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近日發表了名為《當東方遇見西方》的演講。馬雲提醒人們,在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同時,要有文化自信。每個國家企業,都有強大的文化作為背景。中國企業要在中國的文化裡面找到自己的根基。馬雲認為,「一帶一路」更多是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的交流,才有可能帶來經濟的交流。
以下為馬雲《當東方遇見西方》的演講節選:
關於「一帶一路」,我的理解,中國人跟美國人有的時候有很大的差異,東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異,美國人把自己想幹的事情說成是全世界的事情,我們中國人給世界做成了很多事情說成是我們家自己的事情。所以我們是吃虧在這裡。
我們中國人做事情覺得應該為人類做很多貢獻,「一帶一路」是中國的擔當,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對中國是有巨大的需求,全世界對中國是有期待的。世界希望中國擔當起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責任。
我個人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擔當起世界責任的機會,也是中國希望為全人類做一些事情。我覺得中國其實很了不起,在300年以前,東方文化是世界上最繁榮的,這300年來西方文化做得不錯。中國發動的第一次全球化是什麼時候?絲綢之路。過去三五十年是美國化,是工業時代,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作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國家,他用了自己的方式方法進入了全世界,把工業化推到了鼎盛。
如果以前的全球化,過去幾十年的全球化是以獲得資源,廉價勞動力,搶佔更多的市場為主的話,那麼我肯定相信未來的「一帶一路」所發動的,所引起的全球化,應該是為當地創造就業,為當地做一些他們做不到的事情,為當地的經濟繁榮做出貢獻。我們千萬不能為自己做事情,要為人類。
東西方的文化是有巨大差異的,我認為「一帶一路」更重要的是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只有文化的交流,思想交流,才有可能帶來經濟的交流。
東西方文化是有巨大差異的,大家也知道我們東方人,中國人見面是問你吃飯了嗎,西方人是問天氣好不好,這個原因是中國人餓太多了,最關心的是你飯吃了沒有,是農業社會的問題。但是西方人說天氣好不好,你們想過沒有,這個在中國,在亞熱帶地區善於種糧食,西方北溫帶一帶是打獵為主,打獵很重要的一點,天氣好才能打獵,所以他們對天氣很關心。
打獵是需要團隊合作的,種田是不需要團隊合作的。所以種田不能說王家和李家很好一起種田,沒有這種機會。所以東方人的團隊合作歷史上相對來講差一點。我們國足連香港隊都踢不過,想想看就是有問題的。人家是11個人踢得像1個人一樣,我們是1個人踢得像11個人一樣。東西方文化還是有差異的。
但這個差異並不妨礙其他事情。中國的文化從資本投資上也一樣,中國人花錢為自己買東西非常小氣,但是買股票很大方,但是為自己買點東西特別小氣。西方人剛好相反,買股票極其小心,但是為自己買東西大手大腳。這就是我們之間是有很大差異的。
美國人老是擔心萬一中國搞大了會不會有一天也來控制世界,其實這中間有很大很大的文化差異。大家有誰看過中國的儒釋道,道家的一篇文章?儒家的一篇文章?《論語》有沒有看過一篇?沒有。《道德經》有沒有看過一篇?沒有。我說我看過《聖經》,看過之後我懂得了尊重,我懂得西方文化跟我們的差異,他們的強項和我們的弱項。
如果你都不了解其他人的文化,一個民族的宗教信仰從哪來,你憑什麼說人家一分錢不值。黑白相爭,東方思想道家黑白相融,黑不一定是壞的,白也不一定是好的。東方講究迴避衝突,我小時候只要在外面打了架,不論我是否打贏,我爸都先把我打一頓再說,這是中國歷來教育的東西。
而西方是講究衝突中解決問題,所以看足球,我覺得很有意思,我們的個人技術都很好,不講團隊,只講個人技術不錯,但是到了禁區的時候,進不去了,射不進,原因是我們怕衝突,一撞就退。所以我們要教育我們的孩子在衝突中解決問題。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有不衝突呢?所以我們民族除了團隊意識中需要在衝突中解決問題,「一帶一路」怎麼可能不衝突?全球化怎麼可能不衝突?
中國的道家哲學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國是講究改變自己,中國的儒家思想講人改變自己適應這個社會,中國佛家講究改變自己的行為順應內心的發展。
儒釋道三家哲學並沒有出現對抗的思想,或者是一定要當領導。當然儒釋道不是為了領導,如果你做企業要講領導力,那就要道家無為思想,請記住無為思想不是不作為,而是明知道沒有結果仍為之,儒家思想講究規矩,講究社會階級的管理,所以管理大型企業必須以儒家思想的體系,如果你企業做得非常大,你沒有佛家四大皆空的思想你怎麼做得大?
西方的拳擊以打倒對方,中國的太極哲學思想以不傷人而致勝,太極把人打傷了是低手,所以在商業競爭中如何讓人家知難而退,我們真正的競爭很有意思,對抗性的競爭已經是下策,而讓對手根本不知道怎麼殺進來那叫高手。
所以中國的儒釋道思想我受益匪淺。我十幾年前跟日本的企業家交流才發現,他們講得頭頭是道,後來因為學語言的關係,我看了《聖經》之後,我覺得這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銷售書,條理之清晰,講得你特別感動,其他的不聽,聽上帝的就行了。我們佛家講究悟就麻煩了,每個人的想法、境界和能力不一樣。
所以我的看法,有些東西我們是很有道理,中國的文化裡面,所謂文化自信是不能自負,要自信,滿清倒塌之前是文化自負,太自負了,被打垮以後我們又失去了自信,覺得自己啥都不是,西方啥都很好,其實也未必。我覺得上兵伐謀,作戰之前必須要想清楚你的戰略是什麼,決戰於廟堂之下,在菩薩下面講打打殺殺,講賺錢,講多少利潤多庸俗,想想怎麼去幫助別人,超度世界,幫助更多人,做事情就會好很多。但是打打殺殺,出戰之前你必須要明白為什麼去做,你必須想到中國擔當起責任,你這個企業到其他地方去能夠做什麼事情。
國際化和全球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帶一路」我個人認為是全球化,全球化講的是格局和境界,國際化講的是能力。
另外一個,中國和西方另外一個很大的區別。當中國非常獨特的東西,中國是用欣賞和尊重來觀察不同,並且學習和趕超,這是我們東方文化。我們漢人講究君子動嘴不動手,嘴巴講得很厲害,真正動手的時候到一邊了,我慢慢潛移默化地改變你。
大家想想今天中國了解西方還是西方了解中國?是美國了解中國多,還是中國了解美國多?我們先做一個比喻,如果你今天到紐約去,在街上找100個美國人,你說的10個中國城市他們全部暈倒,除了北京、上海以外,連杭州都不知道。你跟我講10句中文估計找不到10個人,哪怕到哈佛去。
但是你到北京、上海找100個中國人,你讓他們講10個單詞都能說得很溜,連美國的事情也很關心,川普的事情每個人都懂,每個人都關心。很多美國人認為這就是世界中心,跟我們當年清朝有什麼區別?但是美國有很多了不起的精英,這個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很多精英,真正的精英是不斷學習,不斷適應,不斷欣賞新的文化,不斷改造自己,而不是改變別人。我認為真正的成功者都是通過改變自己去適應社會,而不是試圖去改變世界。
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些「謬論」。你說是東方好,還是西方好?我認為東西方都很好,關鍵成功者不是純講東方,也不是純講西方,成功者一定是東西合壁,互為欣賞,帶著欣賞的眼光和尊重去看的時候你會做好,如果你帶著欣賞的眼光跟對手競爭的時候你會越來越強,如果帶著仇恨的眼光不行。
在東方裡面,我們有很多了不起的東西,做生意到一定程度多看看佛家書對你是有幫助的,企業到一定規模儒家思想對你是有幫助的,然後你要想領導力請大家關注道家思想出奇制勝,這中間其樂無窮。我從日本、美國、俄羅斯這些企業家交流以後,一個企業要真正起來,必須基於本國強大的文化裡面連綿不斷地起來,你才能不斷地成長。一個國家也一樣,中國要真正參與到「一帶一路」的發展,我們必須分享東方的文化,而不是說東方文化,過去幾百年來都是東方人來到西方,西方人來到東方,未來一定要東西方互相尊重,去任何國家帶著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我覺得可能更有機會一點。
作者:張娜 來源:鈦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