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位於胸中,兩肺之間,膈膜之上,外有心包絡衛護。形態尖圓, 如未開之蓮蕊。
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太陽。心系統包括:心藏神,在志為喜, 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液為汗,與夏氣相通應。心與小腸 通過經絡構成表裡關係。
(一)生理特性
1.心主通明 指心脈以通暢為本,心神以清明為要。心以陽氣為用,心 陽有推動心臟搏動,溫通全身血脈,興奮精神,以使生機不息的作用。若心陽不足,失於溫煦、鼓動,既可導致血液運行遲 緩,瘀滯不暢,又可引起精神委頓,神識恍惚;而心陰不足,失於涼潤、寧靜,則可導致血行加速與心神不寧,出現心悸、心煩、失眠等 症。
2.心火宜降 人身之火,又稱 「少火」,即生理之火,具有溫煦臟腑、養神柔筋作 用的陽氣。人身之火,有君火、相火之分:心為君主之官,故稱君火。 相對君火而言,肝、腎為相火。由於肝與膽、腎與膀胱、心包絡與三焦 具有臟腑表裡關係,故膽、膀胱、心包絡、三焦從之,亦稱相火。心位於人體上部,其氣升已而降。君火暖熾,下行以溫腎陽,使人 體上部不熱,下部不寒,維持心腎兩髒的水火陰陽平衡協調。若心陽不 能下行資助腎陽,可出現上熱下寒、陰陽失調的病證。
(二)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脈 指心氣推動血液運行於脈中,流注全身,循環不休,發 揮營養和濡潤作用。心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兩個方面。
心主血 心主血指心氣推動和調控血液運行,輸 送營養物質於全身各臟腑形體官竅的作用。
心主脈 心主脈,指心氣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維持脈道通 利的作用。
心主血脈的功能是否正常,可從心胸部感覺、面色、舌色、脈象反 映出來。心主血脈功能正常,則心胸部舒暢,面色紅潤有光澤,舌質淡 紅,脈和緩有力。若心氣不足,推動血液無力,可見心悸怔忡,胸悶氣 短,面色無華,舌質淡,脈虛無力;甚則氣虛血瘀,導致心脈痺阻,可 見心胸部憋悶疼痛,面色紫暗,舌質瘀斑或青紫,脈細澀或結代。心血 虧虛,則心悸心煩,面色淡白,舌質淡,脈細弱無力等。
2.心主神明
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主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等生命活動和意識、 思維等精神活動的功能。
。廣義之神,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 主宰和總體現;狹義之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情志等精神活動。心主 神明,既包括廣義之神,又包括狹義之神。
心主血脈與主神明密切相關。血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之一,《靈 樞·營衛生會》說:「血者,神氣也。」而心主神明,又能馭氣以調控心血 的運行。病理狀態下,兩者也常相互影響。如心血不足,心神失養,可 致心神失常,而見精神恍惚、心悸失眠等症;心神異常,亦可影響心主 血脈功能。
(三)系統聯繫
1.心藏神
中醫學將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分為神、魂、魄、意、志,此五者 又分藏於五臟,稱為「五神髒」《素問·宣明五氣》:「五藏所藏:心藏 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為五臟所藏。」精神活動與 五臟有關,但都發於心神,以心為主宰,故稱 「心藏神」。
心藏神強調心 對各種精神活動的統領。
2.心在志為喜
喜,是心對外界刺激應答而產生的良性情緒反應。
心血、心氣充 沛,心陰、心陽協調,是產生喜樂情緒的內在基礎
喜樂愉悅有益於心主血脈的功 能,
從心主神明的功能狀況來分析,又有太過與不及的變化。神 氣過度亢奮可使人喜笑不休,神氣不足可使人易於悲哀
3.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體,即五體;脈,即血脈。心在體合脈,指全身的血脈都屬於心, 心臟不停地搏動,推動血液在脈中循行。脈與心臟的關係最為密切,故 稱心主血脈。
華,外榮。全身血氣皆上注於面
面部色 澤,可以反映心血、心氣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強弱,故稱心之華在面。
心 氣旺盛,血脈充盈,則面色紅潤光澤。
心氣不足,可見面色 白; 心血虧虛,則面色無華;心脈痺阻,則見面色晦滯;心火亢盛,則見面 色紅赤。
4.心在竅為舌
心開竅於舌,指舌為心之外候,舌的主要功能 是主司味覺,表達語言。
心主血脈、藏神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 敏,語言流利。若心血不足,則舌淡;心火上炎,則舌紅生瘡;心血瘀 阻,則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若心主神明的功能失常,則可見舌強、語 謇,甚或失語等。
5.心在液為汗
汗是五液之一,是津液經陽氣蒸化後,由汗孔排於體表的液體。
心氣、心血為汗液化生之 源,故稱心在液為汗。
心主血脈,心血充盈,津血同源,血中之津滲出脈外則為津液,津 液充足,化汗有源。汗出過多,津液大傷,必然耗及心氣、心血,可見 心悸之症。
心以主血脈和主神 明為基礎,主司汗液的生成與排洩,從而維持了體溫的相對恆定及對外 在環境的適應能力。
6.心應夏
夏季是一年之中炎熱的季節,屬陽中之陽的太陽。心為火髒,陽氣 最盛,同氣相求,故與夏季相通應。人體的陽氣有著隨自然界陰陽升降 而發生相應變化的活動規律。
一般而言,心臟疾患,尤其是心陽虛衰的 患者,其病情多在夏季緩解。而陰虛陽盛之體的心臟病和神志病,又往 往在夏季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