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一個人一旦面臨生死考驗,教養就顯露無遺

2021-02-19 新周刊

 

精神病患者、塵肺病人、臨終關懷、器官捐獻、資源分配不均等社會議題,均出現在《人間世》第二季的鏡頭中。

這部紀錄片,通過每集中有溫度的生命故事促成了某種「啟蒙」,彌補人與人之間缺失的善意、信任以及科學精神。

一個50多歲的男人提著包,裡面裝滿現金,他的妻子躺在ICU裡,已經被醫生反覆確認為腦死亡。

「醫院裡,錢經常會帶來巨大的困擾,」《人間世》第二季總導演秦博很感慨,「在ICU,維持一個人的生命足以讓他周圍的人陷入巨大的困境,因為生死和金錢在這裡直接掛鈎。

這個中年男人「偏偏還有很多錢」,夫妻倆早年來到上海打拼,有了不少積蓄,但如今這些錢成了他的原罪。

他拎著裝滿現金的包,求醫生用最好的藥,希望他們不計代價救活妻子,但一切都於事無補。「現在錢成了他的負擔,他告訴我如果沒有錢,反而能下定決心終止治療。」

為什麼會有癌症?沒有人知道。

ICU裡的另一個家庭,男人突然查出胃癌晚期,癌細胞擴散到骨頭,胃部全切,他的時間所剩無幾。

一開始,他的妻子覺得命運不公,絕望不已,但時間久了,這個女人有了變化,她不再手足無措,不再抱怨,而是思考該怎樣和丈夫度過最後的時光。

「那段時間裡她跟丈夫說的那些情話真的是……丈夫說,老婆你去買一張彩票。說了一堆號碼,裡面有兒子的生日、自己的生日,唯獨沒有妻子的生日,而是另外一串數字。」

「他當時人已經快不行了,有點意識模糊,他老婆就開玩笑說這是不是你情人的生日啊?告訴他彩票買回來要等著開獎,不開獎就不能死,要是沒中就再去買。」

「兩個人一來一去,就這樣度過每一天。當醫生宣布丈夫死亡的一刻,所有人都開始哭,他老婆喝止他們,因為她知道人的聽力系統是最後才喪失的。」

「她安靜地拉著丈夫的手,趴到耳邊說:『我知道你還能聽到,你放心,爸媽我會照顧好,小孩子我會把他養好,你大膽地往前走。』」

乳腺癌患者閆宏微會跟自己的癌細胞對話:如果你真聰明,你就別長太快,別把我弄死。你把我弄死了,你不也就完了。

「一個人一旦面臨生死考驗,教養就顯露無遺。」

在醫院蹲守了4年多,秦博非常清楚這句話裡所包含的每段人生故事。「這種時候,人們的內心難以掩飾,表情袒露無遺,每一個選擇都很真實,你就能看出每個人的品相和對生活的選擇。」

遲來的頓悟往往在最後一刻降臨。

「財富、地位、權力和臉上的面具,通通拋到腦後。在我們拍攝的對象中,一旦到了彌留之際,他掛念的就是家裡那幾個人,幾乎沒有別的欲求。」

真相殘酷,但不會一直殘酷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談到進步的要義時說:「判斷我們是否進步,要看我們是否有提問的勇氣以及解答問題的深度,還有我們對真相的接納,而非那些讓人感覺良好的東西。」

很大程度上,《人間世》一直在做某種推進工作:接納真相,達成共識,最好能往前走一小步。這並不簡單。第二季伊始,觀眾們「不敢看」的呼聲已經鋪天蓋地,甚至遮蓋了對劇情本身的探討。可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得骨肉瘤的孩子名叫安仔

相較於第一季,第二季對死亡的探討大幅增加:得了骨肉瘤去世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伴重度肺動脈高壓、產後撒手人寰的90後孕婦,得了塵肺病換肺成功卻沒熬過感染關的父親,等等。

「這一季的悲情更為直接。有句話叫『教會我們死亡的人,也教會我們如何活著』,人需要點痛感,那些博人一笑的短視頻鋪天蓋地,固然很好,但人生在世總歸有一些提醒我們的東西。」

總製片人周全認為中國人急需一場理性的生死問答,「只有在生死面前,很多問題才會銳化,才有機會去思考」。在他看來,中國人缺乏正確的疾病觀和生死觀。

中國文化中和醫療有關的詞彙,多是再造華佗、扁鵲再世、妙手回春這樣的,但沒有人告訴我們怎麼去面對失敗。」 

和安仔的母親一樣,我們都無法輕易接受悲劇的現實。

總導演、製片人範士廣則發現對真相的逃避似乎已經率先達成社會共識。

「人怕走心,怕聽見實話,我媳婦告訴我我快40歲了,這是真話,可我不願意聽,我寧願活在假象中。我們做後期非常枯燥,眼睛都快不行了。你說是什麼支撐我?」

「不是那些宏偉高尚的目標,其實就是我努努力就有可能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個念頭在召喚我。如果你告訴我,我都快40歲了,房子沒多大,隔壁老王一年賺120萬——我要天天面對這麼個真相,還不如別活了。」

安仔最喜歡的動漫角色是香克斯。患病後,他還在參加cosplay秀,喊出香克斯的經典臺詞:如果還有傢伙沒有鬧夠的話,來吧,讓我們來奉陪吧!

可即便是殘酷的真相,也不是始終殘酷。範士廣極力反對紀錄片拍攝中的審美化和儀式感:

「這是一種虛假。一個人上午檢查出了絕症,悲痛過後,接下來要幹什麼?吃中午飯啊。人一輩子能碰見幾個重大時刻?真正的作家,功力都體現在講述日常的瑣碎上,這裡面才有偉大的東西。」

做完《人間世》,範士廣覺得自己成了和尚,什麼事都想通了。可他馬上就發現,一旦脫離當下的語境,過不了幾年,自己就又活回一個俗人了。

人是善於遺忘的動物,前兩天還在說偉大、說人生的意義,過兩天就忘光了,然後又開始琢磨什麼時候漲工資,開始為生活中的瑣事鬱鬱寡歡,總不能免俗。正是因為這樣,我才不喜歡把片子、人物審美化、悲情化、戲劇化,因為這不是真實的。」

生命盡頭,

不存在「恰當」的表達

「我們不甘於做一個攝像頭一樣的記錄者。」儘管言之鑿鑿,但秦博很矛盾,一方面他警惕情感泛濫,另一方面他又體驗到了情緒和帶入感所帶來的好處,即觀眾對拍攝主題的感同身受。

《人間世》團隊在「恰當的表達」這件事上折騰了許久。

「所謂『恰當』是一個浮動的標準,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我們一定不迴避創作者本身的、當下的感受。紀錄片拍攝的畫面很難被創作者左右,所以在創作空間上肯定不如寫作那麼大。我們究竟如何準確地把在場的感受傳達出去,讓它儘可能飽滿?這是個難題。」

結果,第一集《煙花》就因為表現手法「不夠恰當」而備受爭議,很多人對孩子們戴著五顏六色的假髮、廣告大片般角色扮演的鏡頭以及小女孩的方言配音表示「吃不消」,他們認為情感痕跡濃重,有違紀錄片的拍攝準則。 

《煙花》一集中孩子們的夢境。

秦博對這個場景也有猶豫,和團隊反覆討論之後,他還是決定不克制。

「當時正值新年,醫院和孩子準備一起舉辦活動。孩子們滿懷希望地提出想要cosplay,和導演說了很多自己的想法,特別興奮。我們答應孩子們做完活動之後給他們用最好的機器和燈光師拍一次,就有了這個影像。」

「拍完之後問孩子們想不想看看,他們說不看,要等節目播出後再看。這種情況下真的很難克制自己的感情。」

在孩子的夢中,頑強對抗敵人「癌症」的他們,得到了爸爸媽媽和醫生的擁抱。

這種「難以克制的感情」來自長期的陪伴。

第二季中,攝製組和拍攝對象的生活「相當於做了置換」,秦博介紹道:「一共9組人馬,一個小組5個人,這5個人就定點扎在一個醫院,一紮就是一年半,和拍攝對象一起走完這一年多的路。

「在非常時刻來臨時,拍攝者的情感就遊走在倫理的邊界了。一旦有重大情況,病人給家人打電話的同時也會給我們打,讓我們過去,甚至有的同事報帳的時候,上面寫的是花圈。

秦博表示,這種介入式的拍攝方法並不是一開始就想好的,更像慢慢被捲入進去。

「這當然會影響客觀性,」秦博承認,「有時候確實存在倫理的泥潭。當然,最不引起爭議的拍攝方法就是當旁觀者,當一隻牆上的蒼蠅,但很難過自己的關。」 

一個人在醫院所經歷的事情,

是社會問題集中且具體的呈現

「第二季開始,視角從單個醫療事件、醫患關係中抽離,把醫院放在了整個社會背景之下。你就會發現,兩者之間有著直接的關聯。」周全在談到第二季和第一季的區別時說。

兒科醫生、癌症、精神病患者、生育、塵肺病人、臨終關懷、器官捐獻、資源分配不均等種種社會議題,都出現在《人間世》第二季的鏡頭中,視線從醫院出去、回來再出去,繞了一大圈。

事實上,一個人在醫院所經歷的事情,就是社會問題的一次集中且具體的呈現。

無錫的陳醫生和完成肺移植手術的塵肺病患者合影

這些問題尖銳而平常,幾乎每位觀眾都能或多或少產生共鳴。這其中,醫療資源分配不均成為核心矛盾,也是醫患關係緊張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前,國內優質醫療資源總量相對不足,且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分布明顯不均衡。截至2017年11月,全國三級醫院為2311家,佔比僅為7.63%,但診療人次卻高達15.24億,佔比49.72%。

這意味著8%的優質醫院承擔了50%的診療工作,造成的結果就是患者就診質量下降,醫患關係緊張,醫生的接診時間只有5—8分鐘甚至更短。

周全表示,醫學能解決的只有20%的問題,剩下的80%要靠整個社會共同解決。「有時一臺手術成功與否,不僅僅是醫生技術的問題,還牽扯到諸多方面,比如用血、床位、藥,說到底就是資源。

拿ICU舉例,ICU 的整體技術力量是一所醫院搶救能力、科研力量和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

研究表明,美國ICU床位數已佔醫院總床位數的15%,相當於每10萬人擁有20張ICU床位,居於全球前列;而中國ICU床位數佔醫院總床位數不足2%,每10萬人僅擁有3.9張ICU床位。 

國際醫學界的共識是,作為稀缺醫療資源的ICU,其救治對象必須是受益於加強治療並能獲得治癒可能的危重病人,而諸如晚期腫瘤、臨終狀態、腦死亡等並不是ICU的「最適宜」救治對象。

現實情況則沒有這麼理想,因為倫理和情感因素「佔用」ICU病床的事情並不罕見。「一部分病情無法好轉或持續惡化的病人繼續留在ICU,某種程度上是變相的資源浪費。」秦博說道。

用有溫度的故事促成某種「啟蒙」

除了資源緊張和分配不均導致的矛盾升級,秦博提供了另一個思路:「很多老百姓缺乏科學精神,這使得醫學知識難以深度傳播。

「我們不是在做科普類節目,而是講述時夾雜著老百姓的故事,有一個原因就是單純的科普節目受眾很少,而這種講述普通人故事的片子則更容易被接受。目前,醫學範圍內的科學啟蒙仍然任重道遠。」

《人間世》海報

醫學領域中,併發症的複雜性往往會讓患者難以理解。

「很多人跑到醫院,說我本來是看這個病,你給我看這個病就行了,你這個病都沒看好,還讓我看別的病。這種事情不勝枚舉,老百姓從常識出發,他覺得自己講的很有道理,但站在醫學、科學的角度,這些認識就存在誤區和偏差了。」

普遍的事實是,病人對於醫學領域中邏輯關係、基本原理的知之甚少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讓醫患之間隔閡深重,互相之間缺乏信任

信任感的普遍缺失正在讓情況變得更糟。

秦博認為這是社會共識出現了問題。「社會的良性運轉需要大家有基本的善意。但現在,當醫生向病人解釋病情的時候,會發現讓病人信任的成本很大,他是提防著的。醫生也提防,不願意真誠地交流,說多了患者會揪住不放,甚至還有人錄下每句話作為證據。」

「但其實醫學發展到今天並不是萬能的。所以理解和不理解、寬容與不寬容,是兩種味道。我們希望向公眾發出的提醒就是,如果大家彼此提防,溝通成本巨大。這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  

1991年國家教委高教司頒布的醫學生誓言

在範士廣看來,基層醫生的待遇和工作環境已經顯得有點「水深火熱」,這也造成越來越少人選擇醫生這個職業,而這又讓情況雪上加霜。

「如果讓我提一個醫改建議,我希望給予基層醫生尤其是兒科醫生更多的支持。從基層醫生到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時間。而在成為醫生以前,他們都是碩士、博士,經過數年的學習才有可能真正進入醫院工作。」

「這些人無疑是社會精英,可當面臨巨大的工作壓力、低工資和日益緊張的醫患關係時,一些人就辭職了。當然,更多的人仍然在堅守。我們當下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待遇、職業晉升和職業榮譽感方面給予醫生更多的從業信心。」  

2017年,安徽一名年輕人鄭毅突遇車禍腦死亡,家屬填寫了「中國器官捐獻登記表」,願意捐獻出鄭毅的心臟、肝臟和雙腎。潁上縣人民醫院手術室內,器官獲取手術前,工作人員自發集體默哀。/ 新華網

2019年2月28日,中國器官獲取組織大會在武漢召開,會議報告指出,2018年中國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捐獻大器官17898個,較2017年均增加22%,創歷史新高。

即便情況愈加樂觀,但相當一部分器官捐獻者及其家屬都對此諱莫如深。拍攝過程中,攝製團隊遇到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情況。

「上海有一個專門給器官捐獻者修建的公墓,可以把捐獻者的名字刻在碑上。這本來是件善事,理應得到人們的尊重和關注,可是很多人不願意刻,更不願意面對媒體的鏡頭。」

因為他們怕被人指指點點,說你看他把他老婆的肝捐了、把兒子的腎捐了。他們承受著巨大的社會輿論壓力。」周全說道。

《人間世》的團隊希望通過每集中有溫度的生命故事來促成某種「啟蒙」,把人與人之間缺失的善意、信任以及科學精神逐漸彌補起來。

秦博表示,一味用規則、制度和法律去探討公共問題,而不摻雜任何情感成分的時候,討論往往會走向無效。「一家人之間,如果沒有好好說話的情分在,談判就崩了。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情感的拉扯力量,有這個基礎,很多問題才能繼續探討。」

✎作者 | 宋爽

✎插圖 | 《人間世》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新周刊》第535期已上市

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博士傳》

推 薦 閱 讀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一個人變老,是從做一手好菜開始的

長大了,才知道瓊瑤劇有多缺德

羅永浩吹過的牛,大概自己都忘了


相關焦點

  • 【醫聲醫事】大型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啟動
    作為2016年中國電視界的現象級節目,十集紀錄片《人間世》播出後獲得了廣泛關注和讚譽。如今,第二季籌備工作已緊鑼密鼓地開展,攝製組開始投入緊張的拍攝階段。由上海電視臺和市衛計委聯合策劃製作的大型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今天正式啟動。作為2016年中國電視界的現象級節目,十集紀錄片《人間世》播出後獲得了廣泛關注和讚譽。如今,第二季籌備工作已緊鑼密鼓地開展,攝製組開始投入緊張的拍攝階段。
  • 災難性危機席捲全球,聯合國發出警告:2.7億人將面臨生死考驗
    隨著確診病例人數的不斷增加,印度等貧富差距較大的國家在醫療設備以及民眾救治等方面無疑面臨著巨大的問題,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使得國民的生活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禍不單行的是,此前世界糧食計劃署主任發出警告,稱明年全球將會有2.7億人面臨生死考驗,陷入一場嚴重的飢餓危機當中。
  • 《人間世》再次戳痛人心!40 歲醫生為何崩潰大哭?
    中國疾病防控中心公布的數據:近 10 年中來 25-34 歲的醫生比例從 31.3% 降至 22.6% ,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是否會面臨「沒有醫生」的境地?通過鏡頭,讓更多的人了解醫生周全,《人間世第一季》總導演,《人間世第二季》總製片人,他介紹說,兩年間攝製團隊紮根上海市多個醫院,聚焦醫患雙方面臨病痛、生死考驗時的重大選擇。「希望通過觀察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反映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艱難前行,通過換位思考和善意的表達,展現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
  • 這就是《人間世》!歡迎報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由上海電視臺和上海市衛生計生委聯合策劃拍攝的10集大型醫療深度紀實片《人間世》,從6月11日開始每周六晚20點35分在新聞綜合頻道播出。紀錄片多個劇集的拍攝取景取材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上視新聞綜合紀錄片《人間世》第二集:《理解》「這就是救護車上的人間」上海2400多萬人,城區範圍內共有救護車305輛,在崗急救人員982人,平均1輛車為4
  • 看了《人間世》,誰敢生孩子?
    莊子很早便注意到了「醫門多疾」這個人間現實。 和以往書寫「奇蹟」與「重生」的故事不同,這部紀實片更多地在討論「失敗」與「無力回天」。最近上線的第二季,沉痛而鮮活的生死故事,更是在網上引發了激烈討論。 與其說《人間世》是一部以客觀地角度展現醫患生態的紀錄片,不如說是一劑重塑觀眾生死觀念的猛藥。
  • 9級強震突襲,中國大使面臨生死考驗
    危難之際,一場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工作人員面對的生死考驗由此拉開了序幕。戳視頻↑↑↑報回平安 地震震中雖然距東京有數百公裡,但中國駐日大使館仍然有強烈震感,餘震不斷。使館大樓明顯晃動,加上使館院外不時傳來陣陣急促的急救車和消防車呼嘯而過的警報聲,空氣中頓時瀰漫著緊張的氣氛。
  • 《人間世 第二季》讓人恐懼的,是那種無力感
    看《人間世》,看完第一集,我就很難堅持看下去。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醫療紀錄片,直面生死,記錄醫生、病人、家人三方共同的故事。從醫院這個點出發,逐漸延展至病人的生活。但正是因為他的現實,和裡面人不斷的離去,讓人難以接受。《瘋傳》裡說最動人的就是故事。相比冷冰冰的姓名和數字,人間世也讓我更了解病人及他們身邊人所經歷的。
  • 《人間世 第二季》去往天堂,路過人間
    有人說,人性在面臨生死時才能散發真正的光芒。這部影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因為真實,才最有力量,最動人。我喜歡這樣的《人間世》,他不再以醫生為切入點,而是以「人」為述說對象,沒有過度煽情,只有最平靜的紀錄,卻依舊觸動人心。在《人間世2》播出前,總導演秦博寫了一段話:「一年半的時間,我們小心翼翼地記錄著你們的故事,絕不想放大悲情,消費苦難。
  • 蘋果將在法國臨時關閉17家門店 線下實體店面臨生死考驗
    自疫情以來,蘋果公司並非第一家關閉線下門店的科技巨頭,此前微軟也曾宣布關閉所有門店,線下實體店面臨生死考驗。相信面對疫情的影響,受到考驗的線下商店不僅僅是微軟一家。在後疫情時代,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注重線上發布會、線上商店、線上綜合服務等新趨勢,未來仍將屬於線上。
  • 高分醫療紀錄片《人間世》 深度展現醫院裡的人間世態
    2016年,醫療《人間世》一經播出,便在豆瓣評分上獲得了9.6的高分, 2019年,《人間世》第一季播出,同樣獲得9.6的評分 圍繞這部紀錄片的評論的關鍵字眼是真實、震撼與催淚
  • 《人間世》:一部關於醫院與醫生的紀錄片,以及它的生死問答
    《人間世》第一集《救命》劇照一部紀錄片和它的生死問答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陳薇本文首發於2016年7月14日總第764期《中國新聞周刊》一部由上海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上海廣播電視臺合作拍攝的十集醫療類新聞紀實片《人間世》,和以往看到的醫院故事有些不同
  • 哭著看完《人間世》,才明白人間真的很值得
    這句話來自《人間世》第二季的豆瓣評論。最近兩天,無數網友被這部大型醫療記錄片所感動,剛剛播出兩集,就打出了9.5的高分。V姐也一樣,儘管早已看過第一季,心裡有所準備,看完卻還是哭成了淚人。歸根結底,因為太真實。
  • 《人間世》:生老病死,總有一瞬間讓你熱淚盈眶
    這部紀錄片就是《人間世》。這個紀錄片,就把拍攝地點選在了醫院。其實醫院是一個很複雜的地方,它不僅連接了一個人的生死,還是病人、醫生、家屬三者之間維繫的紐帶。它還是各種情感交匯、碰撞、融合的天堂與地獄之門。首當其衝的,是醫生的束手無策。在第一集裡,攝製組就拍下了幾個畫面——手術失敗、病人死亡、家屬的哭鬧。平時救死扶傷的溢美之詞此刻化為烏有,在親人去世的無力感之後,家屬會把對死亡的絕望轉而發洩在醫生的身上。
  • 《人間世 第二季》對話主創:拍了兩年,我們究竟在談什麼
    《人間世》第二季完結,豆瓣上再次收穫了9.6的好分數,而對《人間世》第二季總導演之一,製片人範士廣而言,第二季的《人間世》承載了自己和團隊更多的心血。很多人說《人間世》不敢看,因為裡面有很多生生死死的故事。面對記者,範士廣講述了很多《人間世》背後的故事,分享這兩年拍攝過程當中遇到的生死瞬間。
  • 《人間世 第二季》生與死
    一個個生命的逝去 用鏡頭捕捉 每一集 每一幕 每一次轉鏡 都是生死的博弈 有些留在了這個冬天 有些埋葬在了春天 《人間世》從不是靠鏡頭的拼接和設計來感動 憑藉的是人類在生死抉擇面前的抵抗 對生的渴求 以及無力感的具化 最真摯的感情表達 最遠的距離 最動聽的那句 「媽媽,寶貝永遠愛你」來傳遞共情 時至今日 我不能忘記第二季第一集中的那句話 「他們可能不是拍的最好的,但他們一定是最用心的」 當摯親用顫抖的雙手
  • 一個人的教養
    一個人的教養,與貧富無關,與年齡無關,而要看他的家庭,看他的父母,看他的家教和家風。在公共汽車站,看到一對父子準備上車。父親身上背著一個很大的編織袋,一看就是很樸實的農民,旁邊站著的兒子也衣著樸素。兒子對父親說,「爸爸,小心你的袋子,不要把別人給撞著了」。父親回答道,「哎,好嘞,我會注意的。」
  • 聯合國發出警告,明年2.7億人將面臨生死考驗
    即將結束的2020年給世界各國都帶去了嚴峻的考驗,年初暴發的疫情直到現在都沒能徹底結束,大部分國家還在忍受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時代周刊》甚至在其封面上直接評論2020年為最糟糕的一年,並且在上面畫上了一個大大的紅叉,似乎是想說明這一年對世界來說究竟有多糟糕。
  • 《人間世 第二季》人間世的零星隨筆(2019.10-2020.06)
    這裡的每一個故事都感人而震撼,在生死面前他們足夠渺小而脆弱,在面對生死時他們足夠偉大而堅強。以後無論遇到什麼磨難和挫折,有過什麼悲傷和失落,經歷什麼;覺得生活走不下去的時候,遇到各種挫折和悲傷的時候,去看看人間世吧,我們這些又算什麼呢暴風雪終將結束,經歷過的人們可能不會記得自己是怎麼挺過來的,他們甚至都不確定暴風雪是不是真的結束了,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當他們穿過暴風雪後,就不再是之前的那個人了。
  • 《人間世》第二季|生命的降臨是如此艱難,每一個生日都值得紀念
    大型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第二集今晚在雲南衛視播出。生命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讓我們放下浮躁,再次認真聆聽這些生命中的愛與痛!第二集 《生日》 ↓↓↓第二集,講述的是在婦產科中的「豪賭」。三個母親,出於不同的「執念」,想要生育的新生命,卻迎來了人生中的巨大考驗。在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下,結婚生子傳承血脈是每個成年人的義務與責任。每個女人都渴望有自己的寶寶,然而有的女性由於先天身體條件的限制,可能一生也不能生育。可以面對傳統觀念與自己對丈夫的愧疚,不得不選擇冒著生命危險懷上寶寶。攝製組在婦產科蹲守整整一年的時間,聚焦中國女性在生孩子時面臨的種種選擇與矛盾。
  • 感人紀錄片——《人間世》
    [紀錄片推薦]今天艾鑫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讓人帶給人真切感動的紀錄片--《人間世》。這部紀錄片是以醫院為拍攝原點,通過蹲點拍攝,記錄下一個個在醫療行業的真實故事和人物。每一集的內容不同,相同的是面對生死離別時的痛苦。每個家庭的悲歡,每位醫護人員的值守,演繹著人生百態。通過記錄真實情況,具體講述家庭痛楚,同時也記錄著新生與希望,還原最真實的醫患關係。生活不是童話,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會有-個美好的結局。生命對誰來說都是短暫的,每個人都像煙花一樣,都會有自己最絢爛的時刻。這是個超棒的節目噢,感興趣的小可愛們快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