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一首詩前10字非常消極,但最後20字,要求孩子一定背過去

2020-12-24 老張侃詩詞

隨著新教材的普及,古典詩詞所佔的份額也越來越大。之前我們所接觸得並不是太多的詩詞,今天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小學語文課本當中。因為對於中國文學來說,那些能夠流傳一兩千年的詩詞,自然是有由其內在的原因的,因為它代表了中國文學最純粹的精神,蘊含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感悟。

雖然其中有不乏消極的態度,比如及時行樂,但是整體上卻能夠帶給這些學生們以精神和心靈上的衝擊,幫助這些孩子們從小就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今天我們所分享的,就是陶淵明的一首經典古詩,前10個字讀來非常的消極,但是最後的20個字一定要要求孩子們必須背過去,並且在日常生活當中加以運用。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這首古詩就是魏晉時代陶淵明的《雜詩》,在古典文化當中,陶淵明早就成為一個隱逸者的符號。當古代士大夫在現實當中遭遇到種種不順的時候,他們都會不自覺地把目光投向於陶淵明,試圖在他的形象和他所創造的桃花源這樣一個美麗的新世界當中,尋求到自己靈魂的棲息地。

但陶淵明對於人生的感悟,更值得今天我們細細地咀嚼。雖然這樣的一首詩歌距離今天已經超過了1600年,但其中所闡述的道理依然非常深刻。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詩歌的一開始表達出了消極的人生態度,說人生在世就如同無根之木,無根之花,又好像大陸上隨風飄落的塵土一般。今天我們讀這樣的詩詞,感覺到其中的消極,但是回想到陶淵明所生活的時代,他發出這樣的感慨一點也不意外。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古代非常混亂的一個時代,兵荒馬亂長達好幾百年。達官貴族尚且不能夠保護好自身,更不必說普通的平民了。陶淵明用筆記錄下那時作為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的感觸,說自己是無根之木,已經說是非常形象了。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人剛一開始或許都是溫和的,但是經歷了這世間種種雜事的洗禮,都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了。「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雖然現實生活非常黑暗,雖然陶淵明在剛開始表達出的人形態度也非常消極,但是他隨即能夠調整自身,依然對這個人間社會抱有希望。

他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係,何必非得說是骨肉之間呢?鄰裡之間也可以相互飲酒。這才是人真正生活的價值和真正快樂的源泉所在。

相比而言,最後20個字是古詩流傳最廣的詩句。「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表達了一個主題,那就是珍惜時間。時間一天又一天的過去,你再想重來一次一定是不可能的了,人生命當中的每一天都是僅此一天。

所以要好好把握,把自己能夠抓住的時間利用好。

當然在陶淵明的原詩當中,這首古詩宣揚的是一種及時行樂的思想,同時也說明陶淵明對於那個時代的一種相對曠達的生活態度。但是今天我們,我們更應該看重存在於其中的積極因素,那就是珍惜時間。今天這個時代賦予我們更多實現自己的可能,我們也就更加懂得時間的珍貴。

相關焦點

  • 陶淵明最著名的一首詩,幾乎人人會背,其中四個字卻幾乎人人讀錯
    陶淵明最著名的一首詩,幾乎人人會背,其中四個字卻幾乎人人讀錯文丨歷史小扒皮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之中,出現的有名的詩人不止只是一兩個,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大部分的詩詞之中,他們多為表現的就是自己懷才不遇,或者是人生處處不得志的鬱悶,他們大多都在為國盡忠,都在官場之中
  • 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文無一酒字,最後10字乃千古名句
    下面介紹陶淵明的一首飲酒詩,全文無一酒字,最後10字乃千古名句。陶淵明,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東晉末年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流傳千古,這裡的「此中」經常被理解為美酒,其實結合前文,應該是指整個大自然的美景和田園生活。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6句就有4句經典,最後5個字受益終生
    李白崇拜陶淵明,他說:「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他和陶淵明一樣,有著歸去來的瀟灑;王維視陶淵明為偶像,他說:「陶潛任天真,其性頗耽酒」,他覺得陶潛的天真如酒一樣醇香;歐陽修更是誇張,他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在他眼中,陶淵明在東晉無人能敵;蘇軾推崇陶淵明的詩,他說:」吾與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他只嘆陶淵明存作太少,根本讀不夠。
  • 陶淵明的這首戒酒詩,連用20個「止」字,妙絕千古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有云:「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他喜歡喝酒,但家裡窮,不能經常有酒喝,那怎麼辦呢?只能戒酒。於是陶淵明鄭重其事地寫了一首戒酒詩,題曰《止酒》,止酒就是停止喝酒的意思,陶淵明在這首詩中,連續用了二十個「止」字,不斷強調自己戒酒的意志,可謂妙絕千古,讀來十分有趣。下面細讀全詩。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閒止。
  • 陶淵明的這首詩,名為《飲酒》,全篇卻無一「酒」字
    ……而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人是東晉的田園詩人陶淵明。陶淵明好飲酒,其詩作幾乎都是酒後所作。晉安帝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的秋天,53歲的陶淵明飲自釀之美酒,微醺之際一口氣寫下二十首傳世名篇。這些詩中有明及酒者,有不明及酒者,因是酒後題詠,所以皆題為《飲酒》。這些詩或批判時俗的汙濁,或抒寫堅持隱居的志向,或讚美飲酒曠達,思想內容特別豐富。
  • 王維最美的一首詩,標題僅一個字全文僅20字,小學生會背卻不懂
    推薦語:山的壯闊和高低沒有關係,水的風採和深度也不相關,一首詩的精彩與否和字數也是不搭嘎的。試問古代眾多朝代當中哪一個朝代的佳作最多,出的詩人最令後世敬佩,相信大家都會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唐朝。小學生偏愛王維不是說他的風採比之李白,杜甫稍遜一籌,而是他的作品要更加的簡短,李白是寫意派的詩人,他寄情山水有感而發,他的作品讀起來是很美,但是背起來因為字數太多,小學生很頭疼;杜甫的作品太過現實,和朝代相關,小學生並不了解歷史,讀起來會覺得晦澀難懂;王維的作品字數簡短,意思也不難懂,是小學生最喜歡的了。
  • 陶淵明最有哲理的一首詩,短短60個字,對於人生有著深刻的解讀!
    雖然陶淵明所生活的時代並沒有很大的動亂,可是詩人卻依舊悲憤不已,他並沒有擔任過什麼高級的職務,也只不過是做了一百多天的彭澤縣令,由於他看不慣當時的社會風氣,於是一氣之下,回到了老家,開始過起了隱居的生活。而他的這種隱居的生活,也是充滿了詩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大概也只有像陶淵明這種對人生看得深刻的人,才會有如此悠然的心態。
  • 陶淵明歸隱田園12年,才寫出這最美詩句,10個字影響後世上千年
    陶淵明流傳後世,但只有100首以上的古詩,但是詩人創造了舒適的精神世界和世外桃源,在他兩千年間,無論哪個時代都有很多人向他學習,回到山林,為了五鬥米而不彎腰,他成為了後世人的榜樣,他也被這些人譽為隱逸詩人的宗旨。
  • 李白的一幅書法真跡,也是一首勸酒詩,短短40字盡顯豪邁大氣
    但其實李白還有一幅詩帖,很多專家都曾鑑定過,確實是他的真跡,這幅詩帖就是《嘲王歷陽不肯飲酒》,是李白寫的一首「勸酒詩」。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 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
  • 王之渙最有爭議的五絕詩,20字冠絕古今,最後2句更是千古絕句!
    原題:王之渙最有爭議的五絕詩,20字冠絕古今,最後2句更是千古絕句!鸛雀樓,又名鸛鵲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鸛鵲樓始建於北周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時期諸多的文人墨客登樓賞景後留下了很多不朽的詩篇。
  •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最典型的便是詩歌,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寫過一首《山中問答》。其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桃花溪》,便是唐代詩人張旭借《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我們都知道張旭是以書法聞名於世,並沒有什麼詩名,但是他的這首28字小詩,卻贏得了《唐詩三百首》編選者孫洙的推崇,說它「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 李白最神乎其技的一首詩,前兩句平淡無奇,後兩句驚世駭俗
    最後,李白的詩是足以令人稱奇的,而且在奇之外還增添了一層神,李白用高超的創作技巧創造著一次次詩壇的奇蹟。在詩仙的一千多首詩中,最為神乎其技的是這一首飲酒詩,前兩句平淡無奇,後兩句驚世駭俗,使人驚豔不已。
  • 張旭把《桃花源記》改寫成一首詩,短短28個字,描繪出世外桃源
    陶淵明虛構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的桃花源,這裡質樸自然、安寧和樂、自由平等。桃花源是是陶淵明的理想,也是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美好願景。沒有賦稅、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連爭吵的聲音都沒有,耳中能聽見的,只有雞犬聲,一切都是那麼單純、美好。
  • 武則天最簡單的一首詩,雖然只有20個字,卻霸氣十足
    武則天稱帝前一年,改名為「曌」(zhào),取「日月當空」之意,這是武則天自創的字,武則天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 在政治上,武則天是霸氣的,作為一個詩人,武則天也是剛毅果敢的。
  • 陶淵明最有趣的一首詩,只有十四句,卻將五個兒子罵了個遍
    就像東晉最出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就曾做了一首詩,將5個兒子罵了個遍,讓人看了忍不住笑。這首詩就叫《責子》,全詩如下:《責子》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陶儼、陶俟、陶份、陶佚、陶佟。陶淵明將五個兒子數落了一遍之後,覺得頭疼,確又無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 這首詩通篇大白話,幽默又詼諧,看似處處在責罵孩子,卻飽含深情。詩中很多地方都略顯誇張,他不是板著面孔在教訓孩子,而是以戲謔的口吻,將兒子們的缺點放大、漫畫化,讓人看了忍不住笑。
  • 史上最治癒的一首詩,讀懂了這10個字,再也不怕孤獨
    王維的父親王處廉,精通詩文,官任汾州司馬,亦是世代為官。而王維這個孩子,繼承了家族所有優秀的基因,接受了最頂級的教育。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還有著非常好的音樂天賦。除了才華之外,王維也是位超級「美男」,他身形高大,姿容俊逸,一表人才。總結來講,這位隔壁家老王的孩子,真的挑不出任何毛病!
  • 宋代冷門詩人的一首絕美小詩,僅憑詩尾7字,就驚豔了世人千百年
    關於「文學與生活」的關係,古人常常喜歡強調「文以載道」,就是說一首詩或者一篇文章寫得好不好,要看它的思想內容如何。如果僅僅是寫得美,但是沒有思想、沒有內容,那它就不能夠流傳很久。比如盛行於漢魏六朝詞藻華麗卻空洞膚淺的駢文、初唐文壇風靡一時的宮體詩等等。
  • 唐朝最奇特一首詩,僅20字卻被譽為「一字難改」,挑戰者無一成功
    《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用高度凝練的語言,生動形象的來表達作者豐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古體詩也是詩歌體裁的一種,在唐朝時期達到了巔峰。現今人們提起詩,往往都是說的唐詩,足見取得的成就。
  • 鮑照的一首詩,委婉含蓄,最後6個字更飽含哲理
    下面介紹鮑照的一首詩,委婉含蓄,最後6個字更飽含哲理。代夜坐吟南北朝:鮑照冬夜沉沉夜坐吟,含聲未發已知心。霜入幕,風度林。朱燈滅,朱顏尋。體君歌,逐君音。不貴聲,貴意深。漢樂府詩中曾有《夜坐吟》的題目,李白、李賀等詩人都曾用這個題目,創作過一些詩篇,鮑照也是用其表達自己的感受。詩的開篇就展現了一幅凝重深沉的氛圍,寒冷的冬夜裡,你坐在窗前吟唱,歌聲還沒有響起,我已知道你心裡怎麼想。含聲未發已知心,表達了一位知己的感觸。鮑照出身貧寒,不僅為前途擔憂,甚至有時還饑寒交迫。
  • 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
    下面介紹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答客誚作者:魯迅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魯迅生前好友許壽裳先生於1936年曾在《懷舊》一文中說過,《答客誚》一詩的寫作,「大概是為他的愛子海嬰活潑會鬧,客人指為溺愛而作」。魯迅也憤怒地指斥,「連出世不過一年的嬰兒,也和我一同被噴滿了血汙。」周海嬰出生於1929年9月的上海,是魯迅和許廣平唯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