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大考 記錄2020 創新·神州全景】創新引擎驅動「中國號」

2021-01-18 荊楚網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11月28日8時30分許,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創造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2020年8月24日)

2020年,既是「十四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也是創新型國家階段性目標實現之年。

這一年,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創新體系支撐高水平的創新型國家建設,主要科技創新指標穩步提升,創新質量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

澎湃的創新動力,正在推動「中國號」巨輪駛向復興彼岸。

發展引擎向創新切換

11月24日凌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拖著長長的尾焰,用巨大的轟鳴打破海岸邊夜的寧靜,全速託舉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划過夜空。

首次月面自動採樣、首次月面起飛上升、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在探測太空的領域,我國在不停探索。

從「嫦娥」探月到「天問」奔火,從「奮鬥者」號深潛到航母入列,從北鬥組網到「九章」面世……我國以一系列創新成就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創新,越來越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不竭動能。

在湖北,華中科技大學謝慶國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癌細胞高清數位相機」——全數字PET/CT,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望從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帶動產業鏈發展。

在湖南,馭勢科技無人物流車實現無人駕駛技術在境內航空物流領域的首次應用,極大提升了我國航空物流運營效率。

在山東,攻關新一代高速光電器件核心技術的奇芯光電,正在打造相關產業高端人才創新與創業孵化基地,成為當地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

這一年,我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戰略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一些高新技術產業正在進入世界前列。目前,全國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1.15萬家企業;截至2020年6月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有效量達199.6萬件,位居世界第一……一組組亮眼的數字,勾勒出科技創新的壯闊圖景。

體制機制創新引領新徵程

科技體制改革涉深水,向束縛創新的藩籬動真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出臺,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這一年,我國圍繞資金項目、人才激勵、成果轉化等推出系列改革舉措,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日益完善。

1月1日,外商投資法頒布實施,取代了改革開放以來制定的「外資三法」,表明了我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在競爭中為創新和發展培育沃土的決心和信心。

7月23日,新施行的2020年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瘦身」,全面放寬了一、二、三產業的外資準入限制。

12月1日,海南自貿港首張「零關稅」商品清單正式執行,標誌著自貿港建設又邁出重要一步。

從頒布實施外商投資法到不斷擴大金融開放、多次降低關稅水平,從自貿試驗區不斷擴容到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從開創性的進博會到規模盛大的服貿會……這一年,我國不斷創新對外開放新機制新模式,構建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創新帶來更多的「獲得感」

10月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信達生物研發的抗腫瘤新藥——達伯華。作為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成果,達伯華的上市降低了患者用藥成本,更好滿足百姓對高質量生物藥的需求。

信達生物,這家成立於2011年的新藥公司,創辦9年就有4個藥物上市,成為新藥研發「中國速度」的一個縮影。

更好的醫衛服務,更放心的食品藥品,更宜居的生活環境……百姓的需要和呼喚,是創新的時代聲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很多地方嚴格出入管理,既要驗證身份,還要測量體溫。但戴上口罩後人臉識別效果欠佳,摘下口罩又影響防疫,怎麼辦?科大訊飛推出「語音識別+體溫監測」出入口管理系統,對於出入口採用雙重認證識別方式,即智能語音識別認證配上熱成像測量體溫,實現了非接觸快速驗證。

新藥研發跑出「中國速度」,網購「足不出戶」,網課跨越「教育鴻溝」,智能設備在疫情防控中大放異彩……這一年,創新不僅改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極大地提高了社會治理效率。一個個利民惠民的創新案例,編織成全面小康的藍圖,穩穩託起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天問一號」叩問火星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自發射以來,「天問一號」探測器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測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機動、載荷自檢等工作。後續,還將進行數次軌道修正,預計明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後,實施「剎車」制動進入環火軌道,為火星著陸作準備。

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仰望星空,以《天問》闡發對宇宙萬物的理性哲思。2300多年後,我國首次發稿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這一橫貫千年的「天問」,既是真理之問、信念之問,更是人類之問。

北鬥組網服務全球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

北鬥系統是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運控、星間鏈路、應用驗證等七大系統組成,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

2017年11月,北鬥三號全球組網雙星首次發射。不到3年時間,我國成功發射30顆北鬥三號組網星和2顆北鬥二號備份星,中國北鬥比原定計劃提前半年成功實現全球組網,實現了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全球夢」。

「奮鬥者」號標註載人深潛新坐標

11月28日8時30分許,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

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這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從全球範圍看,大深度載人深潛是一道很難逾越的關口。

萬米深海從此不再對中國人緊閉大門。從進入、認知深海,再到探查、開發深海,建設海洋強國的前景如畫卷徐徐展開。

相關焦點

  • 引擎,在創新驅動下轟鳴——來自「中國科技第一展」的前沿觀察...
    在有著「中國科技第一展」之稱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高交會)上,從源頭創新的技術突破「重器」,到5G、AI不斷拓寬的應用場景,再到日漸密切的全球合作創新,一大批新技術、新產品亮相,引領技術與行業風向。創新持續點燃高質量發展核心引擎,新的智慧未來正朝我們走來。
  • 中國人工智慧技術從應用驅動型創新邁向技術驅動型創新
    長江商報訊(記者 陳妮希)進入11月以來,多家網際網路公司舉辦科技大會,試圖從技術驅動創新拉開行業分水嶺,引發外界廣泛關注。龐大應用場景為中國技術創新帶來優勢縱觀人工智慧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布局,美國、英國等佔據了人工智慧的頂級研究,中國人工智慧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優勢在於海量豐富數據,以及多方位的政策、資本支持和龐大的應用場景與創新機會,也就是說中國人工智慧產業注重技術和應用結合。
  • 新強聯:科技創新點燃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新強聯:科技創新點燃高質量發展強引擎 2020-08-12 19: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0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發布
    11月14日,《2020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在北京發布。從區域創新綜合效用值來看,排在前5位的依次為,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和浙江。進入前10位的地區還有山東、湖北、安徽、陝西、重慶。從基礎指標來看,北京、廣東、上海、江蘇的基礎研究經費佔全國基礎研究投入的比例超過50%。
  • 創新引領 「四輪」驅動 ——陝投集團正元環保創新發展之路
    央廣網西安9月15日消息 2020年 9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正式施行,它被稱為「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動固體廢物汙染綜合利用技術的創新,成為很多環保企業聚焦的熱點。
  • 培育中日韓創新生態 打造科技引領新引擎 2020中日韓創新季在青島...
    此次2020中日韓創新季是2020青島創新節的重要環節。2020青島創新節由青島市政府等主辦,青島市科技局、城陽區政府等組織支持,天安數碼城集團承辦。中日韓創新季以「培育中日韓創新生態、打造科技引領新引擎」為主題,設置了創新季開幕式、高峰論壇、科技成果展示、科技企業項目路演以及技術對接會等主題板塊,以平臺思維探索產業革新與進階,打造了一場集科技企業、產業龍頭、科研院所、科技園區、創投機構、金融服務機構等創新要素聚集的科技創新盛宴,推動中日韓各方進一步凝聚共識、深化合作。
  • 藝考 ▏紀錄片《創新中國》
    《創新中國》是一部講述中國最新科技成就和創新精神的紀錄片。它關注最前沿的科學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熱點,聚焦信息技術、新型能源、中國製造、生命科學、航空航天與海洋探索等前沿領域,用鮮活的故事記錄當下中國偉大的創新實踐。
  • 高亢:創新驅動是中國中車品牌動力之源
    2020年12月20日上午,「2020中國品牌年會暨中國品牌創刊15年系列活動」在北京湖南大廈隆重舉行。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工作中心主任高亢帶來經驗分享。戰略牽引是中車品牌成長之基,創新驅動是中車品牌動力之源,品質求精是中車品牌取勝之要,造福人類是中車品牌求勝之願。戰略牽引是中車品牌的成長之機。
  • 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原標題: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核心提示 ■ 中國需要在創新之路上走出自己的「S型曲線」 ■ 要想實現升級版的中高速增長,創新驅動是關鍵 ■ 下一步要利用政策工具促進新技術快速進入成長期
  • 蘇州工業園區:科技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面對日趨激烈的科技競爭和不斷湧現的創新趨勢,蘇州工業園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強化創新策源、拔高產業地標、完善要素保障,驅動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高質量發展「提速增效」。  創新策源「再升級」 夯實基礎研究「支撐力」  科技創新全鏈條中,基礎研究是源頭和基石。我國面臨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源在於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研究亟待加強。
  • 致遠互聯上榜「2020中國產業互聯創新上市公司榜TOP10」
    近日,由億歐EqualOcean主辦的World Innovators Meet (WIM) 2020世界創新者年會順利舉辦,國內協同管理領域頭部企業致遠互聯受邀參加此次盛會。
  • 薩摩耶數科董事長林建明:以創新科技驅動金融數位化,逐步構築數字...
    深圳薩摩耶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建明,作為此次論壇開幕式演講嘉賓,發表了題為「金融科技的未來,不在金融,在數字中國的全景」主題演講,從科技公司視角分享了數位化轉型、金融創新的薩摩耶數科經驗。、定製化特色系統,不斷構建與完善基礎設施、雲平臺建設與服務,提升金融機構產能與運效,實現金融行業創新發展新生態;「科技驅動」成立以來始終將科技視為長遠發展最重要的資本及核心驅動力,持續專注自主研發實力、技術創新能力及科研人才儲備,開創金融科技新未來。
  • 以科技驅動創新 盤點路博潤2020年重大創新方案
    原標題:以科技驅動創新,盤點路博潤2020年重大創新方案   儘管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路博潤的創新和發現的步伐並未停滯不前。
  • 訊飛翻譯機3.0:以用戶需求驅動產品創新
    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各行各業快速形成了各類線上業務的應用習慣,而以境外商旅人士為主要消費群體的訊飛翻譯機3.0堅持「以用戶需求驅動產品創新」原則,針對雲端趨勢發展線上業務推出「同聲字幕」功能,頗受用戶喜愛。
  • 如新:緊抓創新和數位化雙引擎 助推中國市場高質量發展
    年初疫情的大考,讓提早進行數位化轉型的企業獲得了前瞻布局的回報。早在2017年年初,當絕大多數同行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如新中國就果斷決策要「重起爐灶」,與亞洲雲計算技術實力最強的阿里雲進行戰略合作,啟動了以「一切業務數位化、一切數字業務化」為目標的數位化戰略轉型。
  • 創新大會|2020年度智能家居創新產品全景展示
    12月16日,以「新聚變泛連接」為主題的20202020中國智能家居市場創新大會暨智能家居行業年終盛典在杭州三立開元大酒店成功舉辦。大會吸引了賽特威爾、愛威、光峰、華爾思、TEIBAR、花花卡莎、科力屋、好易點、立林、螢石、河東、羅格朗、奧格、SONOS、靈動、塗鴉、瑞克斯、特恩斯、威士丹利、奧科等二十餘家企業展出了超過百餘件智能家居與影音集成類創新產品。
  • 科技為內核 創新為驅動
    2020年12月12日,雲南瑾曄工業大麻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雲南瑾曄公司)作為一家工業大麻企業,應邀出席中國北京「2020品牌強國經濟論壇暨(第四屆)創新成果發布」峰會。雲南瑾曄公司作為一家工業大麻企業,獲得了「2020 中國創新力企業100強」殊榮。
  • 「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資源對接會融資意向額破記錄
    「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資源對接會融資意向額破記錄19日,第六屆中國國際「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子活動——「智投未來」資源對接會在華南理工大學舉辦。據了解,截止到19日下午兩點半,融資意向額達36.65億元,參與投資機構或投資人達到459個,參與項目數2020個,數據均刷新歷史最好記錄。
  • 「六比爭先」:創新驅動發展 溫州各地大顯身手
    「一鎮一體」融合發展推動鞋業由「中國鞋都」向「世界鞋都」邁進,致力成為全球鞋業創新發展的引領區和示範區。  龍灣  堅持創新驅動高端定位  打造眼健康產業集群生態城  一、項目概況  自2018年獲批國家自創區以來,龍灣區(溫州高新區)逐步確定將眼健康作為未來主導產業之一,與溫州醫科大學眼視光醫院合作建設規劃面積1000畝的「中國眼谷
  • 百濟神州總裁吳曉濱:中國醫藥創新站起來、走出去
    中國在研發的13個新冠疫苗中有5個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距離上市僅一步之遙。在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總裁吳曉濱看來,無論是攜手全球研發新冠肺炎疫苗,還是藥企投入新冠特效藥研發,都體現了中國醫藥創新實力位列世界第一梯隊。「包括單克隆抗體、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在內的新冠藥物,我們國家至少有6家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