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臨近,往年火爆的兒童演出服裝租賃市場,今年卻顯得有些冷清。記者走訪發現,不光是兒童服裝租賃,整個服裝租賃市場,幾乎全行業都在經歷著瑟瑟寒意。
曾經依託公款消費而火爆了十多年的服裝租賃,隨著中央反腐敗鬥爭和厲行節約政策的深入貫徹,正在回歸市場的本來面目。一些市場敏感度高的企業,藉助文化市場體制改革的動力重新調校航向,從寄生於公款消費的畸形繁榮中脫身,向服務中小型文化企業加速轉型。
從畸形繁榮回歸本來面目
中央民族大學服裝租賃市場,是北京有名的「服裝租賃一條街」。往年,每到歲末年初、「五一」「國慶」,這裡的服裝租賃市場生意火爆,一些「旗艦」門店,甚至緊俏到「一服難求」。
但記者在今年「六一」兒童節到來之前,在這裡採訪時,卻只能感覺到兩個字——冷清,一些門店甚至可用「門可羅雀」來形容。
張發經營的西蔓今典公司是北京最大的服裝租賃公司之一。張發說,從「五一」到「六一」,從「七一」到「十一」,從元旦到春節,這是服裝租賃業的三個「黃金季節」,大部分租賃店能完成全年服裝租賃額的三分之一。「今年就不行了,租賃量與去年同期相比至少減少四成,收入直線下降。大家都在想著轉型的路子呢。」
「過去坐在店裡等生意,學校、銀行、央企,還有一些國家部委,都是一些有錢的主兒,每年節假日都得搞演出,出手又大方,生意不用愁,那幾年錢好掙。」中央民族大學服裝租賃市場一家店面的老闆說,這兩年國家對公款消費管得越來越嚴,出臺了很多政策,公款消費的大客戶少了。「尤其是一些『國』字號背景的單位,基本不再搞晚會年會。作為下遊的我們,生意自然大受影響。」
文化體制改革催生大商機
中央民族大學服裝租賃市場的商戶們普遍反映,往年租賃市場的消費「主角」是政府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
隨著中央「八項規定」和反「四風」活動的深入開展,原先的「闊綽」之手已被斬斷。而文化市場體制改革的推進,給這些服裝租賃戶們帶來了新的商機——那些曾經被他們忽略的生根於市場的「草根」演出企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這意味著小微文化企業將迎來大發展時期。這些小微企業資金有限,正好可以藉助於我們租賃市場,這必然是『雙贏』的結果。」張發對今後的發展信心十足。他說:「演出是文化的一部分,反腐敗砍掉了大型單位客戶,但改革催生了無數中小微客戶。只要服務到位,演出服裝的市場潛力很大。」
正是基於對市場前景的信心,張發將突破點放在了演出服裝的定製市場。「從2013年的情況看,定製在一定程度彌補了租賃份額下降的損失。今年我們接了不少大單,多數是小微文化演出企業,訂單額至今已有幾十萬元。」
用服務心態迎接改革商機
文化部5月19日公布了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申報指南要點闡釋。文中提到,截至2012年底,我國「三證齊全」的民營藝術表演團體就有10035家,是我國國有和改制藝術院團的5倍。
張發說:「這是一個多麼大的市場啊。服裝租賃可以循環使用,既降低了成本,又有利於環保,特別適合那些剛剛起步的民營小微演出企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所有這些文化單位每年生產的舞臺劇和作品達到兩千多臺(部),相當於全世界舞臺藝術創作生產的總和。
文化部表示,大型舞臺劇和作品的創作一直是各級文化主管部門傾力支持的重點,這次將「小劇目、小作品」單獨提出來,就是要促進舞臺藝術創作的全面繁榮發展。
張發分析說,國家對基層文化十分重視,社區文化活動會越來越豐富;教育體制改革要求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這必然會促進中小學更多地組織文藝表演。這兩個利好消息,加上一些市場化的小微演出企業,演出服裝的需求量很大,租賃市場的前景非常廣闊。
在營銷方面,張發也不再局限於單位客戶,而是通過網絡拓展普通個人客戶,他開設的網店生意興隆。「演出服飾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是發展方向。在這方面,網店和實體店能相互取長補短。」張發說。 (記者令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