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恩伯是個什麼樣的人?
有人說他是「抗日鐵漢」,忠勇雙全。理由是,在抗戰期間,湯恩伯是少數令日軍最畏懼的國軍將領之一;湯恩伯部是令日軍畏懼的抗日勁旅,被日軍華北方面軍視為頭號大敵,湯恩伯第31集團軍被日軍稱為「精銳的中核兵團」。
有人說他是「草包」。內戰開始後,湯恩伯表現讓蔣介石很不滿,整編七十四師被全殲,張靈甫自殺成仁;渡江戰役時,湯恩伯的部隊也沒有守住長江天險,直到金門戰役湯恩伯才算挽回了一點顏面。
然而,這些都還不夠,其實湯恩伯還有「忘恩負義」的一面。
湯恩伯,原名克勤,字恩伯,出生於浙江的一個農村,祖上世代為農。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毫無背景的人,從由一個參謀迭次升為國民黨陸軍第 13軍軍長、第 20軍團軍團長、第31集團軍總司令。到解放戰爭時期,已官至國民黨陸軍副總司令、京滬杭警備司令。
湯恩伯之所以能平步青雲,陳儀的提攜可以說是至關重要。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值得湯"生當隕首、死當結蘋"的再生之父,卻被其恩將仇報,最終遇害。
1921年,湯恩伯隨同鄉童樂勳東渡日本求學。童回國前曾給湯留下一筆錢,湯以此為資金開了一家小飯店,維持學費與生計。但由於湯恩伯不善經營,經常入不敷出,經濟拮据,不得已於1924年退學回國。
回國後,經朋友輾轉介紹,湯恩伯結識了時任浙江省省長夏超,得夏每月津貼50元,繼續赴日完成學業。但因夏的經費完全由內弟熊湊宵掌握,熊為人吝嗇,只寄了幾個月便停止匯款。湯恩伯再次陷入窘境。無奈,又一次回國。
正在他走投無路之際,想起了同鄉、前浙江督軍呂公望,遂硬著頭皮懇求資助。呂見狀,便寫了一封親筆信,讓湯持函面見時任浙軍師長的陳儀。
陳儀慨然應允每月資助 50 元,供湯恩伯回日本完成學業。湯得此厚遇,不禁感激涕零,當即跪拜於地說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乃陳老也。學生願拜您為恩師,生死與共。"
之後,陳儀又將才貌雙全的外甥女黃競白許配給湯恩伯,湯恩伯又認陳儀為父。
1927年,湯恩伯學成回國。此時,陳儀已投靠蔣介石。經陳的大力引見,湯恩伯到了湖南,在陸軍第一師任學兵連連長。
1930年,南京中央陸軍學校成立教導師,在陳儀的鼎立推薦下,湯恩伯升任第一旅少將旅長。1932年,陳儀再次向何應欽舉薦湯擔任第89師師長。湯恩伯的大好前程由此開始,到 1941年的時候,已是遠近聞名的"中原王"。
有言道,"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還是如此"非隕首所能上報"的知遇提攜之恩。
湯恩伯不止一次地賭咒發誓,自己定當竭盡所能,做牛做馬,以報陳儀的大恩。
然而,誰能想到,信誓旦旦的湯恩伯的真實面目,卻是一個負義小人。
1948年春,陳儀被蔣介石電邀至南京,委其擔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陳以年爭已高,精力不濟為由相辭。然而,經湯恩伯一再相勸,勉強承命,赴杭任職。
9月底,李濟琛派陳儀舊屬鄭文蔚持函從香港前往杭州,希望陳順乎歷史潮流,響應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脫離南京國民政府。
陳儀也早就看出國民黨軍隊已是窮途末路,心中早有主意。然而,他手上只有一個保安特務團,這點兵力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
但是陳儀想到了湯恩伯,他充分信賴這個親手栽培的義子。陳自信憑他與湯恩伯的關係,"會聽我的話的,""他現在是京滬杭警備總司令,""他放棄抵抗,掉轉槍頭,那作用可就大了。"
1949 年1月27日,陳僅特派外甥丁名楠帶親筆信趕往上海,勸湯恩伯起義。
另外,還在一張不大的紙片上擬寫甲乙兩款共五項建議,即∶甲(1)釋放政治犯。(2)停止修築工事。(3)保護一切屬公財物,不得破壞。乙(1)按照民主主義原則,改編所屬部隊。(2)取消×××(指列入、戰犯名單上的某人),給予相當職位。
湯恩伯接信後,表面上木動聲色,對陳僅回覆說,不日將來杭州策划起義,暗地裡卻將陳儀的還尚蒙在鼓裡。他滿懷希望地等了一個星期,卻不見湯的影子,便再次派丁名楠持親筆信去上海見湯,並介紹胡允恭一同前往。
胡允恭到滬後,很快探聽到湯思伯的真實態度,連夜趕回杭州,向陳儀說明,情況有變,請他從速採取措施,以策安全。
但陳儀並不相信,他對胡允恭說,"恩伯和我的關係,你是知道的,他簡直是我的兒予……這次我來浙江,還是聽了他的勸告。"
然而,他最不願意相信的事情,卻成了千真萬確的事實。
2月 17日,蔣介石便密電改組浙江省政府,陳儀和他的親信一律被免職。
2月21日晚,陳僅乘車去上海,途中被特務暗中跟蹤。按照蔣介石電令,23日上午毛森帶領 30餘名特務來到陳儀的寓所,將衛士、副官全部繳械,予以扣押。第二天,陳儀被押往衙州,27日又移解回上海,30日被綁至臺灣。
時任參謀總長林蔚勸他寫悔過書認錯,然陳決不屈服,他心中明白,自己恐怕要人頭落地了,但對於死,他是無畏的。他曾對家人說過,"我一生糊塗,只有這次做對了!"
1950年6月 18日,陳儀從容就義,臨死高呼∶"人死,精神不死!人死,精神不死!"
然而,出賣恩人的負義小人湯恩伯,受到蔣介石的特殊嘉獎,讚譽他忠於領袖,"大義滅親"。
南京失陷後,他在國民黨眾多名將中,"備受重用",蔣介石命他把守上海。
敗退臺灣後,湯恩伯因為忘恩負義而備受黃埔系的排擠,只混了個「戰略顧問」的虛職。
晚年的湯恩伯擔任臺灣駐日本軍事代表,由於身體不好先後做了三四次大型手術,最後一次手術時已經身無分文,湯恩伯只好向給老朋友胡宗南借錢治病,胡宗南手頭也不寬裕,於是他在臺灣向同僚籌集醫藥費。
湯恩伯的宿敵陳誠十分感慨,找蔣介石特批了三千美元。1954年 5月,湯因病客死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