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債券
報告導讀
本周前兩天債市寬幅震蕩後轉為暴跌。周一市場波動較大,10年國債利率日內振幅達到10bp;周二利空共振,債市低開後繼續震蕩下探,活躍券200006日內最低跌至2.84%,期債更是超跌於現券,收盤跌0.62%。
增量信息多空皆有,特別國債發行是暴跌催化劑,但央行反應滯後是主要驅動因素。近日債市增量信息多空皆有,導致債市轉為暴跌的催化劑是特別國債將「市場化發行」。但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央行政策信號不強,導致市場預期混亂,一旦有風吹草動就選擇「先賣為敬」。
事實上,與5月份專項債衝擊相比,這一次特別國債造成的供給壓力邊際減輕。6月份環比來看,利率債供給壓力將邊際減輕。一方面,記帳式國債計劃發行規模約3800億,較5月份的6800億大幅減少44%,而地方債供給約環比減少74%(假設月內勻速發行);另一方面,僅考慮增量的特別國債,6月18日至7月末,周均發行1600億左右,遠遠不及5月份單周供給達到5000-7000億。
緩解政府槓桿壓力,只能通過降低付息成本實現。對衝經濟下行,需要加槓桿促進需求回暖,但一季度宏觀槓桿率快速上升,已經引起監管的關注。相比較而言,政府加槓桿還有空間,但考慮到減稅降費背景下,財政收支缺口拉大,也需要緩解政府加槓桿壓力。特別是在去槓桿的長期主線邏輯之下,利息支出因為發行利率持續走高而上升,這並不符合常識。最後央行可能被「倒逼」做出一定讓步。
類似的央行讓步充當「救火隊員」的事情2019年也發生過。2019年5月24日,銀保監會毫無徵兆主動爆破包商風險,一系列市場風險先後爆發。在寬信用啟動的背景下,央行進行了一系列有點「無節操」的維穩。事後來看,當年5月27日的暴跌帶來了做多波段的更好位置。
央行反應滯後疊加市場調整,做多的勝率與賠率均上升。上周做多的賠率中性(10年國債2.75%),勝率上升。但經過兩天大跌和央行反應滯後,當前賠率(10年國債2.85%)和勝率都明顯改善。既然市場重新倒車回來接大家上車,建議繼續做多。
本周前兩天債市寬幅震蕩後轉為暴跌。周一市場波動較大:北京疫情衝擊在周末發酵帶動當日債市高開;但早盤MLF量縮價平讓市場頗為失望,隨後公布的經濟數據又帶動期債翻紅;到了下午外圍股市調整債市因此漲幅擴大;臨近收盤又因特別國債「市場化發行」而轉為暴跌,10年國債利率較低點最多gvn上10bp。
周二債市繼續弱勢,期債(T2009)則反映了前一日現券尾盤跳水而跳空低開0.47%。日間利空共振:隔夜美國放鬆華為參與5G標準制定,早盤OMO無操作,資金全天收斂。債市繼續震蕩下探,活躍券200006日內最低跌至2.84%,期債更是超跌於現券,收盤跌0.62%。
增量信息多空皆有,特別國債發行是暴跌催化劑,但央行反應滯後是主要驅動因素。正如上文復盤所述,近日債市增量信息中多空皆有。導致債市轉為暴跌的催化劑是特別國債將「市場化發行」。但最核心的原因還是在於央行政策信號不強,導致市場預期混亂,一旦有風吹草動就選擇「先賣為敬」。
與此前兩次特別國債發行相比,這一次的特殊之處在於選擇市場化發行方式。1998年通過降準釋放2400億準備金的形式,對衝了大部分特別國債發行的流動性需求,另外300億則來自於四大行的超額準備金;2007年定向發行1.35萬億,佔總發行比重87%,剩餘的2000億雖然是公開發行,但分為6期發行,單次發行額度300餘億元。此次則並未明確資金來源以及對衝手段。結合之前財政部和央行關於「赤字貨幣化」的爭論,似乎帶有些政策博弈的色彩。雖然橫向和縱向對比來看,財政強於貨幣是通常情形,但市場仍糾結於央行是否會「兜底」,而在預期已經被反覆打壓後,市場主流觀點選擇了悲觀答案。
事實上,與5月份專項債衝擊相比,這一次特別國債造成的供給壓力邊際減輕。4月下旬專項債另外下達1萬億額度並要求在5月底發行完畢,也曾給市場帶來較大衝擊。數據顯示,5月份國債、地方債、政金債分別發行6773.2億、13024.58億、5043.1億,合計發行2.48萬億。
6月份環比來看,利率債供給壓力將邊際減輕。一方面,記帳式國債計劃發行規模約3800億,較5月份的6800億大幅減少44%,而地方債供給約環比減少74%(假設月內勻速發行);另一方面,僅考慮增量的特別國債,6月18日至7月末,周均發行1600億左右,遠遠不及5月份單周供給達到5000-7000億。
此外,對於本輪特別國債發行,財政部已經明確表示要「保持國債總體供給均衡」、「充分考慮現有的市場承受能力」,並且「加強與人民銀行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共同為特別國債發行創造良好環境」。
緩解政府槓桿壓力,只能通過降低付息成本實現。對衝經濟下行,需要加槓桿促進需求回暖,但一季度宏觀槓桿率快速上升,已經引起監管的關注:2020Q1環比2019Q4,居民、企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槓桿率分別上升1.9%、9.8%、0.4%、1.8%,這也是5月份以來加強打擊資金空轉的其中一個原因。但打擊套利也很快導致了劇烈的融資收縮,5月份信用債融資總額環比3月和4月份,差不多直接「腰斬」,而趨勢還在繼續惡化。
相比較而言,政府加槓桿還有空間,但考慮到減稅降費背景下,財政收支缺口拉大,也需要緩解政府加槓桿壓力。三種降低債務槓桿的方法——債務違約或者債務減免均不可能,因此只能通過降低付息壓力實現。在去槓桿的長期主線邏輯之下,利息支出因為發行利率持續走高而上升,這並不符合常識。
因此,如果是因為特別國債的供給壓力導致的市場大跌,那麼事件性衝擊過後,市場一定會修復。而修復的契機則在於政策博弈中,市場波動加劇,央行被「倒逼」做出一定讓步。
類似的央行讓步充當「救火隊員」的事情2019年也發生過。當年5月24日,銀保監會毫無徵兆主動爆破包商風險,雖然在周末及時公告了託管和處置安排,但一系列風險先後爆發:市場擔憂打破剛兌蔓延到中小銀行,一些「好名字」的主體無法發行同業存單,貨基贖回並導致了利率債拋售恐慌,中小銀行向非銀的流動性鏈條被切斷衍生出結構性「錢荒」。
在2019年初寬信用啟動的背景下,特別是4月份債市暴跌後,市場已經放棄了貨幣寬鬆的幻想。因此,事件爆發初期,市場的主流看法是寬貨幣實現了向寬信用傳導、貨幣寬鬆階段性讓位於嚴監管。但超出市場預期的是,後續央行一系列舉動有點「意外」:除了OMO加大投放(當周投放5200億),明確5000萬以下債權100%兌付、承諾近期不會出現第二個類似事件、「窗口指導」發行包商的NCD、對被「連坐」的中小銀行提供發行存單的信用支持(再貸款),對市場可謂呵護備至。
事實上,周末(5.24)出臺的託管和處置方案,已經是在市場傳達穩定預期的信號。但過度恐慌導致了羊群效應,而中小銀行和非銀在資金鄙視鏈中位於下遊,水位整體下跌過程中被動去槓桿,最終導致了債市的大跌(5.27)。一直到周二(5.28),雖然資金面非常寬鬆,但市場預期仍舊不穩定,活躍券190205日內振幅達到6bp。
2019年5月27日的暴跌帶來了做多波段的更好位置。10年國債活躍券最多跌至3.35%、10年國開活躍券最多跌至3.82%,非常接近4月份暴跌的低點,構成了年內第二好的買點。並且,央行對事態進展的關注以及維穩態度溢於言表,也明顯增加了做多的勝率。但在市場普遍認可「魚尾」行情的情況下,這樣的波段參與勢必要求「決斷性」,因為最順暢那段行情也就是「一波流」,之後再想進場需要在賠率與勝率的邊際變化中再做衡量。
回到當前,央行反應滯後疊加市場調整,做多的勝率與賠率均上升。與2019年上半年類似,總體震蕩格局中,需要關注賠率和勝率的邊際變化。我們在前期報告提到,上周做多的賠率中性(10年國債2.75%),勝率上升。但經過兩天大跌和央行反應滯後,當前賠率(10年國債2.85%)和勝率都明顯改善。
雖然突發利空共振導致債市又基本跌回來了,但看多的邏輯——貨幣政策偏緊預期向中性修復沒有被破壞,尤其是北京疫情反覆背景下,貨幣政策更沒有趨勢性收緊的基礎,因此利率向上空間有限。上周的反彈行情節奏有點太快,導致多數投資者來不及加倉,既然市場重新倒車回來接大家上車,建議繼續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