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8月31日訊 山!山!山!「八分山一分水一分田」,連綿的群山孕育了貴州的美景,卻也嚴重限制其對外經濟的聯繫。然而山海相連,扶貧同心,沿海6省(市)7個城市的對口幫扶為貴州脫貧攻堅、同步小康注入了強大動力,其中,山東青島與貴州安順結對共建已有24年,兩地建立了深厚的情誼。8月25日-29日,在由貴州省委宣傳部、山東省委宣傳部等共同主辦的「山海同行·決勝今朝」東西部扶貧協作「6+1」省級媒體主題採訪活動中,本報記者走遍安順所轄8個縣區,記錄魯黔攜手脫貧攻堅的戰果,以及兩地百姓心連心的深情呼喚。
水母河流域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示範園區韭黃飄香
黔貨出山
特色農業種出好日子
「利用青島對口幫扶資金,我們修建了這條2.4公裡的產業大道。村裡的車傍晚6點出發,第二天早上新鮮蔬菜就能送到廣東的市場上。這條大道打通了產業發展的最後一公裡路,不僅是致富路,也是我們和青島的連心路。」在機耕道縱橫相連的平壩高標準蔬菜示範基地,順著平壩區天龍鎮高田村黨總支書記朱高學所指的方向,萬畝田間那條一直延展向天邊的路,在陽光下泛起金色的光芒。
不僅是資金,青島還指派了技術人員,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曾經貧窮閉塞的高田村,如今已成為面向珠三角、港臺地區等發展訂單農業的蔬菜產業基地。「青島的幫扶帶來了先進經驗和思想觀念的轉變,讓我們知道勁該往哪使。」朱高學說。
崇山峻岭之間的紫雲縣白石巖鄉幸福壩區上,綠瑩瑩的地瓜秧集中連片。正值收穫時節,幾十位村民趕著水牛在田間勞作,收穫本地特產的紫雲紅芯薯。橫截面呈梅花狀的紫雲紅芯薯「形同雞蛋黃,食有板粟香」,產品供不應求,每天都有電商來要貨。「紅芯紅薯產業項目覆蓋全鄉農戶2968戶,其中貧困戶1325戶。我們獲得青島對口幫扶資金1240萬元,資金的注入加速了產業的發展,項目可增加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5000元以上。」白石巖鄉人大主席吳崇雨說。
綠色的韭菜蓋上塑料桶15天後變成金黃色的韭黃,一斤市場價能賣到七八塊。在水母河流域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示範園區,到處都能聞到韭菜飄香。據普定縣副縣長楊大盛介紹,在青島扶貧資金的幫助下,這裡主要以發展韭黃產業為主,覆蓋10個行政村。今年青島繼續投入幫扶資金2100萬元,並加大了對貧困戶種植韭黃的農業技術培訓。「在普定,十萬畝韭黃正鋪就村民金色致富路。」
產業扶貧
大山深處的山鄉巨變
貴州的辣,辣得直接,辣得真誠。今年43歲的關嶺自治縣縣委常委、副縣長欒紹斌,是青島市第五批赴安順市掛職幹部,在安順的一年多時間,他已習慣這種辣,並融入這種辣勁謀劃發展產業,帶動百姓致富。在關嶺將生態畜牧業作為當地特色優勢產業後,欒紹斌主動和山東新希望六和對接,今年2月28日,關嶺新牧標準化生豬養殖項目在安順籤約,青島市投入1800萬元幫扶資金助推項目早日投產。
然而受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前期選址工作推進困難。為了讓項目儘快落地,欒紹斌陪同項目方走進大山深處,連著考察了20多個地塊,每一個地塊走進去就得兩三個小時,日行兩萬步以上。「貴州是喀斯特地貌,山連著山,隔著一座山根本看不到裡面的情況,必須深入進去、往深裡看,才能看到真實面貌。」
跟隨欒紹斌的腳步,沿永寧鎮康寨村新修好的小路盤山而上,轉進7座大山的懷抱裡,用於立體式樓房養豬的五層建築才赫然出現在眼前。在這處平均海拔1600米的山間,挖掘機、商砼車正熱火朝天地穿梭。「我們爭取9月底就投產,規劃年出欄生豬15萬頭,實現年產值7億元。」
熊貓精釀是安順市西秀區的現代化新型綜合釀酒工廠項目。「當時我們投資熊貓精釀時,條件就是需要來貴州建廠。該項目在扶貧方面將至少提供100個就業崗位。」安順市青安產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崔偉龍說。公開資料顯示,安順青安產業投資公司由青島華通國有資本運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控股,而後者正是青島市政府直屬投資類企業。「精釀啤酒不同於普通啤酒,會進行一些風味的添加,而當地的蜂蜜、生薑汁、金刺梨都是不錯的風味原材料。」
南橘北枳
精準扶貧也是發展契機
換個眼光,扶貧也是增長點,而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也是自身發展的重要機遇。
2018年11月,在青島市城陽區掛職幹部引薦下,青島鑫源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與關嶺自治縣人民政府籤訂招商引資合同,並成立安順尚源水科技有限公司,投資關嶺自治縣智能水處理系統製造項目。「2016年公司逐漸在雲貴川地區開展業務,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建設子公司成為重要階段。」安順尚源水科技有限公司技術副總劉強強說,在西南地區成立製造、銷售子公司,可以降低售後和運營成本,也可以給客戶創造更多好的產品。「建成達產後我們廠區將輻射西南市場,年銷售額2億,上繳稅收800萬元,可安排就業人員150人,還能幫助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解決生活問題。」
「咱們是老鄉,我是臨沂沂水的!」在安順市普定縣大興村的肉兔養殖場,操著山東口音的魯黔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孔祥波笑著打開了話匣子。「我從1998年就開始養兔子,到現在已經20多年了。咱們山東市場很飽和,競爭非常激烈,我就想到別的地方試試,但去了很多地方都不合適。2017年7月,我來到貴州,發現這裡兔子利潤高,夏天也不熱,廠棚只要吹風扇,就很涼快,適合兔子養殖。」
抓住四川、重慶、廣西、廣東等地市場需求量大、夏天由於氣溫高肉兔市場空當的機遇,2018年4月,孔祥波把養兔的大本營從山東「落戶」普定縣,成立的公司叫「魯黔」,而普定縣的肉兔產業也已發展成貴州存欄種兔最多和出欄商品兔最多的縣,成為貴州肉兔養殖產業示範基地。
生活有盼
家門口就業告別漂泊
烈日高照,陣陣熱浪從地面向上湧,村民們戴著草帽在山巒間勞作,仔細打理正在坐果的火龍果樹。這裡是鎮寧自治縣良田鎮最南端的壩草村,典型的亞熱帶低熱河谷自然氣候區,適宜火龍果等熱帶水果的生長。
「摘花、疏果、剪枝,一個枝上不能超過3個果,否則果子長不大,枝幹離地面距離也有要求。」今年34歲的壩草村村民王來對火龍果種植的技術要點已熟稔於心。再過15天,紅彤彤的紅心火龍果又將成熟,它們將從貴州鎮寧沿著高速公路走出大山,走到百姓的餐桌上。
2016年,父親因病去世後,王來的家庭也因病返貧,此後他一直在外開貨車營生。「外面賺得多,花得也多。家裡有事,親戚有事,都幫不上忙。」兩年前,鎮寧自治縣良田鎮因地制宜發展起火龍果種植,王來決定回鄉。如今,他騎車從家裡到基地只要5分鐘,月收入在三四千元,解決了賺錢和養家兩難的困局。
和王來一樣,今年29歲的寧西街道和睦村村民韋雪剛,是該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之前在上海跑物流的他,受疫情影響,春節後就在家待業。通過村幹部主動上門宣傳招工,他在馨思雅婦幼用品有限公司口罩加工車間幹起了機械工人,每個月收入3700元左右,而該車間也是膠州—鎮寧聯合共建扶貧車間。「離家近,照顧父母更方便,父母生病也能及時帶他們看病。每天回家還有熱飯等著我,不像一個人在外漂泊,很孤獨。」
「我就是這個村裡的人,能在家門口工作,心裡覺得很踏實,日子過得也有盼頭。」韋雪剛說,村子早已不是他小時候6點起床、要半個小時翻山去隔壁村讀書的模樣。「我們都很感謝山東的幫扶,希望山東的朋友能多來貴州走走,看看我們貴州的山水,聽我們說說家鄉的變化。」(據山東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