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談文化:當東方遇見西方,欣賞出文化自信!

2021-03-01 文交聯合

馬雲近日發表了名為《當東方遇見西方》的演講。馬雲提醒人們,在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同時,要有文化自信。每個國家企業,都有強大的文化作為背景。中國企業要在中國的文化裡面找到自己的根基。馬雲認為,「一帶一路」更多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才有可能帶來經濟的交流。


 

以下為馬雲《當東方遇見西方》演講節選

 

 

關於「一帶一路」,我的理解,中國人跟美國人有的時候有很大的差異,東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美國人把自己想幹的事情說成是全世界的事情,我們中國人給世界做成了很多事情說成是我們家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們是吃虧在這裡。

 

我們中國人做事情覺得應該為人類做很多貢獻,「一帶一路」是中國的擔當,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對中國是有巨大的需求,全世界對中國是有期待的。世界希望中國擔當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責任。

 

我個人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擔當起世界責任的機會,也是中國希望為全人類做一些事情。我覺得中國其實很了不起,在300年以前,東方文化是世界上最繁榮的,這300年來西方文化做得不錯。中國發動的第一次全球化是什麼時候?絲綢之路。過去三五十年是美國化,是工業時代,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作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國家,他用了自己的方式方法進入了全世界,把工業化推到了鼎盛。

如果以前的全球化,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是以獲得資源,廉價勞動力,搶佔更多的市場為主的話,那麼我肯定相信未來的「一帶一路」所發動的,所引起的全球化,應該是為當地創造就業,為當地做一些他們做不到的事情,為當地的經濟繁榮做出貢獻。我們千萬不能為自己做事情,要為人類。

 

東西方的文化是有巨大差異的,我認為「一帶一路」更重要的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帶來經濟的交流。


 

東西方文化是有巨大差異的,大家也知道我們東方人,中國人見面是問你吃飯了嗎,西方人是問天氣好不好,這個原因是中國人餓太多了,最關心的是你飯吃了沒有,是農業社會的問題。但是西方人說天氣好不好,你們想過沒有,這個在中國,在亞熱帶地區善於種糧食,西方北溫帶一帶是打獵為主,打獵很重要的一點,天氣好才能打獵,所以他們對天氣很關心。

 

打獵是需要團隊合作的,種田是不需要團隊合作的。所以種田不能說王家和李家很好一起種田,沒有這種機會。所以東方人的團隊合作歷史上相對來講差一點。我們國足連香港隊都踢不過,想想看就是有問題的。人家是11個人踢得像1個人一樣,我們是1個人踢得像11個人一樣。東西方文化還是有差異的。

 

但這個差異並不妨礙其他事情。中國的文化從資本投資上也一樣,中國人花錢為自己買東西非常小氣,但是買股票很大方,但是為自己買點東西特別小氣。西方人剛好相反,買股票極其小心,但是為自己買東西大手大腳。這就是我們之間是有很大差異的。

 

美國人老是擔心萬一中國搞大了會不會有一天也來控制世界,其實這中間有很大很大的文化差異。大家有誰看過中國的儒釋道,道家的一篇文章?儒家的一篇文章?《論語》有沒有看過一篇?沒有。《道德經》有沒有看過一篇?沒有。我說我看過《聖經》,看過之後我懂得了尊重,我懂得西方文化跟我們的差異,他們的強項和我們的弱項。

如果你都不了解其他人的文化,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從哪來,你憑什麼說人家一分錢不值。黑白相爭,東方思想道家黑白相融,黑不一定是壞的,白也不一定是好的。東方講究迴避衝突,我小時候只要在外面打了架,不論我是否打贏,我爸都先把我打一頓再說,這是中國歷來教育的東西。

 

西方是講究衝突中解決問題,所以看足球,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們的個人技術都很好,不講團隊,只講個人技術不錯,但是到了禁區的時候,進不去了,射不進,原因是我們怕衝突,一撞就退。所以我們要教育我們的孩子在衝突中解決問題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有不衝突呢?所以我們民族除了團隊意識中需要在衝突中解決問題,「一帶一路」怎麼可能不衝突?全球化怎麼可能不衝突?

 

中國的道家哲學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是講究改變自己,中國的儒家思想講人改變自己適應這個社會,中國佛家講究改變自己的行為順應內心的發展。

 

儒釋道三家哲學並沒有出現對抗的思想,或者是一定要當領導。當然儒釋道不是為了領導,如果你做企業要講領導力,那就要道家無為思想,請記住無為思想不是不作為,而是明知道沒有結果仍為之,儒家思想講究規矩,講究社會階級的管理,所以管理大型企業必須以儒家思想的體系,如果你企業做得非常大,你沒有佛家四大皆空的思想你怎麼做得大?

 

西方的拳擊以打倒對方,中國的太極哲學思想以不傷人而致勝,太極把人打傷了是低手,所以在商業競爭中如何讓人家知難而退,我們真正的競爭很有意思,對抗性的競爭已經是下策,而讓對手根本不知道怎麼殺進來那叫高手。

所以中國的儒釋道思想我受益匪淺。我十幾年前跟日本的企業家交流才發現,他們講得頭頭是道,後來因為學語言的關係,我看了《聖經》之後,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銷售書,條理之清晰,講得你特別感動,其他的不聽,聽上帝的就行了。我們佛家講究悟就麻煩了,每個人的想法、境界和能力不一樣。

所以我的看法,有些東西我們是很有道理,中國的文化裡面,所謂文化自信是不能自負,要自信,滿清倒塌之前是文化自負,太自負了,被打垮以後我們又失去了自信,覺得自己啥都不是,西方啥都很好,其實也未必。我覺得上兵伐謀,作戰之前必須要想清楚你的戰略是什麼,決戰於廟堂之下,在菩薩下面講打打殺殺,講賺錢,講多少利潤多庸俗,想想怎麼去幫助別人,超度世界,幫助更多人,做事情就會好很多。但是打打殺殺,出戰之前你必須要明白為什麼去做,你必須想到中國擔當起責任,你這個企業到其他地方去能夠做什麼事情。

 

國際化和全球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帶一路」我個人認為是全球化,全球化講的是格局和境界,國際化講的是能力。

 

另外一個,中國和西方另外一個很大的區別。當中國非常獨特的東西,中國是用欣賞和尊重來觀察不同,並且學習和趕超,這是我們東方文化我們漢人講究君子動嘴不動手,嘴巴講得很厲害,真正動手的時候到一邊了,我慢慢潛移默化地改變你。

大家想想今天中國了解西方還是西方了解中國?是美國了解中國多,還是中國了解美國多?我們先做一個比喻,如果你今天到紐約去,在街上找100個美國人,你說的10個中國城市他們全部暈倒,除了北京、上海以外,連杭州都不知道。你跟我講10句中文估計找不到10個人,哪怕到哈佛去。

 

但是你到北京、上海找100個中國人,你讓他們講10個單詞都能說得很溜,連美國的事情也很關心,川普的事情每個人都懂,每個人都關心。很多美國人認為這就是世界中心,跟我們當年清朝有什麼區別?但是美國有很多了不起的精英,這個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很多精英,真正的精英是不斷學習,不斷適應,不斷欣賞新的文化,不斷改造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我認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通過改變自己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試圖去改變世界。

 

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謬論」。你說是東方好,還是西方好?我認為東西方都很好,關鍵成功者不是純講東方,也不是純講西方,成功者一定是東西合壁,互為欣賞,帶著欣賞的眼光和尊重去看的時候你會做好,如果你帶著欣賞的眼光跟對手競爭的時候你會越來越強,如果帶著仇恨的眼光不行。

 

在東方裡面,我們有很多了不起的東西,做生意到一定程度多看看佛家書對你是有幫助的,企業到一定規模儒家思想對你是有幫助的,然後你要想領導力請大家關注道家思想出奇制勝,這中間其樂無窮。我從日本、美國、俄羅斯這些企業家交流以後,一個企業要真正起來,必須基於本國強大的文化裡面連綿不斷地起來,你才能不斷地成長。一個國家也一樣,中國要真正參與到「一帶一路」的發展,我們必須分享東方的文化,而不是說東方文化,過去幾百年來都是東方人來到西方,西方人來到東方,未來一定要東西方互相尊重,去任何國家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我覺得可能更有機會一點。

作者:張娜 來源:鈦媒體

相關焦點

  • 解密:看東方文化如何刷爆西方貴族朋友圈!
    為了絲綢買賣,古代世界第一條商貿通道就這樣被開闢了出來,然而由於中亞持續不斷的戰爭,這條「絲綢之路」,曾一度中斷,直到環球航行完成,才開闢了一條從東南亞途徑印度、非洲再到西歐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正是因為這條海陸,東方徹底徵服西方。
  • 島內散步,遇見文化自信的臺灣丨導賞資訊
    邱翊創辦「島內散步」,說出城市角落的故事,讓大家都能遇見文化自信的臺灣利用「茶」開啟臺灣與外國友人共同的話題,我們著實不一樣,卻也可能因為歷史留下的吉光片羽而有片段的相交。近年來,「島內散步」更跨出大臺北地區,延伸到基隆、宜蘭、新竹、嘉義等地,與地方原有的文史工作者、產業合作,透過旅遊讓在地人發現自己的文化優勢,讓地方文化資產被重視,融入「永續旅行」的概念,與地方共好。
  • 文化自信在「抗疫」中升華
    但事實證明,當我們嘗試引入資本主義時,西方列強撕去了偽善的面具,他們只是希望藉助文化的滲入,便於殖民化、奴化教育。試錯的過程是痛苦的,它也消耗著人民對於文化的信任,但世界上哪一種文明的發展史沒有曲折和停頓呢?看看為世人所公認的人類歷史四大文明,如今其他三個幾乎消亡殆盡。但中華文化以它特有的頑強生命力,支撐著各族同胞,歷經險阻,戰勝困難,依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
  • 易解塔羅第一課,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塔羅牌,在西方被稱為「大自然的奧秘庫」,如果用東方文化解讀,就如同易經的卦象,屬於佔卜中的一種圖佔。塔羅牌在歐洲中世紀流行起來,關於其起源爭論不休。不管任何佔卜方式,東方也好,西方也好,佔卜最重要的是機鋒,象只出現一次,只要把握好機鋒(起心動念)和象的稍縱即逝(解讀),什麼樣的佔卜工具已經無關緊要了。
  • 《久保與二弦琴》:用西方的文化解讀東方的故事
    電影顯然是披著東方故事外衣講述西式耶穌的故事,典型的西式宗教思想的文化輸出,在放鬆我們心情的同時,用簡單有趣的情節打動著我們,而後用人性當中最光輝的部分點亮我們的心靈,從而佔領我們人生價值的最高點,不但讓我們心悅誠服的接受電影帶給我們的偉大
  • 【作文素材】《功守道》:太極推廣與文化自信
    《功守道》:太極推廣與文化自信 一、《功守道》的意思近日馬雲爸爸的電影引發全民關注,在雙十一就要來臨之際,馬雲主演的電影《功守道》也宣布將在雙十一上映。這部電影絕非馬云為了營銷雙十一二拍,而是為了推廣太極文化。
  • 給孩子講:從封神演義的文化自信,到人類是宇宙的靈魂.
    本文是整理在微信與孩子講《封神演義》對比西方神話玄幻小說的差異性,希望孩子能正確認識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哪裡,聊著就靈魂飄移到了未來人!算是孩子成長日記的記錄吧。一:從封神演義談文化自信《封神演義》講的就是封神的故事,以前中國有很多神話故事,像王母娘娘,孫悟空、二郎神啊,各種神仙,還有道家佛家等等。再之前有盤古開天地,還有后羿射日女媧補天。
  • 遠離萬聖節鬼節,警惕西方糟粕文化侵蝕!
    中國人不斷地在丟自己的寶貝,撿西方的垃圾,讓人痛心。當下,很多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還太弱,才讓西方的糟粕文化有機可乘。這值得我們深思、重視和警惕。 很多中國人喜歡跟風,盲目跟風,不分好壞,照單全收,只要是西方的,就覺得是好的、對的、先進的,絲毫沒有一點自己的文化自信。而為什麼很多人只要是西方尤其美國的東西都去追崇呢?大家想過根源嗎?
  • 文化名人訪談丨文化自信來自自身文化的強大——訪文化專家王登渤
    「這幾年我精力放到了描寫西部人文地理、歷史文化為主要對象的紀錄片的創作上,如《金城蘭州》《涼州會盟》等作品,就是依託這塊沃土,做一些和當下能夠結合的創作。」出生並成長在甘肅這片沃土,加之多年的文化工作,讓王登渤對隴原文化有著獨特且深入的認識。在談到隴原文化時,王登渤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其一是源頭性。
  • 【青龍文化】翰墨迎春——劉會瑜水彩畫作品欣賞
    於是乎咱的言論絕不自信是真理,只是痛快痛快嘴,既然是痛快嘴,就想說啥說啥,口無遮攔,是為閒聊。今兒還說「東水西彩」,前兩篇說東水與西彩融合起來形成了中國水彩畫。嘮到東水不僅是水,最主要的是它體現著中國文化,這就把活兒攬大了。上一篇我提了很多東水的哲學與情感,其實西彩也有傳情達意相輔相成相生相剋的功用與道理。在形而上層面,色彩與情感的關係也挺玄,怎麼就這類顏色熱烈歡快那類顏色冷靜嚴肅呢,是吧!
  • 好片拾遺|寧浩《瘋狂的外星人》:喜劇電影裡的文化自信
    與此同時神秘的西方力量開始在全世界範圍內搜索外星人,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和外星文明三方勢力對決,上演了一出別開生面的「星戰」。除了片頭裡的中國元素,影片中呈現的中國文化非常豐富,其中酒文化和火鍋文化就帶有非常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的商業合作洽談是在飯桌上解決的,很多時候雙方最看重的不是利益、不是價值,而是人情。「酒品即人品」,飯桌上談的是相處是否舒心,是否合拍。
  • 馬雲電影《功守道》男一號!推廣中國文化的「大使」
    馬雲出演電影的背後,是對於向世界推廣和分享中國文化中蘊含的力量和哲學的思考,是馬雲一直以來熱衷的事業之一。如今,馬雲又多了一個頭銜,不僅是鄉村教師的代言人,更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代言人。 來源:文化產業評論 定了! 練習太極多年的馬云為了幫助自己鍾愛的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首次出演電影啦!
  • 【過刊精選】當「西方」遇見「東方」——中國眼鏡零售業摩登後的困惑
    搜索微信號:CGSM2013 或中國眼鏡科技雜誌社「West Meets East」,當西方遇見東方,這個巧思本是臺灣著名視覺大師蔣友柏為寶島眼鏡量身定做的零售品牌「看東西」的英文名,當我引用這句頗有深意的短語之時,也恰好在寶島眼鏡最為強大的華東零售陣地之一的城市——杭州,我看到了一位在「西方遇見東方」文化衝突中糾結的眼鏡人
  • 浙江衛視請醉駕第一人去談文化自信,真是醉了
    因為請了一個高曉松去談什麼文化自信。#浙江衛視2018思想跨年#可能想法是好的,但請了高曉松,遭到許多網友的吐槽。最有意思的是,高曉松說文化自信,透露了自己的一大喜事:要去美國哈佛大學做研究員。真的好有文化自信啊?今天晚上,節目剛開始,就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照片。
  • 文化|李安:數位技術是東方文化表達的新機會
    8月25日上午,李安遠程連線北京國際電影節,66歲的他在電影大師班上再談數位技術,他坦露自己在創作中的困惑,「現在還是摸著石頭過河,拍片最終使用什麼技術取決於要表達什麼。」實踐告訴他,要想獲得這種滿足感其實是和整個電影工業、觀影文化扭鬥,電影工業是一個固定的形態,挑戰它阻力很大。不過李安表示,冒險一直是自己最安全的舒適圈,最好的能力需要永遠往前才能發揮出來。在李安看來,藝術既要有靈魂,又要有技術,才能打動人心。含蓄幽微的東方文化原本在主流電影中並不佔優勢,表達個人意志如何影響世界的西方故事顯得更「好看」,也符合一般觀眾的觀看習慣。
  • 文化入侵?最該抵制的是文化不自信!
    其實,我們國家的很多法定節日,都來起源於西方,也是「洋節」。當我們在「抵制洋節」時,西方卻在大力提倡過中國節。目前,大部分西方國家都接受並樂見春節在當地的盛行。每當春節,央視新聞聯播都會把鏡頭轉向全世界各個國家,報導當地民眾歡度春節的盛況。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和民眾稱春節是文化入侵,號召抵制。
  • 曹星原:終於等到把西方和東方的藝術一起談的時候了
    那麼再反過來看,中國油畫是學習西方的,但是走出西方回望中國精神的畫家中前有趙無極開路、中間有吳冠中、朱乃正推舉、今天我們看到徐裡的油畫在這個方向走到了對材料特色使用而達到的表現力。趙、吳、朱、徐這四位先生在中國油畫界這個傳承非常有意思,因為他們對中國的這種特殊的含義,中國的特別的意境追求的特別精到。
  • 從《阿拉丁》看西方對東方的印象:先進與落後,文明與野蠻
    什麼是東方主義東方主義這個詞首次出現在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的著作《東方主義》中,一般來說,在西方的文化視角中,存在著兩種「東方主義」,一種是充滿對東方向往的烏託邦式東方主義,認為東方是理想化的生活樂園,以西方批判自己社會的幻想藍本而存在;另一種東方主義是否定的,認為東方的形象低劣、醜陋、墮落,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的原始社會。
  • 馬云為啥在寺廟裡做最重要決定?
    據網易12月3日報導,12月2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表示,一個企業要走向全球,必須基於本國強大的文化連綿不斷地成長起來,一個國家也一樣,中國要真正參與「一帶一路」的發展,我們必須分享東方的文化,尊重西方的文化,去任何國家都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事情,帶著愛商(LQ)去幫助別人。
  • 為什麼蝙蝠在西方文化中是惡魔的象徵?
    東方和西方,不同的土地孕育了不同的人民,同樣也孕育了不同的文化。以蝙蝠為例,這種生物在古代東西方人民眼中的形象,可謂是大相逕庭。雖然這次可怕的疫情的源頭可能是來自蝙蝠,使得其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蝙蝠主要是以吉祥的形象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