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秦瑟
《清平樂》的熱度過去了,我才開始寫它。活脫脫把一盆熱菜放成了涼菜。
01
曹丹姝一出場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出遊龍戲鳳的愛情大劇,才貌雙全的大女主一定被好多優秀的男人愛慕追求,是皇帝這個大男主排除萬難經歷各種巧合打敗勇往直前的男二痴心不移的男三默默守護的男四最終贏得美人心。
誰成想,編劇兜頭潑了一盆冷水,再潑一盆冷水,接下來就是淅淅瀝瀝的冷雨,澆得人萬念俱灰。劇情平淡冗長的讓人失去耐心,如果不是服裝、場景、細節好看,如果不是小徽柔可愛,就要棄劇了。
搜索了一下,原來歷史上的宋仁宗就不喜歡曹皇后,真實的曹皇后不是美女,真實的宋仁宗非常好色,人家編劇這樣寫是講良心好吧。好吧,期待沒有了,隨皇帝皇后怎麼鬧小彆扭怎麼比誰自尊心更強,都不操心了。
編劇似乎又不甘心,還是把皇帝寫成心底裡是愛皇后的。兩人就搞起了精神戀愛,雖然最後也洞房了,但基本上是掛名夫妻。
但編劇無論如何說服不了我。皇帝愛皇后,呵呵,任何一個不再年輕的誠實觀眾都不會相信的。你愛你老婆,同一屋簷下,會把她冷冷地放一輩子?你老公愛你,會一輩子不捨不得碰你?不愛就不愛,別扯那麼多遮羞布當理由。
不愛一個人,不代表她不優秀。人家曹皇后是太優秀了好嗎。質出名門,美麗端莊,品格高尚,智慧超群,少年就是奇女子,母儀天下後又是一個好皇后。
但皇上最不缺的就是女人啊,粘著他纏著他盼著他的女人多的是,他不願意在皇后這裡受一丁點冷遇。所以才給徽柔一種印象:宋仁宗對誰都仁,唯獨對自己的妻子不仁。
曹皇后只有學著自己看開了。盡職盡責管理後宮,把事業搞好。工作之餘,就搞些喝茶、品畫、插花、釀酒、制香、練字、看書等宋人喜聞樂見的文娛活動,精神生活倒也豐富多彩。
實在孤獨寂寞時,她就應該想想當初,她懷著一顆少女的春心,先愛上了皇帝,並且一心想變成男兒身做皇帝的臣子,輔佐皇帝。現在她雖然不是男兒身,但也算是皇帝穿女裝的「大臣」了。一個百官舉薦的職業皇后,在職業生涯裡考核等第始終為優秀,也算是求仁得仁了吧。
一生孤獨,是個很大的遺憾。往開處想,只能說已經這麼優秀了,再愛情甜蜜婚姻美滿,恐怕連鬼神都會嫉妒了。
02
宋仁宗又何嘗沒有遺憾。
他一生子嗣單薄,生了3個兒子,全部夭折,13個女兒,只有4個活到成年。豈止是遺憾,根本是他心底永遠不能癒合的傷口。
老天最喜歡的就是旱澇不均。趙宗實的爸爸只是個王爺,卻擁有22個兒子,宋仁宗堂堂大宋皇帝,卻沒有一個兒子能活到成年。何況他是一個勤政愛民體恤百姓的好皇帝,他一生的功績功德,換不來一個好好長大的親生兒子嗎?到哪兒講理去!
這部劇把每一個人都真正當成人來塑造。什么九五至尊真龍天子,不就是人嗎。趙禎的職業是皇帝,但他也是一個普通人。一次又一次的喪子之痛,這種打擊在誰身上都是致命的。
能怎麼樣呢?在那個醫療不發達的時代,誰也不知道這是為什麼。只能歸結為命運,殘酷的命運。
他那麼喜歡最興來,可最興來還是離他而去,只留下莊生夢蝶一樣恍惚的回憶和回憶帶來的真真切切的疼痛。
無論在他的統治下,社稷多麼安穩,天下多麼平寧、百姓多麼安樂,他的心裡始終有憾恨與殘缺。
03
徽柔也是。
徽柔的一生,前半部是一曲歡歌,陡然一轉,變成悲歌。
她是帝國最尊貴的小姑娘,一生下來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錦衣玉食,花團錦簇,父母寵愛,享受著最好的教育與最幸福的生活。
這一切都因為她有幸投胎做了宋仁宗的女兒,她的幸福來自於父親。
她的不幸也來自於父親。君父把她嫁給一個她不喜歡的人,不幸婚姻的痛苦越來越被放大,直到將她徹底逼瘋擊垮。
徽柔是個多可愛的小姑娘,美麗聰慧活潑善良,如果她嫁給自己喜歡的神仙哥哥曹評,應該會有幸福的一生。按曹評對後來妻子的態度,對徽柔也不會差。
但宋仁宗就要棒打鴛鴦。他猜忌曹皇后,就把曹皇后的侄子想像成浪蕩子。其貌不揚木訥平庸的李瑋,他就把他想像成能和自己一樣把徽柔當掌上明珠呵護的人。
他沒有想到,徽柔是個活生生的人,是個愛憎分明不會妥協的人。她遺傳了他的基因,就是喜歡長相好看的人。李瑋有書畫方面的才華又怎麼樣,徽柔根本不願意去看他一眼,堅決不願意。
她寧肯放任自己愛上一個宦官,都不願意給李瑋一點點機會。
徽柔的悲劇,有宋仁宗的原因,有李瑋和李瑋母親的原因,也有徽柔自己的原因。
但又能怎麼樣呢?牛不喝水強按頭嗎?那些堅決忠實於自己內心感受的人,哪一個是能自己按下自己的頭的?
徽柔,是那麼柔弱的公主,她不是太平公主,不是安樂公主,更不是山陰公主。她只要懷吉陪在她身邊,像一個不離不棄的影子,就這點可憐的希冀,也沒有實現。
被大臣監督的公主,被迫離開懷吉,鬱鬱寡歡中,徽柔的生命走向凋零。
04
宋仁宗的後宮裡,幾乎沒有什麼宮鬥,女人們都非常純良,就許蘭苕一個勉強合格的壞人,還是沒有歷史原型虛構出來的。
張妼晗雖然經常出來作作妖,但完全興不了風作不了浪,曹皇后表現出不拿她當情敵的態度,實行不理加捧殺的一宮兩制策略。整個後宮就是風平浪靜歲月靜好的模樣,這對被《甄嬛傳》養大胃口的觀眾來說,多少都有些失望。
再說張妼晗魯莽加冒進的晉升策略,在別的劇裡早死無數次了,偏偏在宋仁宗這裡就得了盛寵。可見,宋仁宗有多麼鍾情於臉,長得好就行了,其他都可以忽略。
張妼晗雖然寵冠後宮,還是不開心,處處想壓過皇后。人家皇后就只剩名分了,這塊蛋糕,皇帝左右權衡,還是不能給她。
除了張妼晗,其他娘子都很安分,最典型的就是徽柔的生母苗心禾。苗娘子也得寵,她是宋仁宗乳母的女兒,皇帝對她有親人一樣細水長流的感情。
苗娘子得太后教導,知道自己永遠成不了皇后,就乖乖依附於皇后。她和皇后也真處出了閨蜜情,比起和皇帝在一起,她更願意和皇后在一起了。
看她們相親相愛的樣子,我想起《甄嬛傳》裡欣貴人的一句話,在雍正被甄嬛鬥死了以後,欣貴人抹著鮮豔的口紅對甄嬛說,最重要的就是姐妹們能經常一起說說話。
對,最重要的就是姐妹們能一起說說話。人到中年的女人,特別能理解這句話。我一個朋友最近老說,現在和男人無話可說,和女人隨便說幾句都成產生360度無縫對接的共振共鳴。
張妼晗生三個女兒,三個女兒都夭折,她甚至想拋棄一切榮華富貴像老媽子一樣守著女兒長大,可惜不能。她有富貴命,卻沒有和女兒相依相伴的命。
苗娘子也是,她的兒子最興來死了,她的女兒徽柔最後也精神不正常了。但苗娘子看開了,覺得徽柔那樣也好,天真痴傻反而沒了那麼多痛苦了。
她自己,接受了痛苦,痛苦反而就減輕了。
05
《清平樂》就是講宋仁宗的工作和生活,朝堂戲的分量很足。
當那一群璀璨如星的歷史人物迎面走來時,真讓人興奮。晏殊、範仲淹、歐陽修、蘇舜欽、司馬光……語文課本裡的人物一個個下凡了。不過這裡的司馬光總是針對徽柔,敗光了砸缸帶來的好感,讓人喜歡不起來。
朝堂上,大臣們經常據理力爭,爭得面紅耳赤,對皇帝更是逼宮式直諫硬諫死諫,有幾次唾沫星子都差點濺到皇帝臉上了。
看得我有點發愣,大宋王朝真民主文明到這個地步了嗎?
這群人裡我比較喜歡晏殊,有人說他過於圓融,可外圓內方不就是我們追求的完美人格麼?當然,對他的好感度,還有他詩詞的加持,「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是年少時最喜歡的詞句之一。
晏殊也有傷感,但他的傷感比較淡,且都是他可以化解的。
06
《清平樂》還重點刻畫了一個群體,就是宦官。把宦官當成正常的有七情六慾的非符號化的人來寫,是一個全新的領域。當然,《清平樂》脫胎的母體原作《孤城閉》本來就是寫徽柔和懷吉的愛情的。
懷吉有多優秀,可以讓公主愛上他。長相好,性格好,品德好,有才華。如果不是被騙進皇宮做了黃門,他也可以成為仁宗朝堂上一名大臣,也可以娶得大家閨秀名門千金。可這麼優秀的人,卻有這麼悲慘的命運,讓人嘆息不已。
不知道他和徽柔是什麼樣的前緣,今生以這樣的方式聚在一起,最無奈的愛,莫過於此。
和懷吉一樣,張茂則也同樣是人中翹楚。他也有自己要守護的人。他們是宦官,只能用守護的方式去愛一個人,不求回報,不求回應,默默守護,近乎神一樣的愛。
張茂則有一次出宮,把自己的護身符埋在大樹底下,願意守護曹丹姝平安順遂。他的願望倒是實現了,曹皇后雖然沒有愛情,沒有子女,但一生平安順遂,最後做了太后,太皇太后。
可梁懷吉沒有張茂則這麼成熟,他還是嫩了些,沒有守護好他的公主,兩人的下場比較悲戚。
07
《清平樂》裡的人實在太多了,像現實生活一樣擁擠。線索多,情節松,可這樣反倒接近了生活本身的平淡狀態。
曹皇后待字閨中時有幾個閨蜜,被稱為大宋頂級名媛。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這些女孩子不凡的出身,註定了她們會嫁給不凡的人。
晏清素嫁給了富弼,杜有衡嫁給了蘇舜欽,薛幼溪嫁給了歐陽修。還都過得不錯。論婚姻的質量,都比曹皇后強。
曹皇后最羨慕的是杜有衡。杜有衡和蘇舜欽幼時青梅竹馬,婚後情投意合,猶如神仙眷侶。
可蘇舜欽41歲就與世長辭,應了民間那句老話,恩愛夫妻不到頭。一份好的感情,得到過再失去和從來沒得到過,到底哪個更痛苦呢?杜有衡和曹丹姝,各有各的痛。
《清平樂》教會了我們什麼呢?生活本就充滿遺憾,與其和不可能的事情過度糾纏,不如學會享受光陰的平淡。
一杯茶裡有乾坤,一幅畫裡見天地,歲月本身就有慈悲。我穿過街巷,去買一份烤豬蹄,想起懷吉給徽柔買炙豬肉,瞬間多了一些幸福感。(全文完)
我在同名GZH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