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工業化快速發展、多元勞動關係複雜並存,但較好避免了西方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勞資對立衝突。尤其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眾志成城、守望相助,應對危機、贏得大考,也促使中國特色勞動倫理在「大考」中鍛造。
「勤勞敬業、積極進取、全面發展」的勞動職業倫理。極其險峻的疫情快速防控,同步精準施策復工復產,源於「勤勞敬業」的深厚中國傳統文化,「勤勞敬業」精神,更多體現為「引導群眾樹立勤勞致富改善生活的信念,使改善民生既是黨和政府的工作方向,又是群眾自身的奮鬥目標」,不貪圖安逸、不懼怕困難、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勞汗水開闢事業前程。
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一經產生便成為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經濟運行載體,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是競爭與效率,「積極進取」便成為以競爭與效率為理念的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最為突出的勞動職業倫理。「積極進取」因在不利和艱難的遭遇中百折不撓,可以站在失敗之上走向成功,面對疫情危機,艱苦努力、積極進取,贏得大考。「積極進取」精神,更多體現為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結合,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不斷為中國精神注入新能力,始終做弘揚中國精神的楷模。
抗疫過程的「宅生活、宅學習、宅工作」反推新生活、新學習、新工作的理念形成,同時促進著人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理念,需要高度重視倡導勞動者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升職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先進文化和生產力中最活躍的人的因素一旦結合,勞動力素質會得到極大提高,勞動對象的廣度和深度會得到極大拓展,人類改造自然、取得財富的能力與數量會成幾何級增長。
「創造財富、報效國家、造福社會」的企業經營倫理。企業的本質是追求和創造財富、增加物質積累、滿足社會需求的經濟組織,「創造財富」是企業存在的最根本價值。基於社會發展的不確定性,尤其突遇險峻疫情,「抗擊疫情、復工復產」提出重要挑戰。創造財富的根本途徑是創新發展,「宅經濟、宅培訓」推動、復工復產分級精準、防疫管理兩手硬等無不呈現創新發展。財富創造來源於創新發展,創新成為企業創造財富的動力之源,質量是企業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業的生存之基。企業創新涉及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戰略創新等方面的問題,創新、再創新能力的提升是一項綜合系統工程。
近現代民族工業發展過程中,基於民族自強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形成「實業報國」的傳承。「報效國家」首先體現在國有企業不僅代表企業自身利益,更重要的是代表國家利益,在抗疫復工、保障人民利益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引領帶動作用。同時,體現在民營企業家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鍥而不捨的奮鬥精神、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共同推動著經濟發展、抗疫復工的實現。基於「創造財富」為本質的企業,不僅具有「報效國家」的使命擔當,更具有「造福社會」的責任擔當,在持續創造價值中追求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和員工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社會責任。抗疫過程「造福社會」體現在企業自身發展的同時當好「企業公民」,企業的經營願景必須包含社會大眾的福祉,並將造福社會的發展願景融入經營行為之中。
「敬德愛民、公平正義、共享發展」的國家責任倫理。新中國「敬德愛民」最集中體現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新時代「敬德愛民」更根本性體現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中國抗疫模式」成功的根本淵源,更是「敬德愛民」「讓人們過上好日子」的國家責任倫理。「公平正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國家或社會文明發展的標準,是每一個現代社會孜孜以求的目標和理想,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較為集中地體現為權利公平、規則公平、效率公平、分配公平和社會保障公平等。抗疫過程中始終「精準防控」,同步復工復產、春耕生產、脫貧攻堅、金融降準等精準實策,凝聚共識、攜手合作,促進全球公共衛生治理、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無不呈現將增進「人民福祉」、促進「公平正義」作為核心責任,全面鍛造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共享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集中體現,是當代發展倫理的「中國表達」,全民共同享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建設成果,政府更加關注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舒適度。抗疫彰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時,促進經濟社會「重啟恢復」,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幸福生活、全面發展。「共享發展」又具國際性,在全球抗疫合作中彰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責任擔當。
(作者系青島大學勞動人事研究院院長、中國勞動學會勞動關係與勞動標準專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