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那冷雨(節選)-余光中

2021-02-24 悅讀方程式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有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裡風裡,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這樣子的臺北悽悽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這種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從安東尼奧尼那裡來的。不過那—塊土地是久違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紀,即使有雨,也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十五年,一切都斷了,只有氣候,只有氣象報告還牽連在一起,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捲來,這種酷冷吾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裡,被她的裙邊掃一掃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這樣想時,嚴寒裡竟有一點溫暖的感覺了。這樣想時,他希望這些狹長的巷子永遠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門街到廈門街,而是金門到廈門。他是廈門人,至少是廣義的廈門人,二十年來,不住在廈門,住在廈門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過說到廣義,他同樣也是廣義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兒,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時代了。再過半個月就是清明。安東尼奧尼的鏡頭搖過去,搖過去又搖過來。殘山剩水猶如是,皇天后土猶如是。紜紜黔首、紛紛黎民從北到南猶如是。那裡面是中國嗎?那裡面當然還是中國永遠是中國。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遙指已不再,劍門細雨渭城輕塵也都已不再。然則他日思夜夢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裡呢?

在報紙的頭條標題裡嗎?還是香港的謠言裡?還是傅聰的黑鍵白鍵馬恩聰的跳弓撥弦?還是安東尼奧尼的鏡底勒馬洲的望中?還是呢,故宮博物院的壁頭和玻璃櫃內,京戲的鑼鼓聲中太白和東坡的韻裡?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託。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視覺上的這種美感,豈是什麼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滿足?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美麗的霜雪雲霞,駭人的雷電霹雹,展露的無非是神的好脾氣與壞脾氣,氣象臺百讀不厭門外漢百思不解的百科全書。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之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緊,那腥氣。

相關焦點

  • 美文悅讀: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賞析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在日式的古屋裡聽雨,春雨綿綿聽到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聽聽那冷雨。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是室內樂是室外樂,戶內聽聽,戶外聽聽,冷冷,那音樂。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溼布穀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 《聽聽那冷雨》
    》(散文節選)  作者 余光中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下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
  • 聽聽那冷雨 | 余光中
    下文經過授權分享,選自《歲月慈悲》,中信出版聽聽那冷雨余光中
  • 閱讀時光 |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聽聽那冷雨余光中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即使在夢裡,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著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是潮潤潤的。
  • 有聲|余光中《聽聽那冷雨》,真的超越《荷塘月色》?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濛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沐發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和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
  •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
  • 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沐發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
  • 每日閱讀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之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
  • 中國經典 |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尤其是鏗鏗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王禹偁在黃岡,破如椽的大竹為屋。據說住在竹樓裡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而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這樣豈不像是住在竹筒裡,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誇大,反而令人耳朵過敏吧。雨天的屋瓦,浮漾溼溼的流光,灰而溫柔,迎光則微明,背光則幽黯,對於視覺,是一種低沉的安慰。
  • 經典文章:聽聽那冷雨
    聽聽那冷雨余光中      驚蟄一過,春寒加劇。先是料料峭峭,繼而雨季開始,時而淋淋漓漓,時而淅淅瀝瀝,天潮潮地溼溼,即連在夢裡,也似乎把傘撐著。而就憑一把傘,躲過一陣瀟瀟的冷雨,也躲不過整個雨季。連思想也都是潮潤潤的。
  • 【佳作薦讀】余光中:聽聽那冷雨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不但可嗅,可親,更可以聽。聽聽那冷雨。
  • 『名作賞析』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原文及賞析
    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雨是女性,應該最富於感性。雨氣空而迷幻,細細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點點薄荷的香味,濃的時候,竟發出草和樹林之後特有的淡淡土腥氣,也許那竟是蚯蚓的蝸牛的腥氣吧,畢竟是驚蟄了啊。
  • 美文 · 聽聽那冷雨
    如今,在我淺薄的知識看來,那「道」一字也可換成「雨」,是那雨洋洋灑灑飄入凡塵:落在花上,生出了花;落在葉上,生出了葉;落在紅塵中掙扎糾結不得解脫的普羅大眾心上,便生出了萬物。青城山的雨,總是下在夜裡。夜晚的時候被雨聲吵醒。雨滴淅淅瀝瀝地打在雨篷上,或滴在植物枯死去的枝葉上,或直接落在光禿禿的水泥地上,整個世界就像奏響了交響曲,熱鬧非凡。
  • 余光中:不止鄉愁,我寫的雨更動人
    余光中先生的詩文中也處處可見「雨」的影子,他說「只要不往身上淋,只要不帶來雨災,雨,總是可喜的,像是天在安慰地,並為萬物滌罪去汙,還其清純」(《雨城古寺》),喜雨之情表露無遺。確實,在現當代文學史上,寫雨寫得最出色的散文大概要數余光中的《聽聽那冷雨》和《鬼雨》了。「雨」在余光中的詩文中多次出現,是一個引人注目的詞。
  • 余光中:除了鄉愁,我還有咪咪這樣的姑娘
    那不是朝山,是回家,回到一切的開始。有一天應該站在那上面,下麵攤開整幅青海高原,看黃河,一條初生的臍帶,向星宿海吮取生命。他的魂魄,就化成一隻雕,向山下撲去。浩大圓渾的空間,旋,令他目眩。——《聽聽那冷雨·山盟》
  • 韓雪讀余光中:他兀自佇立雨中,等那人執傘而來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詩集)、《記憶像鐵軌一樣長》(散文集)及《分水嶺上:余光中評論文集》(評論集)等,其詩作如《鄉愁》、《鄉愁四韻》,散文如《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等,廣泛收錄於大陸及港臺語文課本。餘老的過世比想像中發出了更為震蕩的波紋,可能誰人學生時代都誦讀過那首《鄉愁》,令這位從年輕的記憶中走來的老者親切鮮活。
  • 余光中最美的詩《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作者:余光中朗誦:王寶華視頻:江   南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蟬聲沉落,蛙聲升起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gxjhshys編輯謹以此篇紀念余光中先生詩人余光中先生昨日千古,享壽九十。
  • 余光中:藝術的"多妻主義者",文壇的璀璨五彩筆
    且讓我們浸淫了思念的冷雨,回味先生的經典散文名作《聽聽那冷雨》。願「安魂曲起自長江,黃河」,先生的靈魂「坦然睡去,睡整張大陸」,「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攝影:王儉美聽聽,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聞聞,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 余光中:下次你路過,人間已無我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06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個理想主義者。……選擇平庸雖然穩妥,但絕無色彩。不要為蠅頭小利放棄自己的理想,不要為某種潮流而改換自己的信念。
  • 【悼念】著名詩人余光中病逝,重溫代表作《鄉愁》朗誦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臺灣著名詩人、《鄉愁》作者余光中昨日(12月14日)病逝,享年九十。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母鄉江蘇常州,1928年年10月21日生於南京,抗戰時期在重慶讀中學。先在南京大學與廈門大學就讀,後在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59年獲愛奧華大學文藝碩士。曾任臺北師大、政大外文系教授,1974年至1985年在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