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場同嚴重疫情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偉大抗疫精神,同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特質稟賦和文化基因一脈相承,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20年9月8日)
今年3月2日,鍾南山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首批戰「疫」一線火線發展黨員的入黨宣誓儀式上領誓。
今年4月15日,北京協和醫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約180人啟程回京,這是隊員們在撤離前集結。
今年10月5日,張伯禮在天津中醫藥大學附屬保康醫院坐診。
2020,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突襲荊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國。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14億中國人民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重大戰略成果。
在同疫魔的殊死較量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以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大無畏氣概,鑄就了生命至上、舉國同心、捨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
生命至上——不惜一切代價救治患者
4月26日,武漢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數字清零。經過近百天艱苦努力,湖北重症及危重症病例從最高峰時的超萬例實現清零,成功治癒3600餘名80歲以上患者。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5月22日,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堅定地表示。
挽救生命,中國千方百計不惜代價。挽救生命,中國不斷夯實相關保障。患者治療費用,財政兜底負擔;足額發放各類補助;外來人員、困難群眾應保盡保。
面對疫情,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人的生命、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得到悉心呵護——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理念的最好詮釋,是中華文明人命關天的道德觀念的最好體現,是中國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證。
舉國同心——億萬顆心同頻共振,沒有過不去的坎
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的戰略決策,堅如磐石的意志信念,一心為民的真摯情懷,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信心、抗擊疫情立起了主心骨。
當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打響,「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中國四大知名醫院匯聚江城,19個省份對口幫扶武漢,「搬家式」支援。
「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願紅」迅速集結,廣大人民群眾或向險而行,或默默堅守,構築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
疫情面前,最偉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全國人民心手相牽,億萬顆心同頻共振,就沒有過不去的坎。
捨生忘死——以生命赴使命,用大愛護眾生
國旗半垂,舉國同悲。4月4日上午10時,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14億中國人民一起默哀3分鐘,深切悼念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我們永遠不能忘記,4600多名同胞不幸罹難。他們當中,有與病魔較量、不幸被病毒感染以至獻出生命的醫務人員,有夜以繼日工作、突發疾病不幸殉職的公安幹警,有衝鋒在前無私奉獻、不幸倒在最前沿的黨員幹部、社區工作者,有與病毒頑強抗爭、不幸病亡的普通群眾……
正是因為在大災大難前有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挺身而出,中華民族才能夠經歷無數災厄仍不斷發展壯大。不向困難低頭,不為挫折氣餒,這種越是艱險越向前的精氣神,始終是我們攻堅克難、開拓進取的強大動力。
尊重科學——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
從加強病毒溯源、傳播力、傳播機理等研究,到跟蹤病毒變異情況及時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從多學科力量聯手進行藥品和疫苗研發,到堅持分類施策、因地制宜;從「健康碼」「雲辦公」等助力防疫,到落實分區分級精準復工復產……
實踐證明,只有堅持科學防治,才能看清病毒的「樣子」、找到對症的「方子」、走對防控的「路子」。
大疫出良藥,中醫顯身手。從應用「三藥三方」等有效方劑,到採取集中隔離、普遍服中藥等防疫做法,中醫藥為抗擊疫情作出重要貢獻。
抗疫,讓全社會經歷一次科學的洗禮。從傳統媒體到網絡空間,從社區橫幅到農村大喇叭,防控知識科普遍地開花、家喻戶曉。非常時期,鍾南山、李蘭娟、王辰、張伯禮等專家紛紛發出專業理性的聲音,及時解疑釋惑,撥開團團迷霧,向社會注入正能量。
命運與共——中國同國際社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
從「一罩難求」到支援全球;從第一時間向世界公布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到率先公布疫苗臨床試驗數據;從開放全部疫苗研發技術路線,到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
中國不僅處於領先地位,更始終致力於推動新冠疫苗研發的國際合作,確保疫苗在全球範圍內的公平可及,展現「中國精神」和「中國擔當」,為全球抗疫貢獻著「中國信心」「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從中東到非洲,從中亞到歐洲,從東南亞到拉美,一批批中國醫療專家不顧危險,成為世界抗疫圖景中的「逆行者」。中國已向32個國家派出34支醫療專家組,向15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283批抗疫援助,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和出口防疫物資。
戰「疫」外交的背後,是中國同國際社會同舟共濟、共克時艱的真誠意願和堅定決心。
秉持在戰「疫」中鍛造的信念,積澱在鬥爭中淬鍊的啟示,我們必將戰勝前進路上一切艱難險阻,書寫中華民族復興偉業新的輝煌!
鍾南山:
敢醫敢言,生命至上
17年前,抗擊「非典」,他勇挑重擔;17年後,抗擊「新冠」,他再次出徵。
他就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
1月18日,臨危受命擔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組長的鐘南山登上從廣州開往武漢的高鐵,為的是查明在武漢報告的一種未知的「新型肺炎」。
敢醫敢言,84歲的鐘南山以實際行動詮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提出的防控策略和救治措施挽救了無數生命。
在一線指導救治的同時,鍾南山始終堅守在國際醫學研究一線,第一時間分享中國的抗疫做法經驗。
張伯禮:
與武漢市民「肝膽相照」
古稀之年,出徵武漢,身披「白甲」堅守中醫藥陣地;國醫濟世,德術並彰,無「膽」英雄寧負自己護人民。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
1月27日,正在天津指導疫情防控工作的張伯禮臨危受命飛赴武漢,作為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投身抗疫最前線。
這位「人民英雄」指導中醫藥全過程介入新冠肺炎救治,主持研究制定的中西醫結合療法成為此次抗疫亮點。
在武漢超負荷的工作下,張伯禮膽囊炎發作,並接受了微創膽囊摘除手術。他說,「我把膽留在了武漢,更加與武漢市民肝膽相照。」
陳薇:
疫情在哪裡
實驗室就在哪裡
「疫情在哪裡,我們的實驗室就在哪裡。」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陳薇院士緊急奔赴武漢執行科研攻關和防控指導任務。
一天之內,搭建起帳篷式移動檢測實驗室,應用軍事醫學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檢測試劑盒,迅速形成了日檢1000人份的核酸檢測能力。
從研製出首個SARS預防生物新藥「重組人幹擾素ω」,到全球首個獲批新藥證書的伊波拉疫苗,再到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作出重大貢獻,在基礎研究、疫苗、防護藥物研發方面取得重大成果……
從軍29載,陳薇潛心於生物危害防控研究,帶領團隊不懈衝擊、奮力前進,為人民構築起一道道生物安全防護堅盾。
本版圖文資料均據新華社文字整理:靖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