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人體的代表:面、舌、脈、喜、汗。養生重在心,做好這幾點!

2020-12-27 離火養生

心在人體的「代表」:面、舌、脈、喜、汗。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養生重在心,做好這幾點!

你知道人體五臟哪個最重要嗎?都重要,只是相對來講,哪個最重要呢?想想看,肝、脾、腎、肺、都可以切,心臟能切嗎?所以心臟才是重中之重!

因為心在中醫上乃神之居為君主之官

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

我儘量用現代話講解。讓感興趣想學中醫的同學看的明白,而不是雲裡霧裡。

生理功能

①主血脈

②主神明

心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相表裡。

本篇主要講述心的中醫功能,和現代研究心臟什麼的不相關,可以相互交流。

一、心主血脈

全身的血脈都統統歸於心臟管理。依賴心臟的陽氣推動周身,發揮營養全身功能。

心主血脈的功能依靠三個方面: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

心氣不足:心慌、氣短、渾身乏力、一活動就加重,不想說話,但是一開口說話聲音就很小,因為說話耗心氣。

心血不足:面色無華、嘴唇指甲顏色不紅潤,有些發淡,頭暈暈的,失眠多夢健忘,神經衰弱,還會受驚嚇。心血不足的人還會胸口悶痛、心悸氣短。

再進一步發展就是

脈道不通,血液運行不暢,有阻滯,醫學上稱為心血淤阻

心血淤阻:除了上面的症狀外,還有胸口部位疼痛,嘴唇指甲不是發淡了,由於缺血缺氧而是發紫了,在醫學上也被稱為「紫紺」。舌頭呈現暗紫色,或是有淤斑。

二、主神明

這個神明就有點玄乎了,說中醫不科學。這裡就不在論證心主神明了,沒有幾千字說不完。

這裡就問懷疑這句話的朋友一句。現在醫學說腦是最重要的。但是植物人又怎麼解釋呢?植物人大腦失去了功能,但是心臟照樣在活動。可是如果心臟不在跳動了,腦功能還能存在嗎?人都去見馬克思了,還有啥功能。

腦的功能是很多,也很重要,但必須依附於心臟而生。

中醫的心不是單純的一個心臟,而是一個系統。

張介賓解釋的很清楚:心為一身之君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其一理以應萬物,臟腑百骸,惟所是命,故曰神明出焉

心主神明的解釋,現代的教材都有很大的曲解,所以小編只能把自認為最符合的說說,有興趣的自行翻閱去吧。

神在這裡就是指人的生命活動的體現,是人體生命力的主宰。

徐靈胎說:心為一身之主,臟腑百骸,皆聽命於心。內經:得神則生,失神則死。

人的心氣虛弱會產生消極情緒,嚴重時還會產生厭世。

心神失常的表現:失眠多夢,痴呆,狂躁抑鬱,神志不清甚至昏迷等。

心其華在面,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在志為喜,在液為汗。

這些小編在上一篇文章中說過前面三個(附:「心」不好,3個現象告訴你,夏季養心正當時。連結),現在把後面兩個說下。

在志為喜

心和喜相對應。

五 髒:肝 心 脾 肺 腎

對應五志:怒 喜 思 悲 恐

人高興了,對心臟功能有幫助,人逢喜事精神爽對不對。這裡喜指的是一些高興的事情,良性的心理刺激。笑一笑十年少。

但是不高興的事情呢,就會使人心神受傷,心神渙散。有句話叫哀莫大於心死。就是這個道理了。

在液為汗

汗怎麼和心臟扯上了關係?

中醫有血汗同源之說。

汗液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騰汽化,由汗孔排出的液體。因心主血液,中醫又有血汗同源之說,即汗是血液中分離出來的,而心主血,故有「汗為心之液」 之說。

出汗多的人大多是氣虛、陽虛,運動後出汗更厲害,中醫認為運動耗傷陽氣,建議運動出微汗,不要大量出汗,因為耗心氣、陽氣。大量出汗對健康、養生非常不好。

養生先養心。心是保證臟腑功能健康的基礎。先總括下如何養心:心胸開闊,恬淡虛無,多走路,腳底有很多穴位,不僅對心臟好,對其他臟腑也好。吃些補氣養血清心的食物。

相關焦點

  • 得意忘形~喜過傷心,喜則氣緩
    中醫認為喜樂過度,超過正常的限度,就可能導致心的病變,所以中醫認為,喜過傷心。而心主藏神,喜樂無限制則損傷心神,而表現為心神不安,精神渙散,思想不集中,甚至哭笑不休,語無倫次,舉止失常,神志錯亂等等。喜則氣緩,氣緩,就是怠緩、渙散之意。過度喜樂則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肢體疲軟,乏力懈怠等表現,這也是人們常說的「笑得一點勁都沒有了」,
  • 帶你認識中醫世界裡的那個心!
    心系統包括:心藏神,在志為喜, 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液為汗,與夏氣相通應。心與小腸 通過經絡構成表裡關係。 (一)生理特性 精神活動與 五臟有關,但都發於心神,以心為主宰,故稱 「心藏神」。 心藏神強調心 對各種精神活動的統領。 2.心在志為喜 喜,是心對外界刺激應答而產生的良性情緒反應。
  • 竹宏堂:秋冬養生做好這幾點,一年四季不易生病!
    夏熱漸漸退去,秋冬正在慢慢到來,隨著天氣的轉變,人的身體也處於抵抗力低的階段,這也是很多人秋冬易生病的原因,所以秋冬養生要趁早,做好這幾點,一年四季都不易生病哦~一、多喝水,飲水量要達到人體需求人體百分之
  • 心主血合脈藏神
    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心的主體功能。首選我們來看一下心系統的組成。一般來說我們講五臟系統,每一髒包括三大方面:第一個呢,就是這一髒的陰陽、五行、四時的特點;第二個,是這一髒的主體功能;第三大部分是這一髒與人體其它臟腑和形體官竅之間的關係。那麼具體到心來說,五行屬火,是陽中之太陽,與夏季相應。它的主體功能,包括心主血,心合脈,心主神明,或者叫藏神明。
  • 2018年8月18日太原三通堂公益活動主題【心氣虛、心陽虛、心脈痺阻】
    外修功法結束後,接下來開始了本周的知識講解,由陳老師給大家講解關於《心氣虛、心陽虛、心脈痺阻》的知識。        症狀表現:心悸怔忡,胸悶氣短,活動後加重,面色談白或晃白,或有自汗,舌淡苔白,脈虛。        心氣虛衰,心中空虛惕惕而動則心悸怔忡。心氣不足,胸中宗氣運轉無力則胸悶氣短。勞累耗氣,故稍事活動後症請加重。氣虛衛外不固則自汗。氣虛血運無力不能上榮則面色淡白或晃白,舌淡苔白;血行失其鼓動則脈虛無力。
  • 中醫上的「心」的生理功能及臨床應用
    心臟位於胸中偏左,有心包圍護其外,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脈和主神明,人體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均在心的主宰下進行,是生命活動的中樞,說明心臟在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整體統一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人體最重要的器官。
  • 五臟之官:心
    心系統「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心、小腸、血、脈、舌為心系統紅色的食物入心,常見紅色食物  紅豆  紅薯、胡蘿蔔(最保護眼睛的蔬菜,健脾、保肝)紅辣椒、紅棗、番茄、山楂、香椿、草莓等。另外,心系統出現問題時面部表現為紅色。當心火旺的人可適當吃些苦的降火氣。「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有血肉之心,形如未開蓮花,居肺下肝上是也。心、小腸、血、脈、舌為心系統。
  • 中醫養生《五行表內容》音頻同步
    腎之合骨也   其榮發也   其主脾也五臟所主(五充)      肝主筋   心主脈  脾主肉   肺主皮  腎主骨及髓五華肝在於爪   心在於面   脾在於唇四白  肺在於毛  腎在於發五竅   肝開竅於目   心開竅於舌  脾開竅於口  肺開竅於鼻  腎開竅於耳 五臟化液
  • 道教養生中「通衝脈」的重大作用
    本文摘自正安聚友會公眾號,作者為餘浩,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公眾號,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百歲高道張至順老道長傳授的道家《八部金剛功》在中醫愛好者裡廣為流傳,但是這八招的奧妙未必人人知道,尤其是第八招「兩足頓頓飲嗜消」。老道爺要求大家兩臂靠緊,牙叩住,腳尖持地,腳跟往上提。
  • 養生小知識:冬至進補註意這幾點
    冬至是養生進補的大好時機。廣州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治未病科副主任中醫師高三德提醒,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進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體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進補講究多。高三德稱,主要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不同的補法。市民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
  • 孫曼之:談熱邪對人體的危害(四)
    下面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疾病發展的規律最後都是熱邪為患?帝曰:「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黃帝的意思是說:十二經脈的病,在最後臨終時的表現是怎樣的證狀呢?太陽經的臨終證狀「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皮乃絕汗,絕汗則終矣。」太陽病臨終的時候,會「戴眼」,眼睛就翻了。「反折」,脖子往後擰。「瘛瘲」,就是手腳都抽。「其色白」,白是氣虛,「絕汗乃出」,絕汗就是臨終前的汗。他就一身汗就出來了,出則死矣。少陽經的臨終證狀「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盡縱,目系絕,目系絕,一日半則死矣。
  • 從「一竅不通」說起:肝開竅於目 心開竅於舌
    我可以叫比幹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紂王立刻下令賜比幹剖胸而死。  後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中,其中有一段話:「紂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幹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紂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塗事把比幹殺了!從此以後,大家就把這句話引申成「一竅不通」這句成語,用來罵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塗!  紂王在治國上的「一竅不通」,最終導致的是亡國害民。
  • 陽脈之海——督脈
    第二支,從小腹直上貫臍,向上貫心,至咽喉與衝、任二脈相會合,到下頜部,環繞口唇,至兩目下中央。第三支,與足太陽膀胱經同起子眼內角,上行至前額,於巔頂交會,入絡於腦,再別出下項,沿肩胛骨內,脊柱兩旁,到達腰中,進入脊柱兩側的肌肉,與腎臟相聯絡。
  • 《黃帝內經》:汗為心之液,出汗養陽,過度出汗卻有3個影響
    《黃帝內經》:汗為心之液。出汗養陽,過度出汗會有3個影響。夏末秋初,很多地方還是悶熱不已。有朋友抱怨:「我最喜歡過冬天了,因為一到夏天就大汗淋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也有的朋友,有這樣的疑問:「出很多的汗,是不是對身體不好啊」?夏天、或者夏末秋初出汗過多該怎麼辦?
  • 心開竅於舌,活動舌有益於心臟功能 道真
    舌綻蓮花心開竅於舌:心之經脈與舌根相連
  • 養生十二時辰!中國人傳承千年的養生時間表,馬上收下
    其實,養生與十二時辰密切相關。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養生與時辰的密切關係。一起來了解一下吧!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養生與時辰的密切關係。即每個時辰對應人體一條經脈,每條經脈又聯繫著相應的臟腑。
  • 孩子老愛吐舌、弄舌
    但是當他們出現「吐舌」和「弄舌「的情況,家長需要留意。吐舌,指舌體伸長弛緩,出口外而不收。弄舌,指舌體微出口外,立即收回口內,或舌舐唇上下及口角左右。吐、弄舌會造成飲食、飲水困難,言語謇澀。祖國醫學認為舌為心之苗,脾開竅於口,若心脾有熱,易循經上炎而發生吐、弄舌,所以該病誘因是心脾二經積熱。熱病後期可發展為脾腎虛熱型。證候:小兒舌頭即出即收,快速伸縮,左右吐弄,時有面紅耳赤身熱,性情急躁,口角易裂,甚則口舌生瘡,小便色黃,大便乾燥,舌質偏紅,苔多黃燥,脈弦數或洪數。
  • 傳統保健:養生六字吐納
    文/竟成轉載 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中華少林內勁一指禪六字訣養生法,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養生方法,為吐納法,「六字訣」是人們利用古人養生經驗,針對配合呼氣時,所發出「噓、呵、呼、絲,吹、唏」這樣的六個字音。通過這種以呼吸與聲音配合的鍛鍊方法,以達到平衡體內陰陽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