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馮劉克 陳浩
1986年,「兩彈一星」元勳鄧稼先病重彌留之際,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乘紅旗車繞行天安門廣場。他對夫人許鹿希說了一句話:「再過十年、二十年,還會有人記得我們嗎?」
在研製、生產我空軍殲-10、殲-20戰鬥機的成飛集團大門口那兩句話,是對鄧稼先的最好回答,也是對英雄的最佳禮讚:「祖國終將記住那些奉獻於祖國的人,祖國終將選擇那些忠誠於祖國的人」。
9月27日下午,由河南省藝術品行業協會主辦、鄭州瑞光創意工廠文創園承辦的「迎國慶《共和國脊梁肖像展》走進藝術瑞光」活動在瑞光藝術空間內隆重開幕,來自省會文化界、藝術界、收藏界以及新聞媒體的150餘人參加了開幕式。
此次肖像展的作者馬剛是我們河南本土著名油畫家,其代表作雪景系列多次赴法國、美國進行展覽,受到廣泛好評,多幅作品也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和收藏家收藏。馬剛精心創作了自建國以來,在科技戰線上做出突出貢獻的幾十位科學家肖像,在2019年北京兩次展出獲得轟動後,回到河南的首次展出。
在這幾十位科學家裡面,有長期隱姓埋名,連名字都是國家機密的「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等人,有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在生命最後一刻還在整理寶貴科研資料留給國家的林俊德將軍,也有在大疫面前挺身而出,親臨一線,成為國家和人民堅強支撐的「抗疫英雄」鍾南山等人。此次畫像的幾十位功勳科學家,對於公眾來說,有的熟悉,有的陌生,但兩彈一星、核潛艇、預警機、航空母艦、北鬥導航、「神舟號」飛船等卻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國之重器。
魯迅先生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拚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這些科學家作為國家科研戰線上的傑出代表,他們在科研戰線上長期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淡泊名利、攻堅克難,把畢生精力奉獻給國防科研事業,打破了一項項的國際科技封鎖和技術壟斷,讓新生的共和國站穩了腳根,挺直了腰板,讓國家和民族不再受制於人,讓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了堅強的科技支撐,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共和國脊梁、共和國英雄。這些科學家感人至深的奮鬥故事、深沉厚重的家國情懷和「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在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的今天,仍然有著深刻而現實的指導意義。
「氫彈之父」于敏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自慰。」歷史尤如大江東去,浩浩蕩蕩。歲月時光中人類在不斷繁衍,英雄卻不可複製。就如《世界文明史》作者、哲學家威爾·杜蘭特那句話:「時間淹沒眾生,惟有英雄永存。」
在2019年的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主席在談到文藝創作時指出:「要從當代中國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深刻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巨變,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文藝創作要以紮根本土、深植時代為基礎,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麼是應該肯定和讚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恆的是愛國主義,擁有家國情懷的作品,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鬥。文藝創作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公眾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馬剛老師積極貫徹習近平主席講話精神,緊跟時代旋律,用手中畫筆為這些在科研戰線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功勳科學家繪製肖像,採用了素描、水粉、油畫等多藝術手段結合的形式,小處真實、大處寫意,並根據不同人物的精神、氣質而採用不同手法創作,比照片更生動、更傳神、更藝術地再現了科學家的面貌特徵及精神風貌。
此次畫展展期至10月27日,並向市民開放,讓市民在聆聽英雄事跡,學習英雄精神,銘記英雄功績的同時,感受藝術的魅力。
「馬剛老師藝術功底紮實,用生動傳神的畫筆繪製的幾十位功勳科學家肖像,藝術的定格了他們面貌和精神,向共和國的脊梁致敬,既有教育意義,也有藝術欣賞的價值,營造了致敬英雄、崇尚科學、為國奉獻的良好社會氛圍,弘揚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河南省藝術品行業協會將會不斷的推出這種正能量的藝術展。」
——河南省藝術品行業協會會長、河南瑞之光文化產業集團總裁張歌偉
「藝術創作需要緊跟時代旋律,弘揚正能量,在整理這些科學家的事跡時,我就被他們的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深深的感動了,我覺得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事跡,學習他們的精神,銘記他們的功績。」
——油畫家馬剛
編輯: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