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家書通過展覽的方式結合新時代媒體傳播,把好的作品和文化以線上線下結合宣傳,可以獲得更大、更廣泛的關注。」廣東團省委副書記唐銳在「百年家書——習之堂藏家書百種特展」開幕式上致辭中說。
26日上午,「百年家書——習之堂藏家書百種特展」開幕式在中山大學錫昌堂舉行。本次展覽由中大哲學系教授周春健籌劃,呈現了清末以來的百餘種傳統家書,以彰顯百餘年來中華文明風氣的演進,展示普通家庭的血緣親情及家風家教。展覽時間為9月26日至12月26日,面向公眾開放。
周春健介紹,百種家書,據其內容可釐為五類。一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主要展示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愛,以強調「父子有親」的倫理意義。二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主要展示兄弟姐妹之間的手足深情,事業上的相互支持,以強調「兄友弟恭」的倫理意義。三曰「君子之道,造端夫婦」,主要展示夫婦之間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的親情,並強調婚姻家庭在社會構成中的重要地位。四曰「立身行道,家奉嚴君」,主要展示作為子女後輩,應當銘記先人教導,努力營就好家庭事業。五曰「先嚴手澤,躬行傳承」,則主要收錄周春健父親當年致他的書信以及周春健致小女書信數通,以見一家三代家庭文化之傳承。
「普通人的真實日常生活,恰好是能夠反映一種本源的觀念狀態。」周春健說,細細品味家書,會發現內容豐富,尤其反映中國人日常生活、用中國話語系統表達中國人的精神觀念和倫常道德家教家風。他表示,家書跟天下國家有著密切的關聯,除了家庭親情以外,也有做人的引領,包括對國家、對社會的關愛。
中大哲學系教授馮達文認為,家是愛的生長點。本次展覽可以引領觀眾向前輩們學習如何營造家、如何鑄造愛,「相信大家觀看展覽之後能夠把愛延伸到學習生活等各方面。」
據悉,「習之堂儒學館」是周春健創辦的家庭博物館,藏有學人手跡、傳統書札逾千種。去年5月,曾成功舉辦「爝火不息——習之堂藏老講義百種特展」,受到社會關注。舉辦此次「百年家書」特展,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對於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有特別意義。
【記者】鍾哲 實習生梁嘉穎
【作者】 鍾哲
廣東教育頭條
【來源:南方Plus】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