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有三種神奇:奇人,奇事,奇詩。首先稱呼他是奇人恐怕無人反對吧?一壺長安醉下肚,就能狂到拿高官權貴當下酒菜;一把青蓮劍在手,就能斬盡世俗如入無人之境。這樣的李白當然會遇上奇事了:想當年若不是李邕的那一番冷嘲熱諷,李白斷不會如此傲;若不是賀知章一句「謫仙人」,李白斷不會如此俏;若沒有千金買壁的奇幻愛情,李白斷不會如此浪漫。最後,李白的詩是足以令人稱奇的,而且在奇之外還增添了一層神,李白用高超的創作技巧創造著一次次詩壇的奇蹟。在詩仙的一千多首詩中,最為神乎其技的是這一首飲酒詩,前兩句平淡無奇,後兩句驚世駭俗,使人驚豔不已。
《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李白喝過的酒都是有度數的,與李白喝過酒的人都不是普通人,這次的主角是「幽人」,即隱逸的高人,這使李白很是興奮,因此酒興上也更進一些。開篇兩句描述二人的飲酒場景,李白點明是「兩人對酌」,再也不是「獨酌無相親」的孤獨畫面了,而對方的品德又讓李白感覺是遇上了知己,可謂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他便「一杯一杯復一杯」。然而,這句詩七個字卻有六字重複,這在李白的詩歌裡並不常見,難道是李白太過興奮而一時語塞,竟然忘詞了?
從後世學者的解讀中看,確實如此。李白採取重複之語,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明飲酒量之多,此外再無他意。那麼這前兩句詩就顯得比較稀疏尋常,直來直去,沒有什麼技巧和手法,完全是以客觀的角度複述了一下當天發生的事實。然而,其後緊跟的兩句詩卻堪稱驚世駭俗!李白許是醉了,因此便直言不諱:我醉了,想睡了,你且去吧,明天還想喝的話就抱上一把琴來。雖然此二句依然明白如白話,但其間的深意卻有些讓人看不懂,為何喝酒卻要抱著琴來呢?
記載南朝劉宋歷史的《宋書》中有一段記載:「(陶)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陶潛不懂音樂,但收藏有一把沒有弦的琴,每逢與人飲酒便拿出來共賞。也就是說,李白第三句完全套用了陶淵明的醉話;而且也仿照陶淵明的率真性格,如樣遣送了幽人;最後他又把陶淵明的琴拿來,放到了自己詩裡。表面看來,李白是完全照搬照抄了陶潛的作風與處事,那麼為何說他還能驚世駭俗呢?
其驚世駭俗之處共有兩個方面,一為詩文格律,二為個人魅力。我們先來看李白通過這首詩實現了什麼突破:唐朝時期的七絕早已律化,有嚴格的規章要求,多含蓄婉曲之音,但李白此詩卻不就聲律,完全一副一往無前之勢,氣場飛揚;再者,李白沒有全部推翻七絕的套路,仍然沿著藝術法則的邊緣進行探索,比如「卿且去」是跌,但邀約明日抱琴再來卻是宕,一起一伏,一擒一縱,仍有波瀾曲意。但是這種創新卻違背了盛唐詩壇約定成俗的章法,說好聽是突破,說不好聽就是破壞,故而為驚世駭俗。
第二點,個人魅力。縱觀唐詩宋詞的飲酒之作,哪裡有人會這麼「狂」呢?唯有浪漫氣質豐足的詩仙才能說得過去:想喝酒了就把人叫過來喝,自己喝飽了就轟別人走,臨了還囑咐一句:今兒我盡興了,你啊明兒個再來吧。這位「幽人」也真是可憐,被李白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但是我們相信他一定了解李白的性格,明白這是李白不拘禮節、自由隨度的體現。所以說,這樣夠率性的李白,同樣驚世駭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