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性戀的旗幟
利維坦按:我查閱了一下維基百科對於無性戀的詞條解釋:「無性戀亦稱為無性向(Asexuality,也稱為nonsexuality),是指一些不具有性傾向的人,即不會對男性或女性任一性別表現出性傾向,2004年發表的研究結果提及無性戀佔人口的1%。
無性戀者有別於禁慾者和獨身主義者,一般沒有宗教信仰的因素。他們不會對男性和女性都任何一方產生性趣,但會因自己的性別或日常經歷而對某一性別多出一些好感。一些無性戀者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如渴望擁有孩子或希望找個伴侶而與別人發生性關係,儘管他們缺乏性慾。
直到最近,無性戀開始被更多科學家承認是一種性取向並進行研究,開始有一系列的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的研究對無性戀進行解釋。但仍然有一些人反對把無性戀作為一種性取向。隨著網絡的普及,各種無性戀社區開始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上形成。其中最知名的是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AVEN),成立於2001年。
2012年8月,加拿大布魯克大學的學者發現,無性戀者在世界人口中可佔到1%的比例,總數大約有7000萬的人口。」
文/Rebecca Seal
譯/schaw
在我們這個性慾盛行的社會,有相當多的人悄無聲息地過著無性生活。最近研究揭示每20對夫婦當中就有1對夫婦生活無性,而這並不必然是因為雙方選擇如此。同時,人群當中百分之一的人也是無性的——他們對誰都沒有性慾。
那麼,為什麼有人選擇無性——這種怪異生活呢?當下,十多歲的小孩迫於同齡人之間不斷增加的壓力而爭相破處,已婚夫婦則期待退休後仍然享受性愛(藉助於偉哥及荷爾蒙修復治療兩大法寶),無性生活是否過於忌諱?
「質疑性讓人很反感,會招致諸多指責,」荷絲芭·安德森——《禁慾》一書的作者說道,「我們大多數人或多或少經歷過(無欲時刻),有些人則感到不適。為什麼(無性者)他們就應該被揶揄?我寫作此書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把無性生活當做諸多選擇之一來宣傳。」
人們在欲與不欲之間輾轉,那麼可以說無性伴隨生活的始終。Aven——「無性者在線網」有遍布世界的40000成員。它的創始人,大衛·傑伊說無性可能意味著被孤立。「對有些人來說,(無性)是一個人獨自掙扎,」他說,「許多無性人士感到無助、失落,不知道如何融入社會,尤其是在這個視性為幸福必需品的時代。」
「社會把性作為一種命令,」「關係」網站的性心理學家保羅·霍爾說,「人們不是把健康的性生活看作可選擇的增味品,而視為核心,就像健康飲食(一樣重要)——這是沒有道理的。我們需要吃東西才能生存、運動,但是我們並不需要性愛(才能生存、運動)。有些人無欲,是可以理解的。性是一個非常靈活的觀念。有些人性慾低或者沒有,但只要不(因此)產生心理壓力,就不能說是行為障礙。我們不應該對其做道德的評判。」
雪麗·亞涅斯,來自英國萊斯特,生活教練,無性已經九年
雪麗·亞涅斯
自述:
大概從13歲起我就有了性生活,從來沒聽說過沒有保護措施的性行為的危險性。我16歲時流過一次產,但是我若無其事,懵懵懂懂,直到我三十多歲碰上我的夢想男人。我們結婚,開始想要孩子。大約六個月之後,我決定去看婦科醫生。讓我驚恐的是,檢查出輸卵管堵塞,不能生育。我有過衣原體感染。我的性生活方式已經毀掉了我穩定婚姻的機會。丈夫極其渴望要小孩,而我又不能給他,婚姻以失敗收場。
四十歲之後,我在市區成立了一家獵頭公司,放棄性生活以集中精力經營公司。我越來越成功,但也越來越孤獨。然後,1999年,為我最好的朋友當伴娘我去了洛杉磯。伴郎非常英俊,喝了很多酒後,我跟他上了床。這次性愛太棒了。第二周我們結婚了。我放棄事業,賣掉房子,把所有現金投入股市,然後遷居洛杉磯。
但是2000年股市大跌,幾周之內,我幾乎損失了一切資產。新婚丈夫與我有錢的時候相比判若兩人。不到一年,我們離婚了。
2005年,地點仍然是洛杉磯,我發病暈倒,被送往醫院急救。醫生說我子宮內有大量纖維狀腫瘤(良性),得將子宮全部切除,要花費數千美元,而我沒有。我支付不起醫療保險。應該感謝我的一名生意老夥伴,是他(她,未知,譯者注)送給我一張回家的機票。一個星期後,我看了一名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的大夫,他告訴我子宮瘤也可能是衣原體感染引起的。
治療、康復的同時,我得找工作。昔日的百萬富翁如今走進職介所,感覺就像打翻了五味瓶。但是,我仍然活著。我開始審視以前的生活:性,毒品,搖滾是我墮落之源。禁慾才是出路。現在,我經營一家針對婦女的網站(venuscow.com)成立了一個工作間,在這裡我可以談無性生活。
我試圖向年輕女孩們解釋她們現在經歷著多大的危險,並且可能毀掉前途。但是,我也碰見很多剛離婚,遭受巨大打擊的成年女人,她們轉身陷入與比自己年輕的男子的戀情。
這些女人大多涉世不深,不知道STD(性傳染疾病)在不斷攀升,也認識不到在自己本已經思緒混亂的情況下委身一個陌生人是多麼危險。我不是斷言我以後再也沒有性愛,但是我絕不再與莽撞的性愛沾邊。
西蒙,22歲,來自英國曼徹斯特,法律系學生,無欲,從未有性愛
西蒙
自述:
所謂無欲,就是沒有性慾。大多數人看見或撫摸自己心儀的人時會有一種內心波動,但無欲者卻體驗不到。我十多歲的時候,經歷與同齡人迥異。我甚至不敢確定自己的性取向。我不喜歡男孩,所以我想我肯定是女同性戀者了。但是,當我與女孩交往時,她們也不能吸引我。
我曾一度稱自己為兩性(從字面上講,這種叫法不無不妥,因為我喜歡男孩和女孩的程度是一樣的,即都不喜歡)。我17歲時,我的朋友們戀愛了,我也試著結交男孩。我們(我和男朋友)去看電影,我總是以為專為看電影而去的,但男朋友卻認為去那裡無非是擁抱、接吻。(在電影院)我一刻也受不了,但是我想大概所有人都討厭(如此看電影),不過是強迫自己而為罷了。當我對家人談起時,他們解釋說大多數人喜歡如此,於是我定論自己太古怪了。
我一直都很困惑,直到18歲時有一個朋友問起我是不是屬於無性一族。我查資料,感覺(無性)很符合我。假若我沒有發現有無性團體,我會始終認為自己有什麼缺陷,可能會陷入一樁我不中意的戀情(我想大齡人士經常落入此泥潭)。
我們喜歡用「A-浪漫」,「B-浪漫」或「異性浪漫」等詞。A-浪漫的人,比如我,一般對浪漫戀情(或者至少是身體戀情)沒有欲求。B-浪漫的人喜歡浪漫戀情,但是不論對方性別。同性浪漫和異性浪漫就好比同性戀和異性戀,區別只在於前者(同性浪漫和異性浪漫)沒有性慾因素作梗。
我和一名無性男子有過一段短暫的戀情。但是,在一般朋友身上無法得到的東西,在他這裡也不例外。我們大多數晚上待在一起,散步,共進晚餐,玩遊戲或看電視,期間我們可能握著彼此的手,擁抱著蜷在沙發上。我們不睡一張床,我個人不喜歡與人同睡一床。
我其實並不喜歡身體接觸,但是很多無性者卻喜歡。當然,無性者千差萬異。比如,有些人不介意擁抱,握手,但是討厭接吻。很多無性人士當然期待愛情和孩子。這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們選擇不了的。他們可能為了生育懷孕,或者可以收養孩子,找人代孕。
如果說我還需要一份戀情的話,那麼可能是我為了找人做伴、傾訴,或者出於安全、現實利益考慮而為之。我不會介意對方的性別或者外貌。
不是說我低調,也不是因為我在性的問題上有心理障礙。我其實是一個很放縱的人——除性之外的物慾。我愛美食。如果我想做什麼,我會做個夠。我沒有強行控制自己的欲望。所以,我與選擇禁慾的人不同。
每當我要解釋(無性生活方式)時,很多人反應強烈,打斷我,「我知道——你害怕」,或者「我知道——你還沒有遇見你的夢中情人」。(經歷這種場面)真的很遭罪,因為我是無性一族,而他們從未有過類似(無欲)感覺,卻仍然把自己的解釋強加於我。他們很粗魯,一副屈尊下卑的樣子,就好像我的無性觀念不過是臆造的想法。
蘇姍·金,56歲,劍橋大學的顧問,無性已經六年,現經營一家交友網站「柏拉圖交友網」
蘇姍·金
自述:
生理上我還沒有喪失性能力或者性冷淡——我仍然有激情。當一段四年的戀情艱難地走到盡頭時,我決定告別性生活。那時,我試圖做後媽,但是不奏效。我的激情已經所剩無幾。我得把剩餘的激情和創造力投入我的事業。
我的一個朋友一度因為性功能障礙一蹶不振,我因此開辦了一個柏拉圖交友網站(platonicpartners.co.uk)。他擔憂再也尋覓不到戀情了,試圖自殺。在醫院,我坐在他的病床邊,一邊想:有人僅僅因為他身體的某個小部分出現問題,就如此自暴自棄,這多麼可怕呀!由此我想到周圍是否有與他相似的人。
經過調研,我發現大英國協境內任何時候都有五百萬人有性功能障礙——千萬別費心思把我這類人士也算進去。大英國協很可能有數百萬無性人群,但是卻沒有針對這些渴望愛情,但不想要性的人士的交友網站。
當我成立柏拉圖交友網時,出入本地酒吧的男人們非常鄙視我的行為。「你做那麼一個怪異的網站幹嘛呢?世上沒人不想要性。如果有,他們一定是瘋了。」在本地的電臺和電視節目中,我也遭到嘲諷。人們懼怕(與尋常)不同的事物,比如20年之前對待同性戀。但是,無性生活有很好的理由:我想人們對性慾橫流的現狀感到厭倦,同時世界需要少生一些孩子。
性慾是一種非常靈動的能量。我相信你可以把其能量用於其他事情。當我性慾旺盛的時期,我的伴侶是一名密宗信徒,我們的關係維持了很長時間。密宗教不是教人獲得性高潮,而是指導人們將下體的能量導出,並將其引入心和大腦。
在這個過程中,你得到一種全身心的快意,快樂的光環可持續幾天不散。這是人們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性滿足,但是它要求你努力練習自律。然而,當你長期習練密宗後,你會發現無需藉助外物,就可以達到極樂狀態。
近來,我坐在沙灘上,冥思兩個小時,我體驗到一種安謐,全身充滿能量,跟我上密宗習練課時感覺相似。看來,我沒把(密宗習練)努力的成果丟掉。
另外一個題外話:
有不少利維坦讀者在看了《有多少人聽到過大腦裡的嗡嗡聲》之後,希望能有一個數據統計,我在這裡發布一個投票吧。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也就是我本人吳淼(寫詩的時候叫「二十月」)的訂閱號,純粹個人興趣——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詩歌、小說、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不以商業化為目的,也不追求所謂用戶數量,喜歡就來看看,沒準兒能給你些啟示,不喜歡就麻煩你手一哆嗦取消對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