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演電影卻被兩位大師求著學相聲!馬季的人生拐點就因為一句話

2020-12-23 相聲迷

1973年下半年的一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裡播放了一段相聲《友誼頌》。在那個文化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耳邊縈繞的始終是那幾段樣板戲。當突然從收音機中聽到這麼一段幽默而又有現實意義的相聲後,大家才發現睽違已久的相聲終於回來了!

這段相聲創作者和表演者正是馬季,而《友誼頌》也是馬季成為專業相聲演員後的第一段代表作。雖說馬季與相聲結緣很早,但也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日後會以此為業,還說出了名堂。由於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馬季經常跟班上的同學吳常昆放學以後去啟明茶社打零工幫著收牌。在啟明這樣一個高人云集的相聲園子裡打雜,能不受薰陶嗎?「燻活」燻得多了,他也開始喜歡上了相聲,凡是聽老先生說過的段子他都儘可能默默記下來,一有機會就試著說兩段。直到1954年,20歲的馬季參加了北京工人業餘曲藝觀摩會,並憑藉作品《找對象》獲得了一等獎。

1956年,嶄露頭角的馬季被北京市總工會選中,參加全國職工業餘曲藝匯演。比賽前半個月,還專門安排劉寶瑞、郭全寶兩位對他進行系統輔導,而馬季也不負眾望再次將全國匯演一等獎收入囊中。當時,在現場觀摩的中國廣播說唱團團長白鳳鳴以及侯寶林都對這位年輕人讚賞有加,侯寶林更是提出希望把馬季調入中廣,讓他當個專業相聲演員。

這本來是個難得的好機會,可馬季卻猶豫了。雖說他從小喜歡相聲,但也只停留在業餘愛好,而他最想從事的職業其實是電影演員。不過劉寶瑞、侯寶林二位都認為他是個說相聲的好苗子,輪番給他做思想工作。劉寶瑞不止一次勸他,「小子,你搞電影沒出息,你得搞相聲」。馬季知道兩位前輩在相聲界的地位,他也很尊重老先生的意見,於是就來了。很快馬季正式調入了中國廣播說唱團,成為了一名專業相聲演員。當時單位裡有位黨委領導還找馬季談話,說你知道為什麼把你叫來嗎?很簡單,就是讓你發表新相聲,說傳統相聲的有侯老師、劉老師,他們都是大家。你跟他們學,搞新相聲,學不好就搞不好新相聲,這就是你的一個倉庫、學校。在那個時代,人們有一個共同的信仰,就是「聽黨的話,跟黨走」。馬季是黨員,覺得這是黨的指示,於是發展新相聲就成了他的使命。

為了讓馬季快速成長,說唱團領導給他安排了四位大師級的老師,分別是郭啟儒、侯寶林、劉寶瑞、郭全寶。四位老師對馬季傾囊相授,馬季也不敢有絲毫懈怠。除了跟著「中廣四老」學藝,他還經常去園子裡「偷藝」。聽人說閻笑儒的《賣布頭》是行內公認的第一,馬季就慕名來到天津,買票進場「偷師學藝」,沒想到剛一進門就被閻笑儒認出來了。在了解過來意之後,閻笑儒馬上臨時更改了節目單,改使這段《賣布頭》,而且使的還是最完整的《賣布頭》。

為了重點培養這顆希望之星,老師們還主動給他捧哏。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劉寶瑞就給他量過《找堂會》《扒馬褂》《拔牙》《拆字》等多個傳統活。同時,說唱團領導還從生活上給予他特別照顧,為他的新相聲創作提供便利條件。在中廣劉寶瑞和郭全寶在一個排練室,郭啟儒和侯寶林在一個排練室,而馬季自己有一個屋子是連宿舍帶他的創作室還有排練室。

有了大量的傳統相聲基礎打底,讓馬季在創作新相聲時如魚得水。正所謂沒有傳統相聲的表演技巧作為根基,創新就是一場自娛自樂的兒戲。上世紀50年代末,他先後創作並演出了《英雄小八路》《找舅舅》《登山英雄贊》《打電話》《畫像》等創編相聲,這些新作品經電臺播出後風靡一時,也讓馬季的名字從此家喻戶曉。在一段段新相聲的積累中,馬季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形象氣質、舞臺表演都透著一股清新,儼然是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曲藝理論家薛寶琨曾經這樣評價當年的馬季:「他口風好,比較俏皮、飽滿。節奏感好,嗓子好,鬆緊、高低都很合適。」而他和前輩藝人最大的不同是:「在臺上不醜化自己,有時代精神。」

當年要不是侯寶林、劉寶瑞兩位老先生苦口婆心的好言相勸,或許電影界能多了一個馬樹槐,但相聲界卻失去了一位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人物——馬季。

相關焦點

  • 馬季被追封相聲大師,侯耀文為何暗諷他不配?真的是因欺師滅祖?
    表演結束後,侯寶林到後臺找到馬季,問他是否願意跟著自己學相聲。兩人僅僅是初次見面,卻就這樣確定了師徒關係。但其實馬季根本就沒有什麼相聲基礎,他出生於窮苦人家,父母靠賣一些小東西賺錢養家。因此馬季小小年紀就得提著籃子去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四處叫賣,這時候茶館就是他最愛去的地方。因為裡面一般都有先生在說相聲或者評書,長久的薰陶下來,馬季也練了一副好口才。
  • 有人問:相聲是不是要完了,馬季說出一句話,讓郭德綱難以忘懷
    不管論藝還是論品行,馬季先生都可稱得上是一代大師,對郭德綱也是比較認可,為人大度有心胸,稱得上是真正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有人問:相聲是不是要完了,馬季說出一句話,讓郭德綱難以忘懷有一次私人聚會上,大家都在吃飯,其中一個人就聊天,到最後聊到相聲,就問馬季:「您看,相聲現在是不是低谷了?相聲是不是要完了」?
  • 相聲與電視的媒人,兩位相聲大師爭奪,一手創辦馬家班
    在1983、84、85三年間,馬季都是春晚的策劃班子中一員。在第一年任春晚首屆主持人的時候,馬季就想過要把相聲搬上熒幕,讓更多的人認識這門藝術。隨後在1984年,馬季就創作了關於相聲的段子。作為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的大弟子,馬季的出身卻並不是很優秀。馬季是北京普通人家的孩子,當過紡織廠的工人,新華書店的營業員。馬季原名馬樹槐,10歲時在北京西皇城根子小學讀四年級,一次放學時,同班的同學吳長坤問馬樹槐:"你想去聽相聲嗎?我可以帶你去,不花錢的。
  • 都是說相聲,為什麼侯寶林能稱作相聲大師,郭德綱卻只能是演員
    相聲得改變有兩個名字不得不提,一個是侯寶林,將相聲帶入高雅的舞臺演出,一掃舊日的低俗氣,並被後世賦予了相聲大師的稱號;郭德綱是相聲再次回春的靈魂人物,之後,商演成為了相聲牟利的主要途徑,也成為判斷演員成功與否的標準。商演是判斷演員成功與否的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更不是根本標準。
  • 相聲界馬季之後再無大師,郭德綱能否稱為相聲大師
    他們是李德鍚、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常寶堃和馬季。現在這七位相聲大師都已去世。我們只能通過影像製品才能一睹他們曾經的風採。侯寶林的傳人裡,應該說最得其真諦的有兩位,一位是兒子侯耀文,另一位是關門弟子師勝傑,可惜這兩位傳人都已經離世。
  • 馬季:將相聲帶上春晚的十大笑星之首,承上啟下的相聲大師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紅旗飄揚)馬季:將相聲帶上春晚的十大笑星之首,承上啟下的相聲大師年輕時的馬季曾是上海織造廠的學徒。1953年(19歲),馬季回到北京,在新華書店做售貨員,業餘喜歡相聲。1956年(22歲),馬季在全國職工業餘曲藝匯演上,表演了相聲《找對象》,獲得一等獎。馬季因此被侯寶林、劉寶瑞看中,加入中央廣播文工團說唱團,成為專業相聲演員。
  • 馬季的相聲歲月:不僅僅是春晚以及與侯寶林的恩怨
    在相聲界,馬季承前啟後的地位無可撼動。無論是北京、天津,還是東北,相聲門中人對他心悅誠服。有些爭議聲來自部分相聲愛好者:關於由他開創的歌頌型相聲,把相聲推向電視的功過,與師傅侯寶林的關係,以及「馬家軍」在相聲衰落中的責任。不管怎樣,馬季是新社會的人,他說了50年的新相聲,是新相聲的一代宗師。他的個人榮辱,也都關於這個時代。
  • 相聲的故鄉 |曹雲金:馬季之後再無相聲大師,姜昆郭德綱都不是
    包括《學跳舞》、《拴娃娃》、《夢中婚》、《對春聯》、《口吐蓮花》、《山西家信》、《學電臺》,現在各個劇場裡,班社團隊裡,一些年輕演員和我自己的聽雲軒的徒弟們演的都是我最初改的版本,當時我改這些傳統活,是要保障改後不失掉原有的東西,它還是相聲,結構不變。
  • 《隱秘》顧耀東父親是馬季高徒,春晚和馮鞏說相聲,演戲轉型成功
    《送別》,1996年央視春晚,馬季又與劉偉合作表演了相聲《老少樂》,劉偉也和眾多相聲節目一起,成為很多觀眾難忘的春晚回憶的一部分。當年,劉偉雖然沒有在相聲領域持續走紅到發紫,但他和馬季一直師徒情深,除了一直長期說相聲,私交非常好。
  • 不滿央視的馬季,三個出色的徒弟,三個不同的人生,誰是人生贏家
    說起相聲大很多人都會想起郭德綱,其實馬季在相聲圈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就連郭德綱都稱他為相聲大師,當然他也當之無愧,因為他是近現代相聲藝術承前繼後的關鍵人物。馬季小的時候做的工作是低三下四的工作,例如伺候師傅吃飯睡覺等,不過他的表演天賦以及對相聲濃厚的興趣,註定他不會走平凡路線。
  • 「馬季」一代相聲名家,說自己成才是因為某「教科書」上的那條路
    左起:侯寶林、劉寶瑞、馬季1956年初,北京市舉行工人業餘曲藝觀摩會演。馬樹槐表演的相聲《找對象》獲得了一等獎。此後,他就進入了中國廣播說唱團,成為專業相聲演員。那時候,北京正在放映匈牙利電影《牧鵝少年馬季》。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勇敢機智的少年馬季劫富濟貧、伸張正義的故事。馬樹槐覺得「馬季」這個名字不錯,侯寶林先生也覺得很好,此後、馬樹槐就成了馬季。馬季說的相聲曾得到過毛主席的喜愛。
  • 作為馬季的搭檔和徒弟,他為何在馬季去後就逐漸淡出了相聲舞臺
    說起相聲演員趙炎,大概零零後們感到有點陌生,但是作為七零八零後肯定印象深刻,這個當年相聲大師馬季最忠實的搭檔,和馬季一起,曾經為全國觀眾帶來了多少開心快樂。別看趙炎歲數小,但是記憶力相當強,每次看演出後,就能夠模仿著演員們的唱段,學唱得有模有樣,特別是他學唱京劇樣板戲《紅燈記》裡李玉和那段「提籃小賣」,更是惟妙惟肖,博得親戚朋友們的一致喝彩。如果趙炎繼續在戲曲的道路上走下去,說不定將來也是一個京劇泰鬥。可惜他媽媽不同意兒子考戲校,執拗地讓趙炎考個好大學,將來光宗耀祖。
  • 馬季與師傅侯寶林之間的恩怨
    在馬季的一生中,對他影響最大,被人們談論最多的,還是他和師傅侯寶林的事情。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生前做客鳳凰衛視《魯豫有約》欄目時,「破天荒」地說起與師傅、已故相聲藝術大師侯寶林的恩恩怨怨,並首次談及社會上廣為流傳、關於他在「文革」期間曾經批鬥甚至動手打過侯寶林的傳言。馬季小時候是上海宏德織造廠的學徒,伺候師傅吃飯、睡覺,是馬季每天的主要工作。
  • 相聲大師馬季之子,拒絕富二代標籤,44歲離開央視自己創業
    之子,馬東的父親馬季是相聲界的知名泰鬥。因為父親是名人,從小時候開始,馬東都會被周圍人特殊對待,受到更多的關注和幫助,這對他而言,既是榮耀,無疑也是困擾。有趣的是,很多人誤認為馬東的父親是相聲名家,那麼馬東肯定也會說相聲,但事實上,馬東卻根本不會說相聲沒能繼承父親的衣缽。
  • 拜師馬季,不說相聲而靠演小品走紅,而今銷聲匿跡
    出生在曲藝世家,父親是相聲大師侯寶林的弟子,著名的山東快板書演員演員黃楓。因為從小接受藝術薰陶,因此在表演表現出了極高的喜劇天賦。在瀋陽文工團招生考試中他一舉奪魁,那一年他才十三歲。可是很多人並不清楚黃宏其實是一位相聲演員,他的師父是著名的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黃宏的父親與馬季的私交很好。近水樓臺,於是在1985年黃宏拜了馬季為師,但是黃宏拜師不學藝,就連馬季都說:他和黃宏是師徒、同行、朋友,和師徒稱為朋友的可是不多!
  • 深度解析:馬三立馬季沒能合作之謎
    馬三立被譽為相聲泰鬥,無派不宗馬的聲音由來已久,且其輩分之高,影響之遠鮮有人與之媲美。馬季是眾所周知的相聲大師,1985年被評為十大笑星之首!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兩位相聲大師未能合作相聲呢?小編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①風格不同相聲泰鬥馬三立是出了名的「相聲秀才」,他是相聲界少有的學歷高的人,相聲特色是耐人尋味、寓教於樂,擅長單口。而相聲大師馬季是集中了四位老師的精華,自成一派,不管是單口、群口、對口相聲無一不擅長。
  • 他們是馬季的弟子,一起說相聲整整60年,姜昆趙炎劉偉都來慶賀
    兩人都是相聲大師馬季的弟子。當晚他們的同門師兄弟姜昆、趙炎、劉偉和搭檔們陸續登場。李增瑞:馬先生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相聲。他喜歡在業務中用功的人。王謙祥我們倆算是帶藝投師,因為拜師之前我們已經學了20年相聲。他對我們倆都很客氣,說是拜了師,但他一直讓馬東管我們叫叔叔。
  • 馬季的相聲你聽過,但他的故事你知道嗎?
    :李增瑞相聲表演藝術家:劉偉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1984年春節晚會上,馬季表演了相聲《宇宙牌香菸》,該劇用河北方言和虛構的商品,以推銷口頭廣告為內容,運用幽默的語言包袱,表現、諷刺了一些社會現象。1951年,17歲的馬季還是北京新華書店的一名學徒,那時書店每逢周末就會舉辦聯歡活動,在大家的鼓勵下,馬季帶著相聲段子參加了職工業餘觀摩匯演,並獲得一等獎。
  • 侯寶林馬季的師徒恩怨,郭德綱、馬東出面作證:打人的事真沒有
    散場的時候,有人在休息間裡找到他,笑眯眯地說「你就是那個叫馬樹槐的職工吧,演得蠻好,跟我學相聲樂意不?」從當時的環境和相聲圈的名聲地位來說,侯寶林的處境比馬季危險得多,人在危難中想自保,也是無可厚非。馬季出世時,媒體都在追悼這位相聲大師,以馬季的成就與地位,他絕對是當得起「相聲大師」這四個字的,但侯寶林之子侯耀文卻在此時公開表態,列出大師的五項標準,
  • 相聲大師馬季最寵愛的徒弟,當年一步走錯,如今抱憾半生
    在相聲界當中,曾經有這樣一位天才,初出茅廬的他就受到了追捧,本應該有著大好發展前景的,他卻身陷酒駕以及代言的醜聞當中。這個人就是劉偉,他出生於1959年,他是地地道道的天津人,在70年代初的時候,他與馮鞏兩個人是同學關係,當時的風光一心撲在向上,而他吹拉彈唱,樣樣都拿得出手,在1972年的時候,相聲大師馬季來到了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