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笛大師朗帕爾訪談丨「長笛可以向你展示人類的一切,從死亡到愛甚至性.」

2021-02-19 音樂文獻編譯組

讓·皮埃爾·朗帕爾長笛演奏集錦

朗帕爾說:我從來不做「長笛匠」——像「鋼琴匠」一樣。我認為這是可怕的。有些人——他們只想著他們的樂器。我並非那樣喜愛長笛。我演奏它——好,我用它投入地表達我自己——但我可以拉小提琴來表達。對我來說,長笛不是終點。從來不是。借著今天的文章,給大家出幾道題,歡迎文末留言作答:1、世界三大長笛大師都有誰?歡迎不同答案;2、1947年朗帕爾在哪個國際比賽獲大獎?3、日本長笛演奏家誰,是朗帕爾的得意門生?4、你最喜歡的長笛演奏家是誰?最喜歡的作品是什麼?

Jean-Pierre Rampal, interview by Stephen Johnson 

史蒂芬.詹森採訪讓-皮埃爾.朗帕爾令人心醉的三大長笛大師丨格拉夫、朗帕爾與尼克萊

Gramophone, February 1992

(《留聲機》1992年2月)

'As you know, I always get stuck when I have to write for the same instrument (one I cannot stand) all the time...' Those words of Mozart to his father, written while he was struggling to complete a series of pieces for the Dutch flautist Dejean, have been taken time and again as his final judgement on the flute –a fact that makes Jean-Pierre Rampal see deepest red. He pours out his indignation in wonderfully French English. 'No, no, no! Mozart was –how do you say –volatile. He didn't like this amateur flautist, and he had to turn out all these pieces for money. In the middle of this he tells his father that he hates the flute! But if you look at the music you can see that he understood it, technically, expressively. And then you listen to those last piano concertos –the flute parts so beautiful, so full of humour and love. This man hated the flute? Impossible.'

「如您所知,當我不得不總是為同一件樂器(一件我無法認同的樂器)寫作時,我總是卡殼……」莫扎特對他的父親這樣說,當時他正在為荷蘭長笛演奏家德甘公爵(Dejean)父女完成一系列作品,這已經是他最後一次評判長笛,在此之前他不止一次發表過此類言論——這使讓-皮埃爾·朗帕爾(Jean-Pierre Rampal)極其不滿。他用極流利的法式英語表達了他的憤慨。「不,不,不!莫扎特是——怎麼說呢——不能就此定論。他不喜歡這個業餘的長笛手,可他又不得不把所有這些作品換成錢。這期間,他告訴他的父親自己討厭長笛!但如果你看看音樂,你就會發現他在技術上、表現上都了如指掌。然後你聽聽他晚期的鋼琴協奏曲——長笛聲部如此美麗,充滿幽默和愛。這個人討厭長笛嗎?絕無可能。」

莫扎特四重奏

Point taken, but isn't there just a hint of defensiveness here –the champion protecting the honour of his beloved instrument? 'Again no. I never make "flutism" –like "pianism". I think it's horrible. Some people –they think only about their instrument. I'm not so in love with the flute. I play it –OK, I express myself musically with it –but I could play the violin. Flute is not an end for me. It never was.' 

有一點需要注意,這裡就沒有一點防禦的跡象嗎?冠軍維護他心愛的樂器的榮譽?「仍然是不。我從來不做「長笛匠」——像「鋼琴匠」一樣。我認為這是可怕的。有些人——他們只想著他們的樂器。我並非那樣喜愛長笛。我演奏它——好,我用它投入地表達我自己——但我可以拉小提琴來表達。對我來說,長笛不是終點。從來不是。

So why then was he drawn to play it if not by some special magnetism? 'It was my father. He was my teacher and my hero. I wanted to do like him. He was still playing the flute at 85 –until a year before his death. In our holidays in Corsica we would play together. But he didn't force me to play the flute. No, I had to force him to teach me. Perhaps if he had tried to make me play flute it would have been different. Also I admired very much the great flautist Marcel Moyse. He and my father had the same teacher. This was the man who opened the door for so many of my generation. Still at first I only wanted to be a musician –and even to decide this took some time. For a while I thought that I could be a doctor.' 

那麼,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吸引力,他為什麼會被吸引來演奏長笛呢?「我的父親就是這樣的人。他是我的老師和英雄。我真想做得和他一樣。他八十五歲時仍然在演奏長笛,直到他去世前一年。在科西嘉度假時,我們一起演奏。但他沒有強迫我演奏長笛。相反,我不得不強迫他教我演奏長笛。或許假如他設法讓我演奏長笛,情況可能會不一樣。

我也很欽佩偉大的長笛演奏家馬薩爾·莫伊斯(Marcel Moyse,法國長笛一代宗師,上圖)。他和我父親的老師是相同的。這就是為這麼多我們這一代的人打開大門的人。起初,我只是想成為一名音樂家,甚至還花了一段時間才作出決定。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我可以成為一名醫生。

Surely though the personality of the instrument he chose can't have been irrelevant. For many the flute has a strongly defined character –or at least the overwhelming proportion of flute music has. Some would say that it's a very restricted character –that there are certain things that the flute does very well and plenty more that it can't do at all. 'It's true. But it can be a very deep character –not just impressionism, delicacy, painting moods of antiquity, but also it can be very serious and tragic. Verdi sometimes uses the flute in a very significant, dramatic way. The flute can show you everything of humanity, from death to love –to sex. Look at Mozart!' 

當然,他所選擇的樂器的個性也不可能是無關痛癢的。對許多人來說,長笛具有強烈而清晰的特徵——或至少長笛音樂中絕大多數是這樣。有些人或許會說,這是一個非常受限制的角色——有長笛做得很好的確定的事情,還有很多事情它根本無法做到。「這是事實。但長笛可以成為一個非常深刻的角色——不只是印象派、美食、古色古香的油畫,也可能是非常嚴肅的和悲劇性的。威爾第(Verdi)有時以非常意味深長地、戲劇性的方式使用長笛。長笛可以向你展示人類的一切,從死亡到愛甚至性。看看莫扎特!」

There is an interesting opportunity to do just that in Rampal's latest disc, where Mozart's Concertone for two violins, K190, is played in an arrangement for two flutes and orchestra –the other soloist is the Japanese flautist Shigenori Kudo. Mozart may not have made the transcription himself but, says Rampal, it's legitimate 18th-century practice, and the solo writing –not particularly violinistic in the first place –transfers well. He's also rather proud of his discovery of the Double Concerto by Domenico Cimarosa. 'He didn't write so much only instrumental music, but this concerto is really a very good piece. All the themes you remember. Lots of music in the 18th century is written to formulas, but this is imaginative and full of fine melodies.' 

在朗帕爾的最新唱片中,他有一個有趣的機會去嘗試,即按兩支長笛和管弦樂隊的編排來演奏莫扎特的雙小提琴協奏曲(K190)——另一位獨奏家是日本長笛演奏家工藤重典(Shigenori Kudo,朗帕爾的得意門生,下圖)。

朗帕爾說,莫扎特可能沒有自己抄寫自己的樂譜,但是這是18世紀的傳統做法,獨奏者——第一位抄寫的不見得是為小提琴的——抄錄的得很好。他還為自己在多美尼科·奇馬羅薩的雙重協奏曲中的發現而感到相當驕傲。「他沒有寫那麼多器樂作品,但這首協奏曲的確是一首非常棒的曲子。所有主題都令人回味。18世紀的很多音樂都是用固定套路寫的,但這首卻富有想像力,充滿了美妙的旋律。」

Formulaic or otherwise, 18th-century music is what Rampal's latest disc is all about: apart from the Mozart and Cimarosa works there are concertos for two flutes by Vivaldi and Anton Stamitz. Is he at all interested in the 18th-century flute itself'? 'In the music yes, but I belong to those people who at that time were fighting to get a better instrument. That's what they wanted and I don't think it's fair to try to destroy what has been achieved. I don't believe you will play with better style or better feeling on a baroque or classical flute. Yes, it is wonderful to hear again instruments like the harpsichord, the viola da gamba, the recorder –they were never replaced. But the transverse flute –it was improved. Again you look at Mozart. He spent a fortune because every time there was a new fortepiano on the market he was buying it –he thought that it would be better than the last one. For many flautists it was the same.' So is there nothing to be learned from a period instrument? 'Maybe there are some things to be learned-but I will not make my life of this.' 

拘泥一格或者截然相反,18世紀的音樂是朗帕爾最新唱片的全部內容:除莫扎特和奇馬羅薩的作品之外,還有維瓦爾第(Vivaldi)和安東.斯塔米茨(Anton Stamitz)為兩支長笛而作的協奏曲。他完全是對18世紀的長笛本身感興趣嗎?「在音樂中是這樣的,但我屬於當時那些為獲得更好的樂器而奮鬥的人。這就是他們想要的,我不認為試圖摧毀業已獲得的成果是公平的。我不相信你用巴洛克或古典長笛可以演奏出更好的風格或更好的感覺。是的,再次聽到像羽管鍵琴、低音維奧爾琴、豎笛這些樂器的聲音施美妙的,它們無可替代。但是橫笛——它已經被改進了。再來看看莫扎特。他花費了一大筆錢,因為每當市場上有一架新的古鋼琴,他就會買來——他認為會比上一架要好。對許長笛手來說是一樣的。」那麼,在時代樂器裡,難道沒有什麼可學的嗎? 「也許有些可學的——但我不會讓我的生活變成這樣。」

音樂編譯組公眾號往期推送:1、八十歲時論阿勞丨論阿勞的演奏藝術;2、八十五歲論阿勞丨他的演奏何以偉大?3、鋼琴家特裡福諾夫專訪丨「我在遊泳池裡練琴」;4、十五問王羽佳丨「演出」對你意味著什麼?5、王羽佳訪談丨「穿長裙?待我四十歲!」6、王羽佳專訪丨她贏得了沒有參加的「比賽」!7、採訪阿格裡奇丨「音樂必須是自然流露的事情!」 8、帕爾曼追憶海菲茲丨「這麼多小提琴家都試圖模仿他,但他們的演奏卻成了活生生的諷刺。」;9、蕭邦大賽訪傅聰丨「這個比賽沒有完美的瑪祖卡。」 10、韓國鋼琴家趙成珍訪談丨「如果我遇見蕭邦……」;11、憨豆先生採訪郎朗丨談蕭邦以及古典音樂普及;12、古稀之年克萊默訪談丨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奧伊斯特拉赫經常鼓勵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丨「當代怪傑」吉頓·克萊默訪談;14、「指揮家」李雲迪訪談丨「音樂源自內心,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一遍遍地彈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機械化的原因。」 15、郎朗弟子馬克西姆·朗多訪談丨「郎朗對所有事物的熱情深深感染著我,當我們在一起演奏時,可以感受到創造出的音樂竟然如此歡樂!」 16、蕭邦「迷妹」阿格裡奇論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丨「我多麼渴望去親眼看到蕭邦怎樣彈琴!」;17、紐愛新總監梵志登訪談丨「我並不想被公眾看作對某位作曲家有特殊癖好,演的最多或最為喜歡。」 18、埃格納鋼琴三重奏訪談丨你有父親、母親和孩子,等我們長大了,孩子就會成為父親和母親,這就是室內樂想要闡明的觀點!19、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訪談丨「沒有技巧就沒有表達的自由;但只關注技術,很快會變得無聊或疲勞,並失去練習專注度。」

 20、郎朗訪談丨「有時候父親把我逼得太緊了,可他是愛我的!」 21、哈農庫特訪談丨「我所探尋的始終是作曲家為什麼要這樣寫」;22、面對批評,郎朗很委屈丨「我想讓古典音樂表現得酷炫一點,這有什麼不好麼?」;23、「準備好了」丨回憶海菲茲小提琴大師班;24、美酒,女人和鋼琴丨鋼琴家魯賓斯坦的三原色;25、紀念李帕蒂丨他堅稱樂譜是「我們的聖經」,但對作品內在精神的解讀更重要!26、周善祥訪談丨不想當鋼琴家的作曲家不是好數學家;27、席夫丨為何我的《哥德堡變奏曲》宛如與魔鬼跳舞?28、卡薩爾斯論演奏丨「我們必須學會不要每個音符都完全照搬譜子上寫的拉。」 29、鋼琴家李斯蒂莎訪談丨我為何「在YouTube創建自己的頻道」?30、席夫訪談丨「我們必須努力向公眾解釋如何聆聽美妙的音樂。」 31、託斯卡尼尼與川普丨作為權力工具的古典音樂;32、論託斯卡尼尼丨熱愛自由並勇於行動;33、布倫德爾談周善祥丨「你可以僱一個登山嚮導來教一個小孩兒怎麼走路。」 34、指揮家聖克萊爾論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丨「他並不浪漫,你在他的音樂中並不能得到像柴科夫斯基或者馬勒交響曲中所得到的感受。」 35、「音樂絕對不是知識」丨鋼琴家白建宇訪談;36、魯賓斯坦訪談丨「我告訴家人,如果我堅持鋼琴事業太久就開槍打死我。」 37、羅斯特羅波維奇訪談(上)丨「在我演奏時,我不是在聽大提琴的聲音,而是在聽一個管弦樂團。」 38、羅斯特羅波維奇訪談(下)丨「我從50年代開始指揮,這大大拓寬了我塑造音樂的視野。」 39、巴倫博伊姆訪談丨「柏林圍牆倒塌以來,世界一直處於缺乏領導的困境中。」 40、鄭京和的回歸丨「當我在舞臺上時,上帝與我同在!」

 41、巴倫博伊姆遇見阿格裡奇丨「當音樂家們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世界中時,他們的表情傳遞出自然和精神力量。」 42、爸爸巴赫到底有多少小崽子? 43、我問鄭京和,經歷了這麼多事情,重新站上舞臺是什麼感覺?44、基辛訪談丨「我們鋼琴家非常幸運:鋼琴曲目如此之多,我只希望活得足夠長,能學到我想演奏的一切。」 45、他差點成為「古爾德」丨阿勞與巴赫的故事;46、基辛訪談丨「我們鋼琴家非常幸運:鋼琴曲目如此之多,我只希望活得足夠長,能學到我想演奏的一切。」 47、他是鋼琴家,卻說自己「的目標是儘量少練習」丨迪巴格訪談;48、「我們要從象牙塔中取出音樂」丨巴倫博伊姆訪談;49、「我不想聽伊莎貝拉·福斯特以外任何人演奏的協奏曲。」 50、「我不是唯一戴眼鏡的鋼琴家」丨迪巴格訪談;51、休伊特訪談丨「你花時間學習巴赫,他必然回報你很多」;52、休伊特訪談丨「要成為優秀的巴赫演奏者,也一定是一位學者。」 53、對話休伊特丨「每隻手的每一根手指都可以通過巴赫的音樂的訓練而變得有力。」 54、對話休伊特丨「我很幸運,通過做一些能給我和很多人帶來樂趣的事情謀生。」 55、男高音阿蘭尼亞專訪(上)丨「我正在尋求的聲音極其簡單。」 56、一位世界級男高音的網際網路思維丨阿蘭尼亞專訪(下);57、鋼琴家波利尼丨「我永遠不選音樂之外的另一種生活!」;58、巴倫博伊姆訪談丨「我相信有很多以色列人夢想有一天醒來,發現巴勒斯坦人不見了。」 

59、鋼琴家馬加洛夫回憶他第一次聽到李帕蒂演奏;60、喬治烏訪談丨「在我之前歌劇演唱家不需要美貌。」 61、內田光子論莫扎特丨「沒有什麼比音樂家的生活更美好。」 62、捷傑耶夫訪談丨他要把古典音樂傳播到世界各地,哪怕是最不可能的地方丨捷傑耶夫訪談;63、谷宇飛專訪祖克曼丨「你必須與坐在音樂廳最後一排的觀眾積極傳達你所演奏或指揮的曲目的意義。」 64、對話祖克曼丨小提琴家為何要學中提琴?65、對話祖克曼丨為何演奏家要學習指揮?以及多大開始學習指揮?66、對話祖克曼丨「偉大的指揮家看上去話不多,糟糕的指揮家卻總是喋喋不休!」 67、對話祖克曼丨「古典音樂究竟要向中國傳達什麼?」 68、對話祖克曼丨「加拉米安去世後,小提琴教育走下坡路了。」 69、對話祖克曼丨切利比達奇告訴我:「平庸有毒,要遠離平庸!」 70、對話祖克曼丨「我從中國人身上學到了很多!」 71、「貝多芬音樂中最鼓舞您的是什麼? 」丨杜塞貝爾談貝多芬與塔卡契弦樂四重奏;72、音樂家提問阿巴多(上)丨「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來完善我們的藝術? 」;73、音樂家提問阿巴多(下)丨王羽佳問的是什麼?74、男高音歌唱家佛瑞茲訪談丨「義大利歌曲常常是男高音全部曲目中的一部分」 ;75、鋼琴家迪巴格訪談丨「我們所需的所有關於演奏的東西都存在於音符之中。」 76、小提琴家丹尼爾·霍普訪談丨「我從來不是一個『傳統』的人」;77、杜普蕾訪談丨她曾想要幾個孩子,但是生命中不能停止演奏!78、採訪小號大師巴爾松丨談爵士風格新專輯《傳奇》(Légende);79、西蒙·拉特爵士論貝多芬丨這篇沒翻譯好,我們會重新翻譯一遍;80、大提琴家麥斯基父女訪談丨「我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清楚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相關焦點

  • 【考拉長笛】哈恰圖良長笛協奏曲完整版
    、聽覺盛宴瞬間刷爆了朋友圈相信很多朋友同W.Z一樣忙於工作沒有在現場欣賞這次「盛宴」但沒有關係,在考拉長笛小屋我們可以欣賞到Pahud三個樂章完整版視頻Pahud同俄國 俄國馬林斯基劇院交響樂團合作真正的原汁原味大篇幅高難度、大張力的樂句在Pahud精湛的技藝和強大內功下
  • 法國長笛學派對長笛技術的要求和解決方法
    觀察演奏家們的演奏我們可以對自然的演奏姿勢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作一個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初學的孩子無休止地用不規範的姿勢演奏,他們的腳下無意識地在不停地向各個方向移動。相反,大師們的演奏看起來莊嚴、靜止而優美,是充滿力量和自信的演奏。他們總是能將音樂的感覺與最自然的身體狀態結合在一起。大師也正是通過音樂來展示他們自然的演奏狀態的。
  • 長笛的魅力,不只是停留在日本動漫裡
    說起長笛,你的腦海裡會聯想到什麼?是某個白衣飄飄手持長笛的女子,還是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裡那位轉著圈吹長笛的胖子?你也許記得範曉萱喜歡在演出時展示她的長笛才藝,並且想到了日本動漫《金色琴弦》裡的那位長笛王子柚木梓馬,以及《春&夏推理事件簿》裡的女主角穗村千夏。
  • 大師面對面 2016秋季『瀨尾和紀』長笛大師班(上海站)
    此次大師班 於 9月22日(周四) 至 9月25日(周日)在 柏斯琴行第二音樂廳召開,大師班吸引了許多深深學子,帶著對現今國際長笛領域的領軍人物、比賽專業戶、長笛最高級比賽的獲得者——瀨尾和紀大師
  • 【考拉長笛】貝多芬《降B大調奏鳴曲》第一樂章<小金鐘特輯>
    James Galway 詹姆斯·高威 的演奏曲目包容萬象,從巴赫、韋瓦爾第到20世紀音樂,從爵士到傳統愛爾蘭旋律都是他的拿手好戲。此外,他致力於拓寬長笛文化領域,向當代作曲家約曲,並且在他音樂會演奏這些新作品。鑑於他在各個領域取得巨大的成功,2001年1月英國女王伊莉莎白2世向他頒發騎士榮譽稱號。
  • 【考拉長笛】巴赫《大鍵琴協奏曲BWV1056》<工藤重典長笛樂團>
    Shigenori Kudo工藤重典      世界著名長笛演奏家、教育家,在巴黎國家音樂學院,他師承法國長笛大師讓.皮埃爾.朗帕爾(Jean-Pierre     工藤在很多國際比賽中獲獎,其中獲得包括第二屆巴黎國際長笛比賽(1978年)冠軍和讓.皮埃爾.朗帕爾國際比賽冠軍(1980年)。      如今,他在世界各地與著名指揮家合作,包括小澤徵爾、潘德烈斯基、F.萊特娜、大衛.夏隆。自1988年起,他開始在巴黎師範音樂學院任教
  • 【考拉長笛】都卜勒《弄臣》長笛重奏版<德國萊比錫長笛五重奏>
    考拉長笛】我悄悄的走過 I Pass by in Silence<Emmanuel Pahud>【考拉長笛】不管冬天能有多長,春天總會隨後而來<Spring Sonata>【考拉Flute】致終將逝去的愛,夢醒時分<Apres un Reve>【考拉Flute】村上春樹 世上存在著不能流淚的悲哀  <
  • 【長笛大師】柏林愛樂樂團長笛首席---Mathieu Dufour
    ,這不、好幾場下來我們在長笛首席的位置上不都看到了另一位首席麼,要問這位大叔是誰?那你可得好好聽他的演奏咯,也許他以後就會位列你的男神花名冊哦。馬修•杜佛(Mathieu Dufour)即來自法國。他還曾獲Jean-Pierre Rampal國際長笛比賽二等獎(1990年)、布達佩斯國際長笛比賽三等獎(1991年)和日本神戶國際長笛比賽二等獎(1997年)。
  • 【考拉長笛】宇田多光《First Love》<上野星矢>
    這是我們第一次學著去愛一個人那些青澀的回憶在這首曲子展現無疑日本當紅長笛演奏家上野星矢將這首經典旋律收錄在專輯《Into Love》中對其配齊做了改編並加入了一絲爵士元素上野星矢浪漫迷人的音色感人至深的旋律夜晚,在關了燈的房間搭配一杯紅酒一切都是那麼的讓人沉醉
  • 長笛協奏曲《卡門幻想曲》
    對於不同的樂器,也有著不同版本的《卡門幻想曲》,主要有長笛、小提琴、鋼琴,都非常好聽。長笛版的《卡門幻想曲》,由古典主義作家弗朗索瓦·博爾納改編而成。朗索瓦·博爾納(Francois Borne 1862-1929)是古典主義的作曲家,為波爾多大劇院的首席長笛演奏家,在19世紀的最後幾年裡擔任土魯斯音樂學院的長笛教授。同時他也是一個權威的長笛設計者,且被公認為一個重要的貢獻者。
  • 【考拉長笛】讓·巴普蒂斯特·勒耶《Aria》- Maxence Larrieu
    ,在長笛大師Joseph Rampal的指導下開始學習長笛。與此同時,他長期在全球多個國家進行巡演及大師班。Night》 David Sills【考拉長笛】皮亞佐拉《聖母頌》 < 向英雄致敬,向逝者致哀>【考拉長笛】灣聲樂團《金色年代長笛協奏曲》<崔娜靜>【考拉長笛】萊夫《雨中的巴黎》<&nbsp;&nbsp;Jenny&nbsp;Lee>【考拉長笛】盧紹瑩《春之舞
  • 【考拉長笛】尼爾森長笛協奏曲完整版
    1883年他到哥本哈根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他的專業是小提琴,並曾得到過作曲家如尼爾斯·加德的鼓勵。1888年他的初次創作弦樂小組曲 op.1獲得成功。1889年他成為哥本哈根皇家劇院小提琴手。而他獲得了一份獎學金,使得在1890年他可以去到德國深造。    1891年尼爾森在巴黎認識了雕刻家Anne Marie Brodersen,同年兩人結婚。
  • 【長笛美樂】為數不多的蘇聯長笛作品(Otar Taktakishvili Sonata)
    ,繼1983年出生的SONY籤約長笛藝術家Jasmine Choi(崔娜靜)之後,又一位2001年出生的長笛女生Yeojin Han開始在國際樂壇嶄露頭角。韓藝珍8歲跟隨樸益俊學習長笛、為了追求更高的音樂造詣,只要有機會韓藝珍必趕赴長笛大師班接受洗禮,更不辭路程、時間參加了各種高級培訓課程。
  • [長笛大師課]如何解決技術或音樂處理難點by pahud
    >
  • 「長笛王子」帕胡德
    「長笛王子」帕胡德愛樂者中喜歡聽長笛的人不在少數,其實即使並不愛樂的人,在長笛迷人的樂聲面前也常常有心醉神秘之感,就像他們對大提琴的樂聲敏感一樣——長笛,實在是一件很容易討好的樂器。▼ 威德爾《長笛與鋼琴組曲》Op.34我沒有想到他居然為長笛寫出如此優美動聽、充滿浪漫主義夢幻色彩的音樂,即使我仍然在一遍遍核對兩個威德爾真的是一個人,還是不敢相信他能寫出兩種截然不同境界的作品。現在帕胡德將它呈現出來了,以「管」的氣息,吹出「管」的遼闊,「管」的微波浩渺,這是向漸漸褪盡的浪漫主義的餘暉的又一次揮手。
  • 【長笛音樂】伊貝爾與他的長笛作品
    說到伊貝爾(Ibert)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不是他的協奏曲?
  • 初學者如何選長笛
    純銀長笛又有幾種不同的選擇,管體銀制的、按鍵鎳銀的和全銀制的等多種。一支長笛銀成分越多,音色圓潤平和,聲響就越深邃。純銀長笛溫和穩重,音量甚至在實驗中超越金長笛,聲音更大。(純銀長笛易氧化,勤保養哦)長笛的保養和維護你都知道嗎?
  • 「當代長笛之王」帕胡德
    據英國古典調頻網的統計,帕胡德目前每年要舉辦約160場音樂會,其中獨奏和室內樂演奏大約90場,以柏林愛樂樂季音樂會為主的管弦樂演出約75場,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忙碌的音樂家之一。作為深受前輩指點而快速成長的音樂家,帕胡德也十分重視音樂教育,甚至選擇在個人演奏事業如日中天的2001年離開柏林愛樂樂團18個月、專心投身教學。
  • 長笛俠士:馬勇
    於是卡洛爾‧文森教授輾轉反側,聯繫到遠在馬裡蘭州的一家非營利性組織美華婦女會,並獲得贊助;馬勇先生這才有了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專業長笛——「那是我非常喜歡的一支長笛:一支 「 Powell」長笛:銀質笛身﹐內壁純金﹐笛頭也是14k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至此可謂鳥槍換炮,他的演奏水平自然也一日千裡。
  • 【考拉長笛】巴赫-古諾《聖母頌》跨越百年的邂逅<讓-皮埃爾·郎帕爾>
    by in Silence<Emmanuel Pahud>【考拉長笛】不管冬天能有多長,春天總會隨後而來<Spring Sonata>【考拉Flute】致終將逝去的愛,夢醒時分<Apres un Reve>【考拉Flute】村上春樹 世上存在著不能流淚的悲哀  <Seiya Uen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