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都說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與未來,也講家庭教育對於青少年性格養成的重要性。那麼,從少年、青年,如今成年,他的三觀是否正,與家庭教育關係大嗎?
我覺得,一個成年人正確的三觀,首選靠家庭教育。
(這倆自由了,但三觀不正)
前段時間逛超市,一對情侶連翻5箱水果,只為湊一箱又大又好的,實在讓人無語。
就說這種行為:「翻了5箱橙子,每個捏捏、逐個挑挑、挨個揀揀,把不滿意的換掉,就為了讓自己箱子裡的每個橙子都是完美的」。
從旁邊經過的人看到此情此景一臉驚詫、連連搖頭,但這對兒年輕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精挑細選的樂趣中、顧不了旁人的感受感到異常的反感。
同一批橙子能有多大差別?一定要把整個貨架箱子裡的每個橙子都拿出來,比較一下色澤、新鮮度、大小,才放心嗎?被淘汰的橙子不傷心嗎?
(這人愛妻顧家,但三觀不正)
我們村子有一戶人家,明知自己得了癌症,向別人借了九萬塊錢。半年不到死了。後來才得知,他知道自己得癌症後,把婚離了,財產全部給了老婆。併到處借錢,差不多六十萬,全部給了他老婆。
因為在生病之前,他生意做得很不錯。誰都覺得他是不差錢的人,借錢可能真的是短暫的。現在那幾個被借錢的找他老婆要錢,他老婆不認帳,說早離婚了,和她沒關係!
又說人死債消。
(人活著,要有約束限制)
記得郭德綱在《坑王駕到》中有提到四不吃:一不吃牛肉,因為它善。幹一輩子活臨了給殺了,心裡捨不得。二不吃烏魚,因為它孝。母烏魚生完孩子後,頭暈眼花好幾天看不見路,為了不讓媽媽餓死,小烏魚就主動鑽到媽媽嘴裡,讓媽媽活命。三不吃鴻雁,因為它貞。兩隻鴻雁是一對,其中一個死了,另一個打一輩子光棍。四不吃狗肉,因為它忠。一輩子跟著主人,忠心。
沈從文在《八駿圖》中也說,一個人一輩子總要有點什麼限制,人才能夠像一個人,一個不受任何拘束的人,表面看極其自由,其實他做什麼都不能成功。人活著,總要給自己一些限制。生命有所忌憚,才不至於把事兒做絕。有傷悲,才會有慈悲。一個人活得有了限制,才會有羞恥感,做事兒時刻留有底線,就有了為人的體面。我以為,這才是正確的三觀。人可以有自由,但前提是不妨礙他人,不妨礙社會美好。
言歸正傳,以上兩個例子,前一個自己實際得了多少好處?又失去了多少?後面這個自以為聰明的人,你與妻子得到了多少?失去了多少?
我想問,這樣有意思嗎?你就因為買一箱橙子,讓自己的自私貪婪暴露無遺,讓大家口口相傳你的惡劣行徑?你為了平白騙取別人的錢財,死後還要被罵沒有一點做人最起碼得人心?你讓妻子在世人眼中也是一個貪婪吝嗇的醜惡嘴臉?
何苦呢?
這兩個例子告訴我們,三觀正確很重要。而正確的三觀,離不開家庭教育。
雖然我們從三歲就要入學接受學校教育,但說實話,在學校除了學習以外,其他方面真的是有學好也有被帶壞。家庭教育,就是來輔助孩子,哪些是正確的三觀,哪些是不正確的。
為什麼會有人說從小看大呢?是因為一個孩子從小的性格培養,決定長大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小時候父母營造的家庭教育環境很差,孩子長大後必有所欠缺!就像父母吸菸,孩子可能學會抽菸。父母不講衛生,孩子也習慣了不講衛生。父母喜歡說髒話,孩子就有樣學樣……
歸根究底,還是靠家庭教育。
還是回到這個挑橙子的事件中來。他們這麼幹,我們會不會聯想到他的父母以前曾經這樣做過?他便以為這是可以的?如果小時候他的父母就告訴她這樣的行為實數自私無下限,他還會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這麼幹?
估計不會。
而且,就現在很多年輕人,父母都在。即便是父母的言行教育,也可以帶領、波及到孩子的行為。
所以,我以為,成年人正確的三觀,與家庭教育關係最大。
即便後期會受到外界影響,但父母教育是影響最深遠的。不然,何來「有其父必有其子」一說?
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