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碼停、綠碼行!」新華社報導,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碼多達近百種。這些健康碼的推出,旨在讓復工復產更加精準、科學、有序,但在實際應用中,一些市民發現手機中的健康碼只在本地有效,一旦跨地區就不靈了,成了出行和復工的新障礙。
健康碼一跨地區就不靈,復工出行,何時才能一「碼」平川?這是一個亟待拉直的問號,也是一個考驗各地相關部門的一道現實命題。
應該說,健康碼的面世,很「應景」也很務實,確實稱得上「數位技術用於政務服務的有效實踐」。在具體的推進過程中,既有利於職能部門加強監督,也給企業和居民帶來了極大便利,實現多贏,可圈可點。但是一跨地區就不靈,則讓人大失所望。
我們常說「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全國一盤棋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統一調度。具體到不少省份推出的健康碼,有的已經實現了全省覆蓋。日前,長三角三省一市召開視頻會議,明確要建立長三角健康碼互認通用機制,這一制度探索倍受稱道。
實現一「碼」通全國並不存在技術難題,關鍵是打通兩個「關節」。一個是各地互認。比如各地要遵循「機制相通、規則互認、數據共享」原則。另一個是居民配合。從此地到彼地,每一個人都要強化自我管理,做好自我保護,特別是配合目的地的監管。
復工是穩就業,復產是穩經濟。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儘快實現一「碼」通全國,既能解決企業用工短缺難題,也能化解就業壓力,讓更多的人找到心儀工作,從而實現人財物有序流動,有利於構建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最終讓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軌道。
就目前而言,若對一「碼」通全國有所顧慮,可先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實行,待時機成熟再在全國推廣。一言以蔽之,一「碼」通全國是民之所望,相關部門在疫情防控中及時回應,精準施策,在具體探索過程中升級治理能力,就能找到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為疫情防控提供更強大的動力。
(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