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堂
養魚的確是要有點閒情逸緻的。沒有閒錢不行,沒有閒心不行,沒有閒空(間)也不行。有了這麼多「閒」的人,閒著做甚?要麼養花,要麼養鳥,要麼養魚,要麼……我們家養過花,各式各樣的花,春蘭秋菊,四季芬芳,把大自然養育的花卉經典置於一室,的確是賞心悅目。
花開起來好看,可養起來就不那麼容易了。大自然界的花本來是可以經風雨的,可一但把它移植到玻璃窗的世界裡來,它就變得嬌氣起來,溫度、溼度、陽光、土壤,稍有不適,就會枯萎。
養花之初,不知花性,養得多,枯得也多。為了維持「繁榮」,只有不停地光顧花市,到頭來,剩下來的也只是兩盆讓人哭笑不得的塑料花了。
養花不成,就改為養魚吧。星期天,饒有興趣地陪太太去了趟花鳥魚蟲市場,進行一次實地考察。養魚首先要買魚缸,魚缸有大有小,有方有圓,有進口的,有國產的,看得人眼花繚亂。既要大小適中,又要價格合理,權衡再三,由夫人拍板敲定了一款。魚缸有了,接下來要置辦的是配套設施,過濾器,循環泵,溫度計,電源線,抽水管……一件不能少。硬體齊備了,軟體的開發更加複雜,魚缸裡需要放置水草,這水草各式各樣,需要選擇。養水草需要河沙,這河沙有國產的,有進口的,質的區別在哪裡說不清楚。河沙裡養草需要草肥,這草肥有長效有短效,價格不一。水草生長需要光和作用,普通的照明燈不行,還需要配置特製的日光燈。除此之外,必不可少的就是魚食和消毒劑了。魚食和消毒劑品牌繁多,說不清孰好孰差。真的沒有想到,魚缸裡還有這麼多的學問。
鳥在天上飛,魚在水裡長,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可現代人偏偏要改變自然的法則,把鳥放在籠子裡喂,把魚放在水缸裡養,餵來養去,簡單的事情竟然變得複雜起來。好在這世間有的是閒人,有的是那份閒心,不去做「秀」做什?我斷言,那些追趕時間一天當作兩天用的人,那些在貧困線上掙扎還沒有解決溫飽的人,他們是不會有這份閒情逸緻的。
硬體、軟體一應俱全,最後就是選魚了。魚的品種很多,大大小小,色彩斑斕,小的那種叫「紅綠燈」,長尾巴的那種叫「孔雀」,玲瓏剔透的那種叫「玻璃貓」,還有「玫瑰」、「紅箭」、「紅鼻子剪刀」、「金球」、「銀球」……不一而足。
賣魚者說,魚是有品行的,有的性溫,有的性猛,有的合群,有的孤獨,有的喜明,有的喜暗。品種要搭配,雌雄要搭配,既要有觀賞類的魚種,又要有履職類的魚種,「清道夫」是萬萬不能缺的,它雖然不具觀賞性,可它有清理衛生環境的職能。我真的佩服賣魚者的「知魚」能力,在他的指導下,完成了這個科學的搭配和選擇。
自從買了魚缸,家裡的空氣似乎也被過濾得清新了許多。太太的牢騷話少了,煩躁情緒少了,外出逛商店的頻率低了,進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魚缸面前看風景,看得是那樣地執著和投入,一坐就是大半天,心平氣和。時間久了,我才體會到,這養魚是道外有道:能修身養性啊!
一日,手機上太太發來一條簡訊:好消息,魚生了。真是滑稽透頂,魚類是卵生動物,怎麼會胎生呢?「你是不是在發燒?」我開玩笑回了她一言。「我很正常。」她再次回復。我匆匆趕回家想看個西洋景,走進家門,見太太木然地坐在魚缸前痴呆呆地發愣。「怎麼了?新生的小魚呢?」「沒了,全都被大魚吃掉了。」太太的話語裡帶著哀傷。「這就是動物世界的生存法則,這種殘酷的現實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只是人們很少發現而已,何必要為此感傷?再說了,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你仔細地觀察著,下一次一定採取營救措施。」我在勸說。
有了第一次的教訓,第二次人就變得聰明起來。時隔不久,「奇蹟」果然出現了,為了避免上次悲劇的再次發生,太太採取緊急庇護措施,把正在生產的母親魚從魚缸裡撈了出來,使它在安全地帶產下了四十四尾活蹦亂跳的小魚。這些小生命能存活嗎?該怎麼餵養?負責養魚的太太又遇到了新問題。
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太太不恥下問向養魚者請教,買來養魚的書刻苦鑽研。為了關愛這四十四條小生命,可謂是煞費心機。每天既要餵養大魚,還要關照小魚,工作量比平時多了一倍,也是夠她辛苦的。奇怪的是,太太任勞任怨,無怨無悔。
有了養魚的這段經歷,我翻然有悟:女人是有母愛之心的,沒有什麼比呵護幼小的生命更能體現母愛之心了!人是害怕孤獨的,人在孤獨的時候,總是要給自己的靈魂找一塊精神的樂園。人是渴望回歸自然的,在回歸途中,人類總是要努力去尋找與大自然對話的機會。不知不覺中,一直冷觀養魚的我,卻成了太太養魚的好幫手,閒暇時光,一起養魚:同樂,同趣,同喜,同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