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英雄盪氣迴腸,戰後受盡屈辱不卑不亢,八百好兒郎。
電影《八佰》即將上映,無數人想藉此緬懷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去感受當時英雄們的豪情壯志,但有沒有人注意他們戰後受盡的屈辱,仍然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書寫真正的中國精神,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喚醒民族的自尊。
國軍大部隊都撤離之際,四百餘人的部隊維持著一個加強營的編制,號稱八百,奉命吸引敵人主力,掩護己方大部隊撤離,孤軍堅守四行倉庫。
四行倉庫與公共租界不過一河之隔,租界內有各國的人民,更多的是中國人,形成了無數人的圍觀戰爭的場面。
由於有公共租界,日軍才有所顧忌,不敢全力以赴,讓守軍得到了一定的喘息機會。
但最終的戰果與八百壯士的不畏生死的戰鬥是分不開的,與領導的合理安排,死而後已同樣分不開。
「這裡是我們最後的依託,是我們最後的陣地,也可能是我們的墳墓。」謝晉元如此說。八百壯士寫下遺命書,做著放手一搏的打算。
自己人數四百餘,武器以步槍為主,輔以少量的機槍,在一個形如彈丸之地的倉庫,面對人數數倍於己的敵人,上有飛機,下有坦克重炮,進不能主動出擊,退沒有可走之路。
謝晉元奉命,在四行倉庫修築軍事工事,用各種東西將倉庫的所有進出口全部封閉,為了掩護己方,倉庫內所有電燈全部熄滅,詳細合理的安排手下站立,形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成功打退裝備精良的日軍,出色的完成了任務,艱苦的戰鬥了四天四夜,殲敵200餘人,己方死傷不過三十來人。
敵人發動夜襲,發動正面直攻擊,總多部隊的圍攻,都被八百壯士一一打退。
眾多圍觀的人,還看到四行倉庫上驕傲飄揚的旗幟,那是八百壯士的傲骨,是中國民族的脊梁。
當時顧維鈞正率領代表團前往國際會談,國民黨企圖用這八百人的隊伍來博取各國的同情,換取他們軍事幹擾日軍。
以此來緩解自己的燃眉之急,八百壯士被當時的國民黨當作了棋子,當他們卻把堅決抗日當成己任,把家國責任放在肩上,把愛國情懷放在心中。
他們在戰場上勝的傲然,贏得了各國的敬畏,他們成為上海淪落之後,中國人心中的最後精神堡壘,成為無數人心中的浩然正氣,盪氣迴腸。
「勇敢殺敵八百兵,抗敵豪情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倭奴氣不平。」謝晉元悲憤的大聲說到。
他們用他們的堅守,他們的鮮血,他們的魂骨,鑄成中國的鋼鐵長城,將敵人遠拒於國門之外。
謝晉元身騎白馬,孤身直入,與敵方團長談判,更是將英雄氣著於四海,將報國志流寓八荒。
最後謝晉元接到向租界撤退的命令,率領剩餘部隊撤進租界,但在度過蘇州河上的新垃圾橋時,在探照燈與照明彈之下,又用數十百人英勇就義。
好不容易進入租界的,還被繳了械,因而起了衝突又有百十來人被殺,租界以保護的名義將八百壯士囚禁,但他們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節氣,堅持按時出操,正常訓練,用一切行為舉止來向世界宣告中國軍人的精神。
謝晉元更是在汪偽和日軍的威逼利誘之下,從一而終,氣節千秋不移,最終汪偽和日軍收埋了八百壯士中的狼心狗肺之輩,這些被收買的叛徒走狗,在一次正常出操的過程中將謝晉元襲殺。
八百壯士中,剩餘的人繼續保持作為,直到四年後,日軍闖入租界將他們全部捕獲,有人被人押解入獄,有人被流放做工,有人被殘忍殺害。
等到抗戰結束的時候,八百壯士剩餘的還不足百人。
他們魂歸天上,英氣卻長留人間。
他們書寫了世間最偉大的感情――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