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舞臺和觀眾席以及演出所必須的其他附屬設備的空間,即通過演員及演出各部門的一致努力,來完成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交流的場所。
舞臺Stage
舞臺是表演者把形體、語言及情感向觀眾表達的空間。各種形式和內容和表演活動都可以根據舞臺空間尺寸大小進行構思和實施。舞臺的建造形式根據不同的文化需求,可分為鏡框式舞臺、伸出式舞臺、開放式舞臺、終端式舞臺、中心式舞臺、可變化舞臺、流動式舞臺。
鏡框式舞臺Puroseniamu Achi Stage/Proscenium Stage
臺口呈鏡框形的舞臺為鏡框式舞臺,在原有和新建劇場中最常見的舞臺形式,超源於義大利的歌劇劇場和歐洲的宮廷劇場。
主舞臺Main Stage/Acting Area/Middle Stage Space
主舞臺又稱主臺或基本臺,是劇場中表演者與觀眾最直接、最主要進行交流的舞臺空間部分。劇場建設中通常除主舞臺外,還根據建築空間的允許,在其兩側以及後部設置附屬舞臺。
副舞臺Wing Space
副舞臺又稱副臺或附屬舞臺,主要功能是配合主舞臺的演出存放布景、道具,進行場景上下場遷換以及演員做上場前準備的空間。多數劇場在舞臺兩側設有副臺(Wing Space),有些劇場還設有後副臺形成「品」字形平面,目的是滿足高大場景的舞臺遷換,主臺與副臺相連的建築結構梁的高度與鏡框舞臺臺框的高度相同。劇場舞臺設備設置水準的高低,副臺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是重要的參照因素。
後副臺Rear Stage
後副臺又稱後舞臺,位於主舞臺的正後方,其功能是為演出提供更深的表演空間或布景設置空間。亦可用作演出服務的其他用途的舞臺輔助空間。
大幕線Curtain Line
舞臺大幕平面與舞臺臺面的交線,通常不被劃出,只是表示舞臺上一條線狀位置。
中心線Center Line
舞臺檯面上過大幕線中點的垂線,即將舞臺表演區和鏡框臺口區分成左右對稱的中軸線,通常不被劃出,只是表示舞臺上一條線狀位置。
表演區Acting Space/Acting area
指演員在舞臺上表演所需要的區域,由於表現形式以及劇目情節、情景的不同,表演區範圍的大小不同。可以是主舞臺的全部,也可以是其中的一部分。
舞臺裝置區Scenery Space
在主舞臺上天幕與表演區之間的區域。可以根據劇情,設置平臺、舞臺硬景、車臺裝置和大道具,開成舞臺與表演區相銜接的表現環境。
上場門Stage Right(演員面對觀眾方向)
一般指觀眾面對的舞臺左側的演員上場出口,在日本演出習慣則相反,上場門在觀眾面對的舞臺的右側,稱為上手。
下場門Stage Left(演員面對觀眾方向)
一般指觀眾面對舞臺右側的演員下場出口,在日本的演出習慣則相反,下場門在觀眾面對的舞臺的左側,稱為下手。
轉臺Revoling Stage
設置在主舞臺臺面,可順、逆轉動並可以調速的舞臺板塊,以齒輪傳動、磨擦輪傳動、鋼絲繩傳動裝置與減速裝置相連,有些製作技術較高的轉臺,也可以設置在副臺之上,通過舞臺機械的作用,使副臺運動到主舞臺位置上使用。早期的轉臺是靠人力在臺倉推動旋轉的。可作為舞臺場面的轉換手段之一。
升降臺Elevator Stage
在舞臺的下方設置下降或提升的裝置,依據表演的需要,使舞臺的一部分或幾部分臺板升起或凹陷。通常靠液壓裝置、齒輪齒條裝置、渦輪渦杆裝置、以及絲杆轉動裝置等完成升降機械動作。
車臺Sliding Stage
指通過軌道、輪子、氣壓或其他方法完成移動的舞臺裝置。
後臺Baswment
舞臺下邊的空間。現代劇場的臺倉,有的作為安裝旋轉舞臺和升降舞臺等機械裝置的空間;有的作為道具倉庫、觀眾席座椅庫、布景製作車間或者是演出布景裝置的進出通道(通過升降臺運送到舞臺)。
臺口Proscenium Arch
全稱是鏡框臺口,它是鏡框舞臺的主要標誌。有別於伸出舞臺,中心舞臺等。
假臺口False Proscenium
也可以稱為「移動臺口」,設在鏡框舞臺臺口的後面,兩側立框的水平移動和橫框的上下移動,可以改變其臺框的尺寸,使畫面寬和高的視覺比例得到改變。也能裝置和隱藏燈具。
假臺口吊橋False Proscenium Bridge
利用假臺口上框可上下移動的功能,在舞臺內側的框上建造的通道。供安裝照明投光燈具和舞臺工作人員調光時作操作平臺用。
樂池Orchestra Pit
設在鏡框舞臺臺口與觀眾席之間,低於觀眾席前排地面的空間,供歌劇、芭蕾舞劇樂隊演奏用(現代化的大劇場樂池可以容納多達120人左右的大型交響樂隊)。很多樂池在舞臺機械的作用下能上下升降,上升到與舞臺平面同樣高度時,可以擴大和延續鏡框舞臺前的表演區域;上升到與觀眾席前排地面同樣高度時,擺放上座椅可以擴大觀眾席的面積;處於原位時即是樂隊演奏樂曲的空間。
臺唇Apron
在舞臺的前端,是舞臺與觀眾距離最近部分。如果升降樂池臺面與舞臺面齊平時,隨著舞臺區域的擴大,樂池的前端位置也稱臺唇。
觀眾席Auditoricim
與舞臺相對的座席。根據劇場舞臺的建築方式不同,觀眾席區域的劃分也有所不同,如圓形、半圓形、一面、三面觀眾席區域等,從立面構造上看,劇場還可以設計一層或向上樓層不定的觀眾席區域,直到現在,仍有許多現代劇場還可看到受早期包廂和樓座觀眾席觀眾席區域,直到現在,仍有許多現代劇場還可看到受早期包廂和樓座觀眾席布局影響的劇場建築風格。
花道Flower Way
通常指日本歌舞伎、日本舞蹈表演舞臺伸向觀眾席的通道,目的是將舞臺表演區延伸到觀眾席,其高度與舞臺面持平。
前廳Lobby/Foyer
劇場入口進入觀眾席之前的休息大廳。
天頂Grid/Gridion
在舞臺的上方,從主舞臺向上的空間稱為「臺塔」,作為吊杆機械安置層的格柵稱為天頂或柵欄天頂,一般距離舞臺臺面高度至少應該是臺口高度的2.5倍以上,以保證布景等舞臺裝置不「穿幫」暴露給觀眾。
穿幫
江浙一帶土語。原意是:該瞞人的事情被揭穿,謂之「穿幫」。上世紀20至30年代的第一批舞臺布景工人均系江浙人,遂將此口語帶入舞臺並通行全國。在舞臺上,將不該被觀眾看到的東西暴露出來(如被觀眾看到後臺:被觀眾看到了布景背面,被看到候場的演員等),都叫「穿幫」。
吊杆Batten/BAR
源於歐洲鏡框舞臺劇場。在鏡框舞臺中從天頂垂吊下來的水平橫杆,主要安裝在鏡框內側的舞臺上方天井中,有些劇場根據需要也有少量的安裝配置在鏡框舞臺觀眾席的上方,依靠鋼絲繩、滑輪和提升控制設備使之上下運動。劇場舞臺吊杆的功能分為燈光吊杆和美術裝置吊杆(也稱為布景吊杆)兩類。燈光專用吊杆的上方設有供電電纜,吊杆上設有接線端子以及燈具電源插座,荷重能力與吊杆的長度和吊掛燈具數量有關,有些國家的劇場每道的吊杆荷重設計在幾百公斤乃至上千公斤。吊杆的荷重設計應該充分考慮演出安全,並具備相應的保險係數。
吊杆的升降方式分為手動操作和電動控制兩種。手動吊杆在使用時需要根據吊杆的負荷重量配置與其相當重量的平衡鐵砣,才能輕鬆上下,使用完畢在舞臺吊掛裝置拆除的同時,則必須卸掉與其重量相當的平衡鐵砣以確保安全。電動吊杆利用機械傳動的作用,免除了拆卸式配置平衡的裝置。電動與手動吊杆在演出中各具特點,至今,許多新建劇場中的吊杆還以手動和電動兩種間隔設置。
另外,在電視演播廳中也常安裝橫列式吊杆,其中以燈光吊杆為主,故配製數量最大,而美術用吊杆則數量較少。
吊杆繩索Fiy Man
手動吊杆升降裝置操縱時通過人力向下拉動的滑輪兩側的兩根繩索。其中一側繩索向下拉動時吊杆上升;另一側繩索向下拉動時吊杆動作相反。
平衡砣Counter Weight
為了平衡舞臺吊掛物重量的鐵砣。使用時隨著吊掛物重量的增減,添加或減少其配重的數量,以保證安全。
大幕House Curtain
觀眾席和舞臺之間起分割作用的幕,位於鏡框舞臺臺口的內側,鏡框舞臺與假臺口之間。大幕有多種關閉形式,例如:對開式、升降式、單側開閉式等。對其操作控制也分為手動和電動兩種方式。幕布有單色絲絨幕,也有裝飾畫式的織物大幕,日本的鏡框舞臺劇場的大幕多以升降方式開閉,大幕以精美紡織掛毯畫作為裝飾。有些劇場的大幕還有對開和升降兩種開閉方式可以選擇。
二道幕In two
位置在舞臺大幕之後,與第二道邊沿幕相近的一道幕,通常是以3倍打摺製成的對開幕,也有採用單開的提升形式的、有的舞臺三道幕用的是紗幕。二道幕的作用在於分割舞臺的前後空間以便於表演和換景。
邊幕Tormenter/Legs
邊幕或稱側幕,位於舞臺的左右兩側,對舞臺表演區域起限制作用,其平行、正「八」字、倒「八」字等吊裝方式可以改變舞臺表演區平面的形狀,對舞臺後部空間進行遮擋,引導、控制觀眾的視線集中在規定的表演區內。
沿幕/簷幕Teaser
位於鏡框舞臺臺口上方的幕布。與左右兩側的邊幕相配合,起到控制演出空間的視覺高度、遮擋舞臺空間上部內側的布景、燈光等裝置不進入觀眾視線的作用。
天幕Horizont
位於鏡框舞臺演出空間最後部位,作為表現演出背景環境的幕布。其高度和寬度通常大於臺口尺寸,可以根據演出需要,將其設計製成平面幕或弧型寬幕。
開幕朝向觀眾席的內側,可用於排燈、幻燈等進行照明或投射各種色彩形象,與整個舞臺空間形成一個整體的畫面。
紗幕Bobbinet
紗幕一般不作為劇場的固定裝置,是以溥質地帶有網狀孔眼的棉布或化纖材料製成的半透明幕布。除本身所具有的輕溥、打摺後可以製作成各種裝飾幕特點以外,還具有一定的透光作用。舞臺上常用白紗幕、黑紗幕、紗畫幕表現場景環境,從紗畫幕後面向景物投光可以顯現隱藏在後面的人物和空間環境,從而且易於表現夢幻、回憶的虛擬場面;從前面向紗幕投光可以表現渲染紗畫幕上所畫的形象;從紗幕背面向紗幕投光時,紗畫幕前面所畫的形象看起來則不復存在。其他單色紗幕也具備以上特點,只是白色及淺色紗幕反光效果強,深色、黑色紗幕可以更好地吸收舞臺上的散射光,更易於表現虛擬、朦朧的幻覺空間效果。
紗幕有多種紡織方法,舞臺最常使用的是被稱為「象眼紗」的六菱形孔狀的織物。
黑底幕Black
位於舞臺後部天幕之前,適於表現黑暗的場景空間,在日本歌舞伎戲劇中表現室外以及夜晚或者虛無狀態。
防火幕Fire Curtain/Fire Shutter
在臺口與觀眾席之間;主舞臺與附臺之間;舞臺與後臺之間建設的捲簾幕或閘門,發生火警時閉合可以切斷火路,防止火災的蔓延,減少損失,因此防火幕的設置是十分必要的。有時劇場的防火幕也可以作為一些演出形式的背景被利用。
面光Ceiling Light
在觀眾席上方天花板與舞臺大幕形成450左右夾角的的位置投光開口內設置的燈光,對舞臺上的表演者起到正面照明的作用,在表現立體效果上較弱。安裝的燈具以2kw平凸聚光燈為主,根據臺口、觀眾席大廳的寬度確定設置數量。在日本的有些現代化劇場中,面光投光位置不僅安放聚光燈還有一些成像效果燈具以及數字換色器等器材混合使用,為了適應演出和電視對燈光的要求控制迴路數量多,負荷設計大的特點,有些劇場的面光燈光器材選用聚光、成像、變焦燈具混合使用並配加換色器,使燈光的表現能力得到提高。
有些劇場還設計配置第二面光投光室,並且在中間部位設立追光專用投光室,安裝2臺~4臺追光。在有些國家配置水平較高的劇場中,包括PANI燈作為常備燈具也配備在面光以及其他投光部位中使用。
耳光Front Side
從劇場觀眾席兩側的耳光投光室射向舞臺的燈光,用以加強人物和景物的立體感,形成前側面的照明效果。
觀眾席挑光臺Balcony Spot Light
少數劇場在觀眾席二層挑臺的前端設置的投光燈,用聚光燈可以增強舞臺正面的整體亮度;用泛光燈可以將舞臺以及接近舞臺的觀眾席部分照亮,雖然配置挑臺光的劇場為數不多,但是可以為電視轉播以及會議新聞的報導提供方便。
追光Follow Spot
根據光學成像及變焦原理設計的燈具,具有可改變光圈的大小、色彩、明暗、虛實等功能,演出中安裝在特製的支架上追隨演員移動的同時加強對其照明亮度,提高觀眾的注意力,可以設置在演出劇場空間的多種位置,實現對演員半身、全身、遠距離、小範圍的局部照明效果。有時也可以運用追光表現抽象、虛幻的舞臺情節。需要經過訓練的人員對追光進行演出控制,操作要求準確、穩定、自然地溶和在演出過程之中。
追光的射程隨著功率的大小而不同,根據演出的需要可在幾十米至上百米身程的多種型號追光燈具中選擇使用。所使用的電光源主要有滷鎢燈和氣體放電氙燈等。例如:日本USHIO公司的新產品(3000LSR)投光距離100m、光圈直徑3m時照度達到6700LUX。
追光的操作應該經過嚴格的訓練才能參加演出,原則上,在強調人物造型時,追光首先應該保證投射的準確性,要求隨著追光開啟小光圈投射,以被投射人物的眼睛為中心逐漸擴大到頭部,再擴展到頭部至胸部、頭部至上半身、和全身。收光時則反之。根據劇情的發展變化還可以用更多的方法進行變換,其中包括變色、頻閃、交叉投射以及虛擬情景的表現等。
追光室Follow Room/Center Room
追光的設置位置除了可以放在觀眾席二層正面和兩側外還可以放在舞臺表演區的兩側以及後部等造型需要的位置上。在現代化的劇場,追光的操作為了避免影響觀眾觀看演出,通常在觀眾席頂部天花板面光處或觀眾席後部設立專用位置或封閉式投光室,而不是將其臨時放置在觀眾席之中,目的是減少噪音和對演出的幹擾,提高演出質量。追光操作需要與舞臺監督、燈光控制、音響控制、舞臺機械控制等部門之間始終保持密切的聯繫,這是十分必要的,劇場設計逐漸將追光室投光室作為劇場建築設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進行考慮。
頂排光/頂排聚光Suspension Spot Light
通常在舞臺吊杆中縱深每隔3m左右設置一道燈光專用吊杆,電源從舞臺天頂下垂吊杆中部設有容納電纜的線筐,燈具吊掛在吊杆的下邊,這就是頂排光/頂排聚光,現代劇場的燈光吊杆都留有迴路插座,每個迴路可以接插2kw~4kw負荷的照明燈具。為了適合演出編程的需要,新建劇場中頂排燈迴路設置一般為一個燈一個迴路比較常見,常備燈具的基本採用菲涅爾透鏡聚光燈,有些劇場採用菲涅爾透鏡聚光燈與平凸透鏡聚光燈混合配置,其作用是對向舞臺縱深延展的表演區空間進行必要的照明,功率以1kw~2kw聚光燈為主,其它種類的燈具也可以根據演出需要配置。燈具的數量與臺口以及吊杆的長度有關,頂排燈將增加吊杆的負荷重量,應該考慮吊杆對吊掛燈具的重量和數量的安全性。
頂排泛光Border Light
在頂排聚光燈專用吊杆的一側設置的一道專用吊杆安裝的條形散光照明器具。可以為四色彩間隔排列組合,具有對舞臺空間及吊掛軟景進行色彩渲染;也可以配合聚光燈對舞臺演出的情景予以表現。
頂排燈吊橋Fiy Bridge
有些舞臺的臺口以及主舞臺上方,建設可載人天橋即為吊橋,通道的欄杆可以裝燈,代替頂排光作為舞臺演出的頂部照明,可用頂光、頂逆光、頂側光等方式投向前、後方。寬度在0.6~1.0m左右。
腳光Foot Light/Strip Light
以低角度近距離投射舞臺人物或作為其他造型光的補充的燈光,容易在舞臺後部天幕產生光影,設置燈具越多影子也越多。位置一般在舞臺大幕前部的地板的腳光燈槽內,也可以採用條形泛光燈臨時安裝在舞臺前部,但是,易被觀眾看到。另外,根據演出需要,腳光也可以低角度聚光燈作為投射燈具,有意刻畫舞臺人物、景物等不常見的誇張的影像效果。
地排光Loow Horizont Light
以散光投光具由下向上,向舞臺天幕的下半部分投光和渲染色彩的燈光,迴路編組通常採用三至四色設置。例如:採用紅色、蘭色、綠色、等原色和白色的配置,以適應舞臺色彩渲染的變換。只開地排燈可以造成舞臺畫面下關部分的剪影效果,通常與天排燈配合使用,使色彩變化更為豐富。燈具採用條形組合燈具或單燈組合使用。
天排光Up Horizont Light
與地排燈相反天排燈是以散光投光燈具由上向下,向舞臺天幕的上關部分的投光,多用於表現天空的渲染背景色彩。迴路編組通常也採用三至四色設置。同時開啟天、地排燈可以造成舞臺畫面整體的剪影效果。但是,容易產生天幕上下部分亮度高,中間部分亮度低的現象。天排燈、地排燈的應用要注重與舞臺景物和人物燈光進行恰當的銜接。燈具採用條形組合燈具或單燈組合使用。
柱光Tower
也可以稱為梯光。設置在鏡框舞臺移動臺口的內側。根據演出燈光色彩分配需要,常常設置為四層,每層兩臺聚光燈。
橋光Gallery
Fiy Gallery根據劇場設計的需要,分別設置天橋側的光和後天橋光以及假臺口天橋光等投光位置。
側光Side
側光的作用是從舞臺的側面造成光源的方向感,對人物和舞臺空間環境進行造型渲染。投光的角度、方向、距離、燈具種類、功率等因素都會造成各種不同的側光效果。側光常用燈具以2kw平凸聚光燈為主,並在天橋設置燈光迴路插線盒。
1)橋光:Fiy Galler又稱為天橋側光或側天橋光。可以沿天橋通道安裝聚光燈,成像燈、以及PAR燈等。如果使用回光燈,其安置位置應該謹慎選擇並遠離幕布。
2)側光吊籠:通過鋼絲繩吊裝的電動升降側光燈光桁架,有些劇場的桁架還可以載人以便於對光。通常設置在第二道至第四道邊幕與邊幕之間,為了燈光調色的需要從上至下排列一般為4層/2kw/2隻,可分為四組色光使用。
3)在日本一些沒有吊籠的劇場中使用可移動側光燈架,從上向下分為3~4排燈,每排2~3檯燈,燈架底部裝有腳輪和鎖緊裝置,根據邊幕的位置隨意擺放調整,對光時可以攀登作業。
流動燈Stand Spotlight/Stage Side
安裝在支架上面的燈具,可以根據投光的需要擺放在舞臺的相應位置上,在使用舞臺側光流動燈時,通常放在邊幕的後面以便隱藏燈具。燈具的種類和數量可以按照劇情和燈具自身的投光性能選擇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關注我們】
公眾帳號中搜索中國舞臺美術學會——關注我們並在名片中顯示關注
【參與互動】
回復「命令」得到口令提示列表——回復相應命令序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