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時的貴族就營建高臺形的祭壇,中國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形成了作為祭祀和歌舞的專用場所,最早的永久性鏡框式舞臺是在義大利的帕爾馬尼斯家族在1618年建造的。
而鏡框式舞臺是指觀眾位於舞臺的一側,而舞臺的其餘側面被物體遮擋,以供演員和技術人員做準備工作。以前中國的舞臺都是三面觀的戲臺,而現在大部分的劇院都是一面觀的鏡框式,比如上海保利大劇院。
上海保利大劇院大劇場鏡框式品字形舞臺劇場
鏡框式舞臺Proscenium-arch Stage
是劇場結構的一種,一般是指在觀眾席與舞臺臺口建有拱形結構、將觀眾區與表演區分隔開的一種盒型式封閉舞臺。觀眾透過鏡框似的臺口,觀看舞臺上的演出。
大幕House Curtain
觀眾席和舞臺之間起分割作用的幕,位於鏡框舞臺臺口的內側,鏡框舞臺與假臺口之間。大幕有多種關閉形式,例如:對開式、升降式、單側開閉式等。對其操作控制也分為手動和電動兩種方式。幕布有單色絲絨幕,也有裝飾畫式的織物大幕,大幕多以升降方式開閉,大幕以精美紡織掛毯畫作為裝飾。上海保利大劇院大劇場的大幕主要是以對開和升降兩種開閉方式。
假臺口False Proscenium
稱為「移動臺口」,設在鏡框舞臺臺口的後面,兩側立框的水平移動和橫框的上下移動,可以改變其臺框的尺寸,使畫面寬和高的視覺比例得到改變。也能裝置和隱藏燈具。
主舞臺Main Stage/Acting Area/Middle Stage Space
主舞臺又稱主臺或基本臺,是劇場中表演者與觀眾最直接、最主要進行交流的舞臺空間部分。劇場建設中通常除主舞臺外,還根據建築空間的允許,在其兩側以及後部設置附屬舞臺。
沿幕/簷幕Teaser
位於鏡框舞臺臺口上方的幕布。與左右兩側的邊幕相配合,起到控制演出空間的視覺高度、遮擋舞臺空間上部內側的布景、燈光等裝置不進入觀眾視線的作用。
天幕Horizont
位於鏡框舞臺演出空間最後部位,作為表現演出背景環境的幕布。其高度和寬度通常大於臺口尺寸,可以根據演出需要,將其設計製成平面幕或弧型寬幕。
開幕朝向觀眾席的內側,可用於排燈、幻燈等進行照明或投射各種色彩形象,與整個舞臺空間形成一個整體的畫面。
樂池Orchestra Pit
設在鏡框舞臺臺口與觀眾席之間,低於觀眾席前排地面的空間,供歌劇、芭蕾舞劇樂隊演奏用(現代化的大劇場樂池可以容納多達120人左右的大型交響樂隊)。很多樂池在舞臺機械的作用下能上下升降,上升到與舞臺平面同樣高度時,可以擴大和延續鏡框舞臺前的表演區域;上升到與觀眾席前排地面同樣高度時,擺放上座椅可以擴大觀眾席的面積;處於原位時即是樂隊演奏樂曲的空間。
吊杆Fly Bar/Pipe Batten
在鏡框舞臺中從天頂垂吊下來的水平橫杆,主要安裝在鏡框內的舞臺上方,依靠鋼絲繩、滑輪和提升控制設備使之上下運動。劇場舞臺吊杆的功能分為燈光吊杆和布景吊杆兩類。燈光專用吊杆的上方設有供電電纜,吊杆上設有接線端子以及燈具電源插座。
以上機械設備為劇院基本配置,通過各種設備的調整,構成了一場劇目的基本背景元素,可滿足各種演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