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世》:一部關於醫院與醫生的紀錄片,以及它的生死問答

2021-03-01 中國新聞周刊
一部關於醫院與醫生的紀錄片,十集,播出在醫患、醫媒矛盾最膠著的微妙時期,全面地呈現醫生真實的工作狀態,其中不乏「曝光」失敗案例,卻在社會引起很大的正面反響。

《人間世》第一集《救命》劇照

一部紀錄片和它的生死問答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陳薇

本文首發於2016年7月14日總第764期《中國新聞周刊》

一部由上海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上海廣播電視臺合作拍攝的十集醫療類新聞紀實片《人間世》,和以往看到的醫院故事有些不同。第一集開篇,就是兩位年輕病人「不治」的案例——32歲的急性心衰病人朱建峰和24歲的海鮮中毒病人鄒磊。一共5個案例,其中3個案例中的患者最終不治。

這一集取名為《救命》,有人開玩笑說,救命就是很難救命;第二集《理解》,記錄了急救車不被理解,捨近求遠、周轉不暢的現實。十集的片子裡,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故事,比如一位做試管嬰兒失敗的失獨母親,一臺被迫中止的手術,一位手術做了9小時、直到手抽筋的院士,一位懷孕了被查出癌症的準媽媽……

片子剛播出,就引起不小社會反響,相應的微博微信閱讀量也很快攀至十萬+。

「我們不想做非黑即白的報導,不寫非黑即白的人生,而是想展示黑白之間的灰度。」《人間世》總導演周全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起初,他們擔心是不是呈現了太多人生的殘酷、生命的痛苦。然而,「人性的光輝是很奇怪的,當你遭遇困境的時候,當生命遭遇懸崖的時候,才會看到生命力的存在」。

他們更希望,通過觀察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反映社會變革時期,和諧醫患關係如何艱難前行,通過換位思考和善意的表達,去展現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

醫院主動提出拍攝醫學局限性

上海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新聞宣傳處處長王彤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部紀錄片能夠在上海拍攝並完成,絕非偶然。

在此之前,另兩部醫療紀錄片《急診室故事》《來吧,孩子》都是他們與電視臺深度合作的產品,反響不錯。上海醫療水平走在全國前列,三大健康指標連續多年居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水平。

表現出「醫學不總是妙手回春、不總是人定勝天」的想法,其實是醫院自己提出來的。周全記得,早在2014年,在上海市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召集的22家醫院協調會上,一些醫院的院長、黨委書記說,能不能通過紀錄片客觀反映一下,儘管現代醫學發展很快,但還是有局限性,有可為和不可為。

周全深以為然。他們與上海衛計委很快達成共識。「醫生們長期戴口罩,現在,我們要拉下口罩、拿起話筒。」

他們一直希望做實證類報導,要體驗、蹲點、沉浸入某一個領域,做長時間觀察,回歸到社會記錄的本原。為此,他們擬定了不少體驗對象:社區居委會、街道派出所,甚至是一家深夜酒吧。記者團隊,來自上海廣播電視臺融媒體中心下屬的深度報導團隊,共四人,每人另外配兩名助理編導,此前他們曾完成315打假、食品安全黑幕等報導。

「拍攝無禁區,播出要溝通」,雙方確立了合作原則。電視臺想好了「理解」「希望」等幾個關鍵詞,但沒有預設立場,更不知道將會拍到什麼。上海衛計委則為此片成立了醫學倫理委員會和醫學專業委員會,就片中案例審看、把關。

從2015年初起,記者們穿著白大褂,像見習醫生一樣蹲守各大醫院,做前期調研。「前3個月,完全沒有辦法跟醫生講話。他說專業術語,還夾雜著英文單詞,我們都不懂,只能像小學生一樣從頭學起。」記者董路翔說。

有一次,他在手術室裡圍觀。臨走時碰了一下主刀醫生,告訴他自己要走了。不料醫生立刻僵住不動,說「我髒了」。董路翔當時沒有概念,醫生的無菌環境會被自己的一個指頭破壞掉。

在瑞金醫院心臟外科重症監護室,趙強主任對於記者秦博的到來沒什麼避諱,依舊像往常一樣工作。醫療小組開會,趙強照常批評某位醫生:「你不能光看病人目前的病情,他後來的預症你想到了嗎?這樣方案是不是正確的?」說著說著,意識到記者秦博就在旁邊,趙強便稍稍收斂一點兒。

還有一次,趙強查房時和病人聊天,旁邊一個小箱子從輸液架子上突然掉了下來。他當場發了脾氣,直接在現場把護士叫過來追責:「這個東西是要放到中間的,是誰讓你放到這邊的?是誰?」

這段指責護士的畫面出現在了紀錄片中。趙強,這位做完手術要喝可樂、雷厲風行的醫生,在秦博的鏡頭下顯示出了真性情的日常狀態。他為秦博講解人工心臟泵的工作原理,還在複雜、困難的手術之前,主動叫上秦博。他的微信籤名是,「每天都要開心」, 與別人的「開心」不同,他的「開心」是指「開心臟的手術」。

「趙強醫生有一個特點,他只關心自己的專業,別的不是不關心,是他想不到。」起初擔心醫生對媒體有所保留、利用專業知識屏蔽記者的秦博,最終在瑞金醫院拍攝完成了大部分素材。

慢慢地,醫生們接納了記者的存在。有一次拍攝腎移植手術,兩名醫生周佩軍和王祥慧,不約而同在手術快完成時,提醒秦博說,最珍貴的禮物在病床下面。秦博挺納悶,往下一看,是病人的尿袋子——有尿液,說明新的腎臟開始正常運作了。醫生捧著帶著血水的尿液袋,像個孩子般開心地笑,還直接指揮攝像,說「趕緊拍特寫、趕緊拍特寫」。

由秦博製作的第一集《救命》,5位病人中有3位在手術中去世。醫生開玩笑說電視臺太「狠」,拍攝的二三十個案例中,成功的幾乎都沒用。瑞金醫院領導也很擔心,主題和立意能理解,但畢竟以失敗病例為主的紀錄片從未出現過,觀眾是否能夠接受這樣一家大醫院的「失敗」呢?

最敏感的還是醫務處。處理醫患關係多了,醫務處幾乎養成了一種慣性,十分注重基層醫生的操作標準。審看時,醫務處希望刪掉一個幾乎是一閃而過的鏡頭——一位護士,戴的口罩一邊沒有遮住鼻孔,而是滑落到嘴唇上方。院方擔心,這個鏡頭可能引起爭議。

一邊在解禁,同時在設防。紀錄片的調研與拍攝持續了一兩年,過了2015年、2016年兩年元旦還沒拍完。一位關係熟的醫生開著玩笑問秦博:「你們準備拍多久啊?快趕上我們住院醫師3年大輪崗了。」

上圖:《人間世》第二集《理解》中急救車場面的劇照

下圖:《人間世》第四集《告別》裡,臨終關懷病房的一幕

「現在人還勝不了天」

「我只知道你工作是挺累的,但是沒想到還要受這麼多委屈!」看過紀錄片後,媽媽這樣對車在前說。車在前,瑞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是第一集《救命》主人公之一。片中,他被一位病人家屬掐住了脖子。

病人因心力衰竭轉入外科重症監護室。車在前正值班時,幾位家屬闖了進來,說要看看。那時已是晚上七點多,過了每天下午四點到五點的探視時間,按規定不允許。不料,一位家屬直接上前,掐住了他的脖子。

從醫12年,他是第二次碰到類似狀況。「可能我還沒有遇到過特別大的挫折。」他開玩笑說這是自己堅持至今的原因。但是,工作強度與心理壓力確實令人心疼。

3臺手機,24小時開著。早晨的鬧鐘一長串,從5點50分起,每隔5分鐘設定一個。工作這麼多年,假期加起來不超過10天。每6天白班後,會接著值一個晚班,從晚7點到早7點。記者秦博甚至拍到他連續值班48小時的場景。

他在朋友圈中看到一個段子,「如何做到既熬夜又不傷身體?」點開後的回答只有2 個字,「沒有」。醫生朋友們紛紛在下面留言,「態度很誠懇」「用詞準確」……即使不熬夜值班,他也曾在凌晨睡夢中接到病房打來的求援電話。

急診,最難的一個是「急」,一個是「診」。急在時間緊急。心梗救治時間12個小時,腦梗到溶栓4.5小時,胸痛中心從接診至病人血管開通時間是國際標準黃金救治的90分鐘。真正留給急診科醫生的時間並不多。

「有時候我們就像破案一樣。」車在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舉例說,一位女士因肚痛入院,可能是婦產科的宮外孕,可能是外科的闌尾炎,可能是內科的酮症酸中毒,也可能是重金屬中毒,甚至還可能是一種代謝性疾病卟啉病——他們都遇到過。

腹痛還有可能是急性心梗的症狀之一。他知道有一位病人看腹痛,去掃CT時死亡,最後證實是心梗。

如果把與疾病的較量比做一場戰役,車在前醫生是會勝利的。一位患有胰腺炎合併腎衰的病人,通常死亡率在百分之八九十的,卻在住院一百多天後即將出院;吃了毒蘑菇的一家三口,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有一位已經治癒……「對於治療過的一些危重病人,我們就會對他的名字很有印象,在我們的記憶中像進入史冊一樣。」車在前說。

然而,還有一句醫學名言是「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在一些疾病面前,車在前也常常感到無能為力。紀錄片中,24歲的患者鄒磊因海鮮中毒而在搶救,家屬問他:「還有沒有希望了?」

車在前回答:「扛啊。我們也是在死扛這件事兒。」

事後,記者問他,是不是說得太狠了?車在前回答他:「我說的是實話啊。我總歸要跟大家講實話的。」

「救該救的人,救能救過來的人。有些病人沒救過來,但起碼給了家屬一個接受的過程。這是一個挑戰,不努力的話,一點機會都沒有;努力過了,沒白費,就可以接受。」車在前已然淡定。

他記得一句話,人這一輩子都要排隊走向火葬場。而醫生的職責就是,防止有些人插隊。如果說有遺憾,一些「插隊」沒能被防止,一些可逆性疾病沒能搶救過來。

他還記得另一位病人,因休克、血壓低而入院,基本判定是感染,但是還沒來得及徹底搞清楚病因,4個小時後便去世了。這讓他有點堵得慌,「這場仗,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施展自己的才能,戰爭就已經結束了。」

紀錄片中,海鮮中毒的鄒磊最終沒能搶救回來。中秋節時,車在前意外收到家屬簡訊:「臨床有各種風險存在,現實也很殘酷。現在他已入土為安,我們也會逐步調整過來,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祝願您和ICU全體醫護人員工作順利,中秋快樂!」

他非常感慨。鄒磊這位病人,他一直記得很清楚。他也在反思,是不是哪些地方還沒有做到,「也許當時應該給他安排一次家屬會面交談吧?」

《人間世》的一次拍攝現場

對生死坦然,並不意味著放棄努力

記者董路翔,在拍攝進行到三四個月之時,莫名地覺得全身不舒服。他去做了個全身檢查,腸鏡胃鏡都看了個遍。他蹲守的醫院,是上海市閘北區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病房。2015年,這個國內首家社區臨終關懷科室,開出了135張死亡醫學證明書。

他曾遇到一位三十多歲的年輕女性,因癌症住院。第一次見面,她坐在病床上,告訴小董自己身上疼。第二次,她躺下了,不過還能說話。第三次,不省人事。董路翔與她見面不過三次,一個星期就走了——這讓1988年出生的年輕記者董路翔很不能接受。

病房醫生黑子明則淡定得多。在他看來,每個人都應該接受生死教育。他曾是神經內科醫生,2012年參加上海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畢業後被分配過來,至今已握過幾百位臨終老人的雙手。

黑子明要為臨終病人減輕痛苦、緩解症狀,不讓他們因疾病之外的原因去世。僅僅疼痛一項,如果是腫瘤引起的顱內高壓,要結合脫水、降低壓力的藥。一些骨轉移的疼痛,單純用止痛藥也不行,還要增加骨治療藥物,或者非甾體消炎藥。

多數時候,他還要撫慰病人們的精神痛苦。有的病人完全沒有睡眠,精神煎熬,身體卻疲倦;有的病人有抑鬱傾向,希望不要再折騰,早點離開這世界。有老人想回老房子看看,有孩子想去人民廣場看鴿子。與一般醫院不同,這裡都會準假。

他記得一位病人,預計生存期只剩一周。病人最後的願望,是去南京長江大橋看一看。醫生們允許了。事後,病人妻子說,丈夫特別開心,一邊嘔吐一邊看大橋,回去後精神狀態很好,離世時還是笑著的。

「科學越先進,對人的感情就會覺得越冷漠、越無助。」黑子明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曾在三甲醫院學習,看到癌症中晚期病人們因醫院不願收治,被判定為沒有治療價值,不得不打起背包回家時,好奇地問教授,他們將來會怎麼辦。教授也無法回答。

他的成就感,來自於病人的親身感受,而不是必然死亡的結果。當老人們離開,他會想成是一位老朋友離開了,但在生命最後路口,自己是曾經幫助過他們的人。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有尊嚴的送別。

不論是黑子明,還是車在前,醫生們這種對於生死的坦然,會被認為是「麻木」與「冷漠」。記者秦博曾被一位病患提醒,「哎呀,我覺得你這個人挺不錯的,但是你在醫院待的時間長了,可千萬別麻木了。」

秦博起初還這麼提醒自己,但他後來發現,這種「麻木」是必然的,因為醫生很難再對日常工作一驚一乍;但是,「麻木」其實是打引號的,「因為醫生知道自己最該做的是什麼,保持熱情還是最重要的」。

在心臟外科重症監護室,秦博記錄下了一位34歲病人朱劍輝的搶救過程。病人突發細菌性心肌炎、極度心衰,狀況緊急到來不及上手術臺,布帘子一拉,醫生和護士就在監護室的病床上準備開胸手術。

當時,三個醫生輪番心肺復甦,兩個醫生在大腿做靜脈管。床頭醫生按十下停一下,床尾醫生就趁這短暫的間隙在病人大腿割一刀做插管,動作反覆交替。不料,床尾醫生突然大叫一聲:「不行了,不行了,主動脈癟掉了,我管子插不進去。」連手術條件都不具備,這位病人最終去世。

「那一次,我能感覺到整個團隊非常沮喪。」秦博說。下班後,醫生們第一次提出要去蒸桑拿,休息一下。一路上,有醫生說病人急診來得太晚;還有醫生埋怨病人6歲時做的心臟手術是在哪家醫院做的,發現瓣膜不全怎麼不補上、或者安上人工瓣膜。還有的醫生分析,器材準備如果再快一點,如果早個幾秒鐘,也許就好了呢?

對生死坦然,並不意味著放棄努力與希望。「我最看重的是這些醫生身上的理想主義。儘管醫患關係很緊張,儘管這個社會可能沒有變得特別好,但是這不妨礙我冒著風險去救人——這是兩回事兒。」秦博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接觸了多次搶救之後,他覺得,面對病人瀕死,醫生是一定想著把病人撈回來的,「有時候甚至比病人家屬還純粹」。

所有人需要面對的,

是人類終極問題

「我們不是不救,是已經救過了,沒辦法了。他已經百分之百腦死亡了,還讓他躺在這裡,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要面對現實……」2016年6月30日下午,上海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面對著三位病人家屬,苦口婆心。

病人44歲,患帕金森綜合症,10天前轉到ICU,很快轉為腦死亡。然而,家屬們無法接受這一切,病人依靠一臺呼吸機維持至今。在中國社會,傳統的死亡概念仍然是,心跳停止、自主呼吸消失,才算死亡。

實際上,中國死亡標準二元並立,腦死亡標準在醫學界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我國通過了腦死亡標準,但沒有就「如何認定死亡」立法。因此,「家屬沒有讓我們拔掉呼吸器,我們就不能拔掉呼吸機,在這裡壓著,等著家屬來接受這件事」,這位腦死亡10天的病人,最近讓車在前醫生比較糾結。

《人間世》裡,記錄了一個器官捐獻案例。一對父母,在獲知24歲的兒子腦死亡後,忍著劇痛,捐獻出了兒子的兩個腎臟、一個肝臟、肺臟和兩個眼角膜。另外,還有一顆被浪費的心臟。因為沒有綠色通道,深夜上海沒有民航航班,心臟無法在4小時內到達北京。

事實上,這個案例曾被建議不要播出。2015年被稱為我國「器官捐獻元年」,然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器官捐獻通過人體器官獲取組織(簡稱OPO)來進行,相關信息由OPO錄入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根據結果分配。不過,目前主要是腎臟、肝臟,心臟還沒有錄入。

拍攝越深入,記者們越發現醫療制度、體系的不合理之處。比如,醫保,經常有外地病人問醫生,這個手術能報銷多少?每個省的報銷制度不一樣,還隨時變化,一線醫生很難摸清楚。患者不滿、醫生無奈,誤會由此產生。

其實,誤會無處不在。有一次,病人手術後,麻藥勁兒還沒過。醫生跟病人說,張大嘴、深呼吸。不巧,這病人姓張。第二天,醫生就被投訴了,原因是給患者起外號。後來,醫生就只說「放輕鬆」。

記者們還拍到了急救車被壓床而無法出車。因醫院病床飽和,已經沒有多餘的床位,病人只得在急救床上接受治療,急救車只能等待。有一個人喝多了,掉進井裡摔傷,被急救車送到醫院。然而,因為他希望得到賠償,怎麼都不肯從床上下來,急救車只能停在醫院門口等著,無法離開。

他們拍到了醫療糾紛,但由於沒有得到其中一方的允許,不能呈現事件全貌,放棄了。他們還接觸到號販子、「血頭」、醫藥代表們,但感覺重要性暫時排後,先讓醫院與公眾達成基本共識為好,也沒有深入。

「醫院與公眾之間的裂縫,我在內心深處是深深想去縫合的;但是,媒體又有一個屬性是發現矛盾,那麼,如果我們發現了矛盾,就有責任把這矛盾的背後呈現得最深刻。」《人間世》總製片人李振宇說,他不希望自己繼續成為醫患矛盾的推手。

紀錄片第一季的成功,讓更多醫院與他們聯繫拍攝。公安局、幼兒園也表示了歡迎。他們希望繼續拍攝第二季。拍攝了一年多器官捐獻案例的記者秦博,和攝像大哥一起去紅會登記了器官捐獻。另一位記者董路翔,則與臨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位醫護姑娘結了婚。

「我們不是傳播者和布道者,而是觀察者和記錄者。我們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讓人們回歸到比較理性的生死問答。」不過,總導演周全說自己似乎越來越迷茫,因為最終發現,所有人需要面對的,是一些人類的終極問題。它無限複雜,卻又值得我們孜孜求索。

(實習生張池羽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本刊立場

一本有態度的雜誌 | 一個有溫度的公號

轉載或商務合作 回復關鍵詞 轉載 | 合作


點擊圖片瀏覽 | 能用錢解決的,絕不要花時間


點擊圖片瀏覽 | 逝者|「江湖中人」葉選寧


點擊圖片瀏覽 | 那個振臂高呼的熱血青年,卻用一記重錘砸穿了同胞的頭顱


-中國新聞周刊 | 新媒體矩陣-

有意思網 |  AutoMan | 大人的玩具

開Fun | 反觀 | 財迷 | 劇逗

相關焦點

  • 《中國醫生》溫暖人間世之後,醫療紀錄片要火了嗎?
    但《中國醫生》不是國內第一部「網紅」醫療紀實節目。近年來,已經有大量此類作品聚焦醫療行業,以《生門》《人間世》《生命緣》為代表的高口碑紀錄片,這些作品不但讓大眾了解到了中國醫生的怕與愛,更展現出一幅醫院中生老病死背後的人間浮世繪。
  • 紀錄片《人間世》:手術失敗了 醫生卻收到感謝信
    2014年冬天開始,上海廣播電視臺(SMG)4位編導帶隊8個拍攝小組在幾家醫院蹲點、拍攝,希望記錄下前所未有的真實醫院。  兩年後,紀錄片《人間世》播出,觀眾看到了不一樣的醫生:搶救失敗的背影;在治療方案和支付能力之間糾結的主任;拿掉車牌超速取回移植心臟的醫生……  失敗、死亡、焦躁和無奈,都被鏡頭紀錄下來。豆瓣打分9.7分。
  • 《人間世》:我不是「醫神」,發人深思的國產紀錄片
    東方衛視播出的《人間世》,由主創團隊歷經2年的時間,走訪上海大大小小的醫院,通過鏡頭向受眾展示了一場「有灰度」的生死課堂。《人間世》裡面的人物身份從醫生-病患-家屬輪番切換,真實記錄對醫生、家屬、病患的訪談內容,但旁白的冷靜與克制,使得畫面在充滿人情味的同時履行著紀錄片傳遞信息的本職工作。紀錄片的敘事也未必只是平淡的,毫無波瀾的。在敘述病患個別事例時,敘事節奏就會變得如同坐過山車一般,讓受眾心驚膽戰。
  • 「我要吹爆這部紀錄片《寵物醫院》,堪稱動物版人間世!」
    最近,我被一部橫空出世的寵物紀錄片感動到哭成狗,叫《寵物醫院》,被網友稱為動物版人間世。雖然《寵物醫院》被譽為動物版人間世,但看《人間世》時,認為世間人類皆是苦兒,而看《寵物醫院》,瞬間覺得世間雖苦卻依然溫暖。
  • 《人間世》再次戳痛人心!40 歲醫生為何崩潰大哭?
    醫生,是堅守還是逃離?醫療紀錄片《人間世》不僅講述了戳痛人心的患者故事,更把醫生這個職業推向了熒幕,全面呈現了他們真實的工作狀態:「我們科室4 年 4 個醫生辭職,想要招一些年輕的醫生進來真的好難。」《人間世》裡一位ICU兒科主任寥寥數語,告訴我們一個駭人的真相:比孩子看病難更可怕的是,兒科醫生正在消失。儘管業務水平高,從不抱怨工作,有的好醫生卻囿於學歷限制而沒有晉升空間,無奈去了私立醫院……再加上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醫患關係、醫鬧等問題,醫生的工作環境普遍壓力較大,職業現狀較為堪憂。
  • 感人紀錄片——《人間世》
    [紀錄片推薦]今天艾鑫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讓人帶給人真切感動的紀錄片--《人間世》。這部紀錄片是以醫院為拍攝原點,通過蹲點拍攝,記錄下一個個在醫療行業的真實故事和人物。9個攝製組,50個人,蹲守醫院,陪著200多個拍攝對象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經歷他們生命當中的重大時刻。每一集的內容不同,相同的是面對生死離別時的痛苦。每個家庭的悲歡,每位醫護人員的值守,演繹著人生百態。通過記錄真實情況,具體講述家庭痛楚,同時也記錄著新生與希望,還原最真實的醫患關係。生活不是童話,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會有-個美好的結局。
  • 高分醫療紀錄片《人間世》 深度展現醫院裡的人間世態
    2016年,醫療《人間世》一經播出,便在豆瓣評分上獲得了9.6的高分, 2019年,《人間世》第一季播出,同樣獲得9.6的評分 圍繞這部紀錄片的評論的關鍵字眼是真實、震撼與催淚
  • 這就是《人間世》!歡迎報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紀錄片多個劇集的拍攝取景取材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帶你一起走進《人間世》,看人世間的真實的人生百態。「生命有痛,有你真好」6月15日下午,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11號樓的會議室裡,聚集了20多家醫院的醫務工作者,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學生們。
  • 《人間世》:一個人一旦面臨生死考驗,教養就顯露無遺
    這部紀錄片,通過每集中有溫度的生命故事促成了某種「啟蒙」,彌補人與人之間缺失的善意、信任以及科學精神。「醫院裡,錢經常會帶來巨大的困擾,」《人間世》第二季總導演秦博很感慨,「在ICU,維持一個人的生命足以讓他周圍的人陷入巨大的困境,因為生死和金錢在這裡直接掛鈎。」這個中年男人「偏偏還有很多錢」,夫妻倆早年來到上海打拼,有了不少積蓄,但如今這些錢成了他的原罪。
  • 紀錄片《人間世》回歸,慎入!小心哭暈在廁所
    最近,朋友圈被一部叫《人間世》的紀錄片刷屏了,大家紛紛表示看完第一集就已經「哭到喘不過氣」。
  •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它很感人,但還不夠
    你或許可以給他們看這部紀錄片。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漢爆發之後,《人間世》拍攝團隊,和援助的醫護工作者一起,進入了武漢,拍攝下了最珍貴的素材,製作了這4集紀錄片。在國內疫情逐漸平緩的今天,重新回頭看這些視頻,對很多人來說,或許有點殘忍。
  • 動物版人間世《寵物醫院》:這部紀錄片 你不哭,算我輸
    最近一檔橫空出世的紀錄片《寵物醫院》講述的正是人和寵物之間的生離死別。在《寵物醫院》這部被稱為動物版《人間世》的寵物紀錄片裡,關於如何對待自己的寵物的問題,每個鏟屎官都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遇上你是我最幸運的事 養寵物,最幸福的其實就莫過於和生命的相遇。
  • 高分催淚紀錄片《人間世》回歸,這些教育啟示比眼淚更珍貴! |
    人民醬說:有時候,父母和孩子一起看一部好的紀錄片,也是一次生動的家庭教育。全文2771字丨閱讀共需6分鐘編輯丨人民醬最近小編的朋友圈被一部叫《人間世》的紀錄片刷屏了,大家紛紛表示看完第一集就已經「哭到喘不過氣」。
  • 醫療紀錄片《人間世》背後的故事(附全集回看)
    如今,一部叫《人間世》的醫療紀錄片因帶我們直面了死亡而紅遍網絡,在豆瓣上也被刷到了逆天的9.7分。意外到來時醫學的無力回天,臨終關懷前的平靜與掙扎,器官移植中的糾結和無奈,絕症來襲時的絕望和奮鬥,都在十集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近日,「中國網事」記者採訪了《人間世》中涉及的醫院和相關人員,聽聽他們怎麼說。◥  紀錄片《人間世》第一季已播出完畢,敬請關注第二季。
  • 【醫聲醫事】大型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啟動
    作為2016年中國電視界的現象級節目,十集紀錄片《人間世》播出後獲得了廣泛關注和讚譽。如今,第二季籌備工作已緊鑼密鼓地開展,攝製組開始投入緊張的拍攝階段。由上海電視臺和市衛計委聯合策劃製作的大型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今天正式啟動。作為2016年中國電視界的現象級節目,十集紀錄片《人間世》播出後獲得了廣泛關注和讚譽。如今,第二季籌備工作已緊鑼密鼓地開展,攝製組開始投入緊張的拍攝階段。
  • 豆瓣評分9.6紀錄片《人間世》繼續闡述世間悲涼,新聞聯播也關注
    豆瓣評分9.6紀錄片,《人間世》繼續闡述世間悲涼,新聞聯播也關注人世間充滿最多感動的是醫院,充滿最多悲傷的也是醫院,在這世間小小的一棟房子裡每天都發生著意想不到的事,不過都與著眼淚有關,那一幕幕你難以不被觸動,每一次的醫生的囑託都會牽動著那顆千瘡百孔的心,誰能熬過醫院裡發生的種種
  • 紀錄片推薦——《人間世》
    從出生到死亡,從新生到終結,短短數十年的時光,漫長的人生之路,無論精彩與否,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一個地方——醫院。    以醫院為地點,以醫患關係,患者人群,醫生職業為背景拍攝的紀律片《人間世》系列是由上海廣播電視臺和上海市衛計委聯合策劃拍攝。
  • 《人間世 第二季》讓人恐懼的,是那種無力感
    看電影、看劇、看紀錄片。我總是喜歡看美好的,或者結局美好的。但是有時候現實總是殘酷,讓我懼怕直面他。看《人間世》,看完第一集,我就很難堅持看下去。這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醫療紀錄片,直面生死,記錄醫生、病人、家人三方共同的故事。從醫院這個點出發,逐漸延展至病人的生活。
  • 《人間世》:生老病死,總有一瞬間讓你熱淚盈眶
    醫院,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地方。有很多人從這裡出生,又有很多人從這裡死去——而且都是發生在同一天。人們提起醫院,想到最多的可能不是生和死這兩個極端,而是病,病能伴隨一個人的一生,也牽掛了無數個家庭的人生百態。一說人生百態,似乎電影是一個很好的表現載體,但是又會有人說,電影太假、有人工的痕跡。紀錄片在這時候承擔了重任,並往往以樸素的剪輯、真摯的情感贏得各種口碑。
  • 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在上海點映
    《人間世》第二季 官方供圖中新網上海8月29日電 (王笈 郭容)紀錄片《人間世》第二季點映會29日在上海廣播電視臺舉行。《人間世》主創團隊與上海瑞金醫院、中山醫院、仁濟醫院、第一人民醫院、華山醫院等醫療機構代表分享交流了紀錄片的合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