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傳媒獨家原創
未經授權不可轉載
優秀文藝作品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而文化自信則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於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
6月13日,第23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電視論壇盛大開幕,筆者注意到,在一場以「中國電視劇如何體現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助推國產劇講好故事」為主題的論壇上,白玉蘭獎評委會主席毛衛寧、慈文傳媒集團董事長馬中駿、著名導演李路三位電視大咖,從高度、溫度、廣度三個維度,詮釋了什麼才是中國電視劇文化自信的真正體現。
高度:對於歷史文化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
電視劇具體如何表達出文化自信,在行業中一直是個大問題。常常有人說文化自信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將其付諸實踐並不容易做到。對於這個問題,白玉蘭獎評委會毛偉寧表達了他的觀點:「首先文化自信,必然要伴隨著實現文化自覺,所謂的文化自覺,就是應該對於歷史文化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
作為白玉蘭獎評委會的主席,毛衛寧在作品評審中對文化自信有一定的評判標準。在評判過程中,他通過一部德國的電視劇《救贖之路》,具體的闡述了一部作品怎樣才能體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
該劇描寫的是在二戰時代變遷的大背景下,一家猶太人被迫天各一方,最後尋親的故事。這部片子,從各方面反思和反省了法西斯對於猶太民族的迫害。片中對於情感部分和時代變化的描寫,給予了觀眾深深的震撼。
雖然是國外作品,但對於國內電視劇界應有所啟發。時代結合情感的角度,表現中國人民過去以及現在的生活,亦是對於文化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電視劇曾經湧現了如《芙蓉鎮》、《天山傳奇》等很多優秀的寫現實生活作品,俱與公共生活題材相關。但中國電視劇發展至今,更多開始表現私人生活,從作品以及文化自信角度來講,毛衛寧覺得中國電視劇是在倒退的,同時他還藉此呼籲業界,尤其在現實作品方面應重新關注公共生活,通過講述中國人生活本身的故事,來反映中國社會本身。
溫度:與時代相兼容的溫暖
除了文化自信的高度,對於電視劇而言,凸顯人文關懷的溫度同樣重要。而這對於曾導演過《老大的幸福》和《人民的名義》的李路導演來說,最有發言權。
《老大的幸福》反應的是中國百姓辛酸苦辣的故事,屬於小人物大情懷。家庭作為中國社會的組成單位,這部劇更多體現的是家庭對於集體、對於國家的重要性。如果說《老大的幸福》是溫暖擔當,那今年播出的現象大劇《人民的名義》則國家擔當。作為一部大格局、具有家國情懷的作品,《人民的名義》中的責任意識,更多能體現出中國的自信,即在文藝作品當中體現的擔當跟自信。
實際上,《老大的幸福》和《人民的名義》屬於一脈相承的關係,是文藝創作者將文藝作品反饋給社會、觀眾的體現。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是通過日積月累、根治在每個創作者細胞中的。
在物質發展飛速的今天,精神的構建對於民族的重要性,對於中國電視劇能夠走出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也是國家現在提出文化自覺和自信的根本原因。李路呼籲文藝創作者們,時時不能忘記在作品中,要體現與時代兼容的溫暖。
廣度:連結當下、走出國門
目前中國電視劇無論產量亦或數量,都位居世界第一。在數量上,中國電視劇無疑是文化自信的。但如果上升到質量層面,中國電視劇走出國門進行對外文化輸出,同樣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這便是文化自信不可缺少的廣度。對於從業多年,拍了很多作品且成功走出國門的馬中駿來說,文化自信的廣度,體現在從微博、微信、A站、B站等社交媒體中能感受到文藝作品和當下是接通的。
而跨出國門、從對外文化輸出上來看,近幾年不少國內佳作均有走出國門,在國際上廣泛傳播。例如《甄嬛傳》、《琅琊榜》、《媳婦的美好時代》、《歡樂頌》等作品,以及英國主流媒體也在播出的《花千骨》。
整體看來,國內電視劇行業的趨勢是向上發展的。而最直接的反應就在於各國字幕組的動向上。過去,很多英劇、美劇都是由中國字幕組在盜版劇上翻譯,YouTube上也是同樣的現象。但近幾年,老外的字幕組開始對中國的電視劇進行不亦樂乎的翻譯。以近期播出的《楚喬傳》為例,據慈文統計已經有上千萬的流量,對於已經走出去的中國文化來說,無疑是自信的深刻表現。
誠然,走出去的自信是中國電視劇文化自信最為直觀的表現,不過對於國外友人能夠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以來積攢的文化歷史,還需等待時機醞釀爆發,文化自信非一日之功,但中國電視劇走向世界的大勢所趨,已然成為無可辯論的事實。無處不在的中國文化元素、文化觀念、民族精神、都將真正體現出中國文化自信。
附此次上海電視節評選作品中,筆者認為體現了文化自信的幾部電視劇(個人喜好,僅供參考):
《人民的名義》
雖然沒有登錄國外播出平臺,但前段時間這部針對中國貪官的大尺度反腐劇成功引起了外媒的關注。BBC更是登出了「中國反腐電視劇掀起收視熱潮」的新聞,新聞中BBC評價《人民的名義》是目前中國最熱門的電視劇,甚至將其和美劇《紙牌屋》進行比較,但《人民的名義》有著巨大的中國特色。除了大尺度的主題讓國外媒體紛紛「震驚」,劇情的設置上也同樣讓老外們拍案叫絕。
《雞毛飛上天》
17年3月,該劇曾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大屏。《雞毛飛上天》通過講述三代人既艱辛曲折又充滿激情的創業史和情感史故事,講述了義烏改革發展30多年曲折而又輝煌的歷程,也表現「雞毛飛上天」的時代內涵。該劇充滿了年代感,帶領觀眾再度重溫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難以忘懷的激情燃燒的歲月。同時也是向觀眾展現了在國家處於改革開放期間的義烏人,順從時代,創業發展的光輝形象。
《最後一張籤證》
該劇再現了二戰德國納粹佔領奧地利期間,籤證官普濟州、魯懷山等人冒著巨大風險,與領事館同仁一道,為猶太難民辦理通往中國上海的籤證的故事。這也是國內螢屏鮮以拯救猶太人為創作藍本的劇目,堪稱中國版《辛德勒的名單》,同時也推出了12集的海外發行版,被至少六個歐洲國家電視機構購買。
《中國式關係》
《中國式關係》是一部現實題材幽默劇,講述了是中國特有的社會特點,它以陳建斌飾演的馬國梁突然遭遇人生困境,而引發的多種關係的「重組」,以冷幽默的方式探入中國人情社會的敏感區域。正如毛衛寧所說,是一部關注公共生活的作品。
《小別離》
《小別離》圍繞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問題,首次在影視劇中呈現了「留學低齡化」的現象,涉及到出國留學、青春期逆反、早戀苗頭等等一系列青春期教育而發展。家長看了反思自己教育問題,孩子看了可以發現似曾相識的場景,了解家長為自己的付出。無論是70後、80後、90後還是00後,都能在劇中找到共鳴;引起了海外華人和留學生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