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成為這場戰役中的中流砥柱,先後與日寇進行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還有長沙等大型會戰。在這些戰鬥中,國軍軍事集團也湧現出一批,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將領,而這些國軍將領也被世人稱之為抗日名將,抗日英雄。
但是,就在國軍抗日名將中,有一位抗日名將爭議最大,如杜聿明,王耀武,薛嶽,關麟徵都是公認的抗日名將。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國軍抗日名將中,爭議最大的就是湯恩伯。可能熟知那朋友都知道,湯恩伯是民國時期蔣介石軍事集團中高級將領。他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在軍事方面也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在軍事生涯中,又遇到了貴人相助,這位就是湯恩伯的義父陳議。他是國民革命軍的元老,和蔣介石的關係不錯,正是在他的介紹下湯恩伯結識了蔣介石。由於在軍事上湯恩伯比較能打,在戰場上屢立戰功,迅速成為蔣介石黃埔系的骨幹人員。
並且在國民革命軍中,也形成了自己一個小派系,被稱之為湯恩伯系,如陳大慶,王仲廉,石覺,張雪中等將領都是這個派系的重要骨幹人員。而且湯恩伯鼎盛時期統領14個軍,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原王。那麼,作為名震一時的湯恩伯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八年抗戰時期,敵人(日軍)稱他為名將
在抗戰全面爆發後,湯恩伯任第七集團軍總指揮,率部在南口地區阻擊日軍,並且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重創日寇先頭部隊,為國軍在八年抗戰時期開了一個好彩頭。遠在南京的蔣介石聽說湯恩伯打了一場勝仗,很高興,就讓他率部趕往河北漳河南岸阻擊日軍,掩護河北國軍轉移。從這也能看出,在抗日戰爭中,湯恩伯領導的部隊那時得到蔣介石認可的。不然的話,也不會讓他阻擊日寇,掩護其他國軍撤退。
1938年3月,第五戰區在李宗仁的指揮下,臺兒莊戰役爆發了,當時,為了贏得這一場戰役的勝利,也為了打破日真不可戰勝的神話,蔣介石命令臺兒莊地區周圍的國軍全力投入臺兒莊戰役,打退日寇的進攻。而湯恩伯所部也接到了蔣介石的軍令,增援臺兒莊戰役。經歷一番激戰,在國軍全體戰士共同奮勇殺敵的情況下,最終贏得了臺兒莊大捷,為此戰後,蔣介石論功行賞,湯恩伯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並升任31集團軍總司令。隨後參加八年抗日戰爭,規模較大,影響較大的武漢會戰。雖然,此戰最後以國軍的失敗而告終,但是投入武漢會戰的國軍將領們也是歷經了一番血戰,給予了敵人一定的殺傷力,持帶他們的進攻步伐,而此戰也成為抗日戰爭中的轉折點。
1941年湯恩伯又在豫南會戰中,重創日軍,給敵人帶來了很大的殺傷力,讓華北地區的日軍對湯恩伯銜恨甚深,把他視為日軍天字第一號大敵。稱湯恩伯是國軍將領中,比較難對付的一位將領,也是戰場上的名將,這是敵人對湯恩伯的評價。
而民眾卻說他是一害
在湯恩伯的官越做越大,手底下的人馬也越來越多時,糧草問題就成了一大難題。 想一想,數10萬部隊,一天要吃多少糧食。加上當時又是處於戰爭年代,包括蔣介石也無法保證前線的部隊糧食供給,既然上級無法保證,總不能讓部隊讓餓肚子吧,於是湯恩伯就在河南派兵徵糧。說心裡話,當時的老百姓生活也不太好過,加上官兵徵糧,這樣搞的是民不聊生。可能加上在徵收糧食的過程中,湯恩伯的士兵與民眾發生了糾紛,加上處理不當,甚至鬧出了人命。所以,經歷此事湯恩伯的名聲也變得極臭,被河南民眾說成是一害。「水旱蝗湯,河南四荒」形容河南當時之四大災害,其中的「湯」就是湯恩伯。
可能湯恩伯在面對日寇,在戰場上殺敵,他是一位抗日名將。但是由於在河南徵糧過程中,因處理不當,採取的方法有點過激,才導致名聲極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