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其它天體上回望地球是怎樣的感受?為什麼令人恐懼不安?

2020-11-20 騰訊網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我們對於地球的認識也在逐漸的加深,起初先賢們認為這個世界只是一個無邊界的平板,而非一個球體。

記得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剛提出這個世界是球形的假說,就受到了他同學的刁難。

在一次課堂上,畢達哥拉斯闡述了他對這個世界的觀點,認為地球是球形而非平板,他的同學站起來反駁道:如果地球是球形的,那麼另外一半的人豈不是頭朝下腳朝上,那麼為什麼不會掉下去哪?

的確這個問題在那個時代是很難解釋的,但是在現代高中生就明白其中原理。

從上個世紀開始人類已經真正地開始了太空探索,也飛出了地球進入太空,肉眼看見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一顆藍色星球,表面上的70%被海水所覆蓋,1961年4月12日上午9時7分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歷時108分鐘繞地球一周,最後安全返回地球,那是進化了數百萬年的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地球的全貌。

1、月球上回望地球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NASA開展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一共六次把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在那裡留下了人類的足跡,這些太空人也是親眼從月球上回望地球的人。

但最著名的一張照片並非是他們拍攝,而是來自於阿波羅八號,1968年的12月24日,阿波羅八號上的太空人威廉·安德拍攝下了這張美麗的地球照片「地出(Earthrise)」。38萬公裡之外回望地球在那裡它就像是一個美麗的瓷盤,高懸空中。

2、「土星上」回望地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

當然人類最遠的足跡就是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自然無法親眼去土星上回望地球,但是人類的探測器卻已經飛行到遙遠的天際,最遠的是旅行者一號,目前距離地球大約224億公裡。土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屬於氣態巨行星,公轉軌道排在木星之外,距離我們在10個天文單位左右,當然隨著地球和土星各自的公轉運動,它們之間距離是動態變化的。

1997年NASA發射了卡西尼-惠更斯號土星系探測器,主要是用來探測土星以及最大的衛星土衛六,工作20餘載,卡西尼號在2017年受控一頭扎進土星,結束它的探測任務。

2006年9月15日,卡西尼號探測器像往常一樣用廣角相機拍攝了一張照片,那個時候它距離土星209萬公裡,而距離地球是14億公裡,

照片傳回地球表面,科學家在分析處理的時候發現了不可思議的事情,照片放大後在土星的A環(上)和F環(下)之間出現了兩個小光點,其中一個更亮一些,另外一個稍暗,從當時卡西尼號的拍攝角度來看,這就是我們的地球和月球。

3、旅行者一號回望地球,64億公裡之外的回眸

1977年旅行者一號踏上了它的星際之旅,它的任務就是探測木星和土星以及它們的衛星,之後便繼續向深空飛行,目標是飛出太陽系。1990年2月14日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首要探測目標,接下來就是一頭扎向系外了。此時科學家控制它調轉相機,對著家的方向拍攝了一張照片,這也就成了最著名的地球照片「暗淡藍點」,在照片中地球不足一個像素,小的可憐。

拍攝照片的時候旅行者一號僅僅距離地球64億公裡,這和半徑1光年的太陽系相比較微不足道。

在其它天體上回望地球到底是什麼感受?

人類目前無法親身體驗遠距離回望地球,但是我們的探測器幫助實現了這個目標,越微小的地球越加令人恐懼不安,這到底是為什麼?

人類未來的目標就是星辰大海,因為我們是一個閒不住的物種,不斷創新不斷進步這就是我們的寫照。但是這一張張遠距離傳回地球的照片,忽然讓我們真正意識到太陽系的「大」、宇宙的「大」,人類或許永遠都無法飛出太陽系,就像是我們被封鎖住一樣。

人類數百萬年的發展演化都集中在這個微不足道的「小藍點」上,自認為的發展進步,卻不足「米粒」大,自然令人感覺到不安。

但是換個角度來思考,這也許更有意思,可以對人類文明的未來充滿諸多期待。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在月球上回望地球,為什麼會給人帶來恐懼感?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同時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自然天體,38萬公裡之外月球搖曳繞地公轉。在地球剛誕生不久後月球就出現了,對於月球的形成目前尚無定論,有多種猜測,作為陪伴地球最久的自然天體,科學家對它頗感興趣。古人就有望月寄託思鄉之情的習慣,而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也表現了古人對於月球的好奇和深深嚮往。
  • 太陽系裡最令人感到恐懼的天體是什麼,為什麼?
    說實話,我們地球真是幸運,正好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所以風調雨順,最終創造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而太陽系很大,地球在整個太陽系中根本算不了什麼,除了地球之外,其他的那些天體對於地球來說都是無比恐懼的。
  • 從月球觀察地球,為什麼會讓人感到恐懼?
    如果在天氣好的時候,夜晚用使用普通的天文望遠鏡觀察月球就可以看到月球表面起伏的地貌變化,獲得不錯的光差體驗,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站在月球上眺望地球,會是什麼感覺呢?為什麼有人說,在月球上眺望地球,會感覺到恐懼呢?
  • 地球上的石頭會不會墜落到火星,月球等其它星球上?
    我們先來比較一下地球、火星、月球三個星球的引力大小:地球重力加速度9.8米/秒2,月球只是地球的1/6,而火星是3.72 m/s2,是地球0.4左右。地球引力這麼大,一塊石頭無緣無故不會落在火星上或月球上,即使從宇宙來的石頭也容易被地球所捕獲,照顧引力比較大的地球,引力小的火星、月球次之。
  • 2242光年之外回望地球,能看到秦始皇稱帝的盛況嗎?
    但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秦始皇的登基盛況或可以通過其它辦法來實現。認識光清晨醒來一縷陽光鋪灑在臉龐上,感覺暖洋洋的,這就是光,由太陽發射出來的自然光,跨越1.5億公裡的距離來到地球,照射到你的臉龐上。在黑暗的屋子裡打開電燈,瞬間亮如白晝,這是因為光充滿了整個空間。如果把燈光關閉,會瞬間陷入黑暗中,因為此前的光子都被吸收。
  • 《流浪地球》中的天體物理學
    影片中涉及了大量的天體物理學知識,而且都巧妙地把它們融入到了劇情中,所以現在我們就來聊聊《流浪地球》中的天體物理學。    什麼是「洛希極限」對於大部分普通觀眾而言,《流浪地球》電影中最難懂的天體物理學概念有兩個,一個是「氦閃」,另一個就是「洛希極限」了。電影中地球為什麼會被木星的引力捕獲呢?地球要想擺脫太陽的引力飛出太陽系,光靠行星發動機的推力是不夠的,還需藉助木星的引力加速才行,這叫「引力彈弓」效應。
  • 從月球上眺望地球,為什麼有人說會感到恐懼?到底在恐懼什麼?
    我們在地球上看月球,小小的,很遠。那在月球上看地球,地球是什麼樣的呢? 由於月球的直徑大約只有地球的1/4,所以從月球上看地球會覺得地球非常大,非常近。我們在地球上看月亮會發現其實月亮的位置是變化的,而且我們永遠只看得到月球的一面。
  • 地球自轉速度每秒466米,為什麼地球上的人類一點都感覺不到?
    我們很容易發現,在宇宙中的天體大多數都是在自轉的,小到普通的衛星,比如:月球,大到銀河系都是如此。而且這種「轉」不僅有自轉,同時還有公轉。那麼問題來了,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可以達到466米/秒,為什麼在地球上的人感覺不到地球在轉? 天體為什麼都在轉?
  • 中子星:和黑洞不分上下的天體,引力是地球的2000億倍
    我們都知道黑洞的可怕,任何接近它的物質都會被它吞沒,其實宇宙中還有另一種天體可怕程度和黑洞不分上下,它就是中子星在天體物理學中,中子星是除了黑洞之外,我們所知道的密度最大的天體,如果你有一塊石頭大小的中子星物質。
  • 地球自轉466米/秒,為什麼在地球上感覺不到地球在轉?
    地球就是繞著太陽在公轉的,公轉周期大概是365天左右,也就是1年。同樣地,其實太陽也在繞著銀河系的質心公轉。太陽的公轉速度大概是240千米/秒,公轉的周期大概是2.5億年。同樣地,銀河系也並非是不動的,銀河系也在繞著本星系群的質心運動,速度大概是千米/秒。
  • 太陽系內,儲水量最大的天體是哪一個?地球排名第幾?
    但是如果我們要問,在太陽系當中儲水量最大的天體到底是哪個?其實,地球就很難能夠排上號。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但實際上並不簡單。地球絕對含水量或位居第三因此,我們在計算地球水的儲量時,其實不能僅僅統計地球表面的水。按照目前的發現來看,地球上的水至少是地球表面的4倍。如果是這樣,地球的絕對水儲量(而非百分比)可以排到太陽系天體中的前三,僅次於土衛六和木衛三。
  • 地球圍繞太陽轉,月亮圍繞地球轉,那麼有沒有天體能圍繞月亮轉啦
    可以,理論上說,月亮可以有自己的月亮。在每一個天體的周圍,都有一個定義明確的區域,叫做希爾球,在這個區域內,該天體的引力支配著一個體積更大、質量更大、但距離更遠的天體的引力。圖解:二體因重力互相繞行的等效位能的等位能圖,希爾球是分別環繞著這兩個大質量天體的圓型區域。
  • 太陽系中最恐怖的天體,你一定想不到是它,比地球大千倍!
    太陽系中最恐怖的天體,你一定想不到是它,比地球大千倍!太陽系是我們人類生存的星系,地球孕育生命得益於太陽,八大行星也圍繞太陽公轉,那太陽系最讓人「恐懼」的天體是什麼呢?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擁有相當於1000個地球的巨大天體。作為太陽系八大行星中最大、傳播最快的行星,它的質量是太陽的千分之一,但卻是太陽系其他七大行星總質量的2.5倍。它看起來很迷人,像一個木質的木球,有很多像木質的條紋,還有一個「大眼睛」——大紅斑,但千萬不要被它的表象所迷惑。
  • 兩顆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什麼是「潛在威脅天體」
    兩小行星將與地球擦肩而過?為啥人類總擔心「撞地球」?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4月21日電(記者 上官雲)多年前,有一部名為《絕世天劫》的經典科幻災難電影,描繪了小天體撞擊地球時的災難情景,當時一度引發轟動。  如果在現實中,也有小行星這樣的小天體撞擊地球,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 若地球毀滅,人類會迎來怎樣結局?科學家的回答讓人絕望
    而處於地球上的我們,準確來說,或許只剩下10億年-20億年左右的時間,一旦我們沒有辦法在有限的時間裡,成功地飛離太陽系(而且為了避免被太陽超新星爆炸所波及,必須要飛離很遠才可以),留給我們的,便是永遠的消失,就好像我們從不曾在宇宙中存在過一樣。這麼想來,是不是有一點讓人感到絕望?
  • 《心無掛礙,無有恐懼》:面對人生不安和痛苦,應該怎麼樣做
    九月份讀的是林清玄的《心無掛礙,無有恐懼》,剛看完了第二章,感覺還是很有意義,林清玄把一個較為泛濫的話題,寫得很有禪意,很有趣,很發人深省。面對人生的波動、不安和痛苦,應該怎樣做,才能避免崩潰、抑鬱。林清玄說「一心一境是治療人生的波動、不安、痛苦和散亂最有效也最簡單的方法,因為人的樂受與苦受雖是感覺真實,卻是一種空相,若能安住於每一個當下,苦受就不那麼苦,樂受也沒有那麼樂了。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幾境(懷憂過去,恐慌未來),或一境生好幾心(信念猶如江河,波動不止),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瞞,不能超越了。」
  • 《流浪地球》:失去黑夜、星星和春秋冬,你未來還能活在宇宙哪裡?
    你想在地球上過永遠見不到黑夜和星星,永遠沒有春天、秋天和冬天,全天24小時都是烈日當空的日子嗎?你一定不想,但不代表它不會發生。在《流浪地球》裡,男主人公就生活在這樣的地球。不過,幸好聰明的人類,在地球上安裝了1萬2千臺發動機,把整個北半球照得通明。這些發動機噴出的光柱,就像雅典衛城神殿裡的無數根頂天立地的巨柱,發出了像巨型日光燈管發出的藍白色強光。而你,變成了巨大宮殿地板上的一個細菌,這時的你,會是怎樣的感受呢?比這更可怕的是,發動機帶來的強熱量,導致室外溫度高達攝氏七八十度,你不換冷卻服都不敢出門。
  • 探秘火星|從地球上看為什麼會出現火星順行、逆行、留?
    本期由北京天文館李冰老師主講的「探秘火星」系列科普內容的主題是從地球上看為什麼會出現火星順行、逆行、留?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嗎?走,咱們一起探秘火星~古人把火星稱為熒惑,因為它看上去顏色熒熒如火,在恆星間不斷地順行、留、逆行、留、再順行的行進方式令人困惑。原來火星、地球都是太陽系中的行星,都圍繞太陽公轉。
  • 如果地球是球形的,為什麼地球「下方」的海水不會掉下來?
    海水為什麼不會往下掉? 在古代,中國人認為「天圓地方」,人們認為人類之所以不會掉到下面去,是因為人類站在地球的上方。
  • 宇宙浩瀚無垠,除了各種天體之外還有其它什麼東西?
    宇宙浩瀚無垠,龐大到我們難以想像,即使是宇宙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天體,但是天體只佔了宇宙空間很小一部分,而宇宙的其它地方都是單純的空間,甚至可以簡單理解為虛無!我們知道,宇宙空間的溫度是絕對零度,而且宇宙黑暗無比。那麼,這個黑暗冰冷的宇宙除了天體之外還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