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無名之輩》是2018年度中國電影業的一匹黑馬,其貌不揚卻憑藉過人的口碑實現了票房的逆襲,連續多天斬獲單日票房桂冠,並成功突破4億元大關,榮獲第十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入圍中國電影評論學會2018十大國產影片第五名。
該片是由饒曉志執導,陳建斌、任素汐、章宇主演的荒誕喜劇,講述了一對憨匪「眼鏡」「大頭」持槍搶劫手機店後逃入一個身體癱瘓性格潑辣的女子「馬嘉祺」家中,引發了一系列或開懷大笑或悲劇痛心的鬧劇,與此同時落魄保安為找回自己準備上交警察立功的槍枝,也來到了這兒。
這把槍枝將一個城市裡不同人物的生活軌跡交匯起來,陰差陽錯間激蕩出戲劇效果。
最後鬧劇在一場燦爛的煙花中走向圓滿,引發觀眾對市井裡底層人物生活的關照和諸多情感的共鳴與反思。
本文將以影片《無名之輩》為例,細數荒誕喜劇中小人物的人性善惡,訴說影片如何呈現小人物的情感表達,並從中解讀生活中的幾點真相。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本文將從主要人物多重性格的交織、影片敘事的手法、精神的創造性體驗三大層次來闡述,並得出幾點人生感悟。
層次一 個體性格的矛盾與衝突,豐滿小人物的立體形象
01 劫匪「眼鏡」和「大頭」。電影劇情的開端由他倆合夥搶劫手機店而發,初見時掩面、持槍、兇神惡煞是十足的野蠻悍匪。「眼鏡」多次威脅馬嘉祺「再動,信不信老子一槍崩了你!」
但實際上,貌似兇悍的劫匪實際上懦弱膽怯,因為不敢搶銀行,所以選擇了一旁的手機店,辛辛苦苦倉惶搶走的一麻袋手機竟然是玩具模型。面對想死而不得的女主無能為力。
他們骨子裡壓根就不是壞人,只是想要通過搶劫證明自己的勇敢和能耐,是個想被社會瞧得上的可憐人。
當新聞報導他倆偷盜時,「眼鏡」無動於衷,可當社會嘲弄著他倆錯把手機模型搶走的滑稽之舉時,「眼鏡」崩潰了,大喊:為什麼要侮辱老子!
他們也是有尊嚴的個體,善與惡的人性,強大與弱小的衝突,豐滿了人物的形象。
02 癱瘓女馬嘉祺。「你們有膽就一槍崩了我」,頻頻向劫匪求死不成反將主動權掌握在手。一心求死的意志和尖刻犀利的語言格外凸顯出馬嘉祺的剛強,卻在小便失禁、聲嘶力竭排斥劫匪替自己換尿布時,爆發內心的脆弱。
剛強與脆弱的衝突,生之欲與死之欲的糾葛,馬嘉祺正是在一次次求死下訴說著內心對生命的呼喚。
03 落魄保安馬先勇。買水果時賒帳,拿水果搪塞收學費的老師,這樣一個渾身市井氣息的落魄保安,卻為了完成自己協警的夢想,不顧生命極力搜尋遺失的槍枝,我們再一次看見了小人物身上矛盾衝突卻無比閃光的人性。
影片裡眾多不同卻又相似的小人物,為常人的非教科書概念般的愛戀、為滿足自得其樂的趣味和貌似不高大上卻充滿溫暖的人間愛戀做了新的註解。
層次二 多線索的交叉敘事串聯不同人物的生活和命運
電影採用主副線交叉的方式展開故事敘述,不同人物的生活和命運被糾葛在平行時空下。
多線程敘事是一種常見的敘事手法「主線往往貫穿於全片, 使結構完整嚴謹, 具有帶動劇情發展、引領觀眾思路的作用;次線往往起輔助作用, 豐富拓展作品內容」。
本片的主線敘述了劫匪和馬嘉祺的正面衝突和故事走向,副線則圍繞著馬先勇和女兒依依的親情、大頭和坐檯女的愛情、以及友情展開,通過一樁樁小事拉近觀眾與角色的距離。
通過偶然的聚合,故事的主線與副線交匯在一起,最後走向圓滿。馬嘉祺醒來發現「眼鏡」留給自己的表白圖畫重拾起生的希望;「眼鏡」通過槍擊馬先勇證明自己的勇氣;保安馬先勇展現自己的英雄氣概,贏得尊重等等。
一切解決都在看似未解決中迎合了期待,讓我們從命運中理解了人性善惡,產生情感共鳴。
切換視角 給小人物話語權
電影裡「讓誰說話」很重要,以「誰的視角」看待世界必會影響影片的價值傳遞和情感表達。
通過刻畫劫匪、馬嘉祺、馬先勇等小人物的形象,給予他們說話的機會,觀眾才能藉助人物的視角去貼近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引發情感共鳴。
比如漫威《小丑》,小丑作為主人公,他的視角是影片的主視角,給與反派話語權,賦予他行為的合理解釋,我們容易對小丑的暴力殘酷產生寬恕和同情。
再比如《小偷家族》,本來提起小偷我們只會厭惡,但是以小偷的視角講述故事,我們竟然看見了他們身上超越普通人的善良。
讓誰說話便極容易牽動觀眾的價值傾向,《無名之輩》正是將這點發揮到極致,人性善與惡的矛盾衝突,情感的表達因此具有了藝術的荒誕和悲憫。
敘事技巧的多樣化
01 隱喻的使用
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認為, 電影這面「鏡子」可以通過隱喻功能對現實進行模擬的闡釋。電影中向觀眾傳達的情感是社會的多稜鏡, 從中折射社會事實, 聚焦社會衝突, 連結社會秩序。
馬嘉祺的角色隱喻了千萬個飽受病痛折磨卻倔強求生的人群,悍匪的角色隱喻著身陷囹圄卻保有尊嚴渴望證明自己的人群。其中,女主渴望死亡卻透露出對生命本身的呼喚,更是脫離具體情境成為絕對的隱喻,照見了人類求生的本能。
02 黑色幽默的詮釋
「黑色幽默」主要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創作者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之間的互不協調, 並把這種互不協調的現象加以放大, 扭曲, 變成畸形, 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
笨笨的劫匪被癱瘓女嘲弄,方言的使用,喜劇的抖包袱,無不呈現出電影的荒誕,但卻在在得知千辛萬苦搶到的手機是模型機, 又在電視上看到網民對他的惡搞以後, 他因為尊嚴受辱,失聲痛哭, 同時, 馬嘉祺也因為高位癱瘓導致小便失禁卻被兩個劫匪看見而歇斯底裡。
至此喜劇的表象被狠狠地撕破,悲劇和人性的脆弱登上舞臺,這種前後矛盾的反差讓影片的藝術感走向極致。
層次三 荒誕的背後是脆弱和感傷的力量難以抑制的感傷是對個體脆弱的體現
每個人物都有自己想要完成的目標,但當目標無法實現瀕臨崩塌時,人物不可避免的暴露出脆弱,無解的殘酷最終化解成感傷,而看似圓滿的走向,卻將個體感傷發揮到極致,達到悲喜劇的效果。而前文提到的悲喜劇的矛盾切換,帶有暴力美學的色彩,更襯託劇情的悲情和無可奈何的意味。
觀眾的情感調適和共鳴
圍繞生與死、善與惡、喜與悲展開的情感表達讓影片意味十足,每個人物都是鮮明真實貼近人們生活的,嚴密的邏輯和情感,讓觀眾不由自主地認同角色,從而產生代入感,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最後引發情感共鳴。
「觀眾從現實生活經歷或是身邊底層群體尋找到影片人物為生存而拼搏, 在城市中為有臉面地生存卻屢屢受挫的情感共鳴。」
總結和思考
01 越直面死亡,就越要憧憬生命,珍惜生命。生命脆弱如同風中的葦草,認知生命的感傷不是讓我們自怨自艾,而是越直面人生的無奈,接受現實的自我,便越要選擇勇敢憧憬未來。他們都能勇敢地活下去,我們為何不能?
02 只要精神不滅理想不死,便努力抗爭到底。《哪吒》裡的這句話我很喜歡,「若命運不公,就和他抗爭到底!」影片中每個小人物都有了自己意義上的圓滿,正是在一次次不服輸的倔強裡,每個人都與目標越來越近。
03 無論如何,選擇善良。我們同情劫匪,不是因為他妄圖用搶劫證明自己勇敢的行為,而是從他不忍殺害殘疾女,幫助她重獲新生的善舉裡,我們看見了人性的善良。
選擇善良是對本性的尊崇,只有善良才能圓滿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