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採用半彈道跳躍方式再入返回,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
11月28日8時30分許,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
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
要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儘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創造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2020年8月24日)
2020年,既是「十四五」規劃謀篇布局之年,也是創新型國家階段性目標實現之年。
這一年,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創新體系支撐高水平的創新型國家建設,主要科技創新指標穩步提升,創新質量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首位。
澎湃的創新動力,正在推動「中國號」巨輪駛向復興彼岸。
發展引擎向創新切換
11月24日凌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拖著長長的尾焰,用巨大的轟鳴打破海岸邊夜的寧靜,全速託舉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划過夜空。
首次月面自動採樣、首次月面起飛上升、首次實現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在探測太空的領域,我國在不停探索。
從「嫦娥」探月到「天問」奔火,從「奮鬥者」號深潛到航母入列,從北鬥組網到「九章」面世……我國以一系列創新成就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創新,越來越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不竭動能。
在湖北,華中科技大學謝慶國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癌細胞高清數位相機」——全數字PET/CT,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有望從高端醫療器械領域帶動產業鏈發展。
在湖南,馭勢科技無人物流車實現無人駕駛技術在境內航空物流領域的首次應用,極大提升了我國航空物流運營效率。
在山東,攻關新一代高速光電器件核心技術的奇芯光電,正在打造相關產業高端人才創新與創業孵化基地,成為當地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
這一年,我國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戰略領域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一些高新技術產業正在進入世界前列。目前,全國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1.15萬家企業;截至2020年6月底,我國國內(不含港澳臺)發明專利有效量達199.6萬件,位居世界第一……一組組亮眼的數字,勾勒出科技創新的壯闊圖景。
體制機制創新引領新徵程
科技體制改革涉深水,向束縛創新的藩籬動真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關於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出臺,有利於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成熟定型……這一年,我國圍繞資金項目、人才激勵、成果轉化等推出系列改革舉措,構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日益完善。
1月1日,外商投資法頒布實施,取代了改革開放以來制定的「外資三法」,表明了我國持續擴大對外開放、在競爭中為創新和發展培育沃土的決心和信心。
7月23日,新施行的2020年版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進一步「瘦身」,全面放寬了一、二、三產業的外資準入限制。
12月1日,海南自貿港首張「零關稅」商品清單正式執行,標誌著自貿港建設又邁出重要一步。
從頒布實施外商投資法到不斷擴大金融開放、多次降低關稅水平,從自貿試驗區不斷擴容到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從開創性的進博會到規模盛大的服貿會……這一年,我國不斷創新對外開放新機制新模式,構建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創新帶來更多的「獲得感」
10月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信達生物研發的抗腫瘤新藥——達伯華。作為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成果,達伯華的上市降低了患者用藥成本,更好滿足百姓對高質量生物藥的需求。
信達生物,這家成立於2011年的新藥公司,創辦9年就有4個藥物上市,成為新藥研發「中國速度」的一個縮影。
更好的醫衛服務,更放心的食品藥品,更宜居的生活環境……百姓的需要和呼喚,是創新的時代聲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很多地方嚴格出入管理,既要驗證身份,還要測量體溫。但戴上口罩後人臉識別效果欠佳,摘下口罩又影響防疫,怎麼辦?科大訊飛推出「語音識別+體溫監測」出入口管理系統,對於出入口採用雙重認證識別方式,即智能語音識別認證配上熱成像測量體溫,實現了非接觸快速驗證。
新藥研發跑出「中國速度」,網購「足不出戶」,網課跨越「教育鴻溝」,智能設備在疫情防控中大放異彩……這一年,創新不僅改變了人們的衣食住行,還極大地提高了社會治理效率。一個個利民惠民的創新案例,編織成全面小康的藍圖,穩穩託起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天問一號」叩問火星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自發射以來,「天問一號」探測器已成功完成地月合照、探測器「自拍」、三次中途修正、一次深空機動、載荷自檢等工作。後續,還將進行數次軌道修正,預計明年2月中旬接近火星後,實施「剎車」制動進入環火軌道,為火星著陸作準備。
2300多年前,愛國詩人屈原仰望星空,以《天問》闡發對宇宙萬物的理性哲思。2300多年後,我國首次發稿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
這一橫貫千年的「天問」,既是真理之問、信念之問,更是人類之問。
北鬥組網服務全球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啟了高質量服務全球、造福人類的嶄新篇章。
北鬥系統是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由衛星、火箭、發射場、測控、運控、星間鏈路、應用驗證等七大系統組成,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範圍最廣、服務性能最高、與百姓生活關聯最緊密的巨型複雜航天系統。
2017年11月,北鬥三號全球組網雙星首次發射。不到3年時間,我國成功發射30顆北鬥三號組網星和2顆北鬥二號備份星,中國北鬥比原定計劃提前半年成功實現全球組網,實現了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全球夢」。
「奮鬥者」號標註載人深潛新坐標
11月28日8時30分許,創造了10909米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的「奮鬥者」號,完成第二階段海試,勝利返航。
1個多月時間,累計完成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0909米的紀錄,讓人類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有了新坐標。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這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從全球範圍看,大深度載人深潛是一道很難逾越的關口。
萬米深海從此不再對中國人緊閉大門。從進入、認知深海,再到探查、開發深海,建設海洋強國的前景如畫卷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