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商傳媒姬晨曦/文 徐青青 周樂蒙/攝
編輯/米鹿
種福堂中醫醫院院長孫彩珍最近開直播了,時間在每周五下午三點到四點。
「我不想做主播,不想當網紅。」面對杭商傳媒記者,孫彩珍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但是,直播可以把問診搬到線上來,集中為患者解疑答疑。通過線上互動,這些病人在家也能稍稍安心。基於此,我覺得這應該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
種福堂中醫醫院歷經近30年,接診腫瘤、肝硬化患者超過40萬人次,自成一派,獨創「解鬱、通絡、軟堅、排毒」的孫氏療法,為諸多垂危的患者帶去了生命的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裴鋼曾稱讚「種福堂(艾克)是中醫百花園中亮麗的花朵」。
醫者仁心是種福堂的核心精神。「腫瘤病人和家屬都是非常苦的人,剛檢查出來的恐懼,四處求醫無門的困惑,生命危在旦夕的緊張。一開始,我們就是把中醫治腫瘤上升到主要治療手段上來,為苦難的腫瘤病人提供了一條行之有效的治療道路,也成功救起了一大批患者的生命,創造了一個個生命奇蹟。」孫彩珍說著,語氣中充滿了對患者的同情和理解,讓人覺得親切,並且值得信任。她的善解人意,來源於至親患病的親身經歷;她的言之可信,是基於對中草藥的熟知與中醫療法的熟稔。
孫彩珍自幼對草藥便有一種親切感。
孫彩珍出生於浙江省磐安縣。磐安山間,漫山遍野都是中草藥,生活在這片山林間的人們,也大多會一些醫術。孫彩珍小時候有一次高燒不退,她的父親就去山間採得一味草藥熬成藥湯,孫彩珍服下不久高燒便退去,安穩入睡。後來她才知道,當時服下的就是夏枯草。
端午前後,江浙地區進入了梅雨季節。那時,夏枯草剛好開花。五六歲的孫彩珍就拎著一隻小籃子,戴著笠帽,踩著雨中溼滑的小路,跟大人一起去山裡採草藥。
夏枯草可以用全草,但是花球的療效最好。不到半天,那些小花球就裝滿了孫彩珍的小籃子。拿到家裡晾曬好之後,孫彩珍就把草藥拿到供銷社賣掉,換成糖和手帕,書包和課本。
在悠悠草藥香中,這個採草藥的小女孩也在一天天長大。
變故發生在1992年。孫彩珍的父親被確診為肝腫瘤晚期,腹部積水如懷胎十月般高凸腫脹,形勢危急,當時的醫療水平下,西醫決定放棄治療。收到醫院的通知,孫彩珍兄妹倆感到沉重,但是他們並不想就此放棄,山裡那麼多草藥,難道就沒有可以救活父親的嗎?
他們翻看中醫典籍,結合上海錢伯文教授的理念,擬出一個軟堅散結、破瘀活血的方子。沒想到,孫父服用後,身體情況神奇地開始好轉。之後,兄妹兩人根據病症不斷調整方劑,最後竟然把父親醫好了。
有天來了兩個天台人找到孫彩珍兄妹,說家中有個弟弟生腫瘤,馬上要不行了,他們到村裡買棺材板,結果聽村裡的人說,還不如把買棺材板的錢用來買草藥吃,村裡的孫彩珍兄妹治這個毛病蠻來事的。
孫彩珍聽到這兩位到訪者的話,頭都大了,連忙說:「對不起對不起,我又不是醫生!」
可第二天,這兩個天台人又來了,說:「我們弟弟說了,如果你們的藥吃了沒有效果,他就把藥帶到棺材裡去,絕不怨你們!」
孫彩珍兄妹終於開出了方子。
半月之後,這兩個天台人再次拜訪孫彩珍兄妹。一看到他們就「孫醫師、孫醫師」地叫,說弟弟吃了藥後,本來一天23個鐘頭疼,1個鐘頭不疼,現在倒過來了,1個鐘頭疼,23個鐘頭不疼。
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後來,慕名來向孫氏兄妹求醫問藥的人越來越多,家門口走廊常常都擠滿了人。眼看著人滿為患,孫彩珍兄妹二人就考取了相關資質,在磐安成立了尚劍中草藥醫療所。「搞藥的人,最後成為醫生的不止我一個人。」孫彩珍說。
之後,孫彩珍赴中醫藥大學進修。學成歸來,依託東陽的衛生防疫站成立了腫瘤科。「這樣基本上就走向了正軌,但是我們也一直在謀划去成立一家自己的醫院。」孫彩珍說,神色凝重。
2002年,金華艾克醫院正式開業;2003年,杭州艾克中醫腫瘤門診部也成立了。篇章一頁頁翻過,經過數年籌備,位於拱墅區石祥路242號的種福堂中醫醫院2018年正式開業。醫院旗下老字號種福堂國醫館,始於1696年,由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葉天士創立。種福堂中醫醫院恢復了傳統中醫老字號,讓「種福得福」「誠信戒欺」的觀念薪火相傳。
「2006年浙江省級醫保、杭州市醫保開通,種福堂中醫醫院陸續成為省市醫保定點醫院。如今,種福堂已經成為浙江省醫保異地結算、長三角門診直接結算單位,醫保覆蓋的病人越來越多,患者來看病也越來越便利了。」孫彩珍的語氣中充滿了自信。
孫彩珍在中醫世界中探索近30年,她認為,療效是種福堂賴以生存之本,不斷實踐創新是發展之道,治病救人是立根之本。草藥有本心,對於用藥的人,本心亦可貴。
草藥的香氣從隔壁製藥房悠然自飄了進來,孫彩珍眼睛微閉,淺淺呼吸了一口,繼而說道:「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堅守從醫的本心。」話語間,孫彩珍眼中有光。
中醫藥文化底蘊豐富,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從神農嘗百草的神話傳說到李時珍歷盡一生創作《本草綱目》,從扁鵲的「望聞問切」四診法到華佗的麻沸散、五禽戲的發明。這些基礎理論折射出中華民族對人體生命活動和運行規律的把控,也展現出先人對傳統醫藥學的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
孫彩珍認為,中醫有藥理,有醫理。但是這些都要基於對病人的辨證施治。中醫裡面,腫瘤的「虛」不全是營養不良的虛,而是機體的平衡被打破了,正氣被打破,人體正常的調節功能紊亂了。「腫瘤,我們認為是一種免疫紊亂,臟腑功能失調。所以更要講求平衡。」
大部分的中醫門派以扶正為主,而孫氏療法沿襲的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張從正的祛邪療法。孫彩珍談到:「種福堂中醫醫院和現在大多數扶正治腫瘤,扶正祛邪治腫瘤是不一樣的。攻邪是我們首要考慮的,所謂治病要治根,治本要求因,癌症後期,虛象明顯,施以補法人人理解,而攻邪不當則可使正氣崩潰於一時。但既然明確了癌症是因病致弱,癌毒是發病的主因,那麼只有攻邪才是針對致病之因,才有扭轉險惡局勢的可能,而以補法為主是起不到這個作用的。中醫要想在治療惡性腫瘤方面有所突破,由原來的輔助地位上升到主要地位,必須在對腫瘤的攻擊性治療上下功夫,再全面發揮整體觀的思想,就能在患者生命垂危時刻挽救之。腫瘤是非常複雜的疾病,就像一座頑固的堡壘,只有先集中力量於攻擊癌毒,解決主要矛盾,再從整體觀上施以治療,才能達到治癒的目的。」
種福堂中醫醫院的治療主要以中醫為主,輔以西醫現代診療儀器。在對病人的治療管理中,解鬱是第一步,首先要調節病人的心情,這樣的基調下,種福堂醫患關係非常和諧。孫彩珍說:「抗癌成功的經驗千萬條,但是有一條必定是共同的,那就是要有良好的心態去面對。所以種福堂每年要舉辦抗癌結對子活動,讓已經成功的人去做領路人。」
曾經有個肺癌病人,手術治療之後效果不理想,就來吃種福堂的中藥,在中醫的調理下,還改掉了從前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整個人都變得開朗清爽起來。走向康復後,他積極參加種福堂癌症康復俱樂部舉辦的活動,戴上義工綬帶,為前來諮詢的新患者和家屬做起了心理疏導。通過他的幫助和介紹來種福堂吃中藥的另一位肺癌病人,康復已6年,平時每天買菜,做飯,還經常跟家人、朋友去旅遊,心情非常愉快。
病友之間更能感同身受,在相互扶持、相互鼓勵之下,種福堂為病人構建出了充滿希望與信念的關係網絡。
「現代中醫,要取長補短,吸收別人的優點來彌補我們的不足,只憑三根手指頭搭脈遠遠不夠,必須要不停地學習。」這是孫彩珍的態度,並且積極實踐。
種福堂已經加入了世界中醫藥聯合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北京中西醫腫瘤防治技術創新聯盟腫瘤分會也在種福堂成立,孫彩珍任分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參與之後同道可以切磋,不斷吸收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放眼世界,祖國醫藥學著作典籍《本草綱目》和《黃帝內經》,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也曾說過:「青蒿素是傳統中醫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此次新冠疫情,中醫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疫情期間,種福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向養老院等一些社會機構捐助防疫物資。因為出行受限,許多病人只能在家調養,無法與醫生進行有效的溝通,這成了孫彩珍開直播的主要原因。
疫情帶來了諸多思考,如何在浮躁的社會尋找到平衡點,構建出種福堂獨有的的醫療生態?孫彩珍一直都在靜思。
種福堂對癌症病名的劃分以西醫為主,對於病症的證型按照中醫來分類,採取中醫的理念治療。種福堂醫院成立以來,許多行之有效的驗方也已在藥監局備案。現在孫彩珍有了更大的願景,她希望打通腫瘤前期的預防、腫瘤後期的康復,形成更加寬泛的腫瘤治療的整體理念,造福於民,造福一方。
「今年下半年,我們醫院所在的園區有望成為3A景區,拱墅區首開公園就在這裡。到時候,醫院的外部環境會更適宜住院病人的身心療養。」孫彩珍的語氣中有一絲喜悅。
許多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於「天人合一」。中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本質上體現的也是人與自然的互動與實踐。中醫藥文化不僅是一套完整的醫學治療體系,更是中國哲學智慧和健康觀念的體現。它注重統一性和完整性,強調自身的整體性和內環境的統一性,體現了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思想。
孫彩珍愛讀書,她看得最多的書是清代吳謙等人編纂的《醫宗金鑑》,深藍色的書皮已經斑駁,封面的書角磨損嚴重,露出裡面泛黃的紙張。她已經不記得看過多少遍,書裡的理、法、方、藥早已爛熟於心。「常翻常新。這本書裡有《傷寒雜病論》的內容,有《金匱要略》的內容,很綜合,對臨床很適用。」她說。
在學醫的路上,孫彩珍有許多心得體會。早年她治好了父親的病,之後又陸陸續續治好了一些腫瘤病人,當時她覺得中醫似乎很簡單。「後來發現,就像我們讀一本書一樣,一開始以為背熟了就會了。沒想到這本書卻越讀越厚,越來越難,也越來越繁雜,這個體系也越來越龐大。」
最近幾年,孫彩珍對中醫學習的認知又有了新的提升,似乎更加能夠提綱挈領,抓住主要矛盾,去繁從簡。
「學習中醫的過程就像爬山一樣。我現在爬到了半山腰,還沒有到達山峰。這座山爬完,還會看見其他山。」孫彩珍微微一笑,「只能不斷向前。」
談到種福堂的未來,孫彩珍說:「種福堂的發展重心將體現在兩個方面,對外要加強與大醫院、科研院所的合作,把臨床經驗提升到理論的高度;對內要加強院內製劑研發,提升藥物療效。」在理論與實踐的反覆交疊中,孫彩珍將繼續在中醫的世界中上下求索,孜孜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