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國社科院(北京)舉辦「中國健康保險論壇暨中國健康保險藍皮書發布會」。會上發布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和上海健康醫學院聯合完成的《中國健康保險發展報告》,旨在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推動健康保險在健康中國建設和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數據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健康險保費達6666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7.42%,是保險業最大的增長亮點,比行業保費平均增速高出10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醫療技術的進步擴展了患者的消費可能性,再加上人均GDP達到一萬美元、慢性病高發、數字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等因素,尤其是2020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提出要「探索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醫保治理格局」,健康保險新生態正在形成中。
在影響新生態的制度變量中,基本醫保的公私合作制改革已經提上了政策議程,相關舉措包括推進醫療保障經辦機構法人治理、以及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經辦服務。
藍皮書以典型國家作為分析樣本,探尋國際基本醫保制度改革走向公私合作制的來龍去脈,從歷史和邏輯的統一中,解析公私合作制的核心要素,一是強制保險制度或稅收籌資制度,以實現基本醫保的全民覆蓋。二是民營化經辦機制。建立基本醫保經辦的競爭機制(或法人治理機制)提升醫保經辦效率。三是公私利益調和機制,實現公共利益和民營機構利益的包容與雙贏。
補充醫保的公私合作制改革正在加快,推動了以「城市定製醫療險」為代表的健康保險新業態的出現。數據顯示,2010年前10個月,我國已經至少60個城市落地城市定製保險,合計已經惠及超過2600萬人,總保費收入超過10億元,覆蓋城市、參保人群和保費收入都是一倍以上的增長。
此外,城市定製醫療險的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條件是構建公私利益調和機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互動格局,進入良性循環。
「作為補充醫保領域的新業態,城市定製醫療險處於發展初期,模式尚不成熟,需要進一步明晰公私合作制中的行政邊界、市場行為的底線、目標受益人群和政策績效評價體系。也可以嘗試與個人稅優健康保險政策相結合,提高保障程度和擴大受益面。」藍皮書主編閻建軍說。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