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我們對於地球的認識也在逐漸的加深,起初先賢們認為這個世界只是一個無邊界的平板,而非一個球體。
記得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剛提出這個世界是球形的假說,就受到了他同學的刁難。
在一次課堂上,畢達哥拉斯闡述了他對這個世界的觀點,認為地球是球形而非平板,他的同學站起來反駁道:如果地球是球形的,那麼另外一半的人豈不是頭朝下腳朝上,那麼為什麼不會掉下去哪?
的確這個問題在那個時代是很難解釋的,但是在現代高中生就明白其中原理。
從上個世紀開始人類已經真正地開始了太空探索,也飛出了地球進入太空,肉眼看見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一顆藍色星球,表面上的70%被海水所覆蓋,1961年4月12日上午9時7分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乘坐「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歷時108分鐘繞地球一周,最後安全返回地球,那是進化了數百萬年的人類第一次親眼目睹地球的全貌。
1、月球上回望地球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NASA開展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一共六次把12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在那裡留下了人類的足跡,這些太空人也是親眼從月球上回望地球的人。
但最著名的一張照片並非是他們拍攝,而是來自於阿波羅八號,1968年的12月24日,阿波羅八號上的太空人威廉·安德拍攝下了這張美麗的地球照片「地出(Earthrise)」。38萬公裡之外回望地球在那裡它就像是一個美麗的瓷盤,高懸空中。
2、「土星上」回望地球,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
當然人類最遠的足跡就是38萬公裡之外的月球,自然無法親眼去土星上回望地球,但是人類的探測器卻已經飛行到遙遠的天際,最遠的是旅行者一號,目前距離地球大約224億公裡。土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屬於氣態巨行星,公轉軌道排在木星之外,距離我們在10個天文單位左右,當然隨著地球和土星各自的公轉運動,它們之間距離是動態變化的。
1997年NASA發射了卡西尼-惠更斯號土星系探測器,主要是用來探測土星以及最大的衛星土衛六,工作20餘載,卡西尼號在2017年受控一頭扎進土星,結束它的探測任務。
2006年9月15日,卡西尼號探測器像往常一樣用廣角相機拍攝了一張照片,那個時候它距離土星209萬公裡,而距離地球是14億公裡,
照片傳回地球表面,科學家在分析處理的時候發現了不可思議的事情,照片放大後在土星的A環(上)和F環(下)之間出現了兩個小光點,其中一個更亮一些,另外一個稍暗,從當時卡西尼號的拍攝角度來看,這就是我們的地球和月球。
3、旅行者一號回望地球,64億公裡之外的回眸
1977年旅行者一號踏上了它的星際之旅,它的任務就是探測木星和土星以及它們的衛星,之後便繼續向深空飛行,目標是飛出太陽系。1990年2月14日它已經完成了自己的首要探測目標,接下來就是一頭扎向系外了。此時科學家控制它調轉相機,對著家的方向拍攝了一張照片,這也就成了最著名的地球照片「暗淡藍點」,在照片中地球不足一個像素,小的可憐。
拍攝照片的時候旅行者一號僅僅距離地球64億公裡,這和半徑1光年的太陽系相比較微不足道。
在其它天體上回望地球到底是什麼感受?
人類目前無法親身體驗遠距離回望地球,但是我們的探測器幫助實現了這個目標,越微小的地球越加令人恐懼不安,這到底是為什麼?
人類未來的目標就是星辰大海,因為我們是一個閒不住的物種,不斷創新不斷進步這就是我們的寫照。但是這一張張遠距離傳回地球的照片,忽然讓我們真正意識到太陽系的「大」、宇宙的「大」,人類或許永遠都無法飛出太陽系,就像是我們被封鎖住一樣。
人類數百萬年的發展演化都集中在這個微不足道的「小藍點」上,自認為的發展進步,卻不足「米粒」大,自然令人感覺到不安。
但是換個角度來思考,這也許更有意思,可以對人類文明的未來充滿諸多期待。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