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報訊(記者 盧揚 實習記者 耿文婧)6月29日晚,百老匯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將推遲復演時間到2021年1月3日。這是自3月12日紐約州州長宣布關閉百老匯劇院起,百老匯第四次公布復演時間,託尼獎頒獎典禮的時間也仍未確定。消息顯示,復演後最早上演的新劇目是將於3月8日上演的《MJ》,百老匯將有近一年的時間沒有新劇目上演。這是現代百老匯最長的一次臨時停演,即使在911事件後,百老匯也在2天後重新開放。漫長的停演將使戲劇行業流失人才和資金,喪失活力。
百老匯聯盟主席夏洛特·聖馬丁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百老匯工作人員正與戲劇工會密切合作,努力推動劇院復演,「一旦可以確保安全,我們將儘快讓以戲劇為生的從業者回歸,也歡迎熱愛紐約的人們到來。我們百老匯的工作人員一直在說,我們一定會回來,我們還有很多故事要講。」聖馬丁是紐約市長藝術、文化和旅遊業諮詢委員會的重要人物之一,據外媒報導,多個與劇院開放相關的特別工作組已經組成,正在與醫療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衛生處理方案。
據福布斯新聞統計,去年有1460萬人觀看了百老匯的演出,百老匯及相關產業提供了87000個工作崗位,百老匯的停演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美國戲劇聯盟(The American Theatre Wing)已將原本用於舉辦線下演出的資金投入救濟基金,符合條件的個人藝術家可獲得500美元的即時援助,劇院則可申請1000美元。
除了經濟問題,長時間停演還會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音樂劇行業資深從業者於鑫認為,長時間的停工停演會降低戲劇行業的活力,「發展期的演員生活本身就比較艱難,現在劇院停工,這些演員無法靠演戲謀生,可能就會轉行,造成人才流失。同時,內容製作公司難以回收資金,投資風險升高,新內容的產出進一步受到影響。」
觀眾也不會很快回到劇院。據福布斯新聞報導,近七成百老匯劇院觀眾是遊客和本地中老年人。由於本次劇院關閉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在劇院復演後,屬於高危人群的中老年人不會冒著感染風險第一時間大量回歸劇院,而旅遊業本身也不會很快恢復。因此,劇院開放後仍需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平日經營狀態。
於鑫指出:「其實劇院停演對整個行業來說是一個停下來思考和創新的機會,可以嘗試一些新元素,比如戶外演出、3D投影和新的聲場設計等,這些元素可能帶來一些新戲劇形式。這對於戲劇的推廣是有利的,也可以用這些元素吸引人們在復演後走入劇院。但很遺憾,我看到的絕大多數劇院還是在搞線上音樂會、直播,甚至直接播演出錄像。」
近期,一些國內戲劇行業從業者進行了新表演形式的嘗試。例如導演王潮歌打造的《只有愛·戲劇幻城》就打破了傳統的舞臺模式,將整個園區、六個劇場共同作為表演區域,同時上演50餘個劇目,讓觀眾自己選擇行進路線和劇目。公開報導顯示,該劇於6月15日進行了雲首演直播,超610萬人觀看,並已於6月19日進行公演,在戲劇推廣、文旅結合等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