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真人秀,在前幾年的電視節目和網絡平臺上,絕對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極限挑戰》、《奔跑吧》一開播的時候,都吸引大量的粉絲和觀眾群體。稱之為國民綜藝,也完全配得上這個名號。但是一切都在悄然之間發生變化,現在的體驗真人秀節目,早已經不是最為火熱的項目。練習生節目,似乎才是社會最喜聞樂見看到的綜藝。
綜藝節目的方向掉頭,使得網綜平臺得以佔得一席之地。早幾年的觀眾群體,對於網絡平臺觀看綜藝,大部分人的態度都是持有保留意見。但是鋪天蓋地的新節目,再加上網絡視頻平臺的營銷手段,正在從傳統電視臺手中接管觀眾。這種截然不同的新風向,似乎冥冥之中正在昭示著體驗真人秀的困境。《奔跑吧》、《極限挑戰》,難道真的毫無翻身可能性?
早幾年的明星體驗性真人秀,能夠得到大熱的緣故,來自於觀眾對於明星生活的&34;。雖然明星能夠通過社交平臺、電視節目,塑造出良好的社會形象和人設,但是這完全無法滿足大家對於明星生活的&34;。聚光燈下的明星,如果按照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生活,又能夠產生出怎樣的不同之處?這個命題的產生,使得體驗性真人秀得以爆紅。
一方面,無論是《奔跑吧》、《極限挑戰》都在強調更接地氣的節目效果。試圖將明星拉入普通人的生活,再加上趣味性的遊戲環節,來滿足觀眾們對於明星群體的了解。當然&34;本身具有前提條件,並非是任何一位明星亮相加入,都能夠獲得良好的關注度。《奔跑吧》、《極限挑戰》之所以能夠爆紅,背後的卡司組合起著重要的作用。
《極限挑戰第六季》畢業典禮
作為明星真人秀節目,能夠最快獲得關注的方式,自然而然是來自邀請充滿話題度的明星。《極限挑戰》最早的合作團隊,能夠看到無論是孫紅雷、黃磊、黃渤,都是很少會在綜藝節目露面的明星。相反大熒幕之下的電影,才是諸位明星最為熟悉的領域。這就使得在綜藝節目之前,他們在電影銀幕上都有自己的固定性格人設。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奔跑吧》身上。在節目開播之前,楊穎、李晨、鄭愷等人都是已經在電影、電視劇領域上非常成功的明星。他們擁有不俗的流量,也有自己的影視化人設在其中。
開播之前的人設,成為綜藝節目製造&34;的關鍵點所在。體驗性真人秀節目,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呈現出多樣化的一面。展現出在熒幕之外,不同的明星性格和人設。
「窺探欲」製造熱點,但當話題消除之後,如何繼續維持關注度成為大難題。
明星真人秀節目當中,最為關鍵的一個設置點在於如何製造關注度。窺探欲和人設空白填補,很好的成為《極限挑戰》、《奔跑吧》開播之初最大的底牌。但當大家已經熟悉一個不冷酷的孩子王孫紅雷,認識到一個女漢子形象的楊穎,了解到黃渤和黃磊這樣的明星高智慧之後,觀眾渴求獲得更多的明星新熱點。
《極限挑戰》王迅的表演
綜藝節目背後的製作邏輯,引入關注度和熱點的本身,也需要不斷的找尋新東西,源源不斷的滿足觀眾的&34;。在這個問題上,《極限挑戰》和《奔跑吧》所呈現出的思維概念,實際上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態度。
《奔跑吧》想到的是極致娛樂化的遊戲環節,試圖將這些穿插在撕名牌之外的環節,做的更具遊戲性。相反在保持原明星組合的《極限挑戰》走上的路子,是一條完全以立意取勝的另一條道路。《極限挑戰》刻意弱化繁多的遊戲環節,試圖製造出更多的立意性,贏得觀眾的口碑。
實際上在兩檔節目中期發展的路上,顯然保持著原本人馬的《極限挑戰》,在自己的新路子上走的更為成功。《奔跑吧》的流量和熱度,也正在無意之中被後起之秀實現反超。但這個狀態截止到《極限挑戰》第四季之後,開始發生全盤的逆轉。
綜藝節目的雲臺數據
將時間拖回到現在,如今的《奔跑吧》雖然網絡口碑不佳,但是在實際的數據反饋上早已經全面領先《極限挑戰》。直播關注度達到1.41%,甩出第二名的《嚮往的生活》0.4%。即便是在網綜霸屏總榜上,《奔跑吧》作為老牌綜藝節目,也是在正片有效播放率上高出《乘風破浪的姐姐》22%。
固然後者作為網綜節目,需要考慮到獨家播放權的影響。多平臺的《奔跑吧》,有著天然的優勢不可忽視。但是要知道這幾項數據之下,《極限挑戰》的數據都是完敗於對手。從前被稱之為最具潛力的國民綜藝《極限挑戰》,為何在新一輪的角逐當中全面落敗?
這並不是一個讓人意外的情況,綜藝洗牌的鐵律降臨到《極限挑戰》之時,便早已經在冥冥之中寫好最後的結局。《極限挑戰》試圖嘗試搭配更多的明星組合,並且選擇新的製作團隊進行拍攝布局,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導演組的撤場,再加上原本的黃金明星陣容被摒棄,使得結果變得非常直觀。
《奔跑吧》能夠重新登頂國民綜藝的位置,明星組合的全新搭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蔡徐坤和郭麒麟這樣的新生代藝人加入,背後也帶有巨大的流量和話題性。話題明星的引入,又回到原本的&34;和明星人設打破的製作中來。
再加上沙溢和郭麒麟這樣的偏喜劇色彩的明星引入,能夠在節目的環節設置當中產生更多的化學反應。無論是從前期的話題度引入,還是從後期的節目效果表現上來說,都已經達到一個理想的預期標準。
《奔跑吧》
爆紅的本身,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再加上製作團隊的勵精圖治,通過加強體驗性綜藝的寓意表達,更是直觀上讓節目的思考角度,從單純的娛樂上升到社會探討,多維化的體驗自然讓人非常喜愛。一面是涅槃重生的《奔跑吧》,一面是仍舊在舊和新的矛盾掙扎的《極限挑戰》,兩者的出現始終站在一個對立面上。
《極限挑戰》如今的狀況,掙扎的背後還是一個新和舊的取捨上。能夠看到在後期花字添加,前期的情節設計上,老卡司陣容的名字和梗都是長時間被提起的。這是向老粉絲群體的示好,也是擋在新加入粉絲群體的一道壁壘。懷舊和創新的本身,是需要一把橫在製作團隊中的標尺,來有效找到尺度和分寸的拿捏。
並且立意上的舊思維,找尋社會的正能量探討思路,仍舊貫穿在整個環節當中。固然這是一個綜藝值得讓人稱道的地方,但是表述能力上新製作團隊呈現出的效果,顯然顯得有些過分的刻板和生硬。明星和製作團隊同樣在賣力的呈現效果,但是理想的狀態似乎已經無法回到原有的高度。不破不立,也許才是屬於《極限挑戰》的新生。
並且,對於《極限挑戰》的衝擊遠遠不止一個《奔跑吧》。更多的網絡視頻平臺興起,正在讓網綜節目成為主流化的可視化平臺。再加上移動端的重要性,正在成為國民生活大趨勢,網絡視頻節目先天便帶有優勢。這股新浪潮之中,給了《極限挑戰》更多的收視群體,也需要承擔更多節目的衝擊壓力。
《奔跑吧》劇照
《極限挑戰》原本的設計上,主要強調的是遊戲環節的&34;。讓明星遭遇常人畏懼的生活,展現出坎坷崎嶇的過程,呈現出一種更多維度的明星。走上大街的傳統雖然延續,但是方式方法正在逐步發生改變。現在的《極限挑戰》路人互動帶有一道天然的牆,隨處即來的緊張感消退,也是《極限挑戰》需要考慮到的問題之一。
一檔節目爆紅的背後,也註定有它的低谷期會到來。只是對於製作團隊來說,如何儘快改善問題,走出綜藝節目原有的困頓,是他們最為重要的任務和職責。
舊模式和新思維的摸索,對於綜藝節目來說也是一個不斷自我歷練、提升的過程。縱然《奔跑吧》收視率上揚,關注度和熱度也重新展現出當年的硬實力,但是網絡風評口碑的問題也依舊存在。
作為一檔重娛樂遊戲環節的綜藝節目,《奔跑吧》有自己固定的遊戲套路和模式。這些套路和模式的框架之外,是否有新的效果呈現?是否能夠扭轉口碑不佳的問題?這也是作為老牌體驗真人秀節目《奔跑吧》需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