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 除了中國外, 沒有一個國家有完整的太監製度. 其他國家偶有太監出現, 也是某個時期特有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快就消失了. 那麼,太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呢?
太監歷史上有多個稱呼, 比較流行的有閹奴, 寺人, 宦官, 太監等. 我們逐個看看.
一 太監的產生
太監實際上的最早產生在商代中期,當然那個時候還不叫太監
商代中期,在部落的徵伐戰爭中, 被俘虜的敵人已經不需要再殺了吃掉了, 而是用來做苦工. 但是俘虜是不會老老實實工作的, 一有機會就要惹事. 古人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 閹掉的俘虜會表現得比較老實. 養過貓,養過豬的人想必很好理解, 貓,豬等動物沒有閹割的情況下, 那脾氣是相當的臭. 閹割之後就乖得多了. 這些被閹割的俘虜被稱為'閹奴'.
熟悉古代史的人都知道, 商代是一個非常講究祭祀神靈的朝代, 而且相當殘忍,存在大量用活人祭祀的情況. 主持祭祀的巫師也非常的多. 這樣,一些"閹奴"就為巫師服務,打打下手. 由於巫師地位崇高, 這些替巫師服務的"閹奴"就有了另一個名字"寺人". "寺人"已經不是歧視的稱呼, 甚至有一點尊敬的意思了.
二 太監進入宮廷
有歷史的太監進入宮廷,是從戰國時期的秦國開始的. 比如著名的嫪毐、趙高都是秦國的. 這時期太監還是單打獨鬥,沒有成為一股專門的勢力. 但是到了東漢時期, 太監作為一股獨立的政治力量, 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漢代, 宦官往往由閹人擔任,這一時期, 他們多被稱為宦官. 在西漢時期,外戚專權, 太后一黨往往把持朝政,極大的威脅了皇帝的權威.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呂后,竇太后,霍光,王莽等. 不管他們是好人還是壞人,總之是分走了皇帝很多的權力. 東漢時, 皇帝吸取了教訓, 刻意扶植宦官一黨以對抗外戚勢力. 到了東漢末年,著名的十常侍之亂,差點搞沒了東漢江山.
唐代的宦官也是威權赫赫. 說到唐代, 大家比較耳熟能詳的是唐太宗玄武門之變, 凌煙閣24功臣, 女皇武則天,玄宗和楊玉環,安史之亂等這些故事,對宦官當權倒是往往不大了解. 其實玄宗時專權的高力士就是宦官. 事實上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始,繼而有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以及唐昭宗時的權閹楊復恭、劉季述等人。這些人個個都是生前顯赫無比,死後臭名昭著的大宦官。
明代是太監勢力的鼎盛時期. 明朝時,低階宦官名「少監」、「中監」,高階宦官是「太監」;於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到清朝時,宦官統稱為太監. 其實早在朱元璋時代就立下規矩, 太監不得識字,不得幹政. 但是到了明朝後期,隨著內閣的崛起,內閣勢力嚴重擠壓了皇權, 張居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為了對抗內閣及其一黨, 明代皇帝慢慢的刻意培養太監的勢力, 西廠,東廠都曾經權傾一時. 明代其實和東漢有些相似, 都是皇帝為了對抗另一股對皇權構成威脅的勢力刻意培養的力量. 明代讀書人多是東林一黨, 和太監閹黨勢不兩立,所以他們寫出來的文字都是極盡醜化太監. 其實東林一黨自己也不是什麼好東西.
三 太監都割哪呢?
想必很多人都好奇, 太監割哪裡呢? 其實並不完全相同. 明代及以前, 都是只割蛋蛋的. 但是清代是一個極端野蠻殘忍保守的朝代, 蛋蛋丁丁都保不住了. 多說幾句吧, 封建社會極其殘忍野蠻的理學, 雖然號稱程朱理學,宋代就已經出現, 但是直到明末中國社會都相當開放,明代小說尤其是<<金瓶梅>>等的描述可以看到, 社會相當開放,文人指點江山,寡婦再嫁也絲毫不受歧視,根本沒有所謂"存天理滅人慾". 而到了清代,男人個個為奴,女人三從四德,受盡歧視, 電視上天天演清宮劇,不知道怎麼想的. 莫非他們的腦子,也被一起"割"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