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對今人來說意義非凡。如果現代人懂得一點養生之道,或許不至於長期透支自己的生命;今天的教育體制中應多教一些古人的修養思想,讓人們變換角度去理解生命的意義!今天我們就聊聊古人的養生之道「動息皆有所養」!
宋明以來儒家修身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強調將「養」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中去,也就是說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涉及到養生之道;飲食起居的方方面面,都應精心講究。從所聽之樂、所習之禮到所用之具,從飲食起居到盤盂几杖,「動息皆有所養」(《近思錄》)。這一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影響極為深遠。我們知道,古人將下棋、舞劍、練拳、喝茶、飲酒、養花甚至房事等等,都當作充滿情調的生活藝術,和韻味無窮的養生過程。
看看現代人崇尚的體育運動,就會發現其精神實質與古人練太極、氣功等有本質區別,因為古人強調在練功過程中如何掌握自己生命的節奏,達到身心和諧、通體舒暢、性情柔和。
而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則使人們只知道拿冠軍,為此他們常不惜讓自己的身體嚴重透支。再以下棋為例。同樣是下棋,現代人總是過份看重勝負,急於分出高下,沒有足夠的耐心去思考,也不能品味下棋時用心思考的樂趣。而古人把下棋當作培養自己涵養的過程。所以他們傾向於認為一盤棋下多久都無所謂,關鍵是下棋時人的毅力、耐性、修養都能得到鍛鍊。
古人養生的理念在於,掌握生命的節奏,把握動靜之間,達到提升身、心、靈的效果,絕非只是鍛鍊身體那麼簡單。中國的太極拳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家哲學思想,練拳之人需始終處於太極陰陽的轉換變動之中。同時太極拳中還存在著動靜、虛實、快慢、剛柔、開合、屈伸等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它強調在練功過程中如何掌握自己的生命節奏,靜心用意,身隨意遷,剛柔相濟,以達到「以意用氣,以氣運身」的身心和諧境地。
而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則使人們只知道身體的運動,肌肉的鍛鍊,為此他們常不惜讓自己的身體嚴重透支,往往使得身體外強內虛。
動息皆有所養,也就是動靜結合。世間萬物都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才是生命的本來狀態。龜尚靜能長壽,蟾蜍安靜也能長壽;鹿好動而長壽,猿好動也長壽。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它們都順應了自己的本性。
動靜對人來說,不可勉強,需要按照自身的本性而來,動中思靜,靜中思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無論動靜,總歸於自然,心情開朗,就可以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