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從一條審稿意見,聊聊SCI論文的作者信息該怎麼寫

2021-02-19 募格學術

本文為募格學術原創,轉載請在文章下留言

 一日,閒來無事,我整理了一下論文投稿的電子郵箱。我瀏覽著那些曾經收到和發送過的歷史郵件,仿佛一個個過往歲月的片段閃過在我的眼前,讓人唏噓不已。

在那多達幾十頁的郵件中,我看到了N年前收到的第一封SCI審稿回信,其中有條審稿意見,讓我有一種趕緊捂臉鑽地的感覺。

該怎麼說呢,我還是挺佩服我當年的心理承受能力,讀博果然是要有槓槓的厚臉皮精神。該條審稿意見如下:

這是一條關於SCI論文中作者信息的問題。雖然看似小問題,但見微知著,反映了作者是否具有認真嚴謹的學術態度(寫到這裡,筆者又不禁羞愧起來了)。那麼作為SCI論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者信息的撰寫很是需要仔細推敲的。

下面根據筆者個人經驗,說道說道有關SCI論文中作者信息的有限知識。其中,作者信息的排名順序問題是一個極引人注意且長盛不衰的話題。

在SCI論文中,作者信息是論文的必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的作用有:


毋庸置疑,論文的作者必須親自完成論文寫作的全部工作,並對論文的內容負責。其學術意義是,如果論文的出版產生了任何後果,署名的所有作者都應該接受並承擔後果。

作者姓名和所屬機構通常用作作者索引,在參考文獻中以特定格式被引用。通過分析論文中作者信息,讀者可根據確定作者的身份,將論文與作者、學術機構進行對應。

學術論文的公開發表,被認為是評價研究者和其所在學術機構專業水平的標準之一。因此,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後,提高作者及其所在研究機構的學術知名度。同時通過論文發表,也可以使作者、作者所屬的機構和國家獲得相應的學術聲譽。

讀者可以通過SCI論文中的作者信息留下的聯繫方式,通過郵件等方式和論文作者進行學術交流,促進相關學術研究的發展。


small tips:

以筆者投稿三家以上SCI期刊的經驗,有些刊物在作者上傳稿件時,需要投稿

者提供所有署名作者同意論文投稿的證明文件,並將所有作者的籤名伯掃描,上傳給期刊,然後才能進行審稿。

SCI論文撰寫的過程就像母雞產仔,懷孕N個月終於可以下蛋了,作者們對即將誕生的新生命的翹首期盼。

在論文署過名的作者,可以用論文來早請畢業評職稱報獎等等名利雙收的事情,因此論文作者署名的問題又是學術圏裡大家常常談論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一個充滿了爭論的話題。

那麼,我們在寫SCI論文時,必須知道論文作者信息中最基本的幾個署名常識:

設SCI論文的作者如果有N個人,依作者排名的順序叫做一作,二作,三作……N作,這個大家都明白的常識。

一般說來,作者排名主要是依據對本論文的實際貢獻大小來執行,排名靠在前面的作者對論文的貢獻越大(當然,有的SCI論文作者實際排名操作中可能會受到各種非客觀的其他因素所影響。)。

在我國申請博士學位和學術職稱時,對論文作者的排名常常有嚴格的規定。比如,某些高校理工科的博士生學位論文答辯條件之一是發表SCI論文,發表的SCI論文必須滿足第一作者為博士生或者導師第一作者博士生第二作者才算數,否則發表多少篇論文都是白搭。

又比如,晉升副教授時,相關副高職稱的文件會規定申請條件之一為申請者第一作者論文至少多少篇等等。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論文作者的排序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

一般來說,論文往往多為N個作者的合著,很少有一個作者的獨著。在眾多作者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是SCI論文中所有作者是最重要。

如果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是同一人,那就可以忽略區分兩者的問題;只有當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不為同一人時,才要特別強調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區分的問題。

據我所知道的,博士生的SCI論文作者署名時,可能第一作者是學生,而通訊作者是導師或者可能第一作者是導師,第二作者是學生,通訊作者為副導師或者也可能第一作者是副導師,第二作者是學生,通訊作者為導師。

署名的排列組合極多,比較複雜。從做科研項目的過程來看,那麼,第一作者就像是衝鋒陷陣的將軍(對研究成果的實現貢獻最大,且是論文初稿的撰寫者),通訊作者就像是運籌帷幄的元帥(出項目,規劃大致研究方向和路線,統籌安排,出資金,出實驗室和實驗器材等),或者說第一作者有點像是具體幹苦活的乙方,通訊作者有點像出錢出資源的甲方。

因此,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都要對論文負主要責任,如果從科研成果歸屬來說,通訊作者有點智慧財產權人的味道,也就是科研成果主要歸屬人。

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具體的含義或者潛在的意義是怎麼樣的呢?作者信息中的最後作者有什麼特定身份呢?下面簡單說明一下。


第一作者(First author)


這是個mouthwatering的位置。理由顯而易見,第一作者是被認為論文所述工作的主要完成人,科研項目的主要承擔者,能見度極高。

比如,當某篇論文被引用,該文的第一作者在所有的科技刊物中被忽略過去,因為參考文獻規則可以規定非第一作者全都被「et al.」縮寫掉。這時候,第一作者就像電影或者電視劇裡不會早早去領盒飯的主角一個待遇。

按慣例,理工科論文的第一作者是撰寫論文的那個人,而撰寫論文的那個人應該具備撰寫論文內容的資格,也就是說第一作者親自參與科研項目或者實驗,採集數據、動手做實驗和分析結果,ta應該是該課題的主要完成者。

沒有做過某項科研項目,在沒有經過完成人、同意的情況下,卻拿著別人的工作撰寫論文的行為也算是剽竊行為的一種。

作為論文的第一作者,通常是課題的主要完成人也是寫出第一輪草稿的那個人。完成科研項目而願意讓別人撰寫相關的科技論文,通常這種情況是極少的。在自然界,幾乎找不到一個自己懷孕了N個月,卻讓別人下蛋的老母雞。由完成論文主要工作的人自己執筆,寫出論文初稿並作為第一作者是合理的。

但實際如何按具體情況操作,本文就不做展開了。

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按照通常認為,通訊作者為導師、研究決策者或主要組織者,是課題的總負責人,承擔課題的經費、設計、文章的把關者。

我寫過的SCI論文中,如果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不是一個人,那麼通訊作者往往放在作者信息中最後一個。有的相關資料說,通訊作者可以是任何一個位置,換句話,可以是第一、第二到第N個作者。正式出版的論文中,常常以類似「⁎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addresses:XXXX」或「Author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be addressed.」等字樣標明哪個作者為通訊作者。

通訊作者,顧名思義,就是可以與之通訊的作者,主要在投稿與期刊編輯聯繫的作者(論文未正式錄用前,有些期刊編輯還是以投稿系統中的聯繫方式為主,進行審稿等工作的聯繫),並在論文發表後讀者聯繫的那個作者。

論文通訊作者的身份不僅光榮,也有其實際的作用, 文章發表後, 一旦有「問題」, 或者要「獲獎」, 該作者就是第一聯繫人。 要是獲獎還好辦,要是論文出現問題, 該作者首當其衝,是主要的意見回復人。

歷史性,通訊作者最重要的義務是,擔負著論文可靠性的責任,負責與編輯部的一切通信聯繫和接受讀者的諮詢等。通訊作者的能夠是能和外界建立更廣泛的聯繫,因此可以獲得很多學術資源和聲望。

最後作者(Last author)


除了First author, Corresponding author,還有最後作者(Lastauthor)。所謂的Last author,就是最後一個作者,這個作者一般為導師、研究決策者或主要調查員。如果是一名博士生寫的SCI論文,通行的Last author署名做法是寫上自己導師的名字,只要導師不是第一作者。當然,導師也可以作為Corresponding author,只需要標註一下即可。

以上的第一作者(First author)與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沒有互斥關係,最後作者(Last author)與通訊作者(Correspondingauthor)也不是互斥關係;第一作者(First author)和最後作者(Last author)肯定是互斥關係。

簡而言之,SCI論文需要根據各類相應規則決定署名次序,不能隨便。最好在論文草稿起草前,論文的撰寫者就決定合著作者們的提成名順序。

small tips:

   

如果有對SCI論文有幫助或作出過貢獻但不足成為作者的人,可以放在論文結尾的Acknowledgments表示感謝。論文署名確定以後,就是具體的SCI論文作者信息的撰寫了,這需要遵循約定俗成的規則,不能像筆者一樣馬虎大意將三作的所屬機構寫錯,因而收到一條嚴厲斥責的審稿意見。

所謂約定俗成的規則,主是SCI論文作者信息寫作的語言風格和注意事項。

SCI論文中,作者的撰寫有哪些應該注意的問題呢?

顯而易見,一個中國作者的名字當然是用漢語拼音拼寫。中國人兩個字的名字非常普遍,例如張明、王偉、李寧、趙斌等。這就讓老外比較困惑了,因為英美國家的人名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名(first name) +中間名(middlename) +姓(family name或last name)。

尤其是姓(family name)--國外是把姓放在名的後面,恰恰和中國人名相反。例如DwyaneTyron Wade,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在論文的作者信息中,所有作者名需要寫全稱。

而我們常常看到在參考文獻裡,經常有簡寫的作者名,無論中外英文名,一般縮寫規律是:姓在前,名在後,姓不縮寫,名用縮寫,縮寫時只寫首字母並大寫。

small tips:

在寫作SCI論文的中文作者名稱時,姓氏的所有字母最好都大寫,以便將姓氏與人名區分開來。例如,上面的張明、王偉、李寧、趙斌等中文名字可寫為ZHANG Ming, WANG Wei ,LI Ning,和 ZHAO Bin。

而作者的機構信息不要簡寫或漏洩基本單元,要儘量寫得足夠詳細,包括足夠詳細的郵寄地址、郵政編碼或其他郵政代碼以及國家名稱等等。

SCI論文作者信息的英文撰寫需要注意很多問題,主要的有以下幾點:

SCI論文的作者一般是將英文論文投向國際期刊,那麼ta應該根據所投期刊的具體寫作要求,翻譯所有作者的名字和所屬機構。確切地說,作者信息要符合是科技論文的格式和期刊的出版風格,應該保持與待投期刊已刊出論文的統一化和標準化。

作者的數量最好不要超過四個,實際我見過的所有SCI期刊都沒有最多作者的上限規定,但通常認為一篇SCI論文可以有3-6個作者。在實際確實需要的情況下,建議在署名作者之後使用"et al.(源於拉丁文,其他的、等人的意思) "來替代四個以後作者。論文作者太多,會使論文在進行作者文獻檢索時不太方便。當然,其實主要還是要看論文質量和工作量的大小來決定論文作者數量。如果有必要,超多作者的論文也是有可能的:

一篇擁有5154位作者的神論文,這篇論文全文共有 33 頁,作者和研究機構佔24頁,如果每個作者都要動筆的話,一個作者寫幾個單詞就行了。

為此,Nature特意發了篇感嘆該文的「作者的人數真是多」為題的新聞。

於是,在有的學術網站Open Access Publication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直接把後面的作者et al.了。

這一篇夠神,但一山更比一山高,另有一篇神文,作者人數應該高於上文,太厲害了!!!

這篇論文最後作者(Last author)為Foldit Players(在線的遊戲玩家群體),人數待定,瀏覽該論文中所述的樣本空間,Foldit Players的人數應該大於115025!!!

在SCI論文中,作者的專業名稱、行政級別或學術學位如教授、總經理、博士等之類的頭銜都不要放在作者信息中。如果確實想職稱職位等寫到作者信息中去,那就可以寫到作者的機構信息中去,放在機構信息的最前面,例如:

CHENXing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Box 352350, Seattle, Washington 98195,USA


SCI論文的作者地址,應該是作者所屬研究機構或工作單位的固定地址,而非家庭地址。作者的地址應該自左向右,從小地名寫到大地名,就像寫在英文信封上的一樣。

如果作者暫時沒有固定居所,例如正好國外當訪問學者或未就業等等情況時,那麼可以把作者相對永久的聯繫地址寫在論文的作者機構信息中。對於多個作者或單個作者所屬多個單位這些情況,應按照論文提交的期刊編輯給出的說明來撰寫所有作者的所有地址。

在中文作者發表SCI論文時,作者信息中研究機構或工作單位的地址不能過於詳細,太小過於精確的內部單位就不要寫在作者所屬機構的信息中了,特別是那些外國人不太理解的小部門名稱,例如「……技術創新小組」(Technical Innovation Group of...),「……研究室」(Research Office of…),「……工作隊」(Task-force Team of...)。如果確實有必要在論文中保留這些詳細信息,那麼可以放在腳註中寫明。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那些SCI論文中有關作者信息一些淺薄的知識,如何以普希金的口吻描述這種由於審稿意見而積累的體會,他可能這麼說:「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啪啪打臉的審核意見,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以及寶貴的經驗。」是的,只有那無盡的審稿意見在SCI撰寫修改的長路伴著我,願嚴厲的審稿人和意料之外的與我們同在。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作者簡介:晨星,男,湖北武漢人,副高職稱,博士,高級程式設計師,IAMG(國際數學地質協會)會員。目前研究方向為地理信息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地學信息三維可視化。

微信改版後,為了避免錯過精彩推送

強烈建議大家將我們設為【星標】

(如下所示,或直接點擊公號名進主頁)

沒有更新看不到星標,也可以設為置頂

相關焦點

  • 跳過被拒,核心期刊發表是什麼審稿流程?——以SCI期刊為
    知名sci期刊本人作為期刊行業從業5年+的人士,對各類核心期刊編輯打交道多,基本熟悉大部分期刊類型的審稿流程。期刊類型有很多,北大核心、SSCI、南大核心又稱CSSCI、SCI、科技核心、cscd、EI等等;種類多,我們抽一個常見的sci來講;以sci期刊為例,來講講核心期刊的審稿流程。二、方法步驟 SCI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引文資料庫,他檢索的期刊稱之為sci期刊;
  • SCI論文返修時怎麼答覆審稿人,答覆函包括哪些內容
    即作者收到的審核答覆是修改,包括每位審稿人審稿意見的一封答覆函。作者要根據修改意見,要寫答覆函,答覆審稿人。  答覆函分解成一般性答覆(general reply)和具體答覆(specific reply)兩部分。  一般性答覆部分對應審稿意見中的概述和推薦意見,可在答覆函中的第一段進行一般性答覆。
  • sci論文翻譯怎麼收費
    我國科研工作者或碩博畢業生等發表sci論文,往往會面對語言的難題,不知道每年有多少篇論文因為英文使用和表達不規範,而被sci期刊拒稿。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許多作者選擇找專業人翻譯,就是不知道收費高不高。那麼,sci論文翻譯怎麼收費?
  • SCI論文發表過程中常遇到的7個問題
    SCI期刊審稿人在審稿的過程中並不看論文的結果是陰性還是陽性,最重要是看究竟有無學術意義。 2、語言問題 中文SCI論文作者都會遇到因一些語言問題而拒稿的情況。很多作者求助於翻譯公司,將中文論文翻譯為英文。這是一種合理的途徑,但關鍵在於是如何選擇價位合理、品質保證的醫學翻譯公司。
  • sci作者右上角數字是什麼意思
    sci作者右上角數字是什麼意思?發表sci論文時,可以有多個作者,且不同的作者可能來自不同的單位,為了區分作者排名或者作者單位,往往會用作者右上角數字來表示。不管是作者,還是期刊都會重視sci署名的。署名規則是什麼,也會有相應的條文規定。
  • sci論文的Cover Letter是什麼,包含哪些內容
    向sci期刊投稿論文發表,就必須寫Cover Letter。作為作者不明白Cover Letter代表的含義,就不能準確入手,正確撰寫。那麼,sci論文的Cover Letter是什麼,包含哪些內容?首先,sci論文的Cover Letter是什麼Cover Letter, 即投稿信,是論文投遞時,與論文一起發送給編輯的信件,其目的是讓編輯在閱讀你的論文之前,簡單了解你文章的基本情況。
  • sci論文發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
    sci論文發表有失敗和成功之別,拒稿是失敗,那成功呢?發表sci論文過程中要經過多個步驟,什麼狀態下才算是sci論文發表成功了,我們要學會識別標誌。那麼,sci論文發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卷號和頁碼。卷號和頁碼,是sci論文發表成功的標誌。
  • 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
    統計一個人或單位或國家sci論文發表情況時,既包括論文質量,也包括論文數量。那麼,sci期刊發表論文質量和數量哪個重要?兩者都重要,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作者面對的情況不同,側重點有所不同。質量是作者在sci期刊發表論文的最終追求,在論文質量接近的前提下,論文數量才有意義。
  • SCI論文的標題,應該怎麼寫?
    標題是論文的眼睛,標題的好壞影響論文的閱讀。好的標題可以概括全文,吸引讀者;壞的標題則會題文不符,降低讀者的閱讀興趣。大家都知道好的標題十分重要,可是,究竟該如何寫呢?要想寫好SCI論文標題,首先要知道標題的撰寫要求。
  • 實用乾貨,關於醫學SCI論文的種類
    當然,要發表 SCI文章,首先要了解英文期刊論文類型,這裡取決於很多因素,比如每種期刊的種類設置、比如研究內容的數據量等。很多人提到發論文,第一印象還停留在必須要做實驗、有了數據後才能寫文章和發文章。比如腫瘤學領域,每年都有挖掘TCGA資料庫中的各類信息發表的大量論文。再比如利用Google或Baidu這樣的公用搜尋引擎挖掘感興趣的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的論文。2 Review/Mini Review第二類就是我們常說的綜述。
  • 【乾貨】總結SCI論文Introduction寫法!
    1.首先向讀者提供有關論文主題的背景信息。描述對疾病,技術或化合物的了解以及為什麼它是一個重要的主題。謹記一點,確保背景信息與我們的特定研究直接相關。如我們正在報告胰腺癌的新標記,請不要將不必要的文本用於癌症的流行病學,治療,預期壽命,醫療費用等信息,聚焦重點是正道。  2.縮小範圍,將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繼續研究特定方面的重要性上。
  • 目標SCI期刊的選擇
    即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計算公式為:IF(k)= A /Bk為某年,A為該刊在前兩年發表論文數量在k年被引用的次數,B為該刊在前兩年的發表論文總數。即某期刊在2017年的影響因子是指,2015年和2016年刊載的文章在2017年被引用總數除以2015年和2016年的文章總數。
  • SCI論文的投稿附件是什麼-WOSCI沃斯編輯
    suggestions等等一系列的附件,而且大多都是必須上傳的,那麼這些附件是什麼,而且到底應該寫些什麼、怎麼寫呢?當然Cover Letter需要包含的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1.表明以什麼為題的文章擬投貴雜誌,簡要介紹文章的主要發現和重要意義; 2.表明所有作者均已經知曉擬投本期刊,且沒有一稿多投; 3.最後附上通訊作者的電話、郵箱、地址等信息。
  • 「醫學SCI論文發表有省錢方法嗎?」「有」
    眾所周知,大多數醫學期刊發表論文需要收取版面費,有些還要收取審稿費。這對於一些收入有限的醫學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種壓力。因此,有些醫學工作者就問了,有沒有省錢發表醫學SCI論文的方法?對此,醫刊匯有以下總結。
  • 論文發表套路多,你以為寫好文章就萬事大吉了?
    論文成功發表是一件漫長的事情,很多作者以為只要自己寫好文章就行了,其他是雜誌社的事。
  • SCi論文英語翻譯潤色技巧
    母語潤色是為了避免中式英語的表達,使論文更專業。其次,在翻譯潤色部分,英語基本上被用作翻譯的實用文體。期刊雜誌非常重視英文論文的邏輯性、科學性和嚴謹性。國際SCI論文翻譯不僅要注重質量,還要熟悉各個領域的英語相關專業知識。正是因為對英語翻譯的要求高,所以翻譯和潤色都很困難,而通過正式的翻譯機構來做最為合適。
  • 關於醫學SCI論文發表,你得記住這些
    對於醫生來說想發表篇醫學論文,論文的寫作修改、期刊的選擇投稿都是十分耗時耗力的工作,WOSCI沃斯編輯在這給有職稱晉升需求的朋友們提供些醫學論文快速發表的建議。
  • sci期刊官網投稿簡單嗎
    sci期刊官網投稿簡單嗎?sci期刊官網投稿是作者發表sci論文時比較常用的方法,簡不簡單,相對於不同的作者來說,有不同的答案。越熟悉,越專業,sci期刊官網投稿越簡單。sci期刊官網投稿,通常是作者自己發表sci論文唯一的選擇。
  • 投稿後編輯來信,怎麼回復?
    寫好論文後,發表論文就要提上日程了!當然投稿的門道我們之前也提到過,比如怎麼篩選合適的期刊,怎麼投稿能夠「提高命中率」………今天我們就來著重說一下怎麼能夠與編輯「鬥智鬥勇」——怎麼回復編輯的來信。最後一種回復是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連修改的機會都沒有……回應審稿人的意見,我們還要體現出應有的誠意,畢竟審稿人和編輯部都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對待你的投稿,那自然要讓編委和審稿人覺得你也去認真對待他們所提出的意見,讓他們感覺到你已作出巨大努力提高論文的質量。不認真修改或輕描淡寫地修改,甚至故意遺漏有些意見不作修改,都是不合適的。
  • 期刊發表-論文發表
    因為能夠發表SCI論文非常非常困難,所以對於年長的科學研究人員來說,這是非常困難的,對於年輕的工人來說,能夠發表SCI論文是他們夢dream以求的,我們可以想像到困難有多大,而且難度很高!為什麼發表科學論文如此困難?另外,科學論文的發表代表什麼?接下來,我將向您詳細介紹為什麼很難發表SCI論文,並告訴您這是多麼困難,以便每個人都可以清楚地了解科研人員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