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珍、亞溪、忠催:全家好!
在新的一年家中一切都很如意吧,清明節已到,本來我想回家的,但另一個門衛先請假回去了,要20天才來。
他來了我才能請假。
我也不知道哪天才能回,到時候再說。
3月20號我們發了工資550元,我想4月15號發工資一起寄回。
上次過年,我們同樣上班,工資雖有,但沒什麼補助,大初一有一個紅包(20元)。
現在我的生活費也不需要多少,每當花錢的時候我都會想到家裡,聽說有些郵局取錢要扣錢,不知是否有此事。
滿珍,現已農忙季節,請你多多保重身體,耕那麼多田土,太辛苦你了,你可常買些補品,肉類補補身體,每天喝幾杯米酒也很好。
今年打算種些什麼?我在這裡雖然習慣,但每天都想著你。
父母他們都好吧,亞溪她外公外婆身體好嗎?你可常去買些禮物去看看他們兩位老人家。
亞溪現在英語學得好嗎?書買了沒有,我知道亞溪能自學成才的,會有出息。忠催要抓緊學習,如果等畢業了才著急,那時就沒有機會了。
請你們努力多學習知識吧!
祝全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少旺
99年3月30日
1999年3月30日,遠在東莞工廠打工做保安的厲檳源的父親寄出了他最後一封家信,過了幾天就意外去世了,那一年他的父親36歲。在厲檳源的記憶裡,為了更好地在廣東找到工作,父親曾學習了粵語。
2020年,即將跨入36歲的厲檳源帶著父親的這封信回到了他最後生活過的地方(東莞)。厲檳源將這封信的內容拆成了36段式,分別找了36位在東莞工作的保安教會他這36段粵語,最後,厲檳源再將這封家信用粵語完整的讀了出來。
他將整個行為過程用錄像拍攝下來,視頻的結尾是厲檳源站在江邊,用半生熟的粵語深情地唱著《講不出再見》。
是對是錯也好不必說了 是怨是愛也好不須揭曉
何事更重要比兩心的需要 柔情蜜意怎麼可缺少
是進是退也好有若狂潮 是痛是愛也好不鬚髮表
曾為你願意我夢想都不要 流言自此心知不會少
這段情越是浪漫越美妙 離別最是吃不消
我最不忍看你背向我轉面 要走一刻請不必諸多眷戀
浮沉浪似人潮哪會沒有思念 你我傷心到講不出再見
譚詠麟《講不出再見》
這是厲檳源的新項目「最後一封信」。
成長:35歲了 不會像以前一樣毫無節制地消耗自己
1985年,厲檳源出生在湖南永州藍山縣下轄的一個村子。在媒體採的訪中,他講到自己小時候的也像大多數孩子一樣,比較的貪玩和鬧騰,作為農村的孩子,需要做農活,當然也免不了犯錯,沒少挨父親的打,父親會「從這個村打到那個村,」當然,他也理解父親的這種行為,「在農村,跟你越親密,他們對你就越不客氣。」
《自由耕種》 2014年
2014年8月,厲檳源回到永州老家,跳入原屬父親、後由自己繼承的0.1畝責任田,用力騰空躍起,又重重摔下泥潭,肉身激起的泥水,間或堵住他的口鼻,三個小時後,他最終身體不支,嘔吐不已。
他創作了作品《自由耕種》,厲檳源很少回到自己的家鄉,在媒體的採訪中,厲檳源大學五年時間總共也才回家兩次,由於他家所在的村子只有一百戶人,所以回家做點事情全村人都會知道,在做《自由耕種》這件作品的時候,村民們都不知道他在幹什麼,有覺著挺苦的,還有說他在衝涼,直到他吐了,村民們才覺著不對勁,作品完成後厲檳源覺得自己放下了一個東西,「不能老哽在那兒,舒坦了一下。」
在做之前,他也和母親進行過交流,但沒有說要具體做什麼事,只是說自己要用這塊地做一個事情,母親的心裡是理解和支持的。
在一次採訪中厲檳源說,在做這件作品之前,他對家鄉愛恨交加,「明知道自己屬於那裡,卻又不想面對那裡」;之後「終於和這片土地達成了和解,從此自由了」。
《2CM》 2017年
所以他每次回到家鄉或者見到母親,都會有一些創作靈感,比如《2cm》,這一行為的場所是厲檳源母親退休前工作的加工廠,而影像中離厲檳源咫尺的機器正是由她親手啟動。
在《自由耕種》創作之後,厲檳源還在家鄉創作了《測試》這件作品,他爬上了家門口一株竹子,然後把自己吊在上面,直到無法堅持,然後狠狠地從上面掉了下來,只聽「嘭」地一聲響,厲檳源的背部著地後勉強翻了個身,然後便躺下了,也就是這次的作品實施,給他造成了腦震蕩,還有頸椎的問題。
《測試》2015年
厲檳源在北京現代民生美術館的「大藝術家」講座中,詳細的講述了創作這件作品的過程以及自己的感受,這個作品爬上竹子是為了穿上事先脫下來的鞋,穿上鞋之後再返回到竹子上。這麼一個厲檳源預設的動作,但是現實幾乎不可能完成。因為竹子的反作用力太強了,得用更大的力氣掛上,既能完成自己的預設,又不至於掉下來。厲檳源嘗試了三次。在嘗試的過程裡邊他的身體的力量一直在消耗,到第三次爬到中間,他就完全沒有力氣了,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來,所以在那裡消耗,因為旁邊也沒有任何人沒有安全的措施,他只是用三腳架記錄自己,消耗完以後厲檳源就很絕望地呼救了兩聲,當時身邊沒有人,所以他就是很絕望地非常恐懼地鬆手掉下去,因為他不知道掉下來會怎麼樣,「會不會死掉或者摔殘了,我還想做更多的事情。我摔下去的時候昏迷了30分鐘。」
今年厲檳源35歲了,2019年他在昊美術館舉辦了自己的大型同名個展,媒體採訪他時,他表示今後「不會像以前一樣毫無節制地消耗自己。」
創作:讓作品自然生長
觀看厲檳源的作品,確實很多都有一定的「危險」在裡面,他曾在媒體採訪中講到:「我喜歡有點兒自毀傾向的藝術家,自毀不是叫你去自殺啊!他首先是一種精神上的反叛和質疑,對一種約定俗成的既有規定和順序的打破,是一種積極的對抗麻木的態度。」
《兩個石頭》 2009年
《直到橋梁坍塌》
其實,厲檳源的創作所有的對抗都針對的是自身,而非外界,因為他覺得自己處於一種被禁錮的狀態中,想要掙脫出來,只不過用了一種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在厲檳源看來,這個世界的每一個事物都與你發生了各種關係,他好奇的是彼此如何發生關係的,自己是如何存在的,他有時候會想自己把七情六慾拿掉以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時候事情的發生和聯繫讓他忍俊不禁,他的作品與生活不是一種割裂的關係,而是一種開放和平行的關係,他們是可以相互交叉,而厲檳源置身於其中。
「我一開始就放棄了一種安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我是這樣想的,不要急於去做出什麼經典的東西來,只要你內心有想要表達的東西不管它是好是壞,它都會成為你今後的一種營養。」厲檳源在媒體的採訪中講到。
《洪流》 2017年
厲檳源的作品是通過他的身體來塑造自身,不以某個視覺形象為目的,他就是一個活的雕塑,最終是活自己,他和作品的關係就是一種相互塑造的關係。
「人是最好的雕塑工具,如果你把自己看成一尊靜止的雕塑,你會發現時間實際上是一種塑造方式,時間長度是物理的,把身體作為工具可以丈量出一些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我的作品注重身體的體驗性,這種體驗性就是作品在時間和空間中留下來的運動感,它與我的生活軌跡有關,這種體驗具有唯一性,它是一種切身的身體快感,我很爽!」厲檳源在媒體的採訪中講到。
厲檳源還講到,「要有悲慘的能力、愛的能力,還要有跨越悲傷和愛的能力。創作是可以不擇手段的,就像一個人發瘋可以不計後果,」他不去預設和控制自己的作品,讓它自然生長,哪怕長成妖魔鬼怪,「我走投無路了就會幹一些傻事,不預設結果,但是總會有一個結果,你去做了就有了,不做就永遠沒有。」
《進程》 2019年
厲檳源理解藝術家的狀態應該是一種無序的狀態,他隨時處在一個創作的狀態下,而不是只有進入了工作室以後他才是藝術家。意料之外的往往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肯定不是發生在展廳和美術館。為什麼藝術家一出手就一定要想參照藝術史呢?心中帶著某種市面上已有的成功標準,他只能成為藝術史的工具,藝術史成就不了藝術家,藝術史不應該變成藝術家逾越不過去的「牆」。如果說鑑別藝術好的標準一定是藝術史的話,那麼藝術家本身就是一個標準,他應該是衝到藝術史前面的。
電影項目《一個人的戰爭》預告片段
就像裸奔對厲檳源來說是一個意外,「但這件事遲早會發生,只是或早或晚的問題。」
做藝術,厲檳源首要目的就是儘可能的清除他的自身障礙,使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但所謂的清除自身障礙也只不過是「給自己不斷地挖坑往裡跳吧!就看誰扎的更深又能爬上來。「
同時,厲檳源在媒體的採訪中還講到,如果自己對藝術有什麼訴求的話,他希望能從個人的基點去出發開闢一條前人所沒有的路。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將自己最與眾不同的東西尋找出來,這是關鍵的。
(本文編輯於藝術家媒體專訪及已經發布的資料)
- END -
原標題:《講不出的再見:厲檳源的「最後一封信」》
閱讀原文