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信息,點擊以上藍色字關注我
中國很多地方都保留有20世紀中後期建成的中小型劇場,已經使用了幾十年的時間。與21世紀新建的「高大上」的大中型公立劇場相比,它們建築面積小、空間高度低、裝修老化破損、演出專用設備陳舊,其中相當一部分已經被列入改造升級的計劃。此外,在很多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的新建規劃中,都配套有禮堂(有的也稱之為學術報告廳),主要進行單位內部的大型會議、學術報告,同時要兼顧中小型非專業演出、電影放映等集體活動。這些劇場和禮堂是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文化傳播的最基層單位,為方便敘述,以下將其分別稱為「老舊劇場」和「配建禮堂」。
由於現存建築客觀條件、規劃情況的某些限制或其他原因,一些老舊劇場和配建禮堂的柵頂不能採用常規劇場的柵頂設計,需要做出某些改變,才能適應使用需求和業主的相關要求。另外需要說明,「老舊劇場」和「配建禮堂」類劇場的舞臺形式以鏡框式為主。針對此種情況,筆者探討一種簡化柵頂設計的思路,即用工作馬道形式的柵頂代替滿鋪形式的柵頂,稱為工作馬道型柵頂。
「柵頂」俗稱葡萄架,是舞臺上部用於安裝懸吊設備的專用工作層,並方便檢修。常規柵頂都是「滿鋪」的,即舞臺表演區對應的臺塔頂部全部都是可上人的柵頂(舞臺周邊天橋對應的局部空間可以沒有柵頂)。為了增強形象感,人們將柵頂和滑輪梁的同層和不同層布置比喻為「跳大繩」和「鑽樹林」兩種方式。
所謂「跳大繩」方式,是指柵頂梁和滑輪梁同層布置,滑輪置於柵頂頂面,卷揚機置於柵頂下的天橋上(或卷揚機置於柵頂頂面),此時柵頂上密布水平鋼絲繩,工作人員小腿高度即為一條一條鋼絲繩,行走其上猶如「跳大繩」(見圖1)。
「跳大繩」方式省去了一層鋼結構,降低了造價,對臺塔空間高度的要求也有所降低。缺點是柵頂頂面滿布鋼絲繩,不利於自由單點吊機的使用,也不利於橋架、管線的排布,工作人員行走其上倍感吃力。「跳大繩」的柵頂設計方式在20世紀還是比較常見的。
所謂「鑽樹林」方式,是指柵頂梁和滑輪梁分層布置,用於固定滑輪的滑輪梁在柵頂之上約2.5 m的位置,卷揚機置於柵頂或柵頂下的天橋上,卷揚機的鋼絲繩先上翻至滑輪梁再下掛吊杆,人行走在柵頂之上,穿過身邊的鋼絲繩,猶如「鑽樹林」(見圖2)。
「鑽樹林」方式增加了一層鋼結構,造價有所提高,但與動輒幾千萬上億元的總造價相比,可認為是以較小的土建代價換取了更為靈活的設備安裝條件和更加舒適的檢修環境。也正是由於其代價小、實用性高的特點,「鑽樹林」方式成為了21世紀新建劇場的主流。
如前文所述,由於某些原因的限制,一部分老舊劇場和配建禮堂不能使用常規的柵頂設計,舞臺工藝必須採用變通的手法,才能實現業主的使用需求。請看以下三個工程實例。
(1)成都博物館新館內附建的學術報告廳。該報告廳舞臺進深約9 m,土建臺口高度7 m,梁下淨高約14.5 m,未達到《劇場建築設計規範》要求的「2倍臺口加2 m」的最低高度要求。但業主方提出了在臺口尺寸不降低的前提下必須設置能上人檢修的柵頂、必須設置防火幕、必須實現硬景片提升的要求。面對「三個必須」,常規的「滿鋪」柵頂難以達到業主的要求。為解決這一棘手問題,舞臺工藝設計師討論了多種可能的方法,最終選擇了設置橫向工作馬道的方法,如圖3所示。工作馬道平行於臺口設置,寬度600 mm,共4道。第1道位於假臺口與大幕機之間,第2、3、4道位於吊杆之間。雖然成功實現了業主的「三個必須」,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工作馬道部位的吊杆被取消,吊杆數量有所減少;在600 mm的馬道上檢修滑輪等吊掛設備也給工作人員帶來了一些不便。但這種設計最大程度上實現了演出的換景功能,也能滿足業主對吊杆數量的期望,得到了業主的認可。
(2)中國人民大學學生禮堂。該建築原被稱為800人大教室,並沒有定義為劇場,舞臺高度很低,屋架荷載也僅為普通吊頂荷載,不能安裝吊杆、燈杆等演出專用設備。業主預期的使用功能為滿足課堂教學、學術報告,同時也要承擔學生自導自演的一些文藝演出,要求舞臺機械以燈杆和幕布杆為主,不升降換景。舞臺工藝設計師使用具有獨立梁柱體系的滑輪梁而無柵頂的設計應對嚴重不足的建築高度和屋面荷載,成功實現了業主的預期,如圖4所示。
(3)涿州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禮堂。該禮堂是個老舊劇場,臺上機械以吊杆、燈杆為主,輔以電葫蘆,吊杆的密度遠低於專業的劇場,綜合各種因素,採用的是垂直於臺口的工作馬道型柵頂,如圖5所示。
當常規的柵頂設計不能滿足使用要求時,工作馬道型柵頂就成為了可用的解決思路之一。成都博物館新館學術報告廳和涿州中國勞動關係學院禮堂是橫、縱兩種工作馬道型柵頂設置方式的代表,兩者都是在「鑽樹林」方式的基礎上的設計。將這種思路進行擴展,把「鑽樹林」、「跳大繩」與工作馬道橫縱布置進行組合,可以衍生出四種工作馬道型柵頂的設置方式。
3.1「鑽樹林」縱向馬道布置方式
如圖5所示,「鑽樹林」縱向馬道布置方式使用較為方便,吊杆密度不受馬道影響,馬道與滑輪吊點對應,檢修便利。
3.2「鑽樹林」橫向馬道布置方式
如圖6所示,「鑽樹林」橫向馬道布置方式可以爭取更高的換景空間,適用於允許減少吊杆數量的舞臺。「鑽樹林」橫向馬道布置方式應優先將工作馬道布置在吊杆間距較大的位置,比如燈杆與吊杆之間,最大限度地避免減少吊杆數量。如果對景杆的間距和數量有較苛刻的要求,可以將橫向工作天橋布置在燈杆正上方,燈杆鋼絲繩穿越工作馬道。之所以選擇在燈杆上方布置工作馬道,是因為通常情況下燈杆的行程較景杆小,燈杆停留在臺口以上一定距離即可滿足演出使用,無需像景杆那樣行程超過兩倍臺口高度以上才能完成換景工作。
3.3「跳大繩」縱向馬道布置方式
如圖7所示,「跳大繩」縱向馬道布置方式馬道與滑輪吊點對應,吊杆密度不受馬道影響。但馬道上密布鋼絲繩,給行走帶來不便。
常見的舞臺吊杆一般都是平行於臺口布置,因此垂直於臺口設置滑輪梁是比較合理的。如圖8所示,「跳大繩」橫向馬道布置方式,滑輪梁依然橫亙在吊杆頂部,不能像「鑽樹林」橫向馬道布置方式那樣提供更大的吊杆上升空間。因此,「跳大繩」橫向馬道布置方式僅是一種可用的方式而已,只能在某些極其特殊的環境下發揮奇效。例如,某已建成的嬉水樂園欲增建舞臺,水池頂部(相當於觀眾廳)架設面光杆,舞臺工藝設計師在「跳大繩」橫向馬道布置方式的設計思路基礎上進行了修改,馬道底部的鋼梁探出馬道邊緣安裝吊點滑輪,同時解決了吊杆安裝和滑輪檢修問題,不失為一個可用的好辦法。
4結論
舞臺工藝設計要始終秉承「一切為演出服務」的理念,在有限的甚至苛刻的土建條件下,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硬體條件。柵頂的設計並不是為了安裝舞臺機械而安裝舞臺機械。新建劇場按照舒適的條件設計柵頂、方便舞臺機械安裝固然是好的,如果已有條件並不理想,舞臺工藝設計應該改變模式化的常規做法,最大限度地保證演出的安全性、實用性和方便性。
工作馬道型柵頂對比「滿鋪」柵頂的優點是用鋼量少,造價低,對建築空間要求低;缺點是不方便使用單點吊機,各類橋架、管線的布線靈活度低,檢修方便程度低。因此,工作馬道型柵頂適用於等級較低且不使用自由單點吊機的劇場,或是臺塔空間受到某些限制的改造型項目。
工作馬道可垂直或平行於臺口方向布置,與「跳大繩」或「鑽樹林」進行排列組合後可以靈活應對不同的現場條件。
雖然靈活的工作馬道型柵頂設計在受限的建築空間條件下可以給舞美設計留下更多的展示空間,但實際上更像是一種補救手段,不應成為廣大新建劇場尤其是專業劇場設計的初衷。如果建築空間和造價不是十分受限,還是優先推薦「滿鋪」柵頂。
節選自《演藝科技》2016年第七期馮 為,李國棋,周春江《鏡框式舞臺劇場中的工作馬道型柵頂設計》。轉載請註明來源:演藝科技傳媒。更多內容請翻閱《演藝科技》及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