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傳播到底有多難?馬季的兒子不學,三個徒弟的後代也不學

2021-02-07 瑛瑛愛八卦


但在傳播上,卻有些相形見絀,很多傳統的老手藝,甚至沒能得到傳播。


徹底遺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四書五經很多人都不知道是哪四書,哪五經。


琴棋書畫也變成個人愛好,古琴被鋼琴班代替,用圍棋下五子棋,更別說什麼山水畫了。


現在流行的,是用電腦繪畫。

在眾多文化精粹中,相聲無疑也是一個比較難傳播的技藝。


相聲不同於京劇粵劇這樣,有固定的套路,和可供演出的固定劇本。


相聲更注重個人演出能力,臨場發揮,自行編寫的劇本精巧程度和搭配出來演出效果。


說一個筆者很喜歡的相聲演員,馬季老先生。

他的每一個相聲小品,筆者都反覆觀看過。


後來電視上還將他的作品製作了動畫版,成為我了讀書時期最大的樂趣。


《宇宙牌香菸》《五官爭功》《老少樂》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作品。


可惜在2006年那會,馬季老先生因病去世,再也看不到他的作品了。

起先還有點不適用,通過在春晚上看趙本山、馮鞏、宋丹丹、蔡明、潘長江等人的作品。


才慢慢緩過勁來,馬季並不是無可替代,但關鍵還是看相聲的傳播,能否經久不衰。


且不去說趙本山、宋丹丹等人離開後的青黃不接。


單說馬季這一脈的傳承問題,就是一連串的斷斷續續。

馬季的兒子叫馬東,主業是主持人,早年主持過央視節目,偶爾還客串過一兩次相聲。


但自從離開央視以後,自己開公司,參加主持的都是一些年輕態的綜藝節目。


子承父業也就不成立了。


不過馬季有三個出名的徒弟,分別是馮鞏、姜昆、和笑林。


其中的笑林,已於2015年去世,兒子沒有繼承父業,本人貌似也沒有徒弟。

笑林這一條相聲傳播線,算是徹底斷了。


而馮鞏的兒子也是如此,讀完大學還跑到國外深造,回來搞起了IT行業。


馮鞏雖然有好幾個徒弟,但出名的並不多,如李鳴宇,以相聲表演起家。


出名以後並不專注於相聲創作,參加各類選秀節目的同時,搞起了自己的公司。


還有較為出名的演員賈玲,也是馮鞏的徒弟,正兒八經的相聲也很少,多是演戲和參加綜藝節目。

估計馬老的一線分支相聲的傳播,就會止步在賈玲、李鳴宇這一輩吧。


最後再看看姜昆,姜昆只有一個女兒,名叫姜珊。


姜珊小時候倒是當過童星,但姜昆本人卻不想讓女兒繼續從事此事,堅決的將她送往國外留學深造。


回到中國後,姜珊和曾經的同學結婚,開辦了一家和相聲毫無關係的公司。

姜昆不想將相聲傳給女兒,也找了很多徒弟。


有夏文蘭、周煒、句兆傑等等。


最值得說道的是,姜昆收了一個加拿大的學生,中文名叫大山。


也算是難得的摒除了門戶之見,將中國的傳統相聲,傳播到了海外。

大山後來還成了"中加文化大使",去年,也曾出現在公眾視野裡,表演了單口相聲《巧學中國話》。


還別說,外國人說相聲,在當時還是吸引到了一波關注度。


且不論大山的功力水平如何,至少他將相聲發光發熱過一段時間,這就已經足夠了。

相聲的傳播有多難,想必已經不言而喻了,以上每個相聲大師,都沒讓自己的孩子去說相聲。


大家都更喜歡帶徒弟,徒弟如果能出名,就會帶更多的徒弟,如果就此沉寂,傳播也就斷了。

各位看官支持中國的傳統技藝相聲嗎?對於相聲的傳播有何看法?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馬季徒弟二十一位,並不都算相聲馬家軍,最喜歡徒弟是誰
    這可能是馬季第一次在正式場合提到「相聲馬家軍」這個概念,也讓筆者對馬季徒弟的名單產生了興趣。到底誰算相聲馬家軍成員,誰又是馬季最喜歡的徒弟?1989年在廣州拜師馬季,但他似乎從來沒說過相聲,不過仍是馬季在臺灣省的唯一弟子。趙龍軍和邢瑛瑛均為相聲演員,但代表作品不多,在相聲界「蔓兒」不夠響。侯冠男的姥爺很有名,相聲大師劉寶瑞,但侯冠男在相聲界也是一直不溫不火。而劉立新和張慶這兩位馬季的弟子,筆者孤陋寡聞也不知道到底是何方神聖。
  • 不滿央視的馬季,三個出色的徒弟,三個不同的人生,誰是人生贏家
    在責任老師侯寶林的傳授下,他吸收了侯派的風格,並結合自己新穎的想法,開始學著創作,他的努力以及創新,最終讓他成為了我國相聲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甚至還被評為全國十大笑星。他的徒弟有很多,比較出色的應該是馮鞏、姜昆、 笑林。馮鞏是自幼喜愛藝術的人,在馬季諄諄教導下,他的演繹天賦得到極致的發揮,並多次與的劉偉以及牛群榮登春晚舞臺,用幽默的表演方式博得滿堂歡笑,一句想死你們了,成為大家念念不忘的笑梗。
  • 讓全世界的華人笑在一起——從馬季相聲海外傳播談起
    相聲需要十分過硬的基本功,若沒有「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多年艱苦的身心磨鍊,不可能走進相聲,也不可能觸摸到相聲的精髓。對於相聲,僅僅有激情、喜歡的情懷並不夠,必須還要有一份執著、熱愛、堅守與擔當。馬季先生就有這份擔當,就有要把中國相聲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傳承下去並在海內外發揚光大的使命感。
  • 作為馬季的搭檔和徒弟,他為何在馬季去後就逐漸淡出了相聲舞臺
    趙炎嗓音洪亮,說話字正腔圓,和馬季搭檔合說了很多經典相聲作品,我們耳熟能詳的有《紅眼病》、《四字歌》、《吹牛》以及《五官爭功》等,每一個在當年來說都是令人捧腹的精品。別看趙炎歲數小,但是記憶力相當強,每次看演出後,就能夠模仿著演員們的唱段,學唱得有模有樣,特別是他學唱京劇樣板戲《紅燈記》裡李玉和那段「提籃小賣」,更是惟妙惟肖,博得親戚朋友們的一致喝彩。如果趙炎繼續在戲曲的道路上走下去,說不定將來也是一個京劇泰鬥。可惜他媽媽不同意兒子考戲校,執拗地讓趙炎考個好大學,將來光宗耀祖。
  • 馬季不喜歡相聲隊伍,並不影響馬東和相聲演員交朋友,包括郭德綱
    「我太喜歡相聲了,我太不喜歡相聲隊伍了。」馬季在生前確實說過這樣的話,而且也因此得罪了一些相聲演員。不過好在他的資歷在那裡,本事在那裡,也不會有人公開反對他什麼。而且,他說的話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絕不是譁眾取寵之言。
  • 馬季兒子馬東不說相聲當主持,郭德綱評價在理,還是捨不得受委屈
    說到馬季,愛聽相聲的人應該會很熟悉了,他是相聲圈大佬。很多演員都是很敬重這個大師的,雖然現在相聲的中心在德雲社,但是只要是一提起馬季這個人,後輩演員都要抖三抖。 作為馬季的兒子馬東,相信很多人就比較熟悉了,他是很出名的主持人,主持過
  • 黃宏是馬季徒弟 他父親是馬季師爺馬三立徒弟 還有比這更擰巴的事
    對於相聲演員來說,拜師有多重要,以前相當於上崗證,沒拜師的「海青」不能登臺表演,後來不再跟這掛鈎,但沒有師承的想要出人頭地實在是難上加難,以至於很多人拜師不是為了學藝,而是想攀高枝,找靠山。當然,光拜師還不行,還得拜乾爹。師父只能有一個,乾爹愛拜多少拜多少,上不封頂。
  • 馬季被追封相聲大師,侯耀文為何暗諷他不配?真的是因欺師滅祖?
    表演結束後,侯寶林到後臺找到馬季,問他是否願意跟著自己學相聲。兩人僅僅是初次見面,卻就這樣確定了師徒關係。但其實馬季根本就沒有什麼相聲基礎,他出生於窮苦人家,父母靠賣一些小東西賺錢養家。因此馬季小小年紀就得提著籃子去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四處叫賣,這時候茶館就是他最愛去的地方。因為裡面一般都有先生在說相聲或者評書,長久的薰陶下來,馬季也練了一副好口才。
  • 本想演電影卻被兩位大師求著學相聲!馬季的人生拐點就因為一句話
    這段相聲創作者和表演者正是馬季,而《友誼頌》也是馬季成為專業相聲演員後的第一段代表作。雖說馬季與相聲結緣很早,但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日後會以此為業,還說出了名堂。由於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馬季經常跟班上的同學吳常昆放學以後去啟明茶社打零工幫著收牌。在啟明這樣一個高人云集的相聲園子裡打雜,能不受薰陶嗎?
  • 馬季如何走上說相聲的道路?網友: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馬季是如何走上說相聲的道路的?馬季在建國之前頂多算個票友,當時北京東單有一個曲藝園子,叫啟明茶社,是一個叫做常連安的人辦的,這個茶社裡面,什麼侯寶林,馬三立都在這裡面表演過,當時馬季的家就在東單,沒事他就跑哪去,在裡面蹭著聽,就在裡面學會了不少段的相聲,為自己的相聲之路建立了良好的基礎。
  • 回憶馬季先生去世時徒弟、同行、媒體、及觀眾的一些反應
    馬季先生去世於2006年12月20日。由於是心臟病突發,所以親人都沒在身邊,包括兒子馬東和眾弟子們。我是在1039北京交通廣播聽到這個噩耗的,作為一個相聲迷,無比悲痛。姜昆有組織大型活動的經驗,所以安排得井井有條。他先讓馬季夫人和馬東他們到另一住處再搭靈堂,接受親屬弔唁。而天通苑住處則負責接待社會各界人士。姜昆還手書輓聯:青山永志,馬季恩師,一生說唱創新為百姓;高風已留,樹槐先生,萬代相聲歡笑灑人間。同時還要求所有在京徒弟為師父守靈。
  • 相聲史上的擺知儀式,馬三立的拜師禮可謂典型,馬季拜師禮很隆重
    擺知,也有人寫作擺枝,是曲藝界的一種儀式,並不為相聲所獨有。到底是擺知還是擺枝?其實第一種說法比較妥切,進行一個儀式,廣而告之。與之相對的情況叫「口盟」,顧名思義是師父口頭承認弟子,但有名無分,不能入相聲的家譜。像是郭德綱將歐弟列入《德雲家譜》口盟弟子的行列,雖有師徒的名分,但並不為相聲界所承認。
  • 相聲恩怨江湖:西北相聲圈與京圈相聲淵源
    相聲圈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能收自己兒子做徒弟。王聲的搭檔苗阜也是鄭小山的徒弟,還是鄭文喜的乾兒子,夾中間也不容易,說啥都不好。聽過郭德綱單口相聲的基本都知道一個大段,叫《張雙喜捉妖》。恩緒有三個徒弟,其中一個叫李德錫,藝名「萬人迷」。春長隆只有一個徒弟叫馬德祿,也就是馬三立的父親;範有緣有個徒弟叫周德山,是馬三立的師父。
  • 相聲恩怨江湖:西北相聲圈與京圈相聲淵源
    相聲圈裡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能收自己兒子做徒弟。王聲的搭檔苗阜也是鄭小山的徒弟,還是鄭文喜的乾兒子,夾中間也不容易,說啥都不好。聽過郭德綱單口相聲的基本都知道一個大段,叫《張雙喜捉妖》。相聲這門藝術都是口口相傳,師父講,徒弟學,很多段子年代久遠,就失傳了。
  • 馬季先生去世14年,眾弟子已成相聲名家,兒子卻選擇了其他行業
    日前,相聲行業可以說是大事不斷,各路名家你方唱罷我登場,專場、研討會和收徒儀式不斷,其中比較受矚目的幾件事,當屬李增瑞、王謙祥:趙炎、李金鬥幾位名家的專場,另外,就是德雲社龍字科收徒,據說在某平臺上已經有接近200萬網友預約報名,當然,真正能夠留下的應該屈指可數。
  • 相聲與電視的媒人,兩位相聲大師爭奪,一手創辦馬家班
    以前的老百姓想要聽相聲只能去車樓或者依靠收音機。有這樣一個人的出現,將相聲這門傳統藝術搬上了舞臺,使這門傳統得以更好的傳承。他就是馬季,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在1983、84、85三年間,馬季都是春晚的策劃班子中一員。在第一年任春晚首屆主持人的時候,馬季就想過要把相聲搬上熒幕,讓更多的人認識這門藝術。隨後在1984年,馬季就創作了關於相聲的段子。
  • 馬季當年為何力排眾議支持郭德綱?與侯耀文無關,純粹為相聲發展
    作為侯寶林先生的得意門生,姜昆、馮鞏、劉偉等人的師父,馬季算得上是「一代相聲泰鬥」。他有胸懷,有才能,更有為相聲繼續向前發展極盡所能的情懷。所以,當上世紀90年代末至新世紀初,相聲處於歷史最低谷時,馬季先生最著急。後來,侯耀文的徒弟郭德綱慢慢創立了德雲社,雖說這過程中受到過一定排擠,可他卻受到了馬季的支持與鼓勵,這其中有何緣由呢?
  • 相聲的故鄉 |曹雲金:馬季之後再無相聲大師,姜昆郭德綱都不是
    包括《學跳舞》、《拴娃娃》、《夢中婚》、《對春聯》、《口吐蓮花》、《山西家信》、《學電臺》,現在各個劇場裡,班社團隊裡,一些年輕演員和我自己的聽雲軒的徒弟們演的都是我最初改的版本,當時我改這些傳統活,是要保障改後不失掉原有的東西,它還是相聲,結構不變。
  • 姜昆徒弟都有誰,遍布祖國東西南北,多為各地相聲名家
    在相聲行業裡,我們經常聽到誰誰是侯寶林的徒弟,誰誰是馬季的徒弟,誰誰是侯耀文的徒弟。現在又流行起來誰誰是郭德綱的徒弟。中國曲協主席,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很少有人提起他的徒弟如何如何,也很少有人到處頂著「姜昆徒弟」的招牌行走江湖。難道姜昆除了那位知名的加拿大弟子大山,就沒有幾個徒弟了?
  • 馬季與師傅侯寶林之間的恩怨
    在馬季的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被人們談論最多的,還是他和師傅侯寶林的事情。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生前做客鳳凰衛視《魯豫有約》欄目時,「破天荒」地說起與師傅、已故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的恩恩怨怨,並首次談及社會上廣為流傳、關於他在「文革」期間曾經批鬥甚至動手打過侯寶林的傳言。馬季小時候是上海宏德織造廠的學徒,伺候師傅吃飯、睡覺,是馬季每天的主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