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2 22: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人不在了,欠的錢卻沒還完,這樣的錢能要回來嗎?若能要,又該向誰討要?針對這種情況,民間一般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是「人死債消」,另一種是「父債子還」。在法治社會中,這樣的欠款到底應該怎樣處理呢?下面這起案例可以給人們一些指引。
基本案情
金某與鍾某系朋友關係,2016年2月,鍾某因購房需資金周轉向金某借款5萬元,並出具借條一份,約定於2017年春節左右還款,金某遂將5萬元款項轉至鍾某帳戶。
當年12月,鍾某不幸病故,留有遺產房屋一套、轎車一輛。鍾某去世後,金某向其家人索要上述借款未果,遂將鍾某妻子鄭某、兒子、父母訴至法院,要求他們在接受遺產範圍內償還借款本金5萬元及利息。
當年12月27日,鍾某父母出具「放棄繼承聲明書」,承諾自願放棄繼承鍾某名下的房產及車輛,且該聲明書經當地公證處公證。
審理中,金某撤回對鍾某父母的起訴。經調解,該案雙方當事人自願達成調解協議:一、被告鄭某於2019年12月30日前一次性支付原告金某4萬元;二、原告自願放棄其他訴訟請求。
評析
「人死債消」、「父債子還」是民間流傳的不同說法,嚴格意義上講,這兩種說法均不準確,與現代法律體系中的債務繼承有一定的差距。
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父親和兒子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在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情況下均應為自己所產生的債務負責,若父親去世後既有遺產又有債務,那麼在遺產分割開始前,應首先用遺產來清償遺留的債務,清償債務後剩餘的財產,才作為實際存在的遺產按照遺囑或法定繼承進行分割,這樣對於債權人而言才是公平的。
目前全國各地法院受理的民間借貸案件激增,其中有的債務人不認可債務的存在,有的債務人認可債務但辯稱沒有還款能力,而本案所涉債務的債務人已去世,而債務尚存,這類案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事實上,如果債務人死亡,債務依然存在,債務人仍有償還欠款的義務,只是還款義務人變成了其遺產繼承人。這種情況下,關於遺產的價值、繼承人是否放棄繼承或繼承多少,此類事實的證據債權人無從得知,應由繼承人負責舉證。如果債權人死亡,若其既未訂立遺囑也無任何法定繼承人,那麼這種情況下,隨著債權人的去世,債務也就隨之消失,債務人可以不再償還債務,也就是民間所謂的「人死債消」。
供稿丨杭 博
編輯丨趙芷煊
審核丨王炳連
淮安清江浦法院
原標題:《案例丨被繼承人的債務應如何清償?》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