:長江 在 湖北 、 江西 一帶,分為很多支流,因以九派稱這一帶的長江 。漢 劉向《說苑·君道》:「禹鑿江以通於九派,灑五湖而定東海。」晉·郭璞《江賦》:「源二分於崌、崍 ,流九派乎潯陽。」唐·孟浩然《自潯陽泛舟經明海作》詩:「大江分九派,淼漫成水鄉。」
江流:江水流動。南北朝·謝朓《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天地外:外,遠也。天地之間的遠方。
山色有無中:山的景色似有似無迷茫縹緲,江面太寬,江岸上的山色看不太清。很有王維信奉的佛教感覺。南北朝·謝朓《隋王鼓吹曲十首其五 出藩曲》「眇眇蒼山色,沈沈寒水波。」
郡邑:郡與邑。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下置邑,相當於現今的省與縣。這裡指岸邊的城池和村落。
前浦:《玉篇》水源枝注江海邊曰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
波瀾:波濤。漢·馬融《長笛賦》:「波瀾鱗淪,窊隆詭戾。」南朝宋·謝靈運《石門新營所住》詩:「洞庭空波瀾,桂枝徒攀翻。」宋·范仲淹 《嶽陽樓記》:「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遠空:遠天也。
風日:指天氣;氣候。南北朝·庾信《奉和永豐殿下言志詩十首其四》「直城風日美,平陵雲霧除。」 南北朝·庾信《詠畫屏風詩二十五首 其二十三》「今朝好風日,園苑足芳菲。」唐·李白《宮中行樂詞》之八:「今朝風日好,宜入未央遊。」
山翁:晉·山簡,時人亦稱「山公」。簡字季倫,山濤幼子,性嗜酒,鎮守襄陽,常遊高陽池 ,飲輒大醉。後世詩詞中或用為作者自況,或借稱嗜酒的朋友。這裡指朋友。
評註:
《王孟詩評》:
顧云:此等處本渾成,但難擬作,恐近淺率。
《瀛奎律髓》:
右丞此詩,中兩聯皆言景,而前聯尤壯,足敵孟、杜《嶽陽》之作。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
郭云:氣象涵蓄,渾渾無際,淺率者擬學不得。
《唐詩歸》:
鍾云:真境說不得(「江流」句下)。
《唐詩解》:
第四句對巧,五六上句較勝。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劉辰翁曰:無意之意。魏慶之曰:三四輕重對法,意高則不覺。吳山民曰:起有注《水經》筆意。
《唐詩意》:
胸中有一段浩然廣大之致,適於泛江寫出,可風亦可雅。
《唐詩成法》:
前六雄俊闊大,甚難收拾,卻以「好風日」三字結之,筆力千鈞。題中「臨泛」,不過末句順帶而已,此法亦整嗾鱠《唐賢三昧集箋注》:三四氣格雄渾,盛唐本色。五六即第三句之半。
《繭齋詩談》: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學其氣象之大。
《瀛奎律髓匯評》:
馮舒:澄之使清矣,「壯」字不足以盡之。陸貽典:順題做法,落句推開,查慎行,第一、第三句中兩用「江」字。不但此也,「三江」、「九派」、「前浦」、「波瀾」,篇中說水處太多,終是詩病。紀昀:三四好,五六撐不起,六句尤少味,復衍三句故也。無名氏:壯句仍衝雅,見右丞本色。
《唐詩近體》:
三句雄闊,四句縹渺,此換筆之妙。
《唐宋詩舉要》:
吳曰:雄偉有氣力,學者宜從此等入手。
《唐詩鑑賞辭典》:
這首《漢江臨泛》可謂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語工形肖,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泛舟江上,縱目遠望,只見莽莽古楚之地和從湖南方面奔湧而來的「三湘」之水相連接,洶湧漢江入荊江而與長江九派匯聚合流。詩雖未點明漢江,但足已使人想像到漢江橫臥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勢。詩人將不可目擊之景,予以概寫總述,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以山光水色作為畫幅的遠景。漢江滔滔遠去,好象一直湧流到天地之外去了,兩岸重重青山,迷迷濛蒙,時隱時現,若有若無。前句寫出江水的流長邈遠,後句又以蒼茫山色烘託出江勢的浩瀚空闊。詩人著墨極淡,卻給人以偉麗新奇之感,其效果遠勝於重彩濃抹的油畫和色調濃麗的水彩。而其「勝」,就在於畫面的氣韻生動。難怪王世貞說:「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詩家俊語,卻入畫三昧。」說得很中肯。首聯寫眾水交流,密不間發,此聯開闊空白,疏可走馬,畫面上疏密相間,錯綜有致。
接著,詩人的筆墨從「天地外」收攏,寫出眼前波瀾壯闊之景:「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這裡,詩人筆法飄逸流動。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動,卻說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動;明明是波濤洶湧,浪拍雲天,卻說成天空也為之搖蕩起來。詩人故意用這種動與靜的錯覺,進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勢。「浮」、「動」兩個動詞下得極妙,使詩人筆下之景都動起來了。【我覺得這一段的解釋有問題,小小漢江怎麼可能「波濤洶湧」浮動天空呢?更何況「浪拍雲天」也不算什麼好天氣】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山翁,即山簡,晉人。《晉書·山簡傳》說他曾任徵南將軍,鎮守襄陽。當地習氏的園林,風景很好,山簡常到習家池上大醉而歸。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這就給人以美的享受。王維同時代的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說:「維詩詞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此詩很能體現這一特色。
(徐應佩 周溶泉)
名家評王維:
王維因鼓《鬱輪袍》登第,而集中無琵琶詩。畫思入神,山水平遠,雲勢石色,繪者以為天機所到,而集中無畫詩。豈非藝成而下,不欲言耶?抑以樂而娛貴主,以畫而奉崔圓,而不欲言耶?《韻語陽秋》
成按:右丞詩文,因天寶之亂,十不存一,安知其生平無琵琶詩耶?此與杜子美集中無海棠詩,遂謂子美母名海棠者,其妄誕無異,真足令人一噱。至於崔興宗寫真之詩,「前身應畫師」之句,現存集中,而謂其無畫詩,殆所謂不知子都之姣者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